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秦腔
icon
搜索文档
【省文化和旅游厅】全民共享文化盛宴
陕西日报· 2025-09-08 06:57
文化展演活动 - 第三届"秦岭·秦人·秦声"乡村戏曲大舞台精品剧目展演在周至水街举行 汇聚6家专业院团包括西安三意社 西安易俗社等百年剧社 打造"五天十场大戏"的秦腔盛宴[1] - 展演集结秦腔领域"黄金阵容" 包括12位秦腔名家如"梅花奖"得主屈巧哲 侯红琴等进行名段清唱 新老演员同台竞技 青年团平均年龄19岁 老艺术家从艺45年[1] - 经典剧目轮番上演包括《出棠邑》《哑女告状》《火焰驹》《狸猫换太子》《龙凤呈祥》等 覆盖悲壮 细腻 经典 跌宕 喜庆多种风格[1] 观众参与与传播效果 - 展演期间现场观众累计超20万人次 线上直播观看量突破百万 成为秦腔圈的"现象级活动"[2] - 宁陕县"村光大道"第三轮月赛吸引数千名观众 8月24日宁陕县共接待游客2.37万人次 旅游收入大幅提高[3][4] - "村光大道"自5月底启动已举办9场周赛 3场月赛 冠军之夜总决赛计划在9月27日进行 后续将推出村镇争霸赛 教师节专场等活动[5] 文旅融合模式 - 周至水街构建"南北呼应"沉浸式文化体验空间 南广场展示传统秦腔 北广场演绎现代情景剧目如《烟火人间》 形成"一南一北 一古一今"布局[2] - 创新打造"看大戏+游周至+品美食"多元体验模式 以文化引流和产业增效为核心思路 将文化热度转化为经济活力[2] - 宁陕"村光大道"让普通群众成为舞台主角 节目包括情景剧《村光追梦人》 歌舞《田间山野喜洋洋》 红歌联唱《红色旋律忆峥嵘》等 展现乡土故事[4] 文化品牌建设 - 周至水街强化"中国非遗体验地"文化内涵 有效延长游客驻留时间 提供白天看戏 傍晚逛巷 晚上赏夜景的丰富体验[2] - 宁陕县通过"村光大道"活动提升品牌影响力 吸引外地游客 实现文化自信与乡村振兴同步[4][5] - 陕西省推进文旅融合 做大做强"公共文化+" 让群众文化成果贴近市民游客 实现人与自然 文化与旅游 历史与现实融合[5]
古老艺术 “圈粉” 年轻群体 西安探索秦腔传承新路径
中国新闻网· 2025-08-21 09:31
秦腔艺术传承发展政策支持 - 西安实施文化兴市战略 出台《西安市秦腔艺术保护发展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支持秦腔艺术传承发展 [2] - 采取设立市级艺术基金 建立帮扶结对机制 实行商演加惠民模式等创新举措推动文艺院团发挥主力军作用 [2] - 近3年累计开展惠民演出6000余场次 其中秦腔剧目占比超70% [1] 秦腔艺术创新表现形式 - 将经典秦腔剧目《三滴血》拍成秦腔3D电影 4K数字电影及动画片 在巴基斯坦 马来西亚等地播出 [2] - 推出《易俗社·梨园夜》夜游项目 游客可穿戏服画脸谱 深入了解易俗社百年历史 [2] - 联合专业影视制作机构推出竖屏微短剧《火焰驹》 在多个网络平台播出获得年轻观众青睐 [3] 年轻群体参与与传播效果 - 夜游项目游客中70%为年轻人 秦腔从舞台艺术转变为生活方式 [2] - 剧社网络账号拥有28万粉丝 其中超50%为30岁以下年轻人 [2] - 单场演出最高达120万人在线观看 全平台直播有效扩大受众范围 [2] 秦腔艺术传承理念 - 传承既要延续秦腔基因 又要赋予新的生命力 需兼顾传统守夜人与新时代摆渡人角色 [3] - 需在坚守老传统基础上尝试创新 既要传承经典唱腔表演程式 也要吸纳其他剧种优势 [3] - 探索秦腔加旅游 秦腔加科技新玩法 让秦腔在新时代结出更多成果 [1]
“西北秦腔王”安万的快手奇遇记
央广网· 2025-08-19 14:50
公司业务与战略 - 平台致力于传统戏曲创新传承 日均近万场戏曲直播构筑非遗传承新场景 [9] - 打造"老铁梨园""新市井好角儿"等多个特色戏曲IP 为戏曲搭建创新多元舞台 [11] - 启动"老铁梨园"剧团扶持计划 通过流量扶持、内容指导、现金补贴、商业变现等行动助力戏曲剧团创新发展 [12] - 未来一年将至少帮助500个剧团创新发展 打造戏曲演出的第二个舞台 [12] 平台运营数据 - 秦腔创作者安万在平台粉丝达281.8万 入选平台2024百大主播 [5] - 安万直播表演秦腔互动折子戏《花儿进京》时在线人数持续保持10万+ [5] - 平台国家级非遗传统戏剧类项目覆盖率98.2% 传统曲艺类覆盖率94% [9] - "艺术一夏"活动戏曲直播共10852场 累计直播总观看量达9亿次 [11] 线下活动拓展 - 平台发起"艺术一夏"活动 联合多种戏曲类型开展"戏曲下乡"惠民公益演出 [11] - 活动覆盖10余个县市110余场演出 串联戏曲等优质文化资源进乡村路线图 [11] - 线下演出活动座无虚席 戏迷情绪激昂 签名板写满粉丝祝福 [7] 行业影响与创新 - 短视频平台助力秦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突破地域限制 传播至全国乃至全球用户 [9] - 创作者大胆融入多元化表演形式 使更多年轻人接受了解并爱上戏曲 [11] - 通过"短视频+直播"双轮驱动模式 打破直播间与舞台的界限 拓展非遗传承可能性 [12]
