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骨质疏松
icon
搜索文档
怎样算“有效”晒太阳?看影子就知道
北京青年报· 2025-10-27 09:20
骨质疏松疾病认知 - 骨质疏松可导致从站立高度跌倒即发生脆性骨折 常见部位包括椎体、髋部、肱骨近端和桡骨远端 [3] - 人体骨量从40-50岁开始出现下降拐点 此阶段是重视增加骨量和预防骨质疏松的起点 [3] 风险因素与体重管理 - 低体重和肥胖症均会增加骨折风险 其中腹型肥胖及腰围更大者骨折风险更高 [2] - 短期内过度减重会导致营养缺乏 钙、维生素D和蛋白质摄入不足 并引起内分泌失调和骨代谢失衡 [2] - 年轻女性过度减重可能导致雌激素水平降低 引发破骨细胞过度活跃 使骨骼质量和强度下降并增加骨折风险 [2] - 科学管理体重建议减少体脂尤其是内脏脂肪 同时通过锻炼保持和增加肌肉量以促进骨骼健康 [2] 维生素D的获取与补充 - 充足光照有助于人体自身合成维生素D 过度防晒会影响此过程 [4] - 可通过观察阳光下影子长度判断紫外线强度 影子比身高短时紫外线强度才足够合成维生素D [4] - 除日照外 可通过食用维生素D含量高的鱼类或使用补充剂获取 口服剂型包括400单位、800单位、5000单位等 也可肌肉注射补充 [4] 骨质疏松的治疗策略 - 应对骨质疏松不能仅靠单纯补钙 钙和维生素D是重要的治疗基石 [5] - 治疗方案可联合多种药物 包括雌激素替代疗法 抑制骨丢失的药物如双膦酸盐、地舒单抗 以及促进骨形成的药物如甲状旁腺素类似物 还有双重作用药物 [5]
中新健康丨专家:低体重与肥胖都会增加骨折风险
中国新闻网· 2025-10-23 16:58
体重管理与骨折风险 - 低体重与肥胖均会增加骨折风险,尤其是腹型肥胖和腰围较大者风险更高[1] - 短期内过度减重会导致营养缺乏、内分泌失调和骨代谢失衡,增加骨折风险,尤其对年轻女性而言,可能引起雌激素水平降低,导致骨骼质量和强度下降[3] - 建议公众减少体脂特别是内脏脂肪,并通过锻炼维持和增加肌肉量以促进骨骼健康[1] 骨质疏松的诊断与治疗 - 单纯补钙不足以应对骨质疏松,公众需了解自身骨密度状况,接受规范抗骨质疏松治疗以降低骨折风险[1] - 科技创新正改变骨质疏松的诊断和治疗,例如利用人工智能自动检测骨折风险,治疗方面除钙和维生素D外,还可联合多种药物及多学科诊疗模式[1] 营养与生活方式干预 - 可通过观察阳光下自身影子长度判断紫外线强度是否足够合成维生素D,影子短于身高时强度足够,也可通过食用深海高脂鱼类等食物补充维生素D[2] - 应多摄入牛奶、豆制品等高钙食物和鱼虾等优质蛋白,保证充足日照[3] - 锻炼肌肉力量对骨骼保护至关重要,运动后应重视拉伸与放松以助身体恢复[2] 特定人群骨骼健康管理 - 老年人肌肉量随年龄增长而丢失,保留肌肉是最宝贵的财富,建议通过适合自己的拉伸运动、平衡锻炼、抗阻力运动等循序渐进地保肌和增肌,避免剧烈和关节冲击力大的运动[2] - 应科学减重、防范骨流失,设置合理的减重目标,并在减重同时持续关注骨骼健康[3]
生活观察|骨质疏松不是老年人的“专属病”
新华网· 2025-10-21 01:00
疾病认知与流行病学 -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组织微结构损坏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导致骨脆性增加和易发生骨折 [2] - 骨质疏松症已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属疾病,不良生活习惯正加速年轻人的骨量流失 [1] - 疾病大致分为原发性(如老年性、绝经后)和继发性(由特定疾病、药物等因素导致)两类 [2] - 患甲亢、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抗癫痫药等药物,以及酗酒、吸烟的人群易发生继发性骨质疏松 [2] 临床症状与健康风险 - 早期易被忽视的症状包括频繁感到莫名疲劳、腰背或关节隐隐作痛、夜间小腿反复抽筋 [3] - 更直观的信号包括身高比年轻时缩短3厘米以上,以及指甲变薄、易断裂 [3] - 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负重能力下降、全身骨痛、驼背等脊柱变形问题 [3] - 最危险的是发生"脆性骨折",如在打喷嚏、弯腰提物或站立高度摔倒时发生骨折,髋部等关键部位的骨折致残率和死亡率很高 [3] 预防与综合管理策略 - 预防的关键在于"早储备、勤维护",30岁左右是骨量积累的黄金期,应坚持健康生活习惯 [7] - 补充钙和维生素D是基础,可通过食用奶制品、豆制品、坚果、蛋类补充钙质,通过晒太阳和食用多脂鱼补充维生素D,不足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补充剂 [5][7] - 建议每周进行3-4次户外活动,每次至少30分钟,可选择跑步、跳绳、深蹲等运动,温和运动如散步、太极拳、慢跑能增强骨骼强度并改善平衡能力 [5][7] - 需减少对骨质的消耗,包括控制体重避免过胖或过瘦、戒烟限酒、避免过量饮用咖啡及碳酸饮料、保持良好情绪和避免熬夜 [7] 患者安全与风险规避 - 骨质疏松患者易出现骨折,需记住"三要三不要"口诀以规避风险 [8] - "三要"包括动作要慢(起身、站立、转身等)、环境要亮(安装声控灯、感应夜灯)、家具要稳(安放稳固,铺设防滑垫) [8] - "三不要"包括不要逞强(主动求助)、不要将就(及时更换不合适的物品)、不要忽视(关注视力下降、头晕等症状) [8] - 科学管理体重与骨骼健康密不可分,低体重和肥胖均会对骨骼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3]
健康第一线|骨质疏松的这些热点问题你知道吗?预防指南请收好↓
央视网· 2025-10-20 11:25
骨质疏松症的定义与病理机制 - 骨质疏松症是骨组织生成小于溶解吸收,导致骨头变细、变稀甚至断裂的疾病[1] - 疾病表现为正常的骨头孔变大、变松软,骨骼不再致密坚硬[3] 骨质疏松症的流行病学数据 - 中国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19.2%[7] - 中国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到32.0%,其中男性为10.7%,女性高达51.6%[7] - 50岁以上女性约三分之一患有骨质疏松,65岁以上女性比例超过50%[9] - 男性骨质疏松通常比女性晚十年出现,约在60岁左右[9] 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 - 骨量流失过程难以察觉,轻微外力如滑倒或咳嗽即可导致骨折[5] - 髋部(大腿根部)骨折在高龄老年人中最常见,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5] - 该骨折不仅影响生活质量,更直接导致老年人寿命受损,是重要死亡原因[5] 体重与骨骼健康的关联 - 体重过轻(BMI低于18.5)可能因钙、维生素D、蛋白质缺乏或激素变化引发骨量减少,成为骨质疏松高危人群[9] - 过度肥胖(BMI超过35)伴随慢性炎症和氧化应激,也会导致骨量流失并提高骨折风险[11] - 腹部脂肪产生的炎症因子会加速骨骼衰老,且肥胖者跌倒风险更高[11] - 肥胖还会加重关节负担,导致退变性骨关节病发病率非常高[13] 骨质疏松的预防与管理策略 - 关键在于保持“匀称”体重和增长肌肉,通过均衡饮食和科学运动实现[15] - 建议定期关注体重、体脂率和肌肉量,不能太瘦或太胖[15] - 通过参加体育活动、走路等方式刺激骨骼进行锻炼[15] - 保证蛋白质和氨基酸摄入,均衡饮食最为重要[17] 影响骨骼健康的年轻人生活习惯 - 骨质疏松出现年轻化趋势,与部分年轻人生活方式有关[18] - 年轻女性长期过度防晒会导致维生素D严重缺乏,让骨头变软变脆[18] - 习惯性饮用咖啡、饮酒等也会影响骨骼健康[18] 骨质疏松的可防可治性与预警信号 - 最大误区是认为“没得治”或“人老了都会这样”,实际上已下降的骨密度通过规范治疗可以逆转提升[20] - 需要警惕的预警信号包括身高变矮、驼背、无缘无故腰背痛、晚上容易小腿抽筋[20] 预防骨质疏松的具体建议 - 每天避开强光晒太阳15-30分钟[22] - 保证牛奶、豆制品等含钙食物的摄入,均衡营养[22] - 进行快走、举小哑铃等负重运动,给骨骼施加压力[22] - 戒烟限酒,少喝碳酸饮料和过量咖啡,规避坏习惯[22]
别让骨骼“悄悄”变脆!警惕5种疼痛信号!
