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H双平台上市
搜索文档
三一重工港股上市,实现A+H双平台上市
搜狐财经· 2025-10-28 14:00
华声在线10月28日讯(全媒体记者 曹娴)10月28日,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6031.HK)在香港交易所 主板正式挂牌上市。这是三一重工继2003年7月3日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600031.SH)后,在资本布局 和全球化战略上迈出的关键一步,标志着公司成功构建A+H双平台上市格局。 当天9点30分,三一集团轮值董事长、三一重工董事长向文波与三一集团董事、三一重工总裁俞宏福一 起,在香港交易所交易大厅敲响开市锣。清脆的锣声,象征着三一重工站在新的起点,借助香港国际金 融中心渠道,全面对接国际资本市场,开启全球化发展的全新篇章。 10月28日,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交易所主板正式挂牌上市。三一重工供图 三一集团轮值董事长、三一重工董事长向文波与三一集团董事、三一重工总裁俞宏福,在香港交易所交 易大厅敲响开市锣。三一重工供图 三一重工本次港股上市,全球发售约6.32亿股H股,另有15%超额配股权,发行价为21.30港元/股。此次 IPO招股引入21名基石投资者,合共认购7.59亿美元的发售股份,基石投资者包括淡马锡、贝莱德、盈 峰资本、高瓴、瑞银资管、LMR、RBC GAM、WT、橡树资本、睿远基金、高毅、景 ...
580亿券商冲刺港股IPO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6 07:39
上市计划与战略意图 - 公司正式向香港联交所递交H股上市申请,旨在构建"A+H"双平台上市模式 [2] - 此次港股IPO委任了中信证券、中国银河国际、中信建投国际和中银国际四大保荐机构 [2] - 若成功上市,公司将成行业内第14家"A+H"券商 [3][7] - 发行H股股数不超过发行后总股本的25%(超额配售权前),并可能授予不超过15%的超额配售选择权 [5] - 市场普遍预期此次募资规模将达数十亿港币量级 [5] 上市时间表与进展 - 公司于2025年7月26日宣布启动H股上市计划,并于2025年8月28日获得北京市国资委批复 [5] - 目前港股IPO尚需获得中国证监会、香港证监会和香港联交所等监管机构的批准 [5] 国际化战略目标 - 上市核心战略意图为提升资本实力与综合竞争力,整合国际资源并提升国际影响力 [6] - 资本层面:打通国际资本市场融资渠道,构建更稳健的资本结构以应对行业资本消耗需求 [2][6] - 业务层面:借助香港平台拓展跨境业务,服务中资企业出海及海外资本配置中国资产的需求,特别是在资产管理与投资业务领域实现国际化联动 [2][6] - 品牌层面:提升在国际资本市场的知名度和信誉度,吸引国际顶尖人才 [6] 公司市值与股价表现 - 公司于2022年12月22日登陆上交所,上市首日股价大涨43.99%,收盘价10.18元,总市值达278亿元 [9] - 截至2025年10月24日,公司股价达21.26元,市值升至581亿元,上市不到三年市值与股价实现翻倍 [9] 财务业绩表现 - 公司营业收入从2017年的9.31亿元提升至2024年的24.18亿元,七年间增幅近160% [11] - 行业排名从第77位跃升至第49位 [11] - 2022年至2024年,公司收入与净利润年复合增长率在A股上市券商中分别排名第五和第十 [11] - 2024年,公司平均总资产收益率(ROA)及扣非后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在A股上市券商中分别排名第一及第七 [11] 核心业务与募资用途 - 此次IPO募资将主要用于支持资产管理类业务、投资类业务等核心业务发展,并加强IT及科技投入 [12] - 投资类业务(含固定收益、权益证券投资等)是主要增长引擎,2025年上半年实现收入8.19亿元,同比增长56.07% [12] - 