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锰电池

搜索文档
安孚科技:南孚电池背后的掌舵者 锚定硬科技开辟新增长极
全景网· 2025-08-14 10:36
公司历史与发展 - 南孚电池工厂前身可追溯至1954年,拥有70年电池研发技术沉淀,1988年成立福建南平南孚电池有限公司,打造中国第一条无汞碱性电池生产线,率先打破外资垄断 [2] - 南孚电池控股股权历经合资、外资、回归本土的多轮变动,外资控股期间存在同业竞争关系,限制了海外市场与新业务发展 [2] - 安孚科技前身为安德利百货,2016年主板上市,2019年11月控制权变更,实控人变更为袁永刚、王文娟夫妇,2022年5月通过控股子公司安孚能源合计取得亚锦科技51%股权,间接控制南孚电池82.18%股权 [3] - 2024年7月11日,安孚科技拟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安孚能源31.00%股权项目获上交所重组委审核通过,重组完成后持有南孚电池权益将提升至46%,未来计划争取实现100%控股 [3] 市场地位与财务表现 - 南孚电池碱锰电池连续32年保持中国市场销量第一,国内碱性电池市场份额达到85% [1][4] - 安孚科技2024年电池制造与销售业务实现营收41.39亿元,同比增长7.5%,南孚电池是业绩增长核心驱动 [4] - 南孚电池是典型"现金奶牛"型公司,盈利能力强,经营性现金流充裕 [4] - 产品远销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市场展现出强劲竞争力,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4] 技术创新与研发投入 - 2022年至2024年研发费用每年投入超1亿元且逐年递增,主要用于产品升级换代及生产线改造升级 [5] - 聚能环四代合金钢壳厚度压缩至0.16毫米,承载100牛顿压力不变形,聚能环五代钢壳厚度进一步缩减至0.158毫米 [6] - 拥有高达750只/分钟的高速生产线,年产量超过40亿只 [6] - 电池出厂前需历经415道严苛检测,检测中心总面积约1600平方米,设有23个实验室,开展300余项检测项目,同步检测2万颗电池 [7] - 2020年检测中心获得CNAS实验室认可证书,具备国际认可检测能力,覆盖116个国家/经济体 [7] 产品与产能布局 - 形成"1+N"品牌矩阵,产品覆盖碱性电池、锂锰纽扣电池、充电锂电池、镍氢充电电池等多品类 [9] - 针对不同应用场景推出专用产品,包括燃气灶电池"丰蓝1号"、汽车钥匙及医疗设备用锂锰纽扣电池、"TENAVOLTS"充电锂电池等 [9] - 聚能工厂拥有高度自动化、智能化、一体化生产线,未来计划引入人工智能、机器人打造新一代智能工厂乃至无人工厂 [8] 发展战略与全球拓展 - 构建"品牌南孚"、"智造南孚"、"科技南孚"和"世界南孚"四大发展战略 [8] - 在全球OEM市场份额稳步提升,自有品牌海外布局加速,成功在周边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销售业务 [10] - 积极探寻海外建厂、合作、并购等模式,目标成为全球第一大碱性电池制造商和消费电池品牌商 [10] - 覆盖全国超2000个分销商、300万家终端网点的渠道网络,实现品牌与渠道双轮驱动增长 [9] 未来业务规划 - 持续深耕碱性电池市场,同时多元化布局消费电池市场,战略进军锂离子电池市场 [9] - 计划通过新技术满足5G和IoT时代的物联网电池、纸片电池及医疗领域特种电池需求 [9] - 安孚科技将利用控股股东资源优势,关注算力、芯片、半导体等领域,收购具有技术壁垒的硬科技资产,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11]
长虹能源布局固态电池 旗下长虹聚和源研究提速
证券日报网· 2025-05-28 11:50
新能源汽车与固态电池发展前景 - 新能源汽车全球普及及机器人、AI眼镜等终端需求增长为固态电池发展打开广阔空间 [1] - 固态电池使用固体电极和电解质,取代传统锂电池电解液,能量密度大幅提升,成为电动汽车和储能系统主要选择 [1] 长虹能源的行业地位与布局 - 长虹能源具备年产35亿只碱锰电池、5亿只18650锂离子电池及1亿只小型聚合物电池的产销能力,销售覆盖超100个国家 [1] - 碱性电池连续13年全球第四、中国第二 [1] - 2023年4月并购聚和源公司,布局物联网、低空经济等前沿赛道 [1] 长虹聚和源的技术与产能 - 长虹聚和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深圳市专精特新企业,国内智能穿戴锂电池行业标准制定者 [3] - 拥有深圳、湖南两大制造基地,年产超1亿只聚合物锂离子电池 [3] - 已研发出凝胶电解质技术,解决界面接触难题,具备高安全性和兼容性,技术处于中试阶段,预计今年搭载机器人 [3] 固态电池的技术挑战与研发进展 - 固态电池量产面临材料、生产工艺、设备、成本及电解质成膜等科学难题 [3] - 公司从界面优化、材料创新、工艺改进等方面探索,与高校合作研发电解质材料、界面优化等关键技术 [3] 固态电池市场预测与公司规划 - 2025年中国固态电池市场空间预计达30亿元,2030年有望达200亿元 [4] - 公司已启动固态电池试验线建设,预计今年实现半固态电池量产,2030年推进全固态电池商业化 [4] - 在电解质、界面等关键环节取得阶段性成果,未来将聚焦材料创新、工艺优化及生态协同 [4]
营收与利润双增长!长虹新能源发布2024年年度报告交出亮眼成绩单
经济观察网· 2025-04-23 18:59
财务表现 - 2024年营业收入达36.71亿元 同比增长31.26% [1] - 归母净利润达1.97亿元 同比增长172.79% [1] - 实现营收与利润双增长 [1] 业务板块表现 - 碱电业务收入16.68亿元 同比增长20.53% 通过稳存量拓增量策略及国际战略合作实现稳健增长 [2] - 高倍率锂电业务收入16.39亿元 同比增长46.69% 在园林工具、清洁工具、便携储能板块实现规模突破 [2] - 聚合物锂离子电池业务收入2.87亿元 同比增长39.13% 在3C数码和物联网终端电池领域大幅增长 [2] 技术与产能建设 - 高性能碱锰电池高速自动化生产线获四川电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3] - 泰国碱性电池投资项目启动 建成后将具备年产7亿只碱性电池产能 [3] - 湖南聚和源扩建方形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生产线 建成后将新增日产3万只产能 [3] 战略规划 - 围绕"做强碱电、做大锂电、做新特种电池"战略目标发展 [4] - 2025年将推动智改数转提升运营效率 优化海内外布局 [4] - 积极寻找优质特种电池标的 整合资源打造新增长极 [4] 行业认可 - 入选人形机器人供应链优质企业 [3] - 子公司长虹三杰获中国电池新能源行业年度创新奖 [3] - 5G示范工厂项目获四川省"5G+工业互联网"标杆项目称号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