文明之光“陕”耀网络空间
陕西日报· 2025-07-29 08:14
网络文明建设总体情况 - 陕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强化网络空间主流思想引领、丰富优质内容供给、深化网络生态治理,提升网络空间道德水准和数字素养 [1] - 陕西网络文明大会连续3年举办,发布"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百个成绩突出账号"、陕西网络公益工程典型案例等成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提供网络样本 [5] 网络阵地建设 - 陕西省委网信委印发《关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加强网络空间思想引领,策划"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等专题,打造"秦平""秦声言理"等理论品牌 [2] - "学习强国"陕西平台推出《治国理政金句》《学习卡片》等特色栏目,全年发稿超500期,总阅读量突破6000万次 [2] - 开展"稳预期、强信心"成就报道、"村里喜讯捎北京"主题报道等重大主题宣传活动,运用"互联网+"等方式推出系列深度报道 [2] 网络公益活动 - "陕耀·网络公益我行动"品牌影响力提升,"媒体+主播+高校"公益赋能计划通过直播助农专场、创意短视频推广打造可复制助农样本 [6] - "秦女子科技助农云课堂"网上学习人次突破200万,乡村振兴领域构建"培训—孵化—销售"公益闭环,带动农产品线上销售额持续突破 [6] 网络文化传播 - "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网上主题宣传活动全网传播量102亿次,聚焦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窑洞对"等重大历史节点 [7] - 围绕445处革命遗址遗迹、19座革命类纪念馆、43673件馆库藏革命文物,强化"思想+艺术+技术"融合传播 [8] - 秦腔、皮影戏等传统艺术借助全息投影技术实现线上展演,全省300余家博物馆运用全息投影技术让文物"开口说话" [9] - "数字里的陕西文明"话题阅读量突破5亿次,"探源千年文脉 共瞰丝路新篇"网络宣传活动海外总传播量超1.5亿次 [9] 国际交流合作 - 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丝路发展论坛在西安举办,来自51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名嘉宾围绕"数字互联 共建丝路"等议题交流 [10] - 中拉互联网发展与合作论坛在西安举办,中国和13个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的约400名代表围绕"共享数字经济发展机遇"等议题开展交流 [10] 网络生态治理 - 《陕西省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考核办法(试行)》等规章制度相继出台,《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办法》专章部署未成年人网络保护 [12] - 研发全国首个未成年人防网络沉迷系统及手机APP,试点用户超过5000个家庭 [12] - 2024年全省网信系统开展"清朗"系列专项行动52项,封堵违法违规网站域名4.5万个,关闭账号164个,警告约谈网站账号532次 [13]
重新认识地方戏的灵魂(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
人民日报· 2025-06-11 16:18