其中固定收益投资交易业务收入6.4亿元,占投资类业务收入近八成 [12] - 资产管理业务是传统优势业务,2024年资管业务收入达9.09亿元,同比增长62.67%,贡献营业收入超三分之一 [13] - 2025年上半年资产管理业绩同比下滑54.06%,主要由于资产及基金管理费收入减少 [13] - 公司资产管理规模保持增长,2022-2024年复合增长率达15.8%,截至2025年6月末达1655亿元,而同期行业整体复合增长率为-6.7% [13] 业务优势与科技投入 - 公司在固定收益投资交易领域建立优势,并深化FICC综合业务布局,拓展可转债、REITs、衍生品等方向 [13] - 公司强调科技赋能,募资将用于更新系统、加强信息安全及拓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 [13]
多家药企冲刺“A+H”
北京商报· 2025-10-10 00:14
9月底,港交所迎来新一轮医药企业上市申请高峰。经北京商报记者统计,仅在9月29日—30日期间,就 有11家医药企业集体递交上市申请。此外,本轮递表企业中有多家已在A股上市,如长春高新、百利天 恒、贝达药业等。在业内人士看来,"A+H"双平台上市有助于生物医药企业拓展融资渠道,增强资金实 力,从而推动创新药与高端医疗器械的国产化进程,加速产业整体升级。 密集递表 经北京商报记者统计,9月以来已有约25家医药企业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其中多家已为A股上市公 司,呈现明显的"A+H"双平台布局趋势。 例如,9月30日,华恒生物向香港联交所递交了发行H股股票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的申请。华 恒生物于2021年登陆科创板,是一家以合成生物技术为核心,通过生物制造方式,主要从事生物基产品 的研发、生产、销售的企业。 此外,9月29日,百利天恒、长春高新、贝达药业3家A股药企同时向港交所递表。其中百利天恒、贝达 药业均为创新药企,长春高新则是生长激素龙头企业,素有"生长激素茅"之称。 谈及赴港上市的原因,上述企业均提到,为深化公司全球化战略布局、加快公司国际化进程、增强公司 在境外融资能力等。 针对公司相关问题,北京商 ...
医药企业掀赴港上市潮,多家A股公司冲刺“A+H”
北京商报· 2025-10-09 20:41
上市申请概况 - 9月底港交所迎来医药企业上市申请高峰,仅在9月29日至30日期间就有11家企业集体递交申请[1] - 9月以来已有约25家医药企业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形成一波上市小高潮[3] - 2025年以来已有20家医疗保健行业企业成功登陆港交所,超过2024年全年总和[4] 递表企业特征 - 多家企业依据港交所第18A章规则申请上市,申报材料带有特殊标识"B",显示其为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例如蓝纳成、滨会生物[1][10] - 此轮递表企业涉及分子诊断、基层医疗平台、核医药、溶瘤病毒疗法等多个细分领域[3] - 安诺优达主营业务包括以分子诊断为基础的IVD医疗器械和多组学生命科学研究服务,擅长基于NGS的产前检测IVD产品[3] - 好医生是一家综合性基层医疗赋能平台,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检验、诊断、用药等全覆盖解决方案[3] - 蓝纳成是国内核医药行业先锋,发展放射性诊疗一体化药物组合;滨会生物是致力于创新癌症免疫疗法的溶瘤病毒疗法生物科技公司[3] A+H双平台上市趋势 - 本轮递表企业中有多家已在A股上市,呈现明显的"A+H"双平台布局趋势,例如长春高新、百利天恒、贝达药业、华恒生物[1][5] - 华恒生物于2021年登陆科创板,是以合成生物技术为核心、从事生物基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的企业[5] - A股上市公司分拆子公司赴港上市成为新路径,例如东诚药业子公司蓝纳成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7] - "A+H"上市模式有助于企业拓展融资渠道、提升国际影响力、加快国际化进程[6] 