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长城坦克300
icon
搜索文档
一家破局 万马跟进 众车企细分市场里拓乾坤
中国汽车报网· 2025-10-17 09:56
中国汽车市场竞争格局转变 - 车企竞争从主流赛道转向细分领域,形成“一家破局、万马跟进”的态势 [4] - 消费需求多元化升级及存量竞争压力是驱动此转变的核心因素 [4] - 新能源汽车架构的灵活性为快速跟进细分市场提供了技术基础 [7] 轻型越野车细分市场 - 长城通过方盒子车型率先开辟城市轻越野新赛道,打破硬派越野高不可攀的认知 [4] - 奇瑞、比亚迪等品牌迅速跟进,到2024年方盒子品类已涌现超20款车型 [4] - 哈弗大狗、捷途旅行者等车型实现月销破万,东风成立合资企业专攻智能越野领域 [2][4] 大三排纯电SUV细分市场 - 理想ONE以家庭场景革新开启市场2.0时代,蔚来凭借技术积累推动进入3.0阶段 [5] - 蔚来全新ES8搭配成熟充换电网络,吉利银河推出旗舰车型加剧竞争 [2][5] - 小米YU7、岚图FREE等将起售价拉至18万元区间,使高端需求向更广泛市场渗透 [5] 纯电小车细分市场 - 五菱宏光MINIEV以1.98万元起定价引爆市场,使微型电动车从边缘品类变为主流 [5] - 比亚迪海鸥、吉利星愿等车型跟进,竞争从“小尺寸代步”升级为“大尺寸+高性价比” [5][15] - 市场演变为6万-8万元区间的新战场,车型品质和尺寸显著提升 [15] 新能源MPV细分市场 - 别克GL8转型新能源,推出24.99万元起插混车型,精准狙击比亚迪夏、腾势D9等对手 [6] - 比亚迪以夏系列站稳脚跟,多家车企跟进形成“传统口碑+新能源技术”竞争格局 [6] - 市场从商务专属转向家庭消费场景,理想也开始探索MPV化设计 [6] 细分市场竞争现象的原因分析 - 技术层面:新能源汽车“左右两根梁,前后放电机”的简洁架构使车型调整灵活,电机品类集中便于快速推出不同性能版本 [7][8] - 战略层面:部分车企缺乏深度市场调研和长期规划,存在创新思路匮乏和盲目跟风现象 [8] - 规划层面:车型研发周期长,看似跟风的“扎堆”现象可能是车企对市场热点预测雷同及规划周期叠加的结果 [9][10] 市场竞争的本质与影响 - 汽车市场进入存量竞争阶段,新能源车对燃油车进行“替代式挤压”,而非整体市场扩容 [12] - 8月国内传统燃油乘用车销量90.2万辆,同比增长13.5%,但难以改变新能源主导的大趋势 [13] - 激烈竞争推动产品力迭代升级,消费者能以相近价格获得更优质产品,形成良性循环 [15][16] 未来潜在热点领域 - 高端C级轿车领域可能成为下一轮车企争夺热点,以满足消费升级和技术承载需求 [10] - 尊界S800的市场表现验证了该领域的消费潜力,极氪等品牌可能早已启动相关研发项目 [10][11]
长城汽车发布国内首个越野技能分级标准
中国青年报· 2025-06-06 20:52
公司动态 - 长城汽车在2025年环塔拉力赛中斩获厂商队杯T2E量产新能源组冠军并包揽厂商队杯T21量产燃油组前三名 [2] - 公司启动"环塔欢乐周"活动 包含赛道越野体验 沙漠驾控学院 新疆美食 丝路文明探秘等丰富内容 [2] - 发布中国首个"越野技能分级标准" 与"越野车辆分级标准"和"越野场景分级标准"共同构建"人-车-场"三位一体越野分级标准体系 [2] - 董事长魏建军强调越野安全重要性 表示分级标准旨在引导更安全地享受越野 [3][5] - 计划推出更多轻度改装即可参赛的车型 降低越野体验门槛 如V6火炮车型 [5] 行业趋势 - 2023年全国自驾游人数占国内出游总人数比重达74% 川西环线 川藏线等路线受欢迎 [5] - 自主品牌如长城汽车 东风猛士 捷途 方程豹纷纷进入越野车市场 国际品牌如福特烈马 全新普拉多也受关注 [5] - 西部证券预测到2030年国内硬派越野占SUV比重有望达13% 对应年销量空间166万辆 [5] - 新能源硬派越野车如猛士917 方程豹等解决燃油车高能耗 舒适性不足等痛点 推动市场成为红海 [6] - 越野车市场竞争加剧 需求端受益于消费者用车多元化 硬派越野受益自驾游需求提升 70后80后增换购需求成为主力 [5][6]
汽车奇葩设计开始“拨乱返正”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5-21 22:17
