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熊猫外卖
icon
搜索文档
在澳洲走路送外卖,能养活自己吗?
虎嗅· 2025-06-16 15:40
外卖平台运营模式 - 外卖平台包括Uber Eats、DoorDash和熊猫外卖,其中Uber Eats提供新人激励奖金,第一个月完成40单可获得400澳元奖励[5][9][10] - 平台要求外卖员完成身份验证、线上安全课程等手续,并提供安全骑行装备[6][8] - 平台不规定送达时间,外卖员不会因迟到受惩罚,但商家出餐效率会影响店铺排名和骑手接单意愿[26][30][31] 外卖员收入与工作条件 - 骑车送外卖的税后时薪约25澳元,扣除油费等成本后净收入接近最低时薪,走路送外卖的时薪更低,约5澳元/单[13][14] - 每周工作3天,每天3-4小时,月收入约1200澳元,包括平台奖励、高峰补贴和小费[17][18] - 雨天送餐有额外1-5澳元酬劳,但骑手缺乏退休金、假期等福利,仅享受送餐时段的工伤保险[42][43] 行业政策与权益保护 - 新南威尔士州修改《劳资关系法案》,将外卖员纳入零工群体并规定最低工资[46] - 部分企业尝试与餐厅合作,通过固定配送费保障外卖员收入,如Fuel It Up公司收取6.99澳币/单的固定费用[45] 消费者与商家行为 - 顾客对外卖员态度平和,即使延迟送达也较少抱怨[27][41] - 商家出餐延迟时通常不催促骑手,部分店铺因出餐慢被系统标记为"慢单",影响排名[31][32] 行业文化与环境 - 外卖配送被视为受尊重的职业,骑手与平台关系较松弛,遇到问题可联系客服解决[25][33][38] - 墨尔本市区人行道拥挤且交通规则混乱,骑车送餐存在安全隐患[29][40]
30岁安徽小伙,在10个国家送外卖,一年交易10亿美元
创业邦· 2025-04-30 11:03
公司发展历程 - 创始人刘科路2016年在英国成立熊猫外卖,专为海外华人提供外卖服务,现已覆盖10个国家80多座城市,日活跃用户10万[3] - 公司从诺丁汉大学校园起步,初期团队6-10人,自筹200万元人民币启动资金,半年内签约100家商家但日订单仅200-300笔[11] - 2017年底通过开学季促销实现转折,日订单突破2000笔,拓展至伯明翰等4个城市并首次盈利[16] - 2018年获83North和Felix Capital 500万英镑投资,成为首个获欧洲风投的华裔背景外卖项目[18] - 2024年平台EBITDA转正,年交易额将突破10亿美元,10国中8国实现盈利[32] 商业模式与运营策略 - 聚焦6000万海外华人市场,解决中餐外卖空白,平台已覆盖运营地区90%中餐厅[6] - 采用15%以上佣金率,优化骑手成本至市场均价,初期单笔骑手佣金比Uber Eats高20%-30%[16][24] - 骑手采用众包模式,与Uber Eats共享骑手池,现有8万骑手月均收入4500-5000美元[22][24] - 商家端提供菜单优化、餐品改造等赋能服务,曾帮助餐馆将菜单从100项精简至50项[25] 市场扩张逻辑 - 进入新国家前测算"诺丁汉型"城市数量及"伦敦型"大城市规模,美国选择纽约周边小城市先行试点[29] - 美国市场已覆盖20城,占据60%华人外卖份额,计划两年内拓展至40个目标城市[6][30] - 避开东南亚等低客单价市场,专注欧美高消费区域,均单价格接近且模型可复用[30] 业务创新与增长 - 2022年在英国上线生鲜业务,提供2000-3000种亚洲食品SKU,1小时达[32] - 搭建中国供应链团队,部分品类采购成本降低50%,反向赋能海外商家[32] - 新增中餐品牌出海服务,基于平台600万用户数据指导开店选址与品类规划[32] 行业认知与竞争壁垒 - 创始人认为海外本地生活服务落后中国5年,美团经验仅50%可复用,算法与用工政策差异显著[24] - 欧洲风投更看重细分领域中型企业,需用数据说服而非流量故事,累计融资2.75亿美元为行业最高[18][33] - 预判AI将推动外卖3.0变革,公司需持续跟进技术演进以保持增长[33]
对话熊猫外卖创始人:美团饿了么的经验在海外有一半无法复制丨小猎犬号
晚点LatePost· 2024-12-04 22:52
7 年,我在 10 个国家给全球华人送外卖。 1831 年底,普利茅斯德文港,一位高瘦的年轻人登上小猎犬号(HMS Beagle)。他刚从剑桥毕业,希望出海看看世 界,回来按照家里的安排当个牧师,安稳度过一生。 5 年时间,小猎犬号横跨大西洋抵达巴西,绕过美洲大陆最南端进入太平洋,一路向西抵达澳新再经好望角回到英国。那 位年轻人随船穿越风暴、染病倒下数十天、看着多个同伴病逝。但途中的观察和笔记让他不再相信神六天创造万物的 "真 理",逐渐形成物竞天择的理论,写成了《物种起源》。 "没什么比地壳表面更变幻无定,哪怕是风",达尔文从安第斯山脉探险返回后写下如此诗意的文字。他在智利南部看着当 地人把牛群赶进群山,踏遍每一条有牧草的深沟,并因此不用什么仪器就发现了矿藏。 哥伦布和麦哲伦的惊险旅程常被用来比喻今天的出海进程,当中暗含着必须先人一步的焦虑。但达尔文那趟不怎么着急也 没有杀戮的旅途可能是更准确的隐喻——走出舒适区,接触不同的文化,在新环境里成长,创造新东西。 我们把《小猎犬号》作为《晚点》出海内容的栏目名,讲述企业出海进程中发生的商业故事,还有创业者不停进化的潜 能。 文丨 陈晶 编辑丨管艺雯 对许多从未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