人民网· 2025-10-20 09:43
骨质疏松的疼痛信号 - 腰背部和肩颈部因负重较大、活动较多易产生疼痛 活动时疼痛加重 尤其在长时间站立 坐着或体力活动后[3] - 四肢在负重或活动时可能出现疼痛 无明显外伤情况下 尤其在夜间或早晨出现的疼痛可能与骨问题相关[4] - 可能经历持续数周 数月甚至数年的慢性疼痛 无明显外伤或炎症情况下 长期不明原因慢性痛可能与骨微结构破坏有关[5] - 严重者发生骨折时 椎体 股骨颈 手腕等处会出现急性骨折疼痛 翻身 起坐时疼痛会加剧[6] 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 - 高危因素包括钙摄入不足 吸烟 酗酒 低体重和高龄[7] - 其他风险因素包括长期服用类固醇激素药物 有炎性疾病 绝经后女性和缺乏运动[7] 骨质疏松的筛查与诊断 - 建议高危人群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7] - 双能X线吸收法检测是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 需检查腰部和髋部两个部位 比检测手腕 踝部更准确 检查频率一般为每年一次[8] 骨质疏松的饮食与营养管理 - 建议摄入富含钙和维生素的食物 如绿叶蔬菜和蛋类[9] - 若饮食无法满足需求 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钙补充剂和促钙吸收剂[9] 骨质疏松的运动干预 - 推荐运动类型包括有氧运动 如步行 慢跑 跳绳等[9] - 抗阻运动如举重 俯卧撑 哑铃等 以及平衡与力量训练如太极拳 八段锦等也被推荐[9] - 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或75分钟高强度运动 具体因人而异[9] 维生素D的补充与日照建议 - 维生素D有助于钙的吸收 阳光中的紫外线可帮助人体合成维生素D[10] - 户外活动少的人群 老年人 孕妇及儿童尤其需要多晒太阳 同时注意防止皮肤晒伤[10] - 建议每天晒太阳至少20分钟 可选择上午阳光较温和的时间进行[11]
血管钙化是补钙闹的?
北京青年报· 2025-10-20 09:16
血管钙化成因 - 钙化本质是钙在炎症部位沉积形成的钙化点,类似伤口愈合的疤痕 [1] - 血管钙化主要与血管衰老和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粥样斑块在炎症刺激下发生钙质沉积 [1] - 冠状动脉钙化程度越高,意味着动脉粥样硬化越严重,心血管事件风险越大 [1] 血管钙化与补钙关系 - 血管钙化核心机制是血管壁慢性炎症和钙磷代谢失衡,而非单纯补钙本身 [2] - 合理补钙一般不会导致或加重血管钙化 [2] - 长期过量补钙或出现钙代谢异常时,才有可能增加血管钙化风险 [2] 钙化斑块的双重影响 - 粥样硬化斑块主要风险是容易破溃,可诱发血栓形成,导致心梗和脑梗 [1] - 钙化斑块质地较硬,反而不易发生破溃,某种意义上对血管有保护作用 [1] 骨质疏松与补钙 - 骨质疏松是因新骨生成速度慢于旧骨流失,导致骨骼结构脆弱易骨折 [2] - 骨质疏松主要治疗手段是补钙和增加营养 [2] 钙摄入安全标准 - 美国预防心脏病协会建议每日钙摄入总量不超过2000mg至2500mg对心血管安全 [3] - 成年人每日需摄入800至1000毫克钙,老年人吸收能力较差 [3] - 饮食平均每日提供约400毫克钙,常用钙补充剂推荐每日剂量为600毫克 [3] - 饮食与补充剂钙量相加处于安全范围内,合理补钙不增加血管钙化风险 [3]
