溶瘤病毒疗法

搜索文档
新疗法让细菌和病毒协同抗癌
科技日报· 2025-08-26 09:12
研究人员利用细菌与病毒组成抗癌联盟,突破免疫防御,精准靶向并安全摧毁癌细胞。图片来源:美国 《每日科学》网站 最新进展标志着该细菌-病毒联合系统向未来临床应用迈出了重要一步。研究团队正在更多类型的 肿瘤、小鼠模型、病毒及有效载荷中测试该方法的可行性,致力于开发一套能感知并响应细胞内特定条 件的病毒疗法工具包。他们还在探索将该系统与已在临床试验中证明安全的细菌菌株相结合的可能性。 研究团队表示,这一技术已在小鼠实验中验证有效,是首个实现细菌与抗癌病毒直接工程化合作的 范例,为开发多生物联合疗法奠定了基础。这类疗法有望实现单一微生物无法达成的治疗效果。 溶瘤病毒疗法是一种利用天然或经基因改造的病毒,特异性感染并摧毁癌细胞的治疗策略,尤其在 脑肿瘤领域显示出很强的潜力。然而,该疗法面临的一大挑战是人体自身的免疫防御机制。如果患者因 既往感染或疫苗接种已对病毒产生抗体,这些抗体就可能在病毒抵达肿瘤前将其清除。 研究团队通过把病毒"藏"进擅长追踪肿瘤的细菌中,成功规避了这一障碍。实验证明,细菌(部分 为鼠伤寒沙门氏菌)可用于投放溶瘤病毒,治疗那些对病毒已具备免疫能力的实体瘤。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洛克菲勒大学科学家利用细 ...
西湖大学发表最新Cell子刊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8-03 12:03
胶质母细胞瘤治疗现状 - 胶质母细胞瘤(GBM)是最致命的恶性肿瘤之一,传统治疗方法(手术、放疗、化疗)仅能取得部分疗效 [2] - 肿瘤微环境(TME)高度免疫抑制,淋巴细胞浸润稀少,限制了免疫检查点阻断(ICB)疗法的效果 [2] - 溶瘤病毒疗法通过诱导肿瘤细胞裂解、暴露抗原和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CD)刺激免疫细胞,成为有前景的治疗方向 [2] 溶瘤病毒疗法的挑战与突破 - 早期临床试验显示溶瘤病毒对GBM有治疗潜力,但部分患者无反应,存在未识别的耐药机制 [2] - 全基因组CRISPR筛选发现BRD9是肿瘤对溶瘤病毒(oHSV1)耐药的关键调控因子 [4][6] - BRD9属于非典型BAF(ncBAF)复合物,其抑制可显著增强oHSV1的复制、溶瘤效果和抗肿瘤免疫 [6] 机制与临床关联 - BRD9与RELA结合并增强抗病毒基因表达,抑制BRD9可阻断该通路 [7] - BRD9抑制剂(IBRD9)在多种GBM模型中增强oHSV1活性,临床试验中BRD9低表达患者疗效更佳 [7] - BRD9可作为预测oHSV1治疗效果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8] 研究价值与前景 - BRD9是克服GBM溶瘤病毒耐药性的重要靶点,联合疗法具有潜在治疗价值 [6][10] - 研究为胶质母细胞瘤的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策略,包括基因靶向和药物抑制双重路径 [6][8]
从PD-1跟随到多款ADC领先,乐普生物-B(02157)迎价值重估?
智通财经网· 2025-05-09 12:30
公司概况 - 乐普生物成立于2018年,通过并购泰州翰中、泰州奥科、上海美雅珂及引进CG Oncology溶瘤病毒,形成PD-1抗体、ADC药物和溶瘤病毒三大核心管线 [1] - 公司于2022年登陆港交所,当前股价较上市初期下跌约50%,但2024年初至今累计涨幅达78%,表现领先于香港生物科技板块 [1]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6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3.21%,其中PD-1药物普特利单抗销售额达3.00亿元,同比增长约3倍 [4] 研发管线布局 - 公司采用"PD-1基石+ADC联用+前沿技术延伸"策略:以PD-1切入肿瘤治疗领域,通过ADC联用提升疗效,并布局TCE和溶瘤病毒实现精准化治疗 [1] - 核心在研药物MRG003(EGFR ADC)已递交鼻咽癌NDA并获CDE优先评审及FDA突破性疗法认定,头颈鳞癌III期临床入组中 [4][6] - 溶瘤病毒CG0070全球III期临床完成入组,单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完全缓解率达75.2%,12个月持续缓解率50.7% [14][16] - 早期管线包括TCE平台开发的CTM012(2025年中美IND申报)及MRG007(已授权ArriVent,潜在交易额达11.6亿美元) [17] 核心产品临床数据 - MRG003在复发/转移性鼻咽癌IIa期试验中显示ORR 47.4%、DCR 79.0%,显著优于二/三线免疫治疗20-30%的ORR水平 [7] - MRG003治疗头颈鳞癌的ORR为30.6%,其中2.3 mg/kg剂量组对PD-1/铂类失败患者的ORR达43%,mPFS 4.2个月 [8] - MRG003联合普特利单抗治疗鼻咽癌的II期数据ORR 66.7%、DCR 93.3%,MRG002联合治疗尿路上皮癌ORR 70% [12] - CG0070单药治疗膀胱癌的12个月CR率50.7%,联合PD-1后CR率提升至83%,且无3级及以上副作用 [14][16] 行业竞争格局 - 全球仅Rakuten Medical的EGFR ADC获批,乐普生物MRG003与百利天恒BLB01D1处于III期临床领先梯队 [6] - EGFR靶向治疗领域呈现ADC/双抗替代趋势,信达生物、阿斯利康、石药集团等均有在研产品,双抗ADC占比50% [5][6] - 溶瘤病毒疗法中CG0070疗效优于已上市的帕博利珠单抗和基因疗法Adstiladrin,安全性优势显著 [15] - ADC联合免疫治疗成为行业趋势,2022年全球58项ADC与IO联合试验启动,占ADC联合用药的46% [10] 市场潜力与需求 - 中国是鼻咽癌高发区,复发/转移患者二线治疗选择有限,MRG003的突破性疗法认定填补临床空白 [8][10] -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领域CG0070展现出历史最佳疗效数据(24个月无进展率97.3%),奠定基石疗法地位 [16] - ADC药物MRG002(HER2)、MRG004A(TF)分别进入III期和I期临床,覆盖乳腺癌、胰腺癌等大适应症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