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管理高压控制器
搜索文档
曾卷入财务造假风波,艾为电气行业老大地位存疑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2025-10-16 08:07
公司IPO与业务概况 - 深圳艾为电气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冲刺创业板IPO,拟募资9.3亿元用于新能源汽车高压控制部件智能制造基地及研发中心等项目[3] - 公司主营业务为新能源汽车热管理高压控制器产品的研发与销售,直接客户为整车厂的电动压缩机及PTC一级供应商,产品最终应用于吉利、理想、奇瑞、广汽等新能源车企[3] 行业地位与市场质疑 - 公司自称是国内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热管理高压控制器第三方供应商,2024年其电动压缩机控制器以约13.35%的市占率位列第一,PTC控制器以约5.23%的市占率排名第二[6][7] - 但其行业领先地位的可比性存疑,公司列出的同行可比公司(如儒竞科技、联合动力等)在产品类型、下游应用、产业链地位方面存在差异,且儒竞科技并未将公司列为可比公司[6][8] - 公司产品类型相对单一,热管理高压控制器产品报告期内贡献收入占比均超99%,而同行儒竞科技还涉及暖通空调等领域,联合动力也有布局车载电源、电驱领域[8] - 公司营收规模远低于同行,报告期内营收为数亿元级别,而同行联合动力营收达上百亿元,富特科技、威迈斯等企业收入也在数十亿元级别[9] 产业链地位与财务表现 - 公司在产业链中处于二级供应商地位,主要客户为Tier 1,不直接与整车企业交易,而可比公司多为Tier 1,直接与整车企业交易[11] - 公司主要客户的信用周期为收到发票后60-90天,部分为120天,而Tier 1级别的同行(如威迈斯、富特科技)主要客户信用期一般为30天至90天,显示公司回款周期相对较长,在供应链中地位较低[12] - 报告期内,公司向前五大客户销售额合计占比分别达97.85%、93.31%及84.52%,客户集中度较高[14] 客户依赖与竞争风险 - 公司客户集中度高,主要依赖于下游Tier 1客户,若主要客户经营状况发生重大不利变化或调整采购策略,可能导致公司订单减少[14] - 公司前五大客户中包含竞争对手上海金脉电子,2023年向其贡献收入达2718.27万元,而上海金脉电子在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PTC控制器市场占有率为16.10%,在第三方供应商中排名第一[15] - 公司面临被Tier 1整合或替代的风险,监管亦关注此风险并要求公司说明[15][17] - 同行联合动力指出,部分主机厂为稳定供应链和控制成本,正通过自建产线或设立子公司等方式布局动力系统,独立第三方供应商需打造技术和制造能力壁垒以扩大市场份额[18][20] 财务数据与历史问题 - 公司曾因财务数据造假被财政部点名,其审计机构巨源立德会计所在审计公司2022年财务报表时未实施必要审计程序,编造事由出具虚假审计报告[22] - 财政部处罚报告显示,公司2022年多项财务数据存在虚假记载,包括虚减货币资金1375.96万元(虚减比例89%)、虚减应收账款2024.70万元(虚假比例25%)、虚减应付股利3800万元(虚假比例100%)等[22] - 尽管IPO审计机构已更换为信永中和,但公司招股书中2022年的部分财务数据仍与财政部披露版本存在百万元级别差异,例如应收账款财政部披露为8098.81万元,招股书为7870.47万元;研发费用财政部为1776.14万元,招股书为1151.24万元等[23] 股权结构与代持风波 - 公司实际控制人梁向辉与早期发起股东韩光因股权代持问题引发纠纷,公司设立时梁向辉为专注技术研发,委托韩光代持95%股权[24] - 相关代持纠纷已引发仲裁和诉讼,截至目前程序尚未完结,但公司声称未决诉讼及仲裁不影响当前公司的股权清晰及控制权稳定性[24][25]
艾为电气涉虚假审计报告
南方都市报· 2025-09-17 07:15
审计问题 - 财政部检查发现公司2022年虚构多项财务数据 包括虚减货币资金1375.96万元(比例89%) 虚减应收账款2024.70万元(比例25%) 虚减存货3626.77万元(比例55%) 虚减应付账款4749.76万元(比例66%) 虚减其他应付款7609.93万元(比例83%) 虚减应付股利3800万元(比例100%) 虚增未分配利润3336.32万元(比例111%) 虚减盈余公积6041.04万元(比例100%) 虚增研发费用586.13万元(比例33%) [3] - 审计机构巨源立德因未实施必要审计程序 编造事由出具虚假审计报告被财政部暂停执行业务六个月 [2][3] - 公司招股书披露的2022年财务数据与财政部披露情况基本吻合 但个别数据仍存较大出入 [4] 财务业绩 - 公司2022-2024年营收持续增长 分别为2.15亿元 3.41亿元 4.42亿元 2023和2024年同比增速达58.21%和29.69% [5] - 归母净利润2022-2024年分别为0.57亿元 0.86亿元 1.06亿元 2023和2024年同比增速达50.63%和22.46% [5] - 热管理高压控制器产品收入占比超99% 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2.10亿元 3.37亿元 4.40亿元 [5] - 产品单价呈下降趋势 2022-2024年销售单价分别为255.48元/套 246.33元/套 208.74元/套 2024年同比下降15.26% [5] 股权结构 - 存在超过3年的股权代持历史 实际控制人梁向辉曾通过韩光代持95%股权 [7][9] - 代持解除过程中引发仲裁诉讼 深圳国际仲裁院案件于2025年4月7日开庭尚未裁决 龙岗区人民法院案件于2025年4月11日受理尚未开庭 [9][10] - 2024年10月小米通过北京小米智造基金突击入股持股7.3839% 蔚来投资持股2.7322% [6] 公司背景 - 公司成立于2017年 主营新能源汽车热管理高压控制器等高压核心部件 [2] - 主要客户包括吉利 理想 奇瑞 广汽 长安 比亚迪等头部新能源车企 [2] - 2025年6月向深交所创业板递交招股书正式冲刺IPO [2]
处罚书披露!艾为电气涉虚假审计报告,IPO之路再添变数?
