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灵G2
搜索文档
深扒人形机器人赛道后,三个“不能说的秘密”
36氪· 2025-10-28 10:47
行业热度与商业化现实 - 2025年被视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但全球出货量预测(1.8万台)与厂商百万台产能目标存在巨大差距 [1][3] - 行业整体处于商业化早期,多数企业仍在从0到1阶段挣扎,能稳定出货的企业极其有限 [3] - 智元机器人是当前国内量产进度最快的企业之一,2025年已量产2000多台通用机器人,全年预计销售数千台 [3] - 特斯拉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的试产规模仍不足1000台,与其2026年底年产100万台的目标相去甚远 [3] - 工业场景机器人的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MTBF)可达8万小时,但具身智能机器人目前远未达到此可靠程度 [7] 核心玩家战略路径 - 特斯拉采取规模化路径,通过复用汽车产业技术(如FSD芯片、宁德时代电池)将单机成本从原型机7万美元降至2万美元以下,目标是以规模降成本击穿市场门槛 [9] - FigureAI选择聚焦场景深度,通过“工厂+家庭”双场景数据积累形成闭环,与宝马合作实现15%至30%的生产成本削减,并与Brookfield合作收集超10万户家庭数据 [5][10] - 智元机器人专注解决国内制造业细分场景需求,产品矩阵包括16.8万元起的远征A2和9.8万元的灵犀X2,通过与均胜电子等龙头企业合作验证机器人价值 [3][11] - 宇树科技推行“价格破局”策略,R1机型起售价仅3.99万元,目标为技术普惠,主要面向个人开发者、研究机构及入门级消费市场 [5][6][11] 中国供应链优势 - 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减速器、伺服系统、控制器)成本占整机绝大部分,国内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突破,核心部件国产化率已突破70% [14][17] - 绿的谐波将谐波减速器价格降至进口品牌60%,为特斯拉Optimus定制14mm微型谐波减速器,单机用量达48个,2025年订单同比增长210% [15] - 特斯拉Optimus供应链近六成核心零部件来自中国企业,包括三花智控的关节驱动系统、拓普集团的执行器、五洲新春的行星滚柱丝杠(2025年三季度产能3000根/月) [15] - FigureAI同样依赖中国供应链,长盈精密7-8月机器人业务营收超上半年总和,其中FigureAI订单贡献占比超60%;领益智造从零部件供应商升级为整机代工厂商 [16] - 国产化率提升显著降低整机成本,是宇树科技能推出3.99万元低价产品的关键,预计到2030年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有望超80% [17]
智元精灵G2,工业机器人标杆还是资本的新故事?
钛媒体APP· 2025-10-26 19:26
产品发布与定位 - 智元机器人于2025年10月16日正式推出工业级交互式具身作业机器人精灵G2,并称其为“全球标杆” [1] - 精灵G2的前身G1定位为科研教育界通用具身智能机器人,自2023年11月发布后,截至2025年10月16日出货量已超千台 [1] - 精灵G2的升级重点集中在工业适配能力,目标直指“行业标杆” [1][3] 产品技术规格与性能 - 硬件层面搭载全球首款十字腕力控臂,全臂配备高精度关节扭矩传感器,通过关节阻抗控制实现对外力的细腻感知和柔顺反应 [3] - 续航系统采用双电池热插拔技术,配合自主回充功能,以满足24小时连续作业要求 [3] - 软件层面依托自研的GO-1通用基座大模型与GE-1世界模型,支持“听懂一句话完成一整个任务”,并能通过视觉空间预演动作应对复杂任务 [3] - 搭载英伟达JetsonThorT5000芯片,提供2070 TFLOPS本地算力,延迟控制在10ms以内 [3] - 已完成130余项部件及整机极限测试,在-15℃至50℃的高低温环境及静电防护等场景下均能保持稳定运作 [4] - 在演示中展示了安全带锁芯压紧、内存条插接、物流包裹抓取及拟人化导览等多项工业场景下的真实作业能力 [4] 市场订单与客户关系 - 精灵G2披露了来自均胜集团的数亿元订单,此前已获得龙旗科技的数亿元框架订单 [1] - 龙旗科技在2025年3月智元机器人的B轮融资中成为其股东,目前持有0.7394%股权 [1][7] - 均胜集团不仅是G2的采购方,同时也为智元机器人供应零部件,双方存在业务绑定 [1][9] - 2025年4月,均胜电子与智元达成合作,联合研发机器人“大小脑”系统,并合资成立了宁波普智未来机器人有限公司,均胜电子董事长周兴宥兼任合资公司董事 [9][10] - 龙旗科技的订单需在2025年底完成POC(概念验证),2026年一季度才正式部署,实际执行规模可根据产能调整 [7] 公司运营与团队状况 - 智元机器人成立不足三年,已出现多起关键人员离职,涉及联合创始人、灵犀事业部总裁、具身组组长及运动控制组核心骨干等,覆盖机器人本体设计、力控研发、运动控制等核心领域 [5] - 公司已通过内部轮值与外部人才引进的方式填补空缺,例如安排联合创始人彭志辉轮值灵犀事业部总裁,并引进前腾讯RoboticsX成员熊坤 [5] 行业竞争与产品定位分析 - 精灵G2以“通用具身智能”定位,与传统工业机器人和协作机器人形成差异化竞争,其优势在于通过软件训练快速适应不同工位任务的柔性能力 [13] - 在对绝对精度、速度和可靠性要求极高的大规模标准化生产环节,传统工业机器人巨头(如发那科)的专用解决方案可能仍具优势,例如发那科展示的力控装配技术能实现4µm间隙的精密装配 [13] - 当前工业机器人领域的智能化竞赛焦点集中在解决具体生产痛点的能力上,如3D视觉无序分拣(库卡)和复杂路径的力控打磨(埃斯顿) [15] - 精灵G2采用的轮式基座与人形上身相结合的路线,其移动性优势在当前以固定工位操作为主的工业场景中,能否转化为实际效率增益尚存疑问 [15]
港股异动 | 机器人概念股多数活跃 极智嘉-W(02590)涨超8% 优必选(09880)涨超4%
智通财经网· 2025-10-24 14:00
机器人概念股市场表现 - 极智嘉-W股价上涨8.44%至28.26港元 [1] - 优必选股价上涨4.57%至139.7港元 [1] - 德昌电机控股股价上涨4.29%至35.48港元 [1] - 三花智控股价上涨0.66%至39.52港元 [1] 政策环境与行业前景 - 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目标 [1] - 会议强调抓住科技革命机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并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1] - 华泰证券认为AI、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将中长期受益于增量政策,科技自主可控是中长期主题 [1] 国内机器人产业动态 - 优必选公司中标1.26亿元人民币大单 [1] - 智元机器人联合均普智能发布精灵G2新产品 [1] - 宇树全尺寸人形机器人H2在180cm身高下能完成高难度柔韧性和稳定性动作 [1] 海外行业进展 - 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透露Optimus 3代人形机器人可能于明年第一季度发布 [1]
机器人概念股多数活跃 极智嘉-W涨超8% 优必选涨超4%
智通财经· 2025-10-24 13:55
机器人概念股市场表现 - 极智嘉-W股价上涨8.44%至28.26港元 [1] - 优必选股价上涨4.57%至139.7港元 [1] - 德昌电机控股股价上涨4.29%至35.48港元 [1] - 三花智控股价上涨0.66%至39.52港元 [1] 政策与宏观环境 - 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目标 [1] - 会议公报强调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并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1] - 华泰证券观点认为AI、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或将中长期受益于增量政策,科技自主可控是中长期主题 [1] 行业动态与公司进展 - 优必选再次中标1.26亿元大单 [1] - 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透露Optimus 3代人形机器人可能将于明年第一季度发布 [1] - 宇树全尺寸人形机器人H2在180cm身高下能完成芭蕾和武术等复杂动作 [1] - 智元机器人联合均普智能发布精灵G2 [1]
