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投资

搜索文档
ETF投资全解析:从“小白”到“高手”的进阶指南!
搜狐财经· 2025-09-15 09:19
"听说ETF能像股票一样交易,还能分散风险?它和直接买股票到底有什么区别?"这是许多投资者初入市场时的共同疑问。作为连接股票与基金的"桥梁型 产品",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凭借其独特的交易机制和投资逻辑,正成为越来越多投资者的选择。 ETF的全称是"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简单来说,它是一种既能在交易所像股票一样实时买卖,又能像基金一样分散投资的金融工具。 1. 交易机制:股票化的基金体验 传统开放式基金需通过基金公司申购赎回,且交易价格按当日收盘净值计算;而ETF在证券交易所挂牌,投资者可直接用股票账户买卖,价格实时波动(如 沪深300ETF在交易时段每15秒刷新一次价格)。这种设计让ETF兼具股票的灵活性和基金的分散性。 2. 投资策略:被动跟踪的"指数复制者" 大多数ETF采用被动投资策略,通过完全复制或抽样复制特定指数(如沪深300、中证500、纳斯达克100)的成分股,力求实现与指数相同的收益。例如, 购买一只沪深300ETF,相当于一次性买入A股市场300家龙头公司的股票组合。 3. 透明度与成本:看得见的持仓,省得下的费用 ETF每日公布持仓明细,投资者可随时查看其投资的股票、债券等资产 ...
2025H1公募基金销售机构保有数据点评:被动化趋势强化,固收集中度下滑
招商证券· 2025-09-14 16:31
行业投资评级 - 推荐(维持)[5] 核心观点 - 被动化趋势强化 固收集中度下滑[1][2] - 股债双线复苏 百强销售机构非货保有规模10.2万亿 较24H2增长7.0%[2] - 指数型规模扩张支撑权益类保有增长 股票型指数基金1.95万亿 较24H2增长14.6%[2] - 固收类集中度下滑 25H1全市场CR4为13.8% 较24H2下降4.1个百分点 CR10为21.4% 较24H2下降6.9个百分点[2] 渠道表现分析 互联网系 - 蚂蚁头部地位稳固 非货规模1.6万亿 较24H2增长7.9% 权益规模8229亿 较24H2增长11.4%[5] - 大力发展股票型指数基金 蚂蚁基金股票型指数基金规模3910亿 较24H2增长22.2%[5][9] - 主动权益类保有规模分化 好买基金和基煜基金分别下降39%和20% 万得基金和肯特瑞基金分别增长39%和17%[9] - 基煜基金固收类保有规模2457亿 较24H2增长34.8%[9] 银行系 - 招商银行权益保有增长亮眼 权益规模4920亿 较24H2增长19.9%[10] - 固收类集中度下滑 整体银行固收保有规模较24H2增长3.1% 市占率下滑7.4个百分点至12.0%[10] - 指数产品持续增长 整体保有规模2667亿 较24H2增长38.8% 占权益类比重12.4%[11] - 主动权益类转增 整体保有规模1.9万亿 较24H2增长2.1%[11] 券商系 - 指数化趋势显著 股票型指数基金规模1.1万亿 较24H2增长9.9% 占权益类比重76.7%[12] - 中信证券和华泰证券位列前两席 保有规模分别增长4.7%和5.3%[12] - 固收类增长相对平稳 整体规模6770亿 较24H2增长16.1% 市占率3.6%[13] 市场结构变化 - 各渠道非货保有市占率均下行 互联网系市占率下滑3.9个百分点至13.1% 银行系下滑5.7个百分点至16.2% 券商系下滑2.2个百分点至7.7%[4] - TOP100中券商系57家 银行系24家 互联网系18家 其他系1家[4] - 银行系股票型指数基金增速38.7%领先 互联网系16.0% 券商系9.9%[3] 投资建议 - 头部管理人和平台受益于市场声誉和规模效应 推荐关注公募子实力强劲的券商和规模效应显著的平台[13] - 具体标的包括中信证券 华泰证券 国泰海通 东方证券和东方财富[13]
