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钢铁材料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宝武胡望明:聚焦“新阶段、新战略、新模式”战略部署 持续深化中央企业品牌引领行动
中证网· 2025-11-07 19:19
品牌建设成果 - 中国宝武与中核集团、中国石油等10家央企入选中央企业品牌引领行动第二批创建成果(集团品牌)[1] - 继宝钢股份入选首批优秀成果后,太钢不锈入选中央企业品牌引领行动第二批创建成果(企业品牌)[1] 品牌战略与定位 - 公司将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集中力量攻克材料与技术难题,是关键领域的“破局者”[1] - 公司通过提供稳定、可靠、高品质的钢铁材料,为下游众多行业注入强劲动力,是现代产业链的“稳定器”[1] - 公司致力于成为股东满意、客户满意、员工满意,备受社会尊重的世界一流企业,使“三满意一尊重”成为全体员工的共同追求[2] 未来发展方向 - 公司将以绿色与智慧双轮驱动重塑品牌未来内涵,勇当新型低碳冶金现代产业链链长[2] - 公司以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引领全球钢铁行业绿色转型,争做绿色发展的“示范者”[2] - 公司深化“钢铁+AI”融合创新,推动工业现场全域互通和数实融合,争做智能制造的“先行者”[2] - 公司未来将聚焦“新阶段、新战略、新模式”战略部署,持续深化中央企业品牌引领行动[2] - 公司将强化战略引领,构建现代化品牌治理新体系,并聚焦价值创造,铸就世界级产品与技术品牌新标杆[2]
材料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关系
新华日报· 2025-09-17 08:30
材料产业历史与现状 - 材料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核心支柱 以材料命名不同文明阶段[1] - 材料是工业革命关键推动力 钢铁支撑第一次工业革命 有色金属支撑第二次工业革命 硅材料支撑第三次工业革命[1] - 中国材料产业2022年产值达8万亿元 是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1] 新材料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关系 - 新材料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擎 与六大产业存在深度关联[1] - 高端装备制造领域遵循"一代材料一代装备"规律 航空工业以材料为基石 航天器重量优化依赖材料进步[2] - 电子信息产业依赖材料突破 美国《国家微电子研究战略》指出材料与器件设计进步为集成电路发展注入新活力[2] -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模取决于动力电池材料性能 电池性能提升是产业出现的前提条件[2] - 光伏产业成本下降85%主要来自电池材料技术进步[2] - 环保产业中膜材料技术使海水淡化耗电从10度/吨降至4度/吨[2] 新材料与未来产业展望 - 新材料被定位为未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石和先导 对全球经济 科技 环境产生深刻影响[2] - 能源领域核聚变产业化需解决中子约束材料难题 当前尚无材料能长时间阻挡高能中子[3] - 人工智能能耗问题需通过仿生材料突破 类脑芯片采用高效离子传输材料可使能耗降低数个数量级 接近人脑20瓦功耗水平[3] - 材料科技创新是引领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要素 材料突破将直接引发产业变革[3] 专家背景与贡献 - 徐南平院士是中国陶瓷膜产业和材料化学工程学科开拓者 现任苏州实验室主任[4] - 提出"面向应用过程的膜材料设计与制备"学术思想 建立相关理论框架并实现陶瓷膜技术产业化[4] - 倡导用化学工程学科理论解决材料制备工程化问题 推动材料化学工程学科形成[4]
钢化联产低碳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中国化工报· 2025-03-24 15:45
钢化联产低碳新技术突破 - 钢化联产和低碳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钢化联产指钢铁和化工行业在原料供应、能源利用、产品应用等方面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形成紧密产业关联 既互为上下游 又相互融合 这种关系有助于两个行业自身发展 也对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 - 钢化联产典型经验包括首钢京唐以转炉煤气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 石横特钢以副产转炉煤气为原料合成甲酸 晋南钢铁以焦炉煤气、转炉煤气为原料生产乙二醇[5] - 低碳新技术重大突破包括高炉富氢冶炼技术、富氢碳循环氧气高炉技术、转炉大废钢比冶炼技术、氢冶金新技术等[5] 行业供需与竞争态势 - 供需失衡是当前影响钢铁行业发展的主要矛盾 面对供需失衡和同质化竞争 企业应通过持续技术创新开展差异化竞争 努力降低成本 提高产品品质 实现更高附加值钢铁材料的供给能力 增强企业综合比较优势[1] - 中国以外的新兴市场已开始崛起 中长期全球钢铁需求仍有增长空间 但需求结构可能发生变化 全球钢铁行业低碳转型会坚持持续推进 短期内或将出现减速迹象[4] 数字化转型与产业链协同 - 工业数字化转型要由企业扩展到产业链供应链 充分发挥产业链龙头企业"链主"的领军和整合作用 带动上下游企业和关联机构融通发展、融入产业链供应链[2] - 应培育一批示范园区带动区域经济和产业链转型升级 培育一批解决方案供应商和网络运营商 尤其是具有细分行业优势的专业服务商[2] -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进一步开放市场 扩大制度性开放 深化双边多边和区域合作融入全球产供链[2] 材料科技创新与能源结构转型 -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背景下 新材料和新物质结构不断涌现 材料科技创新呈现需求牵引和交叉学科驱动态势[3] - 全球经济从"燃料驱动"向"材料驱动"转化 全球新能源原材料需求快速增长 "双碳"目标下我国能源结构正在发生颠覆性变化 新能源是我国的核心竞争优势 未来人工智能发展将高度依赖新能源和储能[3] - 在"AI+"材料科学大潮中 应建立材料全生命周期综合研究评价设施 基于多场环境全生命周期测试数据 研究材料失效机制和全寿命失效机理 开发大数据算法和专家系统 获取失效演变规律 预测材料服役寿命 指导材料设计[3] 碳市场建设与政策导向 - 加快建设全国碳市场对激发全社会绿色低碳发展内生动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3] - 全国碳市场法规制度体系已构建完成 发电行业清缴履约在稳步推进 数据质量实现全面改善 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准备工作也已全面完成[3] - 碳市场加速扩容 钢铁行业将于2024年底完成首次履约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 标志着"双碳"目标从单一减排向系统化、全局化转变[5] - "十五五"时期钢铁行业将面临以强度控制为主、总量控制为辅的碳排放双控约束[5] 区域发展与产业规划 - 江苏作为钢铁大省、特钢强省 将继续强化土地、能源、环境、数据等要素保障 持续推进攻关创新、深化产业数智赋能、梯度培育优质企业、提升服务保障能力[4] - 大力度推动苏南特钢材料集群高质量发展 聚力打造世界一流的万亿级产业航母 为全国钢铁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苏南力量[4] 企业实践与经验分享 - 晋南钢铁集团介绍"钢焦化氢绿电"一体化发展的全国先进经验 青拓集团、包头钢铁、河钢集团、北京首钢等企业也进行了经验分享[4] - 随着绿色供应链要求不断升级 低碳钢需求逐步增加 为钢铁产品低碳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同时国际绿色贸易壁垒进一步显现 出口成本压力加大 企业亟需从政策协同、低碳技术突破、全链条低碳转型等多方面破局、重构国际竞争力[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