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型基金

搜索文档
公募行业观察:明星基金经理“跌落神坛”,被动型基金开始崛起
犀牛财经· 2025-07-10 14:56
公募基金行业2025年上半年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公募基金累计分红3533次,分红总额达1275.11亿元,同比增长37.53% [2] - 债券型基金分红金额占比超85%,QDII基金分红金额同比激增1163.94%,权益类基金分红金额实现翻倍增长 [2] - 股票型基金分红金额同比增幅最大,达229.62%,而FOF基金和另类投资基金分红金额同比分别下降75.80%和33.87% [3] 基金经理变动情况 - 2025年上半年有662位基金经理离任,创近10年同期最高水平 [6] - 6月份有近200只基金公告基金经理变更,涉及1351位基金经理 [7] - 多位明星基金经理离职,包括景顺长城鲍无可、华夏基金郑鹏等 [7] 基金类型发展趋势 - 被动型基金规模在2024年末达3.79万亿元,首次超越主动权益类基金的3.74万亿元 [11] - 2025年上半年新发基金680只,同比增长7.94%,其中股票型基金占比57.35% [23] - 新发股票型基金中,被动指数型占比75.13%,增强指数型占22.05%,普通股票型仅占2.82% [23] 基金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87%的公募基金实现正收益 [20] - 涨幅TOP50基金中,创新药主题和北交所主题基金占据主导地位 [20][21] - 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A以86.48%的净值增长率位居榜首 [20] 基金发行情况 - FOF基金发行同比增82.35%,环比飙涨93.75%,迎来发行小高峰 [24] - 东方红盈丰稳健配置6个月持有A以65.73亿元发行规模成为上半年发行量冠军 [26] - 债券型基金成为第二大发行类型,占比19.26% [28] 行业转型趋势 - 行业正从依赖明星基金经理的"造神时代"转向更依赖专业体系和精细化运作的模式 [28] - 基金公司策略转向强调团队协作机制,淡化基金经理个人形象 [17] - 监管层倡导行业重心转移,期望突出整体投研实力建设 [17]
公募基金告别“旱涝保收” 业绩比较基准成硬标尺
上海证券报· 2025-05-13 02:53
行业政策与改革 - 《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强化业绩比较基准的约束力,将其作为衡量产品表现、定义基金定位的重要标尺 [1] - 方案明确业绩比较基准的设定、修改、披露及纠偏机制,对基金公司选用基准行为实施严格监管 [3] - 对3年以上业绩低于基准超10个百分点的基金经理将降低绩效薪酬,显著超基准的可适度提高薪酬 [3] - 行业新增"基准为锚"作为第五大基础制度支柱,与原有四大支柱共同稳固行业发展 [3] 行业现状与问题 - 主动权益类基金表现不佳:近1年2532只基金(占59 7%)未跑赢基准,947只跑输超10个百分点 近3年2966只未跑赢基准,1980只(46 7%)跑输超10个百分点 [2] - 考核体系过度依赖全市场排名导致基金经理风格漂移和行业"抱团现象" [2] - 过往业绩比较基准设定随意,缺乏行业标准,主动权益类基金普遍忽视跟踪误差 [6] - 今年以来50只基金修改业绩比较基准,是去年同期的2 6倍 [5] 行业影响与变化 - 基金经理考核压力加大,需调整投资方法论并强化风险控制 [8] - 预计基金经理将降低行业集中度,提升研究和个股挖掘能力 [8] - 主动管理空间可能被压缩,投资同质化风险上升 [8] - ETF等被动型基金和风格稳定的主动管理型基金或成主流 [8] - 基金公司加速学习政策导向,优化考核方案 [5][7] 产品生态优化 - 业绩比较基准需完善制定与调整机制,需多部门共同确认 [6] - 未来或更多采用"Smart Beta"指数作为业绩标尺 [6] - 产品发行将更贴近业绩比较基准,减少风格漂移 [7] - 基金投资范围与策略透明度提升,有利于"货要对板" [6]
中金:指数调整效应未来如何演变?
中金点睛· 2025-05-08 07:16
指数定期调整预测意义 - 实现A股宽基指数成分股调整名单的提前预测对套利投资者和陆股通投资者具有较大意义,可捕捉纳入效应带来的超额收益和把握可投标的范围变化[1] - 中证系列和上证系列指数每年6月、12月定期调整成分股,6月调整名单在5月审核,参考上年度5月1日至审核年度4月30日的交易及财务数据[1] - 报告依据规则对2025年6月沪深300、中证500、中证1000、中证A50等10个指数的调整名单进行预测[1] 指数调整效应分析 - 2023年以来跟踪主要指数的被动型基金规模迅速增长,其中沪深300、中证A500、上证50、科创50指数跟踪基金在2024年增长显著[2][8] - 全历史区间纳入样本股在公告日后10日超额收益显著,沪深300、中证500、上证50、科创50、科创100和北证50均值分别为1.53%、0.87%、1.43%、1.43%、3.95%和6.79%[2][12] - 2023年后纳入效应优于历史平均,沪深300和上证50在公告日后10日超额收益分别提升至4.64%和6.77%[2][12] - 剔除效应在2023年后更显著,沪深300和科创50剔除样本在公告日后10日超额收益降至-6.91%和-1.67%[17][21] 影响因素分析 - 海外指数调整效应衰退,标普500纳入效应超额收益从1990-2000年的7.6%降至2010-2020年的0.8%,剔除效应从-16.6%缩减至-0.6%[3][21] - 高冲击系数样本纳入效应显著,但2023年后效应提前反映[26][29] - 调入多个核心指数的样本股纳入效应表现良好,指数迁移样本占比稳定[31][35] - 公告日前超额收益未显现的样本在公告后收益反弹,高换手样本近期表现良好[38][43] 策略表现 - 高冲击系数纳入策略表现优异,2019-2024年每年实现约10%年化收益,2010年以来年化收益8.1%,超额收益7.2%[51][56] - 提前10天预测纳入样本的策略年化收益从2.5%提升至5.7%[52][63] - 按公告前超额收益率选择较弱股票的组合表现优于持有全部纳入样本的策略[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