2025年上半年基金销售机构保有量数据TOP5:蚂蚁基金以8229亿规模稳居第一 招行以19.85%增速领跑(附100强)
新浪基金· 2025-09-13 21:54
行业竞争格局 - 头部机构竞争格局基本稳定 蚂蚁基金 招商银行和天天基金继续占据前三名位置[1] - 第三方独立销售机构保持领先地位 银行系机构在权益类基金上发力明显[3] 权益基金保有规模 - 蚂蚁基金以8229亿元规模稳居第一 较2024年底增长11.38%[2] - 招商银行位列第二规模达4920亿元 增速高达19.85%在前五名中增长最为强劲[2] - 天天基金排名第三规模3496亿元 与去年底几乎持平增速仅为0.09%[2] - 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分列第四第五 规模分别为3399亿元和2638亿元[2] 非货币市场基金保有规模 - 蚂蚁基金以15675亿元继续领跑[3] - 招商银行以10419亿元位居第二[3] - 天天基金位列第三规模6374亿元[3] - 工行和建行在该指标上出现小幅下滑 较2024年底分别下降1.34%和3.01%[3] 股票指数基金表现 - 股票型指数基金成为2025年上半年增长最快的品类[3] - 招商银行增速高达26.29% 工行增速达到39.78%[3] - 蚂蚁基金在该品类保有规模最大达3910亿元 增速22.15%[3] - 投资者对被动投资产品的偏好显著提升[3] 机构排名详情 - 前十大权益基金保有规模机构包括蚂蚁基金8229亿元 招商银行4920亿元 天天基金3496亿元 工商银行3399亿元 建设银行2638亿元 中国银行1903亿元 交通银行1629亿元 中信证券1421亿元 农业银行1359亿元 华泰证券1266亿元[4] - 非货币市场基金保有规模前十为蚂蚁基金15675亿元 招商银行10419亿元 天天基金6374亿元 工商银行4624亿元 建设银行3459亿元 中国银行3968亿元 交通银行1931亿元 中信证券2397亿元 农业银行1712亿元 华泰证券1752亿元[4][2]
上半年大卖!银行系股票指数基金保有量规模激增37.9%,上半年销售机构公募基金保有量50强榜单来了
中国基金报· 2025-09-13 13:51
头部机构权益基金保有规模 - 蚂蚁基金权益类基金保有规模达8229亿元 环比增长11% 位居榜首 [2] - 招商银行权益类基金保有规模4920亿元 环比增长20% 银行系机构中居首 [3] - 前十强机构座次保持不变 天天基金和工商银行权益类基金保有规模均超3300亿元 [3] 股票指数基金保有表现 - 银行系股票指数基金保有规模激增37.9% 远超券商系10.2%和第三方16.1%的增幅 [7] - 农业银行股票指数基金保有规模大幅增长169% 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均增长40% [5][8] - 招商银行股票指数基金保有规模提升26% 交通银行增长28% [4][8] 不同类型机构保有规模对比 - 券商系权益类基金保有规模增幅达6.6% 在三大机构类型中增幅最大 [6] - 银行系权益基金保有规模20787亿元 非货币基金41785亿元 股票指数基金2604亿元 [7] - 第三方机构权益基金保有规模14145亿元 非货币基金32153亿元 股票指数基金5820亿元 [7] 前50强机构细分数据 - 中信证券权益基金保有1421亿元 股票指数基金1223亿元 环比增长12% [4][9] - 华泰证券权益基金保有1266亿元 股票指数基金1150亿元 环比增长6% [4][9] - 中国人寿权益基金保有1114亿元 环比增长17% 但股票指数基金下降27% [9]
债基地震!基金C份额“废”了?简评《公募销售费用管理规定》对个人投资者的影响
市值风云· 2025-09-10 18:11