企业财务状况 - 部分递表企业仍处于亏损状态,例如麦科奥特2023年至2024年以及2025年上半年亏损分别约为1.95亿元、1.57亿元、4990.1万元[9] - 蓝纳成2023年至2024年以及2025年上半年亏损分别约为1.12亿元、1.19亿元、6516万元[9] - 滨会生物2023年至2024年以及2025年上半年亏损分别为1.1亿元、1.13亿元、4421.5万元[10] 上市背景与行业影响 - 港股市场制度优势明显,2018年推出的18A上市规则为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开辟上市通道,2025年推出的"科企专线"进一步优化科技企业上市流程[4] - 国内药监部门审评审批加速、居民健康需求增长与人口老龄化趋势为医药企业创造有利发展环境[4] - "A+H"潮起可能加速行业整合,推动资源向资金充裕的上市企业集中,强化头部公司市场地位[7] - 资本注入将促进创新药物和技术快速发展,企业有更多资源投入高风险研发项目,提升整体行业创新效率[7]
长春高新赴港上市,“激素茅”加速寻求突围路径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30 09:11
公司赴港上市计划 - 长春高新于2025年9月29日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计划在香港主板挂牌上市,开启"A+H"双平台上市征程 [1] - 公司推进赴港上市速度迅捷,2025年6月30日董事会通过相关议案,仅三个月后便递交申请 [8] - 赴港上市旨在深化全球化战略布局、增强境外融资能力、提升国际品牌形象 [8] 赴港上市的潜在价值 - 赴港上市可带来三重价值:为研发管线加速兑现提供资金支持;提升国际品牌影响力以吸引跨国合作;优化股东结构,引入国际机构投资者 [2] - 港股作为全球资金配置平台,有助于公司加速海外市场拓展,截至2025年9月29日,公司A股总市值为人民币525.83亿元 [1][2] - 港股市场已有77家生物科技公司通过第18A章上市,合计首发募资约1298.22亿港元,总市值约1.70万亿港元 [8] 公司财务业绩表现 - 公司营收从2022年的126.27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145.66亿元,但2024年下降至134.66亿元,同比下降7.55% [3] - 公司利润从2022年的42.15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47.76亿元,但2024年大幅下滑至27.08亿元,同比下降43.01% [3] - 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为66.03亿元,净利润为9.32亿元 [3] 核心业务挑战:生长激素 - 业绩下滑核心原因在于过度依赖生长激素业务,该业务面临集采政策压力,例如2022年广东联盟集采中粉针降价约13% [4] - 中国生长激素市场规模从2018年的40亿元激增至2023年的116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23.9%,成为全球最大市场 [4] - 长春高新旗下金赛药业在生长激素市场占据74%份额,但竞争加剧,长效制剂正以超过50%的速度抢占市场 [5] 疫苗业务表现 - 公司旗下长春百克生物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为1.62亿元,较上年同期的2.70亿元减少39.96% [6] - 长春百克生物2025年第一季度净利润为106.43万元,较上年同期的6056.51万元大幅减少98.24% [6] - 疫苗业务业绩下滑主因是带状疱疹疫苗销售收入同比下降及销售费用增加 [6] 国际化现状与挑战 - 公司海外收入规模很小,2024年仅为1.30亿元,缺乏重磅产品支撑 [8] - 赴港上市面临港股流动性与估值压力,生物科技板块情绪偏谨慎,新股破发率较高,H股发行可能面临"AH折价" [9] - 创新药研发存在高风险,III期临床结果、监管审批及商业化放量节奏可能影响业绩预期 [10]
