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按键
搜索文档
全隐藏式门把手终于凉了,特斯拉们的“傲慢设计”都将被淘汰?
36氪· 2025-09-20 16:04
特斯拉门把手设计问题 - 特斯拉因电子门把手失灵问题正重新设计门把手 部分车主反映电子门把手失灵导致无法开门 甚至出现孩子被困车内需破窗逃生的情况[1] - 美国相关机构对特斯拉电动汽车可能存在电子门把手失灵问题展开调查 涉及车辆约17.4万辆 若最终认定问题构成不合理风险 相关车辆将面临召回[5] 隐藏式门把手安全争议 - 国家车辆事故深度调查体系(NAIS)数据显示 2024年因车门把手故障导致的交通事故同比增长47% 其中隐藏式门把手占比高达82%[13] - 中保研碰撞测试显示 配备电子门把手的车型在侧面碰撞后车门弹出成功率仅为67% 远低于机械门把手的98%[13] - 隐藏式门把手存在冬季结冰难以开门 电子系统失灵及碰撞后无法弹开等安全隐患 同时存在夹伤儿童手指的风险[6][13] 行业标准与政策动向 - 媒体透露预计近期将完成门把手强制标准(国标)草案讨论 可能对全隐藏式门把手直接禁止使用 允许半隐藏式及传统门把手且必须带有机械冗余 预计2027年7月执行并给一年过渡期[5] - 《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草案要求所有新车必须配备"双保险" 在电子系统瘫痪后乘客可通过机械装置手动开门 应急拉手的造型 高度 大小均有相应规定[17] 设计趋势演变 - 全隐藏式门把手设计初衷为降低汽车风阻和能耗 提高整车颜值 但实际用车过程中带来的不便与麻烦远超优势[6][12] - 半隐藏式门把手设计正成为新趋势 今年越来越多新车采用该设计 包括问界M8 奇瑞风云A9L 比亚迪海豹06 埃安UT 一汽奥迪Q6L e-tron等车型[23] - 大众ID系列是首批采用半隐藏式门把手且体验良好的新能源车 其设计在日常情况下通过电开关操作 紧急情况下可通过机械方式直接解锁[23] 汽车设计创新与市场选择 - 汽车行业中存在因核心竞争力不足而通过创造需求 虚构用户需求增加产品卖点的现象 但唯有做好三电 辅助驾驶 智能座舱 人车交互等核心体验 车企才能在市场中保持竞争力[31] - 不同用户对汽车需求千差万别 哪些功能受消费者青睐最终由市场评判 如实体按键取消后语音交互技术已发展成熟 基本弥补不便 后排多屏设计也逐渐展现出价值[26][30]
极简造车,凉了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7-28 21:00
单踏板模式新规 - 工信部发布新国标要求乘用车出厂默认状态下单踏板模式不能使车辆完全刹停[2][3] - 新规将于2027年实施,给予车企两年缓冲期,被视为新能源汽车制动安全里程碑[4] - 单踏板模式仍可作为选项存在,但需用户手动开启并伴随持续光学提示[21][22] 单踏板模式发展历程 - 技术最早可追溯至2013年第一代宝马i3,特斯拉2020年后通过强制推广使其普及[8][9] - 特斯拉数据显示单踏板模式可使城市工况续航提升15%-20%,Model 3标准版多跑80公里[11] - 支持者认为该模式减轻驾驶负担,城市工况下刹车片更换频率和轮胎磨损显著降低[12] 单踏板模式争议 - 32%车主在紧急情况下误将加速踏板当制动踏板,15%导致事故[13] - 清华大学测试显示长期使用者应急踩刹平均延迟0.3秒,百公里时速下制动距离增加8.3米[14] - 争议不仅限于国内,《消费者报告》指出该模式需要显著学习适应期且可能冲突肌肉记忆[17] 极简主义设计反思 - 隐藏门把手、全触控屏等极简设计在安全与体验拷问下显露退潮迹象[26][29] - 触屏操作测试显示关闭车道保持功能平均需13.6秒,某些车型耗时达22.6秒[30] - 大众、现代、沃尔沃等品牌在新车型上重新增配实体旋钮,小米SU7强调保留物理按键[33] 行业技术发展转向 - 特斯拉2023年因未允许选择能量回收策略召回110万辆车型,为新国标出台埋下伏笔[18] - EuroNCAP新规要求转向灯、雨刷等安全功能必须配备物理键否则无法获五星评级[34] - 行业共识转向重视用户可控性和安全冗余,而非单纯追求设计极简化[25][35] 特斯拉技术遗产 - 特斯拉核心价值在于热管理系统、电子电气架构、自动驾驶算力平台等隐形技术[39][40] - 部分车企模仿单踏板等表层设计但忽略调教细节,导致用户体验不佳[43] - 行业需穿透设计表象直抵技术内核,在创新与安全间寻找平衡点[44][46]
都市车界|从“屏幕之争”到“门把手之困”,造车安全之本何时寻?
