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灾害保险
icon
搜索文档
6400万户、22万亿保障 我国灾害保险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中国经营报· 2025-10-30 19:03
灾害保险发展现状与作用 - 保险机制凭借赔付精准、可通过再保险及巨灾风险证券化实现多维度风险分散的优势,正成为应对灾害不确定性的理想手段[1] - 自2023年以来针对多起重大灾害累计赔付超290亿元,巨灾保险为全国6400多万户居民提供超22万亿元保障[1] - 2025年上半年,我国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41.1亿元[1] 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 - 保险赔付比例远低于国际水平,缺乏法律层面强制性制度规定,财税政策支持不足[2] - 灾害保险发展面临覆盖面不广、支付意愿低等挑战,其根本原因在于制度顶层设计尚不完善[2] - 存在险种重叠与空白并存、统筹层次低、政策定位不清、事前预防功能发挥不足等矛盾[2] 未来发展建议与目标 - 提出四项建议:创新发展理念让保险业回归市场本位;构建多元多层次保障体系;明确2035年发展目标推动保险深度和灾害损失补偿率达到全球平均水平;聚焦主攻方向弥合个人财产险缺口[2] - 下一步将推进灾害保险顶层设计,健全保障体系,运用科技手段强化风险治理[2] - 推动保险深度、灾害损失补偿率达到全球平均水平,优化农业保险、巨灾保险等政策性业务[2]
2025金融街论坛|李云泽重磅发声!“十五五”时期保险领域锚定点公布
北京商报· 2025-10-27 22:44
保险业“十五五”发展方向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提出优化贸易融资、出口信用保险等跨境服务,加快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加力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1] 出口信用保险 - 从去年发布的保险业新"国十条"到今年以来各级政府部门政策,均强调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3] - 出口信用保险是世界贸易组织允许的外经贸促进工具,承保政治风险和商业风险,保护本国出口商收汇安全 [3] - 优化出口信用保险可降低企业海外风险成本,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并通过融资增信与规则输出提升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 [3] - 优化出口信用保险能降低企业出口风险、助力小微企业通过保单融资缓解资金压力,推动银行与保险机构协同升级金融服务 [3] - 对中长期海外项目的支持可延伸人民币境外应用场景,为促进贸易发展、畅通双循环提供助力 [3] 普惠金融与民生领域 - 提出有效满足教体文卫等民生领域金融需求,丰富养老健康保险产品,完善灾害保险保障体系,拓展小微、民营、"三农"金融覆盖面 [4] - 在老龄化加速与健康需求升级驱动下,养老健康保险正从"可选补充"加速转向"民生刚需" [4] - 保险公司可聚焦"产品+服务"双轮驱动,开发精准化、全周期产品,整合医疗资源构建健康生态,以科技优化风控与体验 [4] - 丰富养老健康保险产品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加速、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深化的必然要求,符合国家政策导向 [4] - 保险公司可创新分红型、账户式产品形态,将带病群体、罕见病及医疗新技术纳入保障,推动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医疗医药深度融合 [4] 灾害保险保障体系 - 保险业全力应对灾害,例如南方暴雨灾害已接报案估损6.19亿元,北京冰雹灾害累计估损金额4.09亿元 [5] -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构建系统性的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体系已刻不容缓 [5] - 年内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财政部印发通知,提出要发展完善巨灾保险制度 [5] - 面对频繁的极端天气,需依靠政府、市场与社会协同努力,形成"防""救""赔"有机融合的巨灾风险管理体系 [5]
李云泽:稳妥有序推进中小金融机构兼并重组、减量提质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7 21:49
金融服务模式与资源配置 - 推动构建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协同、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并重、融资期限与产业发展匹配、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联动的金融服务新模式[3] - 强化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助力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3] - 截至2025年9月末,绿色贷款增速达22.9%,科技、绿色、数字经济等关键领域贷款增速均显著高于整体贷款水平[4] - 超600家主体累计发行科技创新债券约1.4万亿元,债券市场对科技创新的支持渠道不断拓宽[4] 产业支持与新质生产力发展 - 聚焦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为传统产业优化提升、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壮大提供更多金融资源[4] - 完善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强化全周期综合金融保障,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4] - 围绕扩大内需强化重大项目资金供给,助推消费扩容升级,优化跨境服务,加快促进内外贸一体化[4] - 丰富养老健康保险产品,完善灾害保险保障体系,拓展小微、民营、"三农"金融覆盖面[4] 金融改革与高水平开放 - 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机构布局更加合理,发展质量和韧性持续增强,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6] - 引导各类机构找准定位、专注主业、错位竞争,实现特色化经营、差异化发展,构筑多元有序的金融生态[6] - 加快健全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引导机构树牢正确观念,纠正无序竞争行为,维护金融秩序[6] - 推动金融制度型开放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迈进,全面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提高中资机构跨国经营管理能力[6] 风险防控与机构整合 - 坚定履行防风险首位主责,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8] - 稳妥有序推进中小金融机构兼并重组、减量提质,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和资本补充力度[8] - 截至2025年10月15日,全国已有326家银行通过解散、合并或注销等方式退出市场,大幅超过去年全年198家的退出总量[9] - 加快构建与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相适应的融资制度,助力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8] 监管效能与全球协作 - 持续提升金融监管效能,加快金融法律和监管规制"立改废释",健全分级分类监管框架[9] - 强化科技赋能,深化央地协同和部门联动,增强监管合力[9] - 加强全球协作,织密全球金融安全网,健全跨境风险监测、预警和响应机制,提升国际监管合作和危机管理效率[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