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脑膜补片
搜索文档
正海生物20251026
2025-10-27 08:31
正海生物 20251026 摘要 正海生物净利润同比减少 45.34%,主要受税收政策调整(增值税率从 3%上调至 13%)和市场竞争加剧影响,特别是脑膜产品集采降价和口 腔产品面临激烈竞争,导致口腔种植板块收入下滑。剔除税率因素后, 三季度整体收入实际增长约为 9%。 活性生物骨产品已入院 196 家医院,全年有望达成入院目标,收入呈倍 数增长。该产品因含有活性因子 BMP-2,具备骨诱导性,临床评价良好, 公司计划通过扩大入院数量和提升标杆医院渗透率来扩大市场份额。 公司干细胞项目处于工艺验证阶段,是组织工程三要素框架的重要组成 部分,旨在解决临床组织修复和再生问题,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宫腔修 复膜临床已结束,预计 2026 年能拿证;乳房补片预计 2027 年能拿证。 二代口腔修复膜推广初期,对收入贡献不大,公司侧重其在口腔软组织 浅层缺损及牙龈黏膜组织修复领域的应用,避免价格战。三季度口腔膜 价格保持平稳,粉状材料销量有所增长。二代骨粉也在积极准备中。 种植牙市场受种植牙价格治理和消费市场不景气影响,民营机构种植量 下降,部分患者选择修复治疗而非种植牙,影响了骨粉、骨膜的增长。 公司骨膜市占率较高,通过 ...
从“再生医学明星”到增长几近停滞,冠昊生物到底怎么了?
华夏时报· 2025-10-10 08:42
核心观点 - 公司短期业绩显现回暖迹象但长期增长乏力,陷入短期数据回暖与长期发展乏力的张力之中 [1] - 核心产品硬脑膜补片面临集采降价、竞品挤压及自身迭代缓慢等多重压力,增长已进入平台期 [1][4] - 研发投入持续收缩且转化效率低,前沿布局与核心业务协同性弱,导致第二增长曲线缺失 [1][8] 财务业绩表现 - 2025年半年报营收2.01亿元,同比微增5.89%;归母净利润2040万元,增速仅1.27% [2] - 2020至2024年营收从4.37亿元降至3.77亿元,累计降幅达13.7%,下行趋势明显 [2] - 2025年上半年营收仅相当于2024年全年营收的53.3%,若下半年无改善,全年营收或难突破4亿元 [2] 核心业务分析 - 硬脑膜补片是公司核心产品,2025年上半年B型与生物型合计收入7444万元,占医疗器械板块收入的50.6% [4] - 该板块毛利率维持高位,2025年上半年B型、生物型产品毛利率分别为90.96%和93.46% [4] - 但生物型硬脑膜补片2025年上半年收入增速仅1.35%,2024年同比下滑14.7% [4] - 2022至2024年,生物型硬脑膜补片收入从8812万元降至7477万元,累计下滑15.1% [4] - 近三年(2022-2024年)该产品平均收入增长率仅1.2%,远低于2019-2021年的双位数增速 [4] 市场竞争与集采影响 - 硬脑膜补片已纳入多省联盟集采,公司中标价较市场价平均降幅约30% [6] - 销量增长未能抵消价格下降影响,2024年生物型硬脑膜补片收入下滑14.7%直接反映集采压制作用 [6] - 国产竞品如迈普医学、天新福加速技术追赶,通过可吸收硬脑膜等差异化产品抢占市场份额 [6] - 公司硬脑膜补片市占率约30%,但面临集采降价压力,2024年毛利率同比下降3.19个百分点至77.82% [10] 研发与产品迭代 - 公司研发支出持续收缩,从2022年的5790万元降至2024年的4231万元,研发费用占营收比例从15.4%降至9.6% [8] - 硬脑膜补片产品上市已超10年,未推出重大升级版本,相关升级产品仍处于临床前阶段 [7] - 研发资本化率长期为0,表明研发项目多处于早期阶段,难以快速转化 [8] - 公司布局的人工肝、CAR-T等前沿领域与核心业务无直接关联,未能形成协同效应 [1][8] 业务结构风险 - 公司过度依赖单一产品,医疗器械板块其他产品如胸普外科修补膜2024年收入3899万元且同比下滑3.7% [9] - 无菌生物护创膜、乳房补片等产品收入规模均不足2000万元,增速波动大,无法分担增长压力 [9] - 药业、细胞业务板块贡献有限,2024年细胞技术服务收入下滑21.45% [9] - 三大业务板块中仅医疗器械板块支撑营收,而该板块又高度依赖硬脑膜补片 [9][10]