自动启停技术 - 美国环保署署长表示可能重新评估自动启停技术,称"所有人都讨厌它",暗示政策可能调整[4] - 该技术通过短暂关闭发动机节省燃油,但用户普遍抱怨体验差,65%美国新车配备此功能,较2022年60%有所上升[5] - 技术可降低车队二氧化碳排放每英里2.2加仑,提升燃油经济性4%-5%,城市驾驶最高节省26.4%燃油[7] - 实际使用中频繁引发故障,本田220万辆车型因无法重启被调查,且存在抖动、空调失效、倒车安全隐患等问题[9] - 日本媒体测算显示10年周期内节省燃油成本与额外购车及电池更换费用基本抵消[9] 触控屏设计争议 - 触控屏虽简化内饰设计并降低87%成本(单个实体按键2美元),但操作需40秒注意力分散,相当于80km/h行驶800米[14][16][17] - 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建议操作不超过2秒,但无强制效力,JDPower研究显示多数驾驶者偏好实体按键[16] - 4年车龄混动车更换OLED触屏费用达15000美元,占整车价30%以上[18] - 保时捷2024款卡宴、现代2026新车、大众ID.2 all等车型重新引入实体按键,宝马采用触摸板折中方案[20][22] - 欧洲NCAP要求2026年起关键功能必须通过实体操作才能获五星评级[22] 隐藏式门把手 - 隐藏式门把手可降低风阻系数0.012Cd(四门合计),提升电动车续航10km以上[27] - 电动式把手在事故中可能因断电或变形无法弹出,德国ADAC测试显示救援人员难以进入车厢[27] - 中国工信部拟制定全球首个门把手安全国标,要求增加机械冗余、规范标识和强度测试[29][30] - 长城汽车公开批评该设计"重量大、断电难开启",强调未跟风[30] 行业设计趋势 - 车企在技术创新与用户体验间寻求平衡,大众设计总监称过度依赖触屏是"最大错误"[20] - 沃尔沃混合设计、吉利银河E5保留实体按键、特斯拉Model Y重新加入转向灯拨杆反映用户需求导向[22] - 行业法规逐步完善,欧洲NCAP和中国国标推动安全设计标准化[22][29]
实体按键回归,触控时代是否就此终结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4-14 22:20
汽车内饰设计趋势:实体按键回归 - 现代汽车将在2026年下一代产品中保留实体按钮,缩小触摸屏尺寸并优化操作系统[6] - 现代汽车承认曾被大屏幕的"惊艳"效果吸引,但消费者反馈不佳[6] - 汽车行业正从全触控设计回归到实体控制装置[8] 触控屏发展历程与问题 - 首个车载触摸屏出现在1986年别克Riviera,仅3×4英寸[10] - 特斯拉2012年推出17英寸中控屏引发行业变革[12] - 触控屏理论上能节省空间和成本(全触控方案比实体按键节省87%成本)[15] - 但实际使用中操作复杂化,如大众ID系列后视镜调节需22秒完成[16] - 沃尔沃和特斯拉将常用功能隐藏在多层菜单中引发用户不满[18] 实体按键的优势 - 实体按键支持盲操,操作速度比触控快3倍[22] - 在120km/h时速下,实体按键可缩短26.7米制动距离[22] - 70%用户在突发状况下无法准确通过触控关闭稳定系统[22] - 宝马采取折中方案,关键安全功能采用实体按键[34] - 保时捷2024款卡宴恢复实体按键和旋钮[36] 用户反馈与市场数据 - J D Power调查显示美国车主满意度连续两年下滑[19] - 仅56%用户愿意用车载系统播放音频[19] - 大众ID 4方向盘触控板误触率高达42%[16] - 特斯拉Model 3后视镜调节需8秒,相当于闭眼驾驶220米[25] 行业应对与产品调整 - 大众宣布所有新车型将采用传统内饰设计[30] - 从2025款ID 2开始,大众将设置5个实体按键[32] - 小米SU7采用磁吸模块拓展实体按键[38] - 特斯拉Model Y焕新版重新配备转向灯拨杆[38] 安全法规影响 - 欧盟NCAP 2026年起要求关键功能必须通过实体操作实现[40] - 该标准可能影响其他地区法规制定[42] - 美国IIHS和中国也在关注交互设计对安全的影响[43] - 日本车企如马自达坚持保留关键功能实体按键[45] 成本与商业考量 - 大众宁愿每年增加2亿欧元成本也要保留实体按键[47] - 每降低1%事故率可减少约8000万欧元保险和售后支出[47] - 实体按键单件成本是触控模块的3倍[47] 人机交互研究 - 研究表明触控操作使新手驾驶员学习成本增加40%[27] - 操作车载屏幕会分散驾驶员注意力约40秒(相当于80km/h行驶800米)[27] - 专家建议根据场景平衡数字与触觉元素[51] - 实体按键提供触感和反馈,能减少视觉依赖[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