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钙补充剂
icon
搜索文档
首部老年营养食品国标征求意见,千亿市场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贝壳财经· 2025-10-27 15:53
行业标准制定 - 我国首部针对60岁及以上老人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老年营养补充食品》公开征求意见 [1] - 标准明确定义产品为特殊膳食用食品 以乳类或大豆蛋白为基质 并规定每日份推荐量不超过50克 [2] - 标准规定禁用氢化油脂 优质蛋白质含量不低于产品总质量的20% 并强制添加10种必需营养素及12种可选择成分 [2][3] - 标签需标注“老年营养补充食品”名称及“不能代替正常膳食”等警示用语 营养成分表需增加“100千焦”含量标示 [3] - 行业认为该标准有助于解决市场营养配比混乱问题 推动行业从概念营销向价值供给转型 [1][3] 市场现状与规模 - 2023年我国老年营养市场规模达876亿元 预计2028年突破1439亿元 年均复合增长率为9.64% [1][4] - 截至2023年底 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2.9697亿人 占全国人口的21.1% 50岁至59岁人口占比约16.6% [4] - 市场存在贴标乱象 目前带有“老年”关键词的食品及相关服务标准有37项 但多为非强制性的地方或团体标准 [1][5] - 市场产品多执行通用标准 如乳粉、冲调谷物制品、固体饮料等 导致部分产品借老年概念营销却未适配老年需求 [6][7] 主要参与者与竞争格局 - 乳制品企业受婴幼儿数量减少和银发经济驱动 积极布局成人及中老年奶粉市场 [13] - 伊利在国内成人奶粉及中老年奶粉市场中份额居首 蒙牛旗下“悠瑞”品牌聚焦中老年功能性配方 澳优营养品板块2024年收入3.05亿元 同比增长7.1% [12][14] - 营养补充剂领域由汤臣倍健、斯维诗、安利等品牌主导 特医食品领域以外资品牌雅培、雀巢为主 [12] - 国际食品巨头如恒天然、达能也将中国老年营养需求作为研发和创新重点 [14] 市场机遇与驱动因素 - 人口老龄化提速驱动银发经济增长 预计2050年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人占比将超过10% [4][10] - 乳制品行业正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竞争 消费者对低脂、低糖、高蛋白等功能性乳品需求增长 为高附加值产品提供机遇 [15] - 标准出台可为正规企业开辟通路 缩短产品上市流程 加快企业挺进老年营养市场进程 [9] 行业挑战与问题 - 市场存在专属标准缺失、原料品质参差不齐、营养配比随意性大三大核心问题 [6] - 不同标准间指标冲突时缺乏明确优先级指引 标签标识叠加的合规性需监管进一步明确 [1][8] - 老年人营养健康状况存在风险 80岁以上人群面临蛋白能量营养不良 65-79岁人群蛋白质摄入不足 [10] - 市场专为老年人设计的食品种类单一 企业面临产品技术创新困难及激烈的市场竞争 [12]
中老年营养食品怎么选?专家:“养老”需从备老开始
贝壳财经· 2025-10-27 15:53
人口结构与市场基础 - 截至2023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21.1%,50岁至59岁人口占比16.6% [1] - 预计到2050年,中国80岁以上高龄老人占比将超过10%,老龄化趋势明确推动银发群体营养需求增长 [1] - 针对中老年群体的营养产品市场已形成,主要包括冲调类产品、营养补充剂、功能性食品和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 [1] 备老阶段(45-64岁)营养需求与市场机会 - 备老人群定义为45岁至64岁群体,是糖尿病高发和男性肥胖患病率达峰的年龄段,存在通过营养干预预防慢性病的巨大需求 [2] - 该人群乳制品与大豆制品摄入极低,城市人群蔬菜、水果、乳制品摄入量显著高于农村,存在明显的城乡市场差异和营养失衡风险 [3] - 针对备老人群的营养建议包括男性每日摄入65克蛋白质、女性55克,优先选择乳清蛋白,并建议每日摄入800毫克钙和维生素D,为相关基础营养品市场提供明确指引 [3] 一般老年(65-79岁)与高龄老年(80岁以上)营养挑战 - 65岁至79岁老年人面临碳水及脂肪供能偏高、蛋白质摄入不足的结构性失衡问题,维生素缺乏更为突出,需强化膳食或补充干预 [4] - 80岁以上高龄老人营养不均衡问题突出,蔬菜(269.4克/天)、水果(38.1克/天)、奶制品(9.4克/天)摄入量显著低于推荐值,水产品达标率仅2.8%,且低收入群体及农村地区问题更严重 [4] - 高龄老人面临“蛋白-能量营养不良”双重挑战及多重营养素联合缺乏危机,对强化膳食补充与干预产品有迫切需求 [5] 老年营养食品市场细分与监管框架 - 中国老年营养食品市场主要分为普通食品、保健食品和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常见产品包括蛋白粉、钙补充剂、维生素、鱼油、中式滋补品、谷物冲调粉等 [6] -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实行严格的注册制度,产品需标注“国食注字 TY”注册号,并符合GB 29922国家标准,必须在医生或临床营养师指导下使用 [7][8] - 保健食品属于特殊食品,需取得注册或备案,并有“蓝帽子”标志,目前允许声称24种保健功能,如增强免疫力、抗氧化、改善骨密度等 [8] 产品选择与消费行为指引 - 行业指引强调均衡饮食是基础,营养补充剂是“替补”,若饮食均衡则无需额外补充,若不均衡则需精准“查漏补缺” [8] - 消费者选购保健食品时应仔细阅读成分表,关注核心成分种类、关键营养素含量及其占每日参考值的比例,并明确食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9] - 建议消费者长期或高剂量服用营养补充剂前咨询专业医生或营养师,凸显了专业指导在消费决策中的重要性 [9]
生活观察|骨质疏松不是老年人的“专属病”
新华网· 2025-10-21 01:00
疾病认知与流行病学 -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组织微结构损坏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导致骨脆性增加和易发生骨折 [2] - 骨质疏松症已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属疾病,不良生活习惯正加速年轻人的骨量流失 [1] - 疾病大致分为原发性(如老年性、绝经后)和继发性(由特定疾病、药物等因素导致)两类 [2] - 患甲亢、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抗癫痫药等药物,以及酗酒、吸烟的人群易发生继发性骨质疏松 [2] 临床症状与健康风险 - 早期易被忽视的症状包括频繁感到莫名疲劳、腰背或关节隐隐作痛、夜间小腿反复抽筋 [3] - 更直观的信号包括身高比年轻时缩短3厘米以上,以及指甲变薄、易断裂 [3] - 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负重能力下降、全身骨痛、驼背等脊柱变形问题 [3] - 最危险的是发生"脆性骨折",如在打喷嚏、弯腰提物或站立高度摔倒时发生骨折,髋部等关键部位的骨折致残率和死亡率很高 [3] 预防与综合管理策略 - 预防的关键在于"早储备、勤维护",30岁左右是骨量积累的黄金期,应坚持健康生活习惯 [7] - 补充钙和维生素D是基础,可通过食用奶制品、豆制品、坚果、蛋类补充钙质,通过晒太阳和食用多脂鱼补充维生素D,不足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补充剂 [5][7] - 建议每周进行3-4次户外活动,每次至少30分钟,可选择跑步、跳绳、深蹲等运动,温和运动如散步、太极拳、慢跑能增强骨骼强度并改善平衡能力 [5][7] - 需减少对骨质的消耗,包括控制体重避免过胖或过瘦、戒烟限酒、避免过量饮用咖啡及碳酸饮料、保持良好情绪和避免熬夜 [7] 患者安全与风险规避 - 骨质疏松患者易出现骨折,需记住"三要三不要"口诀以规避风险 [8] - "三要"包括动作要慢(起身、站立、转身等)、环境要亮(安装声控灯、感应夜灯)、家具要稳(安放稳固,铺设防滑垫) [8] - "三不要"包括不要逞强(主动求助)、不要将就(及时更换不合适的物品)、不要忽视(关注视力下降、头晕等症状) [8] - 科学管理体重与骨骼健康密不可分,低体重和肥胖均会对骨骼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3]
别让骨骼“悄悄”变脆!警惕5种疼痛信号!
