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远成长价值混合
搜索文档
睿远基金陈光明专户产品“封盘”,多只明星基金同步限购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3 21:59
睿远洞见价值系列专户产品暂停申购 - 睿远基金陈光明管理的睿远洞见价值系列专户产品自11月起暂停新老客户申购[1] - 近两年该系列产品持续严控规模,仅对老客户开放份额增加,不接受新客户申购[1] - 产品封盘可能源于规模增长过快,旨在维持策略有效性,而非管理人对市场看空[1][6] 陈光明的行业背景与影响力 - 陈光明被视为价值投资理念在中国本土化践行的标志性人物,拥有超过25年资本市场经验[2] - 其在东方证券资管期间的代表作"东方红4号"在7年多时间内实现超过4倍回报,任职产品年化收益率普遍达两位数[2] - 2018年创立睿远基金,发行的专户产品即便设置高门槛(如300万起投、3年封闭期)也能引发百亿元级销售狂潮[3] 睿远洞见价值系列产品策略与布局 - 产品采用"核心-卫星"策略,前三大行业电力设备(23.46%)、传媒(23.01%)和电子(21.57%)合计占比近七成[6] - 投资逻辑首重估值,次重好公司,最后是应对市场周期,注重基本面分析和企业内在价值[5][6] - 产品由陈光明与固收老将黄真共同管理,后者拥有超过25年金融从业经验[6] 睿远基金整体业绩与规模表现 - 截至10月末,睿远基金非货币资产净值合计超过730亿元,较二季度末的462亿元大幅增长,全市场排名从第86位跃升至第74位[7] - 旗下5只公募基金年内均实现正收益,旗舰产品睿远成长价值混合A年内收益达59.20%[8][9] - 睿远成长价值A在三季度净值回报高达51.09%,推动其规模从二季末的186.66亿元跃升至三季末的236.29亿元,增幅超26%[10] 行业限购潮现象 - 陈光明产品封盘并非孤例,宁泉资产于10月29日宣布全面暂停接受新客户申购,富国基金、永赢基金等多只产品亦公告限购[1][12] - 限购基金多为近期业绩突出、规模激增的明星产品,例如永赢基金旗下三只产品三季度规模增长均超70亿元[12][13] - 行业限购潮的核心动因是保护持有人利益,避免规模过快增长摊薄收益及影响策略有效性,体现市场狂热时期的集体理性[13]
基金中期持仓图谱:锚定基本面,隐形重仓股浮出水面
环球网· 2025-08-28 16:11
核心观点 - 公募基金完整持股线路图揭晓 基金经理在震荡市场中通过内部员工增持和隐形重仓股布局表达信心并聚焦AI、医药、高端制造等领域 紧扣基本面挖掘长期价值资产成为投资共识 [1] 基金隐形重仓股配置 - 睿远成长价值混合重点配置人工智能和汽车电子相关的PCB及光模块 增持恒生科技板块 隐形重仓股包括舜宇光学科技、比亚迪、东山精密等科技制造巨头 [2] - 睿远均衡价值隐形重仓股为中国移动、中国平安、碧桂园服务等具备强大护城河和稳定现金流的蓝筹公司 [2] - 中庚价值优选混合隐形重仓股包括海信视像、中国巨石、美的集团等传统行业龙头 均获超3%资产净值配置 [2] 基金公司员工自购情况 - 睿远稳益增强债券基金员工持有份额较去年底激增800多万份 [4] - 睿远稳进配置两年持有混合、银河和美生活混合、中庚价值领航混合均获内部增持超48万份 [4] 下半年投资策略 - 中庚价值领航看好医药、新能源、智能电动汽车等高成长科技股 筛选估值低且核心竞争力强的公司 [5] - 睿远成长价值强调尽早研究产业趋势拐点 以PCB和AI领域成功投资为例 因提前洞察增长端倪 [5] - 睿远均衡价值和中庚基金强调安全边际 通过可靠自由现金流预测和估值合理前提探寻优质资产 [6]
穷则思变!公募告别“明星时代”
北京商报· 2025-07-27 16:22
行业转型背景 - 明星基金经理相继离任(如丘栋荣、范妍、鲍无可)冲击行业"买基金就是买基金经理"的传统模式 [1] - 依赖个人光环的模式难以持续,行业开始向"平台时代"转型 [1] - 监管层自2022年起连续发文要求扭转"明星化"现象,强化团队制投研体系建设 [13] 离任影响数据 **中庚基金案例** - 丘栋荣2024年二季度末在管规模147.08亿元,占公司总规模77.52% [4] - 离任一年后(2025年二季度末)公司总规模同比缩水38.82%至116.07亿元,其原在管产品规模占比降至69.38% [4] - 机构投资者份额显著缩水,中庚价值领航混合机构持有份额从5.24亿份降至0.65亿份 [4] **圆信永丰基金案例** - 范妍离任前(2024年一季度末)在管规模128.7亿元,占公司36.15% [5] - 离任后公司规模短期环比缩水9.04%,一年后回升至344.74亿元,其原在管规模占比降至29.99% [5] **景顺长城基金案例** - 鲍无可2024年二季度末在管规模271.86亿元,占公司主动权益规模17.99% [6] - 离任后(2025年二季度末)原在管规模降至113.07亿元,占比下滑9.43个百分点 [6] 行业应对措施 **团队化管理** - 2025年共有267份基金公告涉及增聘基金经理,251只基金调整管理结构,94只为权益类基金 [10] - 超百亿规模基金中7只采用多人共管模式,如兴全趋势投资混合由三人管理 [10] **高管角色调整** - 张坤、萧楠等明星基金经理卸任高管职务回归纯投研角色 [10] - "500亿元规模俱乐部"仅剩张坤一人,葛兰、谢治宇等规模降至300-400亿元区间 [11] **营销策略转变** - 弱化单一基金经理曝光,强调团队实力与投研体系 [11][12] - 部分公司取消个人专访,均衡输出团队观点 [11] 平台化建设实践 - 招商基金建立"本分、专注、开放"的投研文化,形成人才梯队 [15] - 中欧基金通过"中欧制造"项目实现投研流程工业化升级 [15] - 中庚基金规划"平台型、团队化、专业化"投研体系,坚持精品产品策略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