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金砖电芯
icon
搜索文档
吉曜通行“超级朋友圈”成型 打造动力电池供应链生态新范式
新华财经· 2025-06-12 21:20
公司动态 - 吉利控股集团成立浙江吉曜通行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整合金砖电池与神盾短刀电池为神盾金砖电池,形成从电芯技术到安全系统的全链条能力闭环 [2] - 吉曜通行快速完成对吉利旗下耀宁、极电、耀能等电池资产的收购重组,拥有8大生产基地,到2027年将形成70GWh产能规模 [2] - 吉利通过吉曜通行实现了研发体系、人才矩阵、产能布局的全维度产业重构,正式以"电池玩家"身份跻身全球供应链核心圈 [2] 技术整合与优势 - 吉曜通行构建车企自有的全栈式电池生态内核,实现从技术散点布局到生态系统构建的质变 [3] - 整合让吉利实现自主掌控超轻薄高耐热隔膜、高安全电解液等材料创新链条,支撑金砖电芯"军工级安全"与混动电芯"智能超频末端快充"的差异化优势 [3] - 规模化产能可支撑集团2027年500万辆销量,成本优化将使吉利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 [3] 行业影响与战略 - 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三电"体系核心,占据整车成本40%以上权重 [3] - 吉曜通行的"超级朋友圈"战略为动力电池产业带来全新发展思路,改变传统供应链封闭性 [4] - 对外与雷诺合资公司Horse Powertrain探讨合作,金砖电芯将走向全球;对内吉利控股集团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预计达220万辆,为吉曜通行发展提供保障 [4] - 双向开放机制推动产业从单一竞争走向生态共赢,为行业强链补链提供可复制范本 [4][5]
收回极氪、整合供应链:一个吉利的轮廓
晚点Auto· 2025-05-09 21:05
品牌整合与战略调整 - 公司决定取消3个子品牌并集中销售资源以应对市场需求减少和销量向头部集中的趋势 [2] - 公司计划以约65亿美元收购极氪科技全部股份使其成为全资子公司并从纽交所退市 [2] - 此次调整是公司乘用车体系幅度最大的一次涉及将多数乘用车品牌统一归入吉利汽车 [2] - 公司开始推进一体化战略回归"一个吉利"结束十年的多品牌扩张策略 [2] 技术整合与资源共享 - 公司发布《台州宣言》后进行了多项整合以减少重复投入并实现技术共享 [3] - 公司将极氪的辅助驾驶系统开放给吉利汽车品牌并计划共享更多技术和资源 [3] - 公司宣布在整车架构电子电气架构辅助驾驶智能座舱动力电池等领域深度协同 [3] - 公司建立类似于技术中台的结构以供应不同品牌 [3] 电池业务整合 - 公司成立名为"吉曜通行"的电池产业集团进行战略整合 [3] - 公司整合金砖和神盾短刀两个电池品牌为"金砖电芯"推出三种版本 [4] - 新电池产品包括超级快充版高能量密度版和超级混动版主要采用磷酸铁锂短刀电池 [4] - 公司计划通过垂直整合降低电芯成本并在两年内将吉曜通行的供货比例增至30% [4] 供应链与合作伙伴策略 - 公司将继续与宁德时代和欣旺达等外部供应商保持长期合作 [4] - 公司接受零部件公司在合适时间向外供货的策略借鉴了比亚迪的验证模式 [4]
整合电池业务成立吉曜通行 吉利“备战”新一轮淘汰赛
高工锂电· 2025-04-26 14:48
电池业务整合战略 - 吉利控股集团成立独立电池产业集团吉曜通行,整合神盾短刀电池与金砖电池两大技术品牌为"神盾金砖电池",实现战略升级 [2][4] - 整合涉及集团内所有电池相关业务、人才、产能基地等全链路资源,解决此前分散布局导致的资源重复投入、技术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5] - 吉曜通行聚焦"爆款电芯"战略,产品线收敛至10款以内,每款电芯产能规划不低于5GWh,通过规模化降本避免技术路线过度分散 [5] 技术路线与安全理念 - 提出"安全平权"理念,神盾电池安全系统覆盖所有品牌车型,从10万元经济型车到百万元高端车型均采用统一安全标准 [7][8][9] - "短刀平权"理念将短刀电池技术下沉至战略车型如吉利银河E5,金砖电芯超级快充版本适配800V以上高压架构主攻高性能市场 [10][12] - 聚焦磷酸铁锂技术体系推动能量密度迭代,同时布局固态电池产业化并组建独立研发团队 [12] 产能与供应链策略 - 形成行业最大短刀电芯产能,优先保障极氪、领克等高端品牌需求,后续逐步覆盖更多战略车型 [12] - 采取"先慢后快"节奏,先提升现有产线良率和供应链优化实现降本增效,避免重资产投入风险 [12] - 产能布局与全球化战略挂钩,增强电池领域自主可控能力以应对地缘政治与贸易壁垒影响 [12] 生态协同体系构建 - 电池业务整合是"两横七纵"战略布局关键一环,与极氪科技集团和吉利汽车集团形成横向协同 [14] - 电芯研发团队深度介入整车开发全流程,实现用户需求响应"零延迟",缩短研发周期 [15] - 构建从资源到产品技术再到生态闭环的产业链格局,与上游材料企业战略合作降低供应风险 [16] 行业竞争逻辑 - 技术竞争从单点突破转向覆盖研发、制造、供应链与生态协同的全链条体系化能力 [17] - 未来三年动力电池行业将加速洗牌,市场向头部集中,整合战略旨在建立成本、技术与规模壁垒 [17] - 资源整合能力决定车企在电动化新周期中的竞争力,是关乎未来生存权的战略卡位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