监管新规对公募基金费用的调整 - 降低公募产品认申购费及销售服务费并设定上限 [3][4] - 重新框定赎回费要求 持有股票、混合、债券、FOF类产品满6个月以上方可免赎回费 否则最低收取0.5%赎回费 [4][6] - 新规将显著影响基金公司商业模式及投资者偏好 [5] 债券基金投资格局变化 - 持有不足6个月的债券基金赎回将收取不低于0.5%费用 对短期债基投资形成冲击 [6][7] - 纯债型基金今年收益约0.5% 上证国债指数仅上涨0.9% 0.5%赎回费可能导致收益减半 [7] - 同业存单基金因7天持有期免赎回费 成为货币基金外最佳流动性投资品种 但规模上限100亿且历史业绩较差 [8][10] - 新规可能推动投资者转向场内债券ETF以实现免赎回费变现 或分流银行储户资金至理财等资管产品 [9][10] 股票类基金份额选择策略变更 - 认申购费下调对投资者收益影响有限 [11] - 持有6个月免赎回费规定使A类与C类份额差异消失 C类原7天免赎回费优势失效 [11][12][14] - A类份额在申购费打一折后费率优于C类销售服务费 建议优先选择A类 [13][14] - 权益基金C份额短线波段操作玩法受限 交易型投资者将转向ETF [14][15] ETF成为核心投资工具趋势 - 债券ETF因免赎回费及变现便利 吸引机构及个人资金流入 [9][15] - 投资者正以空前速度拥抱ETF 其对A股市场影响力持续提升 [15][18] - 监管政策明确引导个人投资者参与被动投资 ETF战略地位凸显 [18][19] - 产业资本可能通过提升业绩及叙事推动公司纳入ETF标的 [16]
指数基金,才是普通人的躺赢神器!尤其是这四类人,现在看还不晚
搜狐财经· 2025-09-08 09:39
指数基金核心优势 - 复制特定市场指数实现同涨同跌的被动投资工具 本质为复制指数的工具 通过完全或抽样跟踪沪深300、中证500、纳斯达克100等特定市场指数 [1] - 覆盖范围远超主动管理基金 可自由选择不同市场指数 通过定期调仓实现优胜劣汰的自我更新 如沪深300每年调仓两次 A股每年约20家公司退市 [1] - 管理费率显著低于主动型基金 指数基金管理费率0.15%-0.5% 主动管理型基金费率0.8%-1.5% 以10万元本金计算 20年投资周期低费率可多积累约3.4万元收益 [3] - 成本优势源于运营结构差异 主动管理基金需支付基金经理薪酬及研究团队成本 指数基金仅需少量人员维护系统和跟踪指数 [4] - 通过投资一篮子股票分散风险 彻底规避个股黑天鹅风险 如沪深300指数基金持仓覆盖300家公司 单只股票占比不超过3% [5][8] - 持仓透明度高且严格遵循指数成分股比例 每日公开持仓信息 可通过基金公司官网或第三方平台查询 避免主动管理基金风格漂移风险 [6] - 分散投资效果显著 2021年某主动管理基金因重仓教育股暴跌40% 同期跟踪中证500的指数基金仅下跌2% 因持仓分散于500家公司 [5] 指数基金分类体系 - 大盘指数覆盖高市值公司 如沪深300覆盖A股市值最大的300家公司 上证50聚焦超大盘蓝筹 适合稳健收益投资者 [7] - 中小盘指数代表中等市值及高成长企业 如中证500代表A股中等市值公司 创业板指聚焦高成长科技股 适合看好中小公司潜力的投资者 [7] - 行业主题指数精准捕捉特定行业红利 如消费ETF跟踪中证消费指数 新能源ETF覆盖光伏、锂电池产业链 [7] - 跨境指数实现全球资产配置 如纳斯达克100ETF投资美股科技巨头 恒生科技指数基金布局港股互联网企业 [7] 目标投资者群体特征 - 定投投资者可通过指数基金淡化择时影响 2018年市场低点定投沪深300ETF的投资者到2021年收益超60% 远超同期多数主动管理基金 [10] - 新手投资者可借助指数基金简化决策流程 无需研究基金经理风格或分析财报 选择年化跟踪误差小于2%、规模超10亿元的指数基金即可 [11] - 长期投资者受益于指数与宏观经济的高度关联 沪深300指数自2004年发布以来年化收益约10% 与美国标普500指数过去50年年化收益持平 [12][14] - 忙碌上班族可实现省时省力投资 某互联网公司员工每月定投3000元配置多类ETF 3年后账户收益超25% 远超银行理财收益 [16] 投资策略与绩效表现 - 定投策略结合指数基金可产生显著复利效应 以沪深300指数基金近10年年化收益8%计算 每月定投5000元20年后本金120万收益可达约180万 [13] - 分散化组合构建可通过多元指数实现 覆盖A股、港股、美股及债券指数 如案例中配置沪深300ETF(50%)、中概互联ETF(30%)、国债ETF(20%) [16] - 需关注技术性风险因素 避免高溢价交易场内指数基金 如基金净值1元时市场交易价1.02元会导致直接亏损2% 选择年化跟踪误差小于2%的基金 [16][17]