行业政策与趋势 - 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申报新规要求大型舞台剧创作项目每外请1类主创人员降低1个排序档次 旨在鼓励培养本土主创力量并保持剧种特色 [2] - 行业需重新认识方言和声腔音乐作为地方戏灵魂的重要性 避免因过度创新导致剧种特色丧失 [2][6] 方言与剧种特色 - 福州话的"八音"调值塑造了闽剧念白韵律 广东话"九声六调"增强粤剧旋律性 莆仙方言15个声母和40多个韵母体现古老剧种厚重感 [2] - 方言词汇体系如福州话"平八"、巴蜀方言"巴适"、吴语"芥杀格"等能精准塑造角色语言形象 增强行当特色 [3] - 方言"文白异读"现象可差异化塑造丑角白话连珠、官生文读铿锵、花旦文白混读等人物形象 [3] - 外请主创难以短期掌握复杂方言体系 青年编剧方言驾驭能力下降 导致台词生硬并削弱剧种韵味 [4] 声腔音乐与艺术风格 - 闽剧声腔融合"逗腔""江湖""洋歌"三大体系 结合福州方言及逗管等特色乐器形成独特音乐风格 [5] - 湘剧通过长沙方言规范将高腔、昆腔等声腔与湖南地方音乐深度结合 形成"湘化"特色 [5] - 梨园戏"压脚鼓"、赣剧赣胡、晋剧"呼胡"等特色乐器及曲牌构成剧种高辨识度艺术风格 [5] - 当前存在外请作曲配器与剧种声腔"两张皮"现象 大建制乐队湮没特色乐器 削弱剧种辨识度 [5] 创新与传承平衡 - 行业需适应时代变化 在题材和表演程式(如闽剧"脱壳"程式、妆造改良)方面鼓励创新 [6] - 300多个剧种各美其美 革新传统需先深入理解方言和声腔音乐的核心价值 [6]
文旅消费展设四大专业展区
陕西日报· 2025-05-10 08:29
丝博会文旅消费展概况 - 第九届丝博会将举办文旅消费展 由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牵头组织 共设四大专业展区:文旅主题展区 文娱演艺展区 非遗国潮展区 赛事活动展区 [1] - 展区内容涵盖文化科技 文旅装备 旅游服务 文娱演出 文化创意等领域 [1] 文旅主题展区 - 聚焦陕西省重点文化旅游产业链建设成果 展示历史文化资源 县域文化旅游 旅游度假区 景区 智慧旅游平台 研学旅行 特色民宿及酒店预订服务 [1] - 涉及旅游保险 旅游理财 第三方支付 旅游融资产品和相关金融服务 [1] 文娱演艺展区 - 展示陕西省文艺精品创作和演艺产业发展成果 包括秦腔 陕北民歌 皮影戏等剧目展演 [1] - 覆盖文艺院团 演艺装备 旅游演艺 数字演艺等产业链企业和项目 [1] 非遗国潮展区 - 以国潮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与体验 文化创意产品开发 华服展演为核心 [1] - 涉及工艺美术精品 旅游纪念品 书画艺术精品 潮流手办 传统手工艺制品 禅茶文化艺术 传统礼仪 服装设计及汉服巡游 [1] 赛事活动展区 - 依托陕西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 展示马拉松 登山赛 自行车赛 城市定向赛等体育旅游精品项目 [1] 展会活动安排 - 将举办文化和旅游项目专场推介会 文旅演艺与赛事活动 包括旅游演艺精品剧目演出 传统戏曲演出 华服展演 非遗展示与体验 电子竞技等 [2] - 展会旨在打造集展示 交易 推介 合作于一体的国际化平台 助力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2]
一张节目单,为何变来变去(金台随笔)
人民日报· 2025-04-23 05:52
只有深入了解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按需调整"文化菜谱",烹制出的"文化大餐"才有滋味、对口味、耐 回味 敲定一张基层演出的节目单,有多难?可能超乎很多人的想象。 江苏省"茉莉花开"文艺直通车首次开进镇江市后白镇二圣村,根据实际调整了节目单,可台下村民似乎 对一些精心选择的节目并不满意。原来,他们最爱的戏曲没听过瘾。了解到村民的真实需求后,团队在 后续的演出中加了3场折子戏。 "变来变去"的,不止于此。宿迁市沭阳县的村民提出要听苏北琴书、淮海戏,节目就根据"点单需求"进 行调整;露天演出的现场环境较为嘈杂,室内剧场较为安静、设备齐全,演出得依据现场条件应变;一 些地方的观众以中老年人为主,演出于是加入了更多相声、木偶表演等趣味性强的节目…… 这么大费周章,为了啥?答案藏在座无虚席的演出现场,藏在台下此起彼伏的掌声和叫好声中。一张 张"变来变去"的节目单,写照着文化为民、文化惠民的价值旨归,背后是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 机制的不懈追求。 如今,乡村的"文化餐桌"日益丰富,文化下乡这道"大餐"如何更合胃口、更受欢迎?类似的实践探索有 着借鉴意义。如同厨师做菜,既熟悉食材的特性,又懂得食客的偏好,才能烹饪出让人赞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