喝碳酸饮料会导致骨质疏松吗?专家解读饮食和骨骼健康的真相
贝壳财经· 2025-10-16 15:26
骨质疏松症患病现状 - 中国骨质疏松症患病人数约9000万,其中女性患者约7000万,为全球骨质疏松患者最多的国家 [1] 饮食补钙的误区与事实 - 动物骨骼中的钙难以溶解,骨头汤钙浓度不超过4mg/100ml,低于自来水 [2] - 畜禽肉钙含量普遍较低,水产品含钙量高但居民摄入不足,靠吃肉补钙效果有限 [2] - 虾皮虽富含钙(991mg/100g)但吸收率不高且含盐量高,无法大量食用,补钙效果微乎其微 [2][3] - 过量摄入盐分会加速尿钙排泄,长期高盐饮食会加剧钙流失并增加骨质疏松风险 [2] 常见食物钙含量对比 - 高钙食物包括虾皮(991mg/100g)、芝麻(620mg/100g)、豆腐(164mg/100g)、牛奶(104mg/100g)和鸡蛋(56mg/100g) [3] 咖啡因与骨骼健康的关系 - 尚无证据显示适量喝咖啡会直接导致骨质疏松症 [4] - 咖啡中的草酸可能妨碍钙吸收,咖啡因会增加尿钙流失,但关键在于摄入量 [4] - 每天适量饮用咖啡(如2杯,含咖啡因约200mg)与不饮咖啡者患骨质疏松风险无显著差异 [4] 碳酸饮料与骨骼健康的关系 - 碳酸饮料中的磷酸并非导致钙流失的主因,磷是维持骨骼健康必不可少的矿物质 [5] - 一罐330ml可乐型饮料含磷约33mg,低于1两瘦猪肉(189mg/100g)、1两豆腐或1个鸡蛋(130mg/100g)的含磷量 [5][7] - 成年人每日磷推荐摄入量为720毫克,最高耐受量为3500毫克,每日饮用1-2罐可乐型饮料摄入的磷可忽略不计 [5] - 适量饮用碳酸饮料不会因含磷影响钙质流失,但需关注饮料糖含量,日常补水应以白水为主 [5]
身体有这5种表现,说明你的骨头已经悄悄变脆了!
央视新闻· 2025-09-14 09:02
骨质疏松的早期信号 - 莫名腰背痛和身高缩水是普遍且易被忽视的早期信号,表现为久坐久站后加重的弥漫性钝痛和脊柱僵硬[1],身高缩短3厘米以上或驼背加重可能提示多个椎体压缩性骨折[3] - 牙齿松动和牙槽骨萎缩反映全身骨骼矿物流失,牙槽骨密度与脊柱和髋部骨密度显著正相关[4] - 轻微外力下发生脆性骨折是最严重的直接后果,典型场景包括站立高度摔倒致髋部或手腕骨折、咳嗽致肋骨骨折[6],髋部骨折后一年内死亡率超过20%[8] - 肌肉酸痛、抽筋和乏力伴随肌肉减少症,导致平衡能力下降和跌倒风险增加,形成骨弱肌少易跌倒的恶性循环[9] - 指甲变脆易断裂暗示钙和胶原蛋白流失,可作为关注骨骼健康的辅助信号[10] 骨骼健康的营养策略 - 成人每日需摄入钙1000毫克,50岁以上女性和70岁以上男性需1200毫克,通过牛奶、豆制品、绿叶蔬菜等食补或补充剂满足[13] - 维生素D每日需800-1000IU,通过晒太阳20-30分钟或摄入鱼类、蛋黄补充,老年人建议检测水平并补充制剂[14][15] - 每日摄入优质蛋白质1.0-1.2克/千克体重,从肉蛋奶豆制品获取,以支持骨基质形成[15] 骨骼健康的运动干预 - 负重运动如每周4-5次快走30-45分钟,直接刺激骨生成,严重骨质疏松患者需避免高冲击运动[18] - 抗阻力量训练每周2-3次,如深蹲和举重,增强肌力保护骨骼,需循序渐进避免憋气[18][19] - 平衡训练如单腿站立和太极拳可降低跌倒风险近40%,改善协调性和本体感觉[20][21][23] 生活习惯与风险防控 - 戒烟限酒避免过量咖啡和碳酸饮料,以减轻对骨代谢的负面影响[24][25][26] - 预防跌倒通过改善居家环境如充足光线、移除障碍物和安装浴室扶手实现[27]