工业场景是具身智能极具潜力的大市场?对话智元机器人姚卯青
观察者网· 2025-10-24 10:00
产品发布与核心特性 - 智元机器人于2025年10月16日正式发布新一代工业级交互式具身作业机器人智元精灵G2 [1] - 精灵G2以工业标准打造,搭载高性能运动关节和高精度力矩传感器,集成空间感知系统,支持快速学习部署和多模态语音交互 [1] - 产品具备工业、物流、导览等多场景通用能力,目前已获得来自均胜电子、龙旗科技等企业的数亿元订单,并开启首批商用交付 [1] - 精灵G2在硬件与智能系统上全面升级,其腕部采用全球首款十字腕力控臂设计,有两个垂直正交的自由度,能更灵活进入狭小空间 [3][5] - 通过全臂扭矩传感器与柔顺控制算法,机器人可感知外界细微力变化并动态调整响应,演示中能用生鸡蛋推动机械臂而保持蛋壳完好 [3] - 拟人化设计还包括可旋转腰部与可折叠下肢,腰部面向导览场景,下肢便于安装、包装和运输 [6] 商业化战略与市场定位 - 公司认为工业场景是极具潜力的大市场,机器人应先落地室内简单、任务明确的场景,靠真机数据驱动迭代 [1][12] - 商业化合作基于三点核心考量:工站与技术匹配度、客户对新技术接纳热情、场景是否具备规模化复制的商业化潜力 [12] - 公司产品主要围绕科研、教育、交互服务及工业作业领域展开,每个领域都存在相对大额的客户订单 [12] - 海外市场是重点,因海外用工成本、管理复杂度高且面临老龄化问题,需求明确且利润率可观 [14] - 公司已启动全球市场布局,建设经销网络并开展本地化运作,期望明年海外市场收入占比达30%甚至更高 [14] - 精灵G2单台定价在50万-60万元之间,官方表示考虑到人力成本等因素,机器人有望在2-3年内收回成本 [18] 行业观点与产品差异化 - 行业内在机器人落地方向上存在明显分歧,一派坚持“工业优先”,另一派主张以场景细分为核心 [8] - 全尺寸人形机器人用于高负载、持续续航、高节拍的作业目前概念性成分更多,双足机器人在工厂高强度作业中难以胜任 [10] - 室外场景对当前人形机器人颇具挑战,其更适合在室内环境、任务明确的场景中部署 [11] - 公司人形机器人的核心优势在于通用具身智能,更换生产产品时无需更换硬件,只需短暂培训即可适配新工作 [17] - 产品并非要平替传统机械臂,而是与人类员工对比ROI,弥补传统机械臂不可复用的短板,为多品类生产提供解决方案 [18]
人形机器人爆单背后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3 20:40
行业商业化进程 - 2025年被普遍认为是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元年,下半年以来行业订单出现井喷[1] - 优必选中标广西具身智能数据采集及测试中心项目,金额达1.26亿元[1][2] - 智元机器人获得均胜电子、龙旗科技等企业数亿元订单,宇树科技中标中国移动、上海大学等订单[1][2] - 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场景从科研教育、文娱商演拓展至数据采集、汽车制造、3C制造等领域[2] 商业化场景与路径 - 行业选择由易到难的商业化路径,优先进入不与物理世界接触、能发挥运动及交互能力的场景,再逐步拓展至规则简单、精度要求低的物理接触场景,最终进入柔性高精度场景[4] - 智元机器人聚焦讲解接待、文娱商演、工业智造等八大场景并推出定制化解决方案[6] - 银河证券归纳筛选落地场景的两个角度:技术可实现性(容错率高、可重复纠错)和成本效益(能提高效率或降低死伤率)[7] - 中短期看好工业物流、机构养老、特种环境及toC陪伴等场景的应用,但走进家庭场景难度最大,需解决成本、安全性等难题[9] 规模化落地挑战 - 当前人形机器人运动和交互能力发展迅速,但作业能力距离人类仍有较大差距[11] - 传感器等核心硬件性能不足是规模化落地的首要瓶颈,特别是需要像素级别的触觉传感器以实现精细化操作[12] - 电池续航、成本、端侧算力是重要难题,软件和数据驱动的大模型训练是更大挑战[12] - 业界通过开源大模型、数据集、工具链推动协同创新,如智元开源GO-1模型、宇树开源UnifoLM-WMA-0架构等[13] 企业策略与方法论 - 智元机器人形成技术开发方法论:当前技术水平高于场景需求则开发,若低于且短期内难以超越则不开发[7] - 企业通过针对性增强训练使机器人在特定场景达到95分以上才能落地,大模型支撑其达到60分及格线的泛化性[13]