从“再生医学明星”到增长几近停滞,冠昊生物到底怎么了?|创新药观察
华夏时报· 2025-10-09 19:56
核心观点 - 公司短期业绩呈现微弱回暖迹象,但长期增长乏力,核心业务面临结构性挑战 [2] - 公司存在严重的单一产品依赖问题,核心产品增长停滞且面临集采、竞争等多重压力,第二增长曲线缺失 [2][8][12] - 研发投入持续收缩且转化效率低,导致产品迭代缓慢,在行业变革中逐渐失去主动权 [2][10][11] 2025年半年度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收为2.01亿元,同比增长5.89% [3][4] - 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为2040万元,同比增速仅为1.27% [3] - 上半年营收仅相当于2024年全年营收3.77亿元的53.3% [4] 长期财务趋势 - 2020年至2024年,公司营收从4.37亿元降至3.77亿元,累计降幅达13.7% [4] - 营收在此期间仅2021年和2023年出现短暂回升,2022年和2024年分别同比下滑22.84%和6.60% [4] - 近三年(2022-2024年)核心硬脑膜补片产品平均收入增长率仅为1.2% [8] 核心业务分析:硬脑膜补片 - 硬脑膜补片是公司的营收支柱,2025年上半年B型和生物型产品合计收入7444万元,占医疗器械板块收入的50.6% [5] - 该业务毛利率极高,2025年上半年B型产品毛利率为90.96%,生物型产品毛利率为93.46% [5][7] - 但核心产品增长乏力,2025年上半年生物型硬脑膜补片收入增速仅1.35%,2024年该产品收入同比下滑14.7% [6][9] - 2022年至2024年,生物型硬脑膜补片收入从8812万元降至7477万元,累计下滑15.1% [8] 核心业务面临的挑战 - 集采政策冲击价格体系,中标价较市场价平均降幅约30%,但销量增长未能抵消价格下降的影响 [9] - 国产竞品如迈普医学、天新福加速技术追赶,通过可吸收硬脑膜等差异化产品抢占市场份额 [9] - 产品迭代缓慢,上市已超10年且未推出重大升级版本,相关升级产品仍处于临床前阶段 [10] - 在神经外科耗材领域,国际巨头如强生、美敦力占据60%市场份额,公司硬脑膜补片市占率约为30% [13] 研发投入与效率 - 研发投入持续收缩,研发支出从2022年的5790万元降至2024年的4231万元 [11] - 研发费用占营收比例从2022年的15.4%降至2024年的9.6% [11] - 研发资本化率长期为0,表明研发项目多处于早期阶段,难以快速转化 [11] - 公司布局的人工肝、CAR-T等前沿领域与核心业务缺乏协同,未能形成有效补充 [11] 业务多元化与第二增长曲线 - 公司过度依赖单一产品,尚未形成第二增长曲线 [12] - 医疗器械板块其他产品规模小或下滑,如胸普外科修补膜2024年收入3899万元且同比下滑3.7% [12] - 药品、细胞技术服务等其他业务板块贡献有限,上半年药品毛利率下滑1%,细胞技术服务去年全年收入下滑21.45% [12] - 无菌生物护创膜、乳房补片等产品收入规模均不足2000万元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