“全副武装”反致骨质疏松 科学防晒拿捏“分寸”很重要
央视新闻· 2025-06-14 14:47
防晒与骨质疏松的关系 - 长期全副武装防晒可能导致骨质疏松 因紫外线被完全阻挡后 人体无法合成维生素D [1][2] - 维生素D缺乏会降低肠道对钙的吸收 进而导致骨骼缺钙和骨质疏松 [4] - 骨质疏松年轻化趋势与过度防晒有关 青少年缺乏日照可能影响骨骼生长发育 [5][6] 紫外线对皮肤的影响 - 长波紫外线(UVA)可穿透至真皮层 导致皮肤变黑 产生细纹和色斑 长期照射可能诱发皮肤癌 [10][12] - 中波紫外线(UVB)主要影响表皮层 可引起皮肤红斑和水泡 [10][12] 科学防晒建议 - 防晒产品需提前20-30分钟涂抹 每2-3小时补涂一次 [13] - 日常通勤建议选择SPF15 PA+产品 户外运动建议SPF25-35 PA++ 海边活动建议SPF35-50 PA+++ [13] - 上午10点至下午3点紫外线最强 其他时段可进行10-15分钟无防护日晒以促进维生素D合成 [15] 防晒用品选择标准 - 遮阳伞和防晒衣物应选择正规厂商产品 [13] - SPF值反映对UVB的防护能力 PA值反映对UVA的防护能力 [13]
骨质疏松的老年人需警惕 梅雨季这种疾病高发
央视新闻· 2025-06-14 09:23
梅雨季健康风险 - 梅雨季潮湿环境增加家居地面湿滑风险 尤其对老年人和骨质疏松患者构成腰椎压缩性骨折隐患 [1][2] - 潮湿导致地面湿滑可能成为腰椎压缩性骨折的诱因 该病症在梅雨季骨科就诊量显著上升 [2] 腰椎压缩性骨折病理机制 - 脊柱椎骨因骨质疏松在垂直外力作用下发生楔形压缩变形 表现为椎体前方高度明显降低 [5] - 骨质疏松患者骨小梁结构破坏 导致骨骼脆性增加 轻微外力即可引发骨折 [9] - 腰椎因承受上半身重力且活动灵活 椎体前方压力集中 更易发生压缩性变形 [10] 高危人群特征 - 绝经后女性因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骨吸收失衡 绝经后10年内骨量流失最严重 骨折风险激增 [8] - 65岁以上女性及70岁以上男性为骨质疏松高发群体 需优先进行骨密度筛查 [20] 保守治疗方案 - 椎体高度丢失<1/3且无神经损伤症状者可选择卧床1-2个月 配合支具固定及药物止痛 [13][14] - 硬性支具需每日佩戴20小时以上 持续至少3个月以维持椎体稳定 软硬支具疗效无显著差异 [15][16] - 必须同步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 每日补充钙剂1000-1200mg+维生素D800-1200IU作为基础疗法 [16] 手术治疗适应症 - 椎体强化术适用于疼痛剧烈或不宜长期卧床的高龄患者 可快速恢复椎体高度并缩短50%康复周期 [18] - 术后仍需终身抗骨质疏松治疗 否则其他椎体再骨折风险仍高达30%-50% [19] 骨质疏松预防体系 - 需保证每日钙+维生素D摄入 结合负重运动(快走/慢跑)及核心肌群训练提升骨密度 [21] - 家居防跌倒措施包括地面防滑处理 穿防滑鞋 改善照明 停用影响平衡的药物等 [21] - 骨质疏松需终身管理 每6-12个月需复查骨密度并调整治疗方案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