人民网· 2025-10-20 09:43
骨质疏松的疼痛信号 - 腰背部和肩颈部因负重较大、活动较多易产生疼痛 活动时疼痛加重 尤其在长时间站立 坐着或体力活动后[3] - 四肢在负重或活动时可能出现疼痛 无明显外伤情况下 尤其在夜间或早晨出现的疼痛可能与骨问题相关[4] - 可能经历持续数周 数月甚至数年的慢性疼痛 无明显外伤或炎症情况下 长期不明原因慢性痛可能与骨微结构破坏有关[5] - 严重者发生骨折时 椎体 股骨颈 手腕等处会出现急性骨折疼痛 翻身 起坐时疼痛会加剧[6] 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 - 高危因素包括钙摄入不足 吸烟 酗酒 低体重和高龄[7] - 其他风险因素包括长期服用类固醇激素药物 有炎性疾病 绝经后女性和缺乏运动[7] 骨质疏松的筛查与诊断 - 建议高危人群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7] - 双能X线吸收法检测是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 需检查腰部和髋部两个部位 比检测手腕 踝部更准确 检查频率一般为每年一次[8] 骨质疏松的饮食与营养管理 - 建议摄入富含钙和维生素的食物 如绿叶蔬菜和蛋类[9] - 若饮食无法满足需求 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钙补充剂和促钙吸收剂[9] 骨质疏松的运动干预 - 推荐运动类型包括有氧运动 如步行 慢跑 跳绳等[9] - 抗阻运动如举重 俯卧撑 哑铃等 以及平衡与力量训练如太极拳 八段锦等也被推荐[9] - 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或75分钟高强度运动 具体因人而异[9] 维生素D的补充与日照建议 - 维生素D有助于钙的吸收 阳光中的紫外线可帮助人体合成维生素D[10] - 户外活动少的人群 老年人 孕妇及儿童尤其需要多晒太阳 同时注意防止皮肤晒伤[10] - 建议每天晒太阳至少20分钟 可选择上午阳光较温和的时间进行[11]
身体有这5种表现,说明你的骨头已经悄悄变脆了!
央视新闻· 2025-09-14 09:02
骨质疏松的早期信号 - 莫名腰背痛和身高缩水是普遍且易被忽视的早期信号,表现为久坐久站后加重的弥漫性钝痛和脊柱僵硬[1],身高缩短3厘米以上或驼背加重可能提示多个椎体压缩性骨折[3] - 牙齿松动和牙槽骨萎缩反映全身骨骼矿物流失,牙槽骨密度与脊柱和髋部骨密度显著正相关[4] - 轻微外力下发生脆性骨折是最严重的直接后果,典型场景包括站立高度摔倒致髋部或手腕骨折、咳嗽致肋骨骨折[6],髋部骨折后一年内死亡率超过20%[8] - 肌肉酸痛、抽筋和乏力伴随肌肉减少症,导致平衡能力下降和跌倒风险增加,形成骨弱肌少易跌倒的恶性循环[9] - 指甲变脆易断裂暗示钙和胶原蛋白流失,可作为关注骨骼健康的辅助信号[10] 骨骼健康的营养策略 - 成人每日需摄入钙1000毫克,50岁以上女性和70岁以上男性需1200毫克,通过牛奶、豆制品、绿叶蔬菜等食补或补充剂满足[13] - 维生素D每日需800-1000IU,通过晒太阳20-30分钟或摄入鱼类、蛋黄补充,老年人建议检测水平并补充制剂[14][15] - 每日摄入优质蛋白质1.0-1.2克/千克体重,从肉蛋奶豆制品获取,以支持骨基质形成[15] 骨骼健康的运动干预 - 负重运动如每周4-5次快走30-45分钟,直接刺激骨生成,严重骨质疏松患者需避免高冲击运动[18] - 抗阻力量训练每周2-3次,如深蹲和举重,增强肌力保护骨骼,需循序渐进避免憋气[18][19] - 平衡训练如单腿站立和太极拳可降低跌倒风险近40%,改善协调性和本体感觉[20][21][23] 生活习惯与风险防控 - 戒烟限酒避免过量咖啡和碳酸饮料,以减轻对骨代谢的负面影响[24][25][26] - 预防跌倒通过改善居家环境如充足光线、移除障碍物和安装浴室扶手实现[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