粽子也要出海?五芳斋寻求港股上市,A股市值已缩水三成
观察者网· 2025-09-28 19:25
公司战略与资本运作 - 公司拟启动H股上市前期筹备工作 计划在香港联合交易所发行股份并上市 旨在加快国际化战略与海外业务布局 提升国际品牌形象 打造多元化资本平台 增强境外融资能力 [1] - 公司新一届董事会新增职工董事刘传亮 并新提名具备法律金融与注册会计师背景的王文斌和徐佳为董事 代表股东上海星河数码投资有限公司 有望为资本运作和财务合规注入专业力量 [1] - 公司首次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回购股份20万股 占总股本0.10% 支付金额358.91万元 此举被视为股价低迷和现金流充裕背景下的市值管理行为 [6] 财务表现与市值 - 公司市值不足35亿元 较上市首日缩水近三成 [2] - 2024年营业收入22.51亿元 同比下降14.57% 净利润1.42亿元 同比下降14.24% [2] - 上市三年中仅2023年实现收入增长7.04%和归母净利润增长19.74% 2022年与2024年均出现营收和净利润双降 [2] 业务结构分析 - 核心业务粽子2024年营收15.79亿元 同比下降18.64% 行业门槛低且竞争激烈 良品铺子、三只松鼠、盐津铺子等零食品牌及元祖、仟吉等烘焙企业纷纷入局 [2] - 非粽类业务中月饼系列营收2.36亿元 同比增长3.46% 蛋制品营收2.36亿元 同比下降6.63% 糕点及其他和餐食系列营收1.35亿元 同比下降9.08% [2] - 公司2019年提出"粽+"战略 意图围绕糯米制品打造多元化产品线 但非粽业务尚未形成规模优势 [2] 国际化进展与挑战 - 公司已在新加坡、日本、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地设立子公司 并进入东南亚和韩国市场 将"粽子出海"作为重要战略方向 [3] - 2024年境外收入1547万元 同比增长8.23% 但仅占总收入0.7% 2025年上半年境外收入降至627.12万元 同比下降22.06% 占比缩至0.4% [3] - 海外市场毛利率显著偏低 2024年整体毛利率40.74% 境外市场毛利率仅31.82% 源于国外运营成本高及食品标准差异带来的本地化适配成本 [4] 产品质量与合规风险 - 一批绿豆蓉月饼因检出防腐剂山梨酸被韩国监管部门要求退回或销毁 [5] - 粽类产品委外加工比例约16.43% 相当于每二十个粽子中至少有三个来自代工 对品控提出更高要求 [5] - 曾卷入食品安全风波 消费者在来伊份粽子中发现疑似带血创可贴异物 五芳斋作为代工方未对外公布调查结果 对企业信誉造成影响 [6] 行业竞争与破局方向 - 行业分析指出破局关键在于将粽子从节令食品转化为日常消费品 并打造有规模竞争力的非粽产品线以降低单一业务风险 [6] - 老字号企业近年常将港股作为国际化跳板 公司或希望借助国际资本市场为品牌注入新活力 [6]
快讯 | 万辰集团赴港上市,争夺港股“量贩零食第一股”
搜狐财经· 2025-09-25 10:27
上市申请与资本运作 - 公司于9月23日正式向香港联交所递交主板上市申请 计划开启"A+H"双平台上市征程[1] - 公司此前已登陆A股创业板四年 此次转型后寻求双重上市机会[1] 业务转型与市场地位 - 公司从食用菌生产转型为量贩零食巨头 旗下品牌"好想来"成为核心业务支柱[1] - "好想来"品牌按2024年GMV计已成为中国零食饮料零售第一品牌[1] 财务表现与增长规模 - 公司营收在三年内实现从5.49亿元到323.29亿元的跨越式增长 增幅达近60倍[1] - 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零食饮料零售业务的高速扩张[1] 发展挑战与治理结构 - 公司面临可持续盈利模式构建挑战 需要提升价值创造能力[1] - 高度依赖加盟模式带来治理结构风险 存在食品安全管控压力[1] - 家族企业管理与现代企业制度的融合问题亟待解决[1]
川味一哥冲刺港股IPO:一包火锅底料如何撑起130亿市值?