齐鲁晚报· 2025-05-15 13:55
行业设计趋势分野 - 汽车内饰设计呈现两大趋势:以特斯拉为代表的“极简科技风”用一块中控大屏替代90%的实体按键,以及传统车企如法拉利对机械质感和物理旋钮触感反馈的坚守 [4] - 设计分野背后是价值观碰撞:“效率至上派”认为触控操作符合数字原生代习惯且支持OTA升级,而“安全优先派”强调物理按键在紧急情况下直觉性操作的不可替代性 [4] - 大众汽车从2026年起将为音量、空调、双闪等核心功能全系配备实体按键,方向盘触控板也将回归机械结构,表明市场对实体按键安全性的认可 [4] 过度科技化带来的安全风险 - 欧盟新车安全评测协会指出,全部功能整合于屏幕会使驾驶员视线频繁移离路面,相关研究显示视线离开路面超过2秒事故概率显著上升 [4] - 硬件冗余消解带来风险,例如电子门把手电路故障导致乘客被困,暴露出“全触控化”设计的脆弱性 [6] - 人机交互认知负荷增加,驾驶者操作触控屏的平均视线偏离时间比实体按键多1.5秒,相当于以60km/h速度盲开25米 [6] - 软件定义汽车引入安全黑洞,智能网联汽车代码量达2亿行,部分车企通过OTA“边卖车边修BUG”,黑客可能通过娱乐系统入侵制动系统 [6] 行业安全规范与监管加强 - 工信部对新能源车隐藏式门把手规范出台,后视镜电子化、全触控中控等设计将面临安全审查,行业从“颜值至上”转向“安全至上” [5] - 中国工信部将“不起火、不爆炸”列为电池强制标准,欧盟UN R157法规要求L3级自动驾驶系统具备“失效可运行”能力,美国NHTSA强制上报辅助驾驶事故数据 [7] - 未来汽车安全标准将不断完善升级,相关部门将加强监管制定更严格法规,安全评级和配置将成为消费者购车决策重要因素 [9] 技术创新与安全解决方案 - 材料与架构创新如固态电池、阻燃电解液将热失控风险压降至0.01%以下,宁德时代NP3.0技术实现“热失控不冒烟” [7] - 人机交互技术寻求突破,宝马新一代iDrive系统将语音控制响应速度提升至0.3秒,沃尔沃DataFusion技术使自动紧急制动误触发率降低70% [7] - 华为、云驰未来等企业将安全防护嵌入整车开发V模型,在需求定义阶段即植入防护机制 [7] - 未来方向是构建“功能安全与信息安全一体化架构”,关键功能保留实体按键,娱乐系统采用语音手势控制,形成分层架构,电子后视镜等需配备应急物理备份 [8]
实体按键回归,触控时代是否就此终结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4-14 22:20
汽车内饰设计趋势:实体按键回归 - 现代汽车将在2026年下一代产品中保留实体按钮,缩小触摸屏尺寸并优化操作系统[6] - 现代汽车承认曾被大屏幕的"惊艳"效果吸引,但消费者反馈不佳[6] - 汽车行业正从全触控设计回归到实体控制装置[8] 触控屏发展历程与问题 - 首个车载触摸屏出现在1986年别克Riviera,仅3×4英寸[10] - 特斯拉2012年推出17英寸中控屏引发行业变革[12] - 触控屏理论上能节省空间和成本(全触控方案比实体按键节省87%成本)[15] - 但实际使用中操作复杂化,如大众ID系列后视镜调节需22秒完成[16] - 沃尔沃和特斯拉将常用功能隐藏在多层菜单中引发用户不满[18] 实体按键的优势 - 实体按键支持盲操,操作速度比触控快3倍[22] - 在120km/h时速下,实体按键可缩短26.7米制动距离[22] - 70%用户在突发状况下无法准确通过触控关闭稳定系统[22] - 宝马采取折中方案,关键安全功能采用实体按键[34] - 保时捷2024款卡宴恢复实体按键和旋钮[36] 用户反馈与市场数据 - J D Power调查显示美国车主满意度连续两年下滑[19] - 仅56%用户愿意用车载系统播放音频[19] - 大众ID 4方向盘触控板误触率高达42%[16] - 特斯拉Model 3后视镜调节需8秒,相当于闭眼驾驶220米[25] 行业应对与产品调整 - 大众宣布所有新车型将采用传统内饰设计[30] - 从2025款ID 2开始,大众将设置5个实体按键[32] - 小米SU7采用磁吸模块拓展实体按键[38] - 特斯拉Model Y焕新版重新配备转向灯拨杆[38] 安全法规影响 - 欧盟NCAP 2026年起要求关键功能必须通过实体操作实现[40] - 该标准可能影响其他地区法规制定[42] - 美国IIHS和中国也在关注交互设计对安全的影响[43] - 日本车企如马自达坚持保留关键功能实体按键[45] 成本与商业考量 - 大众宁愿每年增加2亿欧元成本也要保留实体按键[47] - 每降低1%事故率可减少约8000万欧元保险和售后支出[47] - 实体按键单件成本是触控模块的3倍[47] 人机交互研究 - 研究表明触控操作使新手驾驶员学习成本增加40%[27] - 操作车载屏幕会分散驾驶员注意力约40秒(相当于80km/h行驶800米)[27] - 专家建议根据场景平衡数字与触觉元素[51] - 实体按键提供触感和反馈,能减少视觉依赖[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