权益投资风生水起 公募加力布局含权产品
证券时报· 2025-09-08 02:44
文章核心观点 - 国内公募基金权益产品规模占比仅为18.8%,远低于美国市场的73.7%,存在显著提升空间,政策推动和需求增长将驱动权益基金高质量发展 [1][2][4] - 监管通过分类评价和注册机制优化,引导基金公司提升权益产品布局,促进"长钱长投"和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功能 [1][4][5] - 被动投资(如ETF)和差异化产品策略(如量化、固收+)成为行业扩容关键,但需解决投研能力不足、同质化及投资者持有体验问题 [3][8][10][11] 权益基金规模现状 - 截至6月30日,公募基金总规模33.72万亿元,其中权益基金(股票型+偏股混合型)规模6.34万亿元,占比18.8%,数量5630只,占比43.6% [2] - 美国共同基金权益规模占比73.7%,国内权益基金规模与数量结构不匹配,凸显优化必要性 [2] 政策与监管动向 - 2025年5月《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提升权益类基金在基金公司分类评价中的权重 [1][4] - 监管研究优化产品注册机制,支持含权产品发展,按含权仓位梯级设置审批速度,引导布局股票仓位明确的基金 [4][5] 行业发展趋势 - 被动权益基金规模在2024年四季度首次超过主动权益,ETF因透明度和清晰风险收益特征吸引投资者,渗透率仍有提升空间 [3] - 养老金等长期资金入市为权益基金提供关键驱动力,基本养老金30%可投权益 [2] - 银行理财刚兑打破及存款利率走低催生"资产荒",含权基金需求强劲,中低波动产品(如固收+)需求增速高于高波动产品 [6] 公司战略布局 - 头部公募聚焦主动权益基金,围绕均衡风格和细分主题(科技、消费、医药、港股)布局 [7] - 平安基金采用主动与被动双轮驱动,主动权益细分全市场选股、主题赛道、指数增强、绝对收益四个系列,被动权益拓宽ETF产品线及参与指数编制 [8] - 中小公募走差异化路线:国联基金布局量化权益、指数增强及绝对收益策略产品 [8];部分中小公募尝试含权类"固收+"产品以平衡股债占比 [9] 行业挑战与应对 - 需解决投研人才培育周期长、引进难的问题,影响产品布局速度 [8] - 避免同质化竞争,要求策略定位清晰化、投资策略多元化(如养老FOF、量化对冲、赛道基金)及全生命周期客户陪伴 [10][11] - 提升投资者持有体验,通过风险控制、波动平滑和持续服务解决"拿不住"问题 [6][11]
既是压舱石也是搭台人 五万亿ETF重塑A股交易生态
证券时报· 2025-09-08 02:30
ETF规模增长 - 国内ETF总规模在2025年夏天历史性突破5万亿元大关 仅用4个月便跨越一个万亿台阶 [1] 市场稳定作用 - 中央汇金为代表的"国家队"借道ETF流入市场 今年4月再度大举增持 成为维护市场稳定的重要工具 [3] - 截至6月底中央汇金及其子公司股票ETF持仓市值达1.28万亿元 较去年底增长2362.1亿元 增幅22.7% [3] - 持仓份额达3756.33亿份 较去年底增加657.9亿份 增长21.2% [3] 助推科技行情 - AI算力龙头股如中际旭创 新易盛 寒武纪被纳入科创50 创业板50等指数并占据较高权重 引发ETF被动买入 [4] - 中际旭创9月3日总市值首超东方财富成为创业板第二大个股 前十大流通股东中三个均为ETF [4] - 富时罗素将中际旭创调入富时中国A50指数 预计带来340-680亿元人民币被动跟踪资金 [4] 资金入市方式转变 - 6月以来宽基型ETF连续3个月净赎回1978亿元 但非宽基型ETF净流入2279亿元 [6] - 化工ETF 证券ETF 酒ETF等产品净流入规模均超过50亿元 [6] - 资金入市方式由主动基金转向ETF 因产品丰富度高 渠道便利性高 费用低 决策成本低 [7] 市场风格影响 - ETF发展强化龙头风格 权重股重要性提升 存在虹吸效应 [5] - 市场风格更向龙头化趋势演变 成长风格贝塔从微盘 小盘成长扩散到中大盘成长 [5] - ETF持有人换手率低于股票持有人 种类覆盖不同大类资产类别 是资产配置好工具 [7] 波动放大效应 - 寒武纪因权重超限需从科创50指数调降 导致跟踪ETF被动减持约94亿元 [9] - 科创芯片指数调整需被动卖出寒武纪约30亿元 多个指数调整合计需卖出近200亿元 [10] - 8月29日至9月5日寒武纪股价回调19.3% [10] - ETF持有量更多的股票更具波动性 ETF交易产生的波动性是不可分散的风险来源 [11] 产品创新方向 - 建议推出行业ETF期权 规定多次分红的ETF可纳入OCI账户 [12] - 可推出杠杆ETF 反向ETF 主动管理型ETF等特定投资策略产品 [12] - 海外主动管理型ETF 特定策略型ETF等创新产品可与中国市场实践相结合 [13] - 随着衍生品工具持续丰富 ETF生态圈将更趋成熟 [13]
If You'd Invested $1,000 in the Invesco QQQ Trust ETF 10 Years Ago, Here's How Much You'd Have Today
The Motley Fool· 2025-09-07 00:00
投资策略 - 投资成功不仅依赖个股选择 指数基金如Invesco QQQ Trust也是有效策略 [1][2] - 被动投资工具资金流入增加股市整体资本规模 [5] - 低利率环境持续多年激励风险承担行为 [5] 基金表现 - Invesco QQQ Trust过去十年总回报率达510% 初始1000美元投资增值至6100美元 [4] - 年化回报率达到19.8% 表现显著 [4] - 科技企业巨大成功推动基金上涨 [5] 资产结构 - "美股七巨头"占该ETF资产比重44% 受益于强劲长期趋势 [6] - 基金集中持有行业主导型企业 [6] 未来展望 - 投资表现依赖多重难以预测的市场条件 [7] - 需合理管理收益预期 即使年化回报率低于历史20%仍具投资价值 [8]
华安基金权益投资承压:新帅履新面临多重挑战
观察者网· 2025-09-05 20:17
在监管层大力推动公募基金提升权益投资规模的政策背景下,华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安基金")的发展轨迹却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数据显示,该公司近三年的资产管理规模增长主要依靠指数型产品和固定收益类产品的贡献,而主动权益投资业务则出现规模萎缩的现象。 产品结构失衡凸显,权益投资能力待提升 华安基金成立于1998年6月,注册资本1.5亿元,由上海大型国有企业控股,最终控制方为上海国际集团有限公司。统计数据表明,从2020年末到 2024年末,华安基金管理的基金资产净值从4617.27亿元增长至6503.19亿元。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该公司基金管理规模(部分披露)达到 7018.15亿元。 然而,深入分析各类型产品的规模变化趋势可以发现,华安基金的增长动力主要来源于被动投资和固收投资领域。其中,货币市场基金净资产从 2020年末的1939.21亿元增长至2024年末的2796.31亿元;债券型基金净资产从650.42亿元扩张至1349.67亿元;指数型基金净资产从629.61亿元跃升 至1402.97亿元。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华安基金的主动权益投资业务表现乏善可陈。股票型基金净资产从2020年末的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