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平权

搜索文档
辅助驾驶,不再是性价比游戏
36氪· 2025-06-27 20:27
行业现状与问题 - 中国汽车产业进入智能化下半场,辅助驾驶成为核心竞争领域,但过去车企采用「伪性价比」路径,用少量硬件堆叠功能模块,导致体验不佳[1] - 这种低成本策略导致性能瓶颈、功能阉割、体验割裂和极端工况失效等问题,正在消耗用户信任[2] - 用户需求与市场供给出现「需求错位」:用户渴望「托付感」,而市场交付的是「Demo感」[3] 安全成为核心要求 - 安全不再是辅助驾驶的可选项,而是新阶段的入场券和及格线[4][5] - 所有AI能力最终必须落在「关键场景下能否保命」这一问题上[6] - 低成本方案在关键时刻表现不佳:高速NOA无法顺滑并道,城市NOA识别不了突发情况,感知融合在极端工况下失效[7] - 新出台的《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国家标准为行业划定了更清晰的安全底线,监管从「鼓励创新」转向「督促合规」[7] 技术发展趋势 - 行业正在形成新共识:算力冗余、模型冗余、决策冗余成为必需[9] - 特斯拉AI5芯片单颗算力达2000~2500 TOPS,是当前主流芯片的10倍[9] - 蔚来神玑NX9031芯片相当于4颗Orin-X,已在多款车型落地[10] - 小鹏G7 Ultra版搭载三颗自研图灵芯片,总算力超2200 TOPS,是同级车型的3~28倍[10] - 理想和比亚迪也纷纷采用高性能芯片提升系统稳定性[12] 规模化落地关键 - 辅助驾驶规模化落地关键在于「铁三角」架构:安全体系×性能支撑×成本规模化[15][16] - 安全平权是辅助驾驶平权的前提,需要在30万元级技术平台下沉能力,而非简单堆叠功能[16] - 量产化方案需具备三重能力:安全体系构建、高性能支撑(大算力解决长尾问题)、成本规模化(平台化设计)[17][18][19] - 从L2到L3的跨越带来算力需求的指数级跃升:L2需80~300 TOPS,L3需千TOPS级以上[21] 大模型的应用价值 - 大模型带来接近人类驾驶员的语义理解能力,能识别行为意图、理解非结构化障碍物、动态调整决策[25] - 小鹏VLA+VLM双大模型方案可应对极端场景,华为乾崑ADS 4号称端到端延迟降低50%,通行效率提升20%[26][28] - 大模型不是炫技,而是构建可信交付、持续进化平台的关键[28] 行业发展阶段 - 辅助驾驶发展分为三阶段:功能战(价格竞争)、体验战(流畅度竞争)、安全战(可信度竞争)[29] - 行业正从「体验战」迈入「安全战」,高安全与高算力成为辅助驾驶核心价值的「一体两面」[32][33] - 真正的安全平权是让每个人都能平等享受智能带来的安全红利[33]
军工级安全+全域快充,吉曜通行首发金砖电芯超级混动系列
高工锂电· 2025-06-11 18:51
会议预告 - 第十八届高工锂电产业峰会主题为"产业链格局重整 全场景应用共振" [1] - 2025高工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大会主题为"AI+新材料 引领能源变革" [2] - 会议地点分别为中国成都邛崃和常州·金坛万豪酒店 [3][4] 混动市场现状 - 2025年5月中国新能源汽车零售销量102.1万辆,同比增长28.2% [3] - 混动车型销量51.4万辆,同比增长48.6%,渗透率突破40% [3] - 10-15万元价格区间是混动车型主要市场 [3] 混动市场痛点 - 安全信任危机:2024年因电池问题召回的新能源汽车占比74.3% [4] - 充电末段黑洞:SOC 80-100%充电缓慢,纯电续航能力不足 [4] - 电池寿命焦虑:主流混动电池循环寿命普遍低于3000次 [4] 吉曜通行金砖电芯技术突破 - 通过GB 38031-2025新国标,三项极限测试零起火、零爆炸 [7] - 独创S+技术体系:本征安全正极技术提升热稳定性30% [7] - 高耐热隔膜技术:厚度减薄28%,抗拉强度提升30% [7] - 