搜狐财经· 2025-09-13 23:37
公司发展历程 - 创始人邓文原为成都市粮油食品厂技术员 1999年以14万元收购"好人家"、"大红袍"商标创立天味食品 [3] - 公司从作坊发展为2019年A股上市企业 创始人夫妇以345亿元财富位列2020年胡润百富榜第139位 [3] 业务战略与产品布局 - 实施双品牌战略:"好人家"定位中高端川菜调料 "大红袍"专注高性价比火锅底料 [4] - 产品线扩展至300多个品种 覆盖火锅调料/川菜调料/香肠腊肉调料等多个细分领域 [4] 渠道建设成果 - 销售网络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 与超1000家经销商合作 进驻永辉/沃尔玛等商超及社区便利店 [5] - 2024年线上收入增长45% 占总收入比重达18% 在抖音/快手等社交电商平台取得突破 [5] 国际化进展 - 产品出口至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建立超200个海外销售网点 [6] - 2024年海外业务增长40% 占总收入比重达8% [6] 财务表现 - 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6.42亿元同比下降24.80% 净利润7473万元同比下降57.53% [6] 股权结构与治理 - 邓文/唐璐夫妇持有公司约67%股权 拥有绝对控股权 [7] 行业竞争格局 - 面临颐海国际/红九九等传统对手竞争 以及海天/李锦记等调味品巨头跨界竞争 [7] - 各地区域品牌和餐饮企业自建调味品生产线加剧市场竞争 [7] 港股IPO战略意义 - 赴港IPO募集资金将用于国际化战略推进/海外业务布局和品牌建设 [8] - 有望成为首家"A+H"上市火锅底料企业 为调味品企业资本化路径提供参考 [8]
中伟股份赴港上市:三元龙头迈向国际综合材料巨头新征程
证券时报网· 2025-04-23 20:27
中伟股份港股上市计划 - 公司正式向香港联交所递交H股上市申请 旨在推进国际化战略 建立国际股权融资平台 优化全球品牌形象 并提升综合竞争实力 [1] - 若成功上市 公司有望成为中国首家实现"A+H"双平台运作的新能源材料龙头企业 [1] 财务与经营表现 - 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402.2亿元 同比增长17.4% 其中境外收入178.8亿元 占比达44.5% 同比增长27.1% [1][4] - 2024年归母净利润14.67亿元 全年研发投入11.09亿元 [4] - 三元前驱体市占率20.3% 连续5年保持行业第一 四氧化三钴市场占有率28% 连续5年保持行业第一 [1] - 2024年镍、钴、磷、钠四系产品总出货量超30万吨 [4] 行业上市趋势 - 新能源行业正形成"A+H"双平台运营潮流 宁德时代和先导智能等锂电领军企业积极筹划赴港上市 [2] - 瑞银预测至2025年将有超过30家A股公司赴港上市 其中新能源板块占比逾三成 [2] - 赣锋锂业2018年H股上市后 通过投资阿根廷盐湖项目和澳大利亚锂矿增强了全球供应链控制力 [2] 全球化战略布局 - 公司海外收入从2017年2.02亿元增长至2024年178.84亿元 海外市场已成为核心增长引擎 [4] - 通过深度布局印尼四大镍生产基地 提升镍原料自供率并确保供应链安全 [6] - 采用"本土化合作"模式与多家国际巨头建立紧密合作关系 快速切入全球市场 [6] 市场发展机遇 - 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1823.6万辆 同比增长24.4% 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1286.6万辆 同比增长35.5% [6] - EVTank预测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2239.7万辆 为动力电池及关键材料带来增长机遇 [6] - 欧盟考虑推出全欧洲电动汽车补贴计划 为海外布局企业带来更广阔发展前景 [6] 战略发展目标 - 港股上市有助于应对国内产能过剩与行业竞争 加速高镍、固态电池材料等前沿技术研发 [4] - 通过H股上市可高效统筹海外资源 吸引国际长期资本 增强全球资源调配能力 [4] - 建立从资源到制造再到市场的全链条全球化能力 在全球新能源材料市场中占据更重要地位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