人形机器人爆单背后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3 20:31
行业商业化进程 - 2025年被视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元年,下半年以来订单呈现井喷态势 [1] - 优必选中标广西具身智能数据采集及测试中心项目,金额达1.26亿元 [1][2] - 智元机器人获得均胜电子、龙旗科技等企业订单,金额为数亿元级别 [1][2] - 宇树科技中标中国移动、上海大学等订单,项目金额分别为7800万元和380万元 [2] 商业化应用场景拓展 - 人形机器人商业化从科研教育、文娱商演向数据采集、汽车制造、3C制造等工业场景拓展 [2] - 智元机器人聚焦八大场景:讲解接待、文娱商演、工业智造、物流分拣、安防巡检、商用清洁、数采训练、科研教育 [3] - 银河证券看好中短期在工业物流、机构养老、特种环境以及toC陪伴、玩具机器人场景的应用 [6] - 养老场景按难度分三阶段推进:陪伴(现阶段)、辅助、24小时看护 [3] 技术落地路径选择 - 行业采取由易到难的落地路径:先非接触场景,再简单规则接触场景,最后高精度柔性场景 [3] - 形成明确方法论:当前技术水平高于场景需求则开发,低于且一年内难以超越则不开发 [4] - 银河证券提出场景筛选两角度:技术可实现性(容错率高、可重复纠错)和成本效益(体现泛化性、提效降损) [4] 规模化落地瓶颈 - 传感器等核心硬件性能不足是首要瓶颈,需突破触觉传感器的像素级精细化 [9] - 硬件方面存在灵巧手触觉传感器、执行机构、电池续航、成本、端侧算力等难题 [9] - 软件挑战更大,大模型需要庞大高质量数据进行训练才能实现智能涌现 [9] - 家庭场景落地难度最大,需解决成本、安全性、任务成功率、复杂任务泛化性等难题 [6] 行业协同创新进展 - 业界通过开源大模型、数据集、本体设计、工具链推动协同创新 [10] - 2025年开源多款人形机器人大模型:智元GO-1、宇树UnifoLM-WMA-0、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WoW模型 [10] - 大模型提供场景泛化性基础(60分),具体场景需增强训练形成小模型以达到95分落地标准 [10] - 多家企业开源机器人操作数据集,包括宇树UnitreeG1、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RoboMIND、智元AgiBot World [10]
人形机器人“爆单” 规模化落地何解?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3 17:31
行业商业化进程 - 2025年被普遍认为是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元年,行业进入商业化落地阶段[1] - 2025年下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订单井喷,优必选中标1.26亿元项目,智元机器人获得均胜电子、龙旗科技等企业数亿元订单,宇树获得中国移动、上海大学等订单[1] - 从科研教育、文娱商演向数据采集、汽车制造、3C制造等场景拓展商业化落地[2] 主要企业订单详情 - 优必选Walker S系列:2025年9月获天奇股份3000万元订单,2025年10月获广西具身智能数据采集及测试中心1.26亿元设备采购项目[2] - 智元机器人精灵G2:2025年10月获龙旗科技数亿元订单用于消费电子精密制造,获均胜电子过亿元订单用于汽车零部件生产[2] - 宇树机器人:2025年7月获中移(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7800万元全尺寸人形双足机器人订单,4605万元小尺寸订单,2025年9月获上海大学380万元订单[2] 商业化路径策略 - 行业选择由易到难的商业化路径,先从非接触物理世界场景开始,逐步拓展到规则简单、刚性物体的场景,最终进入柔性高精度场景[3] - 智元机器人聚焦讲解接待、文娱商演、工业智造、物流分拣、安防巡检、商用清洁、数采训练、科研教育八大场景推出定制化解决方案[4] - 形成技术可行性评估方法论:当前技术水平高于场景需求则开发,低于且一年内难以超越则不开发[4] 场景落地优先级 - 银河证券归纳两个筛选标准:技术可实现性(容错率高、执行速度要求不高、可重复纠错)和成本效益(能体现泛化性、提高效率或降低死伤率)[4] - 