分子装甲电解液技术:产热起始温度提高20℃ [7] 产品性能优势 - SOC 80%~100%充电时间缩短至11.5分钟,提升75% [8] - 20%SOC以下亏电工况5秒加速功率达2100W,提高23.5% [8] - 循环寿命达4500圈,全周期残值提升35% [8] - 预计2030年累计减少2.2亿吨CO₂排放 [9] 公司战略布局 - GREEN生态战略聚焦"共谋-共创-共盈"发展路径 [10] - 2025年混动电池需求预计突破180GWh [10] - 已布局8大生产基地,规划2027年实现70GWh产能 [10] 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 电池技术从"能量密度竞赛"转向"安全-快充-寿命"三维博弈 [11] - "安全平权+全域快充"成为新的价值高地 [11] - "油电同价"日益成为市场标配 [11]
小米YU7“冲击波”来了,中高端价格带“凡尔登战役”开启
36氪· 2025-05-25 10:45
行业格局与竞争态势 - 2024年1-4月中国新能源车销量达430万辆,同比增长46.2%,但车企阵营出现断层分化 [3] - 小鹏、零跑凭借技术降本和规模效应逆袭,1-4月交付量同比分别增长313.45%和165.6%,而理想、赛力斯同比增速仅19.41%和-42.6% [2][3] - 7月起多款新车集中上市(如小米YU7、理想i8、乐道L90),中高端SUV市场将成主战场,预计价格战加剧,单车型降价幅度或超1万元 [1][6] 车企表现与战略调整 - 小鹏Q1营收同比激增141.5%,净亏损收窄至6.6亿元,MONA M03和P7+两款爆款拉动销量 [5] - 零跑通过全域自研实现毛利率14.9%,营收增速达187.1%,成本压缩20% [5][10] - 理想连续4个月卡在月销4万辆瓶颈,采取"加量不加价"策略应对竞争 [6][7] - 小米SU7已站稳脚跟,YU7将以"性能对标Model Y+价格下探"策略冲击市场 [6] 技术趋势与政策影响 - 智驾狂热降温,工信部要求禁用"自动驾驶"话术,车企转向"辅助驾驶"安全宣传 [8][12] - 行业竞争逻辑转向性价比,比亚迪推出限时直降最高5.3万元的智驾版车型 [10] - L3级自动驾驶准入试点政策开闸,技术竞赛转向"责任共担"模式 [13] 全球化布局与出海策略 - 2024年1-4月中国新能源车出口64.2万辆,同比增长52.6%,比亚迪欧洲销量首超特斯拉 [16] - 车企采用"反向合资"模式规避欧盟关税(如零跑与Stellantis合作、小鹏与Hedin集团签约) [17] - 中国车企加速海外研发布局(小鹏欧洲研发中心、蔚来柏林中心、理想慕尼黑中心),推动"生态出海" [19] 市场趋势与核心挑战 - 行业从"营销内卷"转向"技术内功",需平衡研发投入与商业回报 [14] - 国内价格战与智驾安全双重压力下,全球化能力决定长期竞争力 [15][20] - 下半年关注小米YU7定价策略和零跑全球化试验,考验技术厚度与布局深度 [21]
整合电池业务成立吉曜通行 吉利“备战”新一轮淘汰赛
高工锂电· 2025-04-26 14:48
电池业务整合战略 - 吉利控股集团成立独立电池产业集团吉曜通行,整合神盾短刀电池与金砖电池两大技术品牌为"神盾金砖电池",实现战略升级 [2][4] - 整合涉及集团内所有电池相关业务、人才、产能基地等全链路资源,解决此前分散布局导致的资源重复投入、技术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5] - 吉曜通行聚焦"爆款电芯"战略,产品线收敛至10款以内,每款电芯产能规划不低于5GWh,通过规模化降本避免技术路线过度分散 [5] 技术路线与安全理念 - 提出"安全平权"理念,神盾电池安全系统覆盖所有品牌车型,从10万元经济型车到百万元高端车型均采用统一安全标准 [7][8][9] - "短刀平权"理念将短刀电池技术下沉至战略车型如吉利银河E5,金砖电芯超级快充版本适配800V以上高压架构主攻高性能市场 [10][12] - 聚焦磷酸铁锂技术体系推动能量密度迭代,同时布局固态电池产业化并组建独立研发团队 [12] 产能与供应链策略 - 形成行业最大短刀电芯产能,优先保障极氪、领克等高端品牌需求,后续逐步覆盖更多战略车型 [12] - 采取"先慢后快"节奏,先提升现有产线良率和供应链优化实现降本增效,避免重资产投入风险 [12] - 产能布局与全球化战略挂钩,增强电池领域自主可控能力以应对地缘政治与贸易壁垒影响 [12] 生态协同体系构建 - 电池业务整合是"两横七纵"战略布局关键一环,与极氪科技集团和吉利汽车集团形成横向协同 [14] - 电芯研发团队深度介入整车开发全流程,实现用户需求响应"零延迟",缩短研发周期 [15] - 构建从资源到产品技术再到生态闭环的产业链格局,与上游材料企业战略合作降低供应风险 [16] 行业竞争逻辑 - 技术竞争从单点突破转向覆盖研发、制造、供应链与生态协同的全链条体系化能力 [17] - 未来三年动力电池行业将加速洗牌,市场向头部集中,整合战略旨在建立成本、技术与规模壁垒 [17] - 资源整合能力决定车企在电动化新周期中的竞争力,是关乎未来生存权的战略卡位 [18]
AI+车,智驾平权的新范式
36氪· 2025-03-14 20:56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智能电动车产业能力溢出使技术平权成为可能,吉利推出“千里浩瀚”智能驾驶系统,选择以安全为战略价值取向,从硬件到软件全场景部署保障智驾安全,在算力、算法与数据上汇聚“三驾马车”,且安全和技术理念刻在基因里,站在赢得未来竞争的长线战略上 [2][3][4] 行业发展现状 - 中国智能电动车产业能力溢出,技术平权趋势明显,新能源车渗透率在2024年快速穿过50%,多家车企推出智能驾驶平权战略 [2] - 智能驾驶技术发展迅速,算法不断迭代,从规则算法到BEV+transformer,再到“端到端”的one model模型技术 [23][24] 吉利智驾战略 - 3月3日吉利宣布推出“千里浩瀚”智能驾驶系统,规划5大层级智驾方案,覆盖不同价位段产品,率先在部分车型搭载,今年下半年更多产品将搭载 [4][5] - 吉利以安全为战略价值取向,凭借百亿公里智驾里程数据积累、卫星互联技术、L3级冗余设计,推动智驾和安全平权 [5] 吉利智驾安全保障 - 硬件上为智能驾驶安全提供冗余性设计,“千里浩瀚”H1起步配置方案算力超100TOPS,H9方案具备全冗余、全备份的L3架构,车端算力突破1500TOPS [12] - 人驾场景下构建720°智能安全防护体系,主动安全功能针对痛点设计,如AEB自动紧急制动、AES优雅避险系统等 [14] - 低速场景推出开门预警、通用障碍物刹停等安全功能,泊车支持复杂场景,成功率提升23%,行车推送无图城市NOA,D2D功能结合VLM技术降低操作门槛 [16][17] - 航天领域布局赋能智能安全平权战略,未来出行星座在轨卫星30颗,可实现24小时全球90%区域覆盖,智驾系统与卫星互联融合可提前预知灾害并预警 [17] 吉利智能技术底座 - 算力上成立“智能汽车算力联盟”——星睿智算中心2.0,算力资源超越万卡级别,综合算力提升到23.5EFLOPS,大幅领先行业 [28][29] - 数据上有百万量级智能驾驶车辆提供数据,自研AI - Drive大模型与世界模型融合,具备场景生成与规划能力,每小时生成“万公里级”复杂驾驶工况,提升训练效率30倍 [31][32] - 算法上布局VLA和通用大模型等技术,星睿大模型与DeepSeek融合,联合开源两款阶跃Step系列多模态大模型,提升场景理解、决策优化和持续学习能力 [35][36] - VLA技术将快速上车,可取代初代端到端技术,敲开自动驾驶大门,未来汽车将通向智能机器人,带来具身智能商业版图 [44] 吉利安全基因与发展基础 - 2010年收购沃尔沃后将安全基因刻进企业战略,承袭沃尔沃安全和可靠性理念,为近10年发展奠定基础 [48][49] - 2023年成为国内首批进入NOA沙盒试点企业,2024年率先通过所有NOA功能测试项目,具备L2级智驾能力的车辆超750万辆,实际行驶数据累计百亿公里 [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