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耐盐碱水稻
icon
搜索文档
新华视点|科技扎根田野间 多地探索农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新华社· 2025-08-26 21:24
农业高质量发展模式创新 - 多地通过产学研协同、科技育种、智慧种植、特色产业培育及生态改良等多元模式推动农业生产向生态化、智能化、产业化转型 [1] 有机旱作生态循环农业 - 山西农业大学山西有机旱作农业研究院采用"高校+企业+农户"合作形式 构建"粮、菌、菜、肥"生态循环农业生产模式 [3] - 以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为纽带 打造区域有机旱作农业和特优农业发展的绿色样板 [3][5] 南繁育种与产业转化 - 海南建立6000亩优质西甜瓜示范基地 创造产值超1200万元 [7] - 南繁选育的种子实现从试验田到生产地的产业转化 推动农户增产增收 [7][9] 智慧农业技术应用 - 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使用无人机喷洒农药 实现万亩高标准农田智能化管理 [11] - 农业生产实现从"扛锄头"到"点屏幕"、从"看天色"到"读数据"的数字化转型 [13] 特色种植产业发展 - 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发展黄菇娘种植产业 通过绿色种植方式和传统手工操作带动村民就业 [14][16] - 黄菇娘产业激活乡村活力 成为农民手中的"金豆子"和乡村振兴的新希望 [14][17] 盐碱地改良与利用 - 福建惠安县通过试验耐盐碱水稻品种和推广机械化种植 使耕种收综合利用率大幅提升 [19] - 引进"海水稻"和创新智能农机装备 实现盐碱地农业增产增收 [21] 食用菌产业链延伸 - 云南南华县将食用菌作为重点特色产业 通过引进技术和企业大力发展规模化种植 [23] - 培育食用菌加工企业提升产品附加值 使菌产业成为撑起富民强县的大产业 [23][25] 农业转型综合成效 - 各地探索实践既破解传统农业发展难题 又激活乡村经济内生动能 [27] - 科技赋能与产业创新助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活力 [27]
新疆盐碱地变成致富田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15 05:41
盐碱地改良技术应用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湖县塔温觉肯乡灵峰家庭农场采用暗管排盐技术,土壤含盐量从19g/kg降至8g/kg,辣椒亩产达450公斤,玉米亩产近900公斤 [8] -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四十九团十八连枣园应用咸水淡化、竖井排盐、地下滴灌技术,红枣亩产增加50公斤,收购价每公斤高出0.2元 [9] -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田长彦团队筛选盐地碱蓬种植,每亩可收获1.8吨干草并带走400多公斤盐,三年累计降低土壤盐分85%-90% [10] 耐盐碱作物种植 - 新疆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油料团队引入耐盐碱秋播油菜,在昌吉州奇台县亩产达157.9公斤 [12] - 喀什地区莎车县永安管委会康乐村通过"蛋白营养液"改良土壤,当年小麦亩产达101.56公斤 [12] - 和田地区洛浦县库都克艾日克村种植耐盐碱水稻品种实现亩产550公斤,2024年种植面积扩大至400亩 [12] 盐碱水养殖产业 -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十四团利用盐碱水养殖水产,已形成规模 [4] - 新疆洲泉有限责任公司养殖基地利用盐碱水养殖南美白对虾,已投放635万尾虾苗和150万尾鱼苗,预计年收入可观 [13] - 和田、喀什等南疆地区利用废弃盐碱水养殖水产,解决内陆地区海鲜供应问题并创造经济效益 [12]
中国农科院展示我国耐盐碱作物育种攻关成果
新华社· 2025-05-25 16:55
耐盐碱小麦品种攻关成果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联合沧州市农林科学院在河北黄骅主办全国耐盐碱小麦品种攻关成果观摩会,展示和研讨我国小麦耐盐碱育种联合攻关成果 [1] - 全国可利用盐碱地总面积约2.99亿亩,其中盐碱耕地1.14亿亩,占比达38% [1] - 耐盐碱作物育种联合攻关组由55家科研院校和企业组成,制定了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耐盐鉴定标准,审定了耐盐碱水稻和小麦品种21个 [1] 耐盐碱小麦新品种进展 - 专家实地观摩了初步鉴定的60份新品系、30个新品种以及大区展示的12个新品种,包括"航麦802""济麦60"等耐盐新品种 [3] - 前期鉴定出的耐盐小麦品种包括"沧麦6002""中麦36""渭麦9号"等 [3] - 筛选鉴定出耐盐性突出的优异新品种如"南粳9108""航麦802""中单1130""中油杂501" [1] 未来研究方向与目标 - 攻关组将系统推进作物耐盐碱能力提升、基因资源挖掘与利用、材料创新、品种培育与示范 [3] - 完善耐盐碱品种选育推广应用一体化机制,着力培育耐盐碱作物重大标志性成果 [3]
我们,想您了
环球网资讯· 2025-05-22 09:45
杂交水稻领域 - 袁隆平团队实现水稻亩产从700公斤到1100公斤的突破性增长[3] - 2020年第三代双季稻亩产突破1500公斤[5] - 2023年青岛海水稻基地耐盐碱水稻亩产达691公斤[5] - 团队在阿联酋沙漠成功种植海水稻[5] - 袁隆平将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500万元奖金全数投入基金会[7] 肝胆外科领域 - 吴孟超创立"五叶四段"解剖理论并完成中国首例肝脏肿瘤切除手术[11] - 将中国肝癌手术成功率从不足50%提升至90%以上[11] - 职业生涯累计拯救超过1.6万名患者生命[11] - 培养260多名硕士、博士和博士后[13] - 全国肝胆外科专家中80%以上是其学生[13] - 2019年捐赠600万元设立医学科技基金会[15] 科研传承 - 袁隆平团队在海南继续培育耐盐碱水稻[15] - 吴孟超弟子在上海完善"肝癌早诊早治"体系[15]
我国强耐盐水稻育种材料创制与品种培育取得重要进展
海南日报· 2025-05-03 07:02
耐盐碱水稻育种进展 - 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创制出耐受10‰盐浓度的新育种材料[1][2] - 团队鉴定到6个正向调控耐盐基因、8个负调控耐盐基因和1个主效耐碱基因[2] - 挖掘出显著提高水稻耐盐碱的关键基因STRK1[2] 育种材料性能数据 - 筛选到苗期在10‰盐度下存活率高于80%的材料179份[2] - 筛选到在12‰或15‰盐度下存活率高于50%的材料13份[2] - "耐盐恢复系0W590"在10‰盐浓度处理17天后存活率达93.5%[2] - "耐盐恢复系D1849"在12‰盐浓度处理17天后存活率达68.7%[2] 新品种产量表现 - "盛两优3217"在3‰盐浓度下小区产量超过427.6公斤/亩[2] - "盛两优3217"在5‰盐浓度下小区产量超过355.7公斤/亩[2] - "盛两优3217"在7‰盐浓度下小区产量达263.2公斤/亩[2] 行业技术突破 - 超过7‰盐胁迫下的耐盐碱材料选育仍是学界难题[3] - 近五年已有11个耐盐碱水稻品种通过审定[3] - 2023年培育出我国第一个通过审定的耐盐不育系"盐416S"[3] 战略意义 - 高耐盐材料选育将推动"亿亩荒滩变粮仓"[3] - 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国家粮食战略[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