中短期看好工业物流、机构养老、特种环境(转炉炼钢、石油化工、电力巡检)以及toC陪伴、玩具机器人场景应用[6] - 家庭场景落地难度最大,需解决成本、安全性、任务成功率、复杂任务泛化性等难题,室内清洁面临家具无标准、地面杂物卡困等挑战[7] 技术发展瓶颈 - 人形机器人运动能力飞速发展,从去年走不稳到今年满地跑,但作业能力距离人类还有较大差距[8] - 传感器等核心硬件性能不足是规模化落地首要瓶颈,需要触觉感知力的大小、材质、形状、纹理和温度,缺乏像素级别传感器[9] - 硬件方面灵巧手触觉传感器、执行机构存在问题,电池续航、成本、端侧算力也是重要难题,软件方面大模型需要庞大数据训练[9] 行业协同创新 - 业界通过开源大模型、数据集、本体设计、工具链推动协同创新,2025年推出多款开源人形机器人大模型[10] - 大模型能支撑机器人达到60分及格线,但具体场景需要针对性增强训练形成小模型,做到95分以上才能落地[10] - 宇树科技开源UnitreeG1操作数据集,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联合北京大学推出RoboMIND数据集,智元开源AgiBot World数据集[10]
智元机器人亮相IROS 2025 :国际挑战赛圆满收官,全系产品实战演示圈粉
具身智能之心· 2025-10-22 20:00
公司技术实力与产品展示 - 公司在IROS 2025大会上展示了全系列产品矩阵,包括精灵系列、灵犀X2和远征A2,通过实机演示呈现技术落地成果 [2][3][4] - 精灵G1在物流场景实现全程无人工干预的全自动供包操作,并能通过采集作业数据持续训练“见过即会”的场景泛化能力 [4] - 精灵G2首次线下公开亮相,配备两条7自由度机械臂,额定负载达5kg,可实现亚毫米级高精度力控作业,并具备3自由度腰部和2自由度腿部设计以复刻人类动作 [4] - 灵犀X2展示了高自由度运控能力和多模态交互能力,能准确识别语音指令并配合表情与肢体语言实现自然互动 [6] - 远征A2依托虚拟仿真环境中的学习训练数据,无需预先调试即可实现从感知、决策到执行的端到端闭环作业 [6] 行业生态构建与影响力 - 公司与OpenDriveLab联合主办了首届“AgiBot World Challenge @ IROS 2025”国际挑战赛,设置Manipulation和World Model两大赛道,总奖池高达56万美元 [9] - 赛事吸引全球5大洲、23个国家、431支顶尖战队参赛,覆盖高校及研究机构等创新主体,Manipulation赛道决赛有11支队伍晋级线下对决 [9] - World Model赛道聚焦“让AI预见物理世界”,参赛者基于公司开源的数据集和基线模型探索创新,形成多项技术突破 [11] - 公司通过产品演示和主办国际赛事,以“技术+生态”双轮驱动战略推动具身智能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和产业融合 [12]
广州机器人 “航母编队” 来袭,意向成交额破千万!“全市场唯一两百亿规模”机器人ETF(562500) 高位震荡,资金关注度持续升温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22 14:00
机器人ETF市场表现 - 机器人ETF(562500)上涨0.40%,表现优于上证指数(-0.08%)和中证机器人指数(+0.29%)[1] - 成交量达9.12亿份,成交额为9.23亿元,交投维持活跃[1] - 73只成分股中39只上涨,34只下跌,中信重工领涨10%,伟创电气、信邦智能、奥比中光等涨幅超3%[1] 行业动态与催化事件 - 第138届广交会服务机器人展区累计意向成交额超千万美元,广州6家企业参展,涵盖陪伴交互、高空作业、商用清洁、特种作业等领域[1] - 智元机器人联合均普智能发布精灵G2,并开启与均胜电子过亿元采购合同的首批交付,推动交互式具身智能技术落地汽车零部件制造[2] - 预计国产供应链在第四季度将有资本运作、订单出货、场景落地等消息持续释放,形成边际催化[2] 投资观点与标的分析 - 券商继续看好机器人板块行情,首推T链,同时推荐传感器、灵巧手、垂类应用端、国产供应链等产业趋势更优、放量更快的环节[2] - 机器人ETF(562500)是全市场唯一规模超两百亿的机器人主题ETF,覆盖人形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多个细分领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