南方都市报· 2025-09-15 20:15
核心事件与财务问题 - 财政部对深圳市巨源立德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行政处罚,因其在对深圳艾为电气技术有限公司的审计中存在未实施必要审计程序、编造事由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等问题 [2][3] - 艾为电气2022年财务报表存在严重虚构:虚减货币资金1376万元(比例89%)、虚减应收账款2025万元(比例25%)、虚减存货3627万元(比例55%)、虚减应付账款4750万元(比例66%)、虚减其他应付款760.99万元(比例83%)、虚减应付股利3800万元(比例100%)、虚增未分配利润3336万元(比例111%)、虚减盈余公积604万元(比例100%)、虚增研发费用586万元(比例33%)[3][5] - 会计师事务所签字注册会计师被处以暂停执行业务六个月的行政处罚 [3] 公司业务与财务表现 - 公司主营产品为热管理高压控制器等新能源汽车高压核心部件,客户包括吉利、理想、奇瑞、广汽、长安、比亚迪等头部厂商 [3] - 2022年至2024年营收分别为2.15亿元、3.41亿元、4.42亿元,2023年和2024年同比增长率分别为58.21%和29.69% [7] - 2022年至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57亿元、0.86亿元、1.06亿元,2023年和2024年同比增长率分别为50.63%和22.46% [7] - 热管理高压控制器收入在2022-2024年分别为2.10亿元、3.37亿元、4.40亿元,占总营收比例超过99% [7] - 2022年至2024年,热管理高压控制器产品销售单价分别为255.48元/套、246.33元/套、208.74元/套,呈现逐年下滑趋势 [7] 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 - 公司存在超过3年的股权代持历史,实际控制人梁向辉与韩光之间最初未签订书面代持协议,代持关系直至2021年因外部投资者要求才解除 [9][12] - 因代持人韩光拒绝就代持问题接受中介机构访谈,实际控制人梁向辉已通过仲裁和诉讼方式寻求确认历史代持关系,相关案件在招股书签署日尚未裁决或开庭 [10][11][12] - 2024年10月,四家外部股东突击入股,其中小米通过北京小米智造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持有公司7.3839%股份,蔚来投资持有2.7322%股份 [8][9]
艾为电气IPO:股权代持仲裁未决,单一产品隐忧下的创业板闯关
搜狐财经· 2025-07-24 13:45
公司IPO概况 - 深圳艾为电气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于2025年6月20日向深交所递交创业板IPO申请,计划募资9.3亿元 [1] - 公司成立于2017年10月,是国内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热管理高压控制器第三方供应商,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1] - 2022至2024年营收从2.15亿元增至4.42亿元,净利润从5737万元增至1.06亿元,2025年7月4日审核状态更新为"已问询" [1] 股权结构问题 - 实控人梁向辉与韩光存在股权代持纠纷,涉及2017年95%股权及2018年15%股权的代持争议,2025年4月已提交仲裁和诉讼但未裁决 [3] - 股权代持纠纷未解决可能影响IPO进程,深交所对拟IPO企业股权清晰有硬性要求 [5] 业务与产品风险 - 99.86%营收依赖单一产品热管理高压控制器,2022-2024年产品单价从255.48元/套降至208.74元/套,累计降幅18.3% [6][8] - 2024年产销率88.09%低于前两年(2022年90.23%,2023年93.81%),存货账面价值1.03亿元较上年激增69.37% [6][8] - 计划募资5.45亿元用于扩产,但现有产品产销率持续下滑引发消化新增产能的担忧 [7] 财务运作矛盾 - 递表前累计现金分红5888万元(2022年3800万元,2024年990万元,2025年6月18日通过1098万元方案),但计划IPO募资7000万元补充流动资金 [9][11] - 2024年末货币资金余额4.12亿元,无短期借款,资产负债率29.62%为三年新低(2022年76.25%) [11][12] - 2024年末应收账款2.1亿元占资产总额32.98%,首次出现1年以上账龄应收账款占比1.35% [12] 研发与团队问题 - 研发费用从2022年1151.24万元激增至2024年4705.78万元,研发人员从30人增至138人,增幅360% [13][14][16] - 研发人员职工薪酬2023年同比增97.43%,2024年同比增88.32%,引发研发费用真实性担忧 [16] - 实控人梁向辉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背景与公司电力电子核心技术领域存在差异 [16] 资本运作争议 - IPO前8个月小米智造、蔚来等机构突击入股,小米以16.5亿元估值获7.38%股权,按IPO估值37.2亿元计算8个月翻倍 [17] - 投资机构签署带恢复条款的特殊权利终止协议,若IPO失败条款将恢复效力,可能影响控制权稳定性 [18][19] - 9.3亿元募资额超过公司2024年末8.17亿元总资产规模,补充流动资金7000万元的合理性受质疑 [20][21] 募投项目与行业环境 - 5.45亿元智能制造基地项目与88.09%的产销率形成反差,扩产可能导致产能利用率进一步下降 [22] - 2024年第一大客户苏州中成新能源贡献营收1.93亿元占比43.72%,行业价格战传导至供应链 [22] - 2024年存货1.03亿元成为潜在风险点,产品价格下滑与单一产品结构对37.2亿估值形成挑战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