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巴甜

搜索文档
解开甜蜜背后的健康密码(知食点·五味)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16 06:54
甜味来源与分类 - 甜味主要来源于天然糖(蔗糖、葡萄糖、果糖)、人工甜味剂(阿斯巴甜、糖精)和天然代糖(赤藓糖醇、甜菊糖苷)[1] - 天然糖广泛存在于水果、蜂蜜中,提供能量;人工甜味剂甜度可达蔗糖数百倍且几乎无热量;天然代糖热量低且对血糖影响小[1] 人类对甜味的生理需求 - 甜味偏好源于基因,大脑通过多巴胺奖励路径产生愉悦感,高血糖水平可稳定情绪[2][6] - 糖类提供人体50%-70%能量,是必需营养物质,葡萄糖、果糖、半乳糖可直接吸收[2] 中医视角下的"甘"与"甜" - "甘"在中医中兼具味觉与药效属性(如补脾、润燥),而"甜"仅描述味觉[3] - 甘味药如大枣、山药可健脾祛湿,蜂蜜、麦冬能养阴润燥,甘草可调和药性[4] - 现代研究证实枸杞、黄精等甘味药含多糖和抗氧化成分,具有抗衰老作用[5] 糖摄入与健康风险 - 过量糖分导致多巴胺受体脱敏,形成"糖瘾"循环,增加龋齿、肥胖风险[6][7] -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日糖摄入不超过50克,最佳控制在25克以内[7] 控糖策略与市场趋势 - 需区分天然糖(果蔬、牛奶)与添加糖(加工食品),后者易致血糖快速上升[8] - 控糖人群可选择代糖产品,我国批准使用的甜味剂在规定范围内安全[10] - 预包装食品需关注配料表,糖可能以蜂蜜、浓缩果汁等隐蔽形式存在[10] 区域饮食文化与糖消费 - 江南(无锡)和广东饮食以高糖为特色,如糖水、甜味肉馅等传统食品[6] - 中医建议按季节调整糖摄入:春少疏、夏清补、秋润燥、冬温补[10]
在美国吃得安全?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吃什么
虎嗅· 2025-05-14 13:12
美国食品行业现状 - 美国食品工业目标并非单纯"填饱肚子"而是"刺激消费",通过色素、香精、甜味剂等添加剂提升产品吸引力[10] - 高度加工食品构成美国人主要热量来源,供应链中至少存在10000种化学添加剂,其中约1000种成分连FDA也无法明确[18][19] - 食品包装信息存在"伪透明"现象,标注成分仅为"允许公开"部分,实际风险来自长期累积的协同效应[44] 监管体系漏洞 - GRAS制度允许企业自行评估添加剂安全性并直接投入使用,形成"自评自批"的监管漏洞[21][23] - FDA评估方法滞后,仅关注单一化学物质的致癌性或毒性,忽视多种添加剂叠加效应及长期健康影响[24][25] - 欧盟已禁止的9种石油基合成色素(如红3号、BHA、TBHQ)在美国仍合法使用,肯尼迪提案要求18个月内淘汰[14][32] 健康影响研究 - 阿斯巴甜等FDA认定"安全"的添加剂可能干扰细胞组织结构形成,作用机制超出当前监管认知范围[30] - 食用色素通过增强食品视觉吸引力间接导致过度饮食,与肥胖率及2型糖尿病风险上升相关[31] - 天然色素替代方案尚未证实更安全,专家指出对天然染料在加工食品中的健康影响研究不足[34] 消费者行为观察 - 低收入家庭更倾向于购买价格低廉但添加剂丰富的高度加工食品,形成结构性健康风险[46] - 行业营销术语如"无糖""全谷物"易误导消费者,实际产品可能含代糖或高糖高油脂成分[43] - 美国慢性病激增与食品添加剂存在关联,但公众认知度低于中国消费者对地沟油等明面风险的警觉[47]
人类甜味受体结构首次获解析
环球网资讯· 2025-05-09 10:46
甜味受体研究突破 - 科学家首次绘制出人类甜味受体的分子结构图 揭示了两种人造甜味剂(三氯蔗糖和阿斯巴甜)与受体结合的具体机制 [1][2] - 甜味受体由TAS1R2和TAS1R3两种蛋白质组成 其中TAS1R2负责结合甜味分子 TAS1R3提供结构支撑 [1][2] - 研究团队使用冷冻电子显微镜技术 捕获了受体与甜味剂结合的原子级快照 发现受体存在灵活的识别机制 [2] 食品行业应用前景 - 该研究为开发更健康的碳酸饮料、口香糖和其他糖果产品提供了理论基础 [1] - 甜味受体结构的解析使食品化学家能够设计新型无热量甜味剂 [2] - 未来可能开发出增强受体天然甜味敏感性的化合物 帮助消费者减少糖分摄入而不牺牲口感 [2] 科学研究意义 - 解决了困扰科学界20多年的难题 此前甜味受体的精确结构一直未能破解 [1] - 研究结果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某些人对甜味更敏感 可通过定位遗传突变分析受体功能异常 [2] - 该发现为调节甜味受体功能提供了可能 或能改变人类对天然糖的感知方式 [1]
中国学者一作Cell论文:揭开人类如何感知甜味
生物世界· 2025-05-08 11:50
甜味受体研究突破 - 人类甜味受体由TAS1R2和TAS1R3两种蛋白质组成的异源二聚体,属于C族G蛋白偶联受体,能够识别多种甜味化合物包括天然糖类、人工甜味剂等[2] - 哥伦比亚大学研究团队首次解析了人类甜味受体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揭示了其与三氯蔗糖和阿斯巴甜结合时的结构基础[3][6] - 研究发现甜味受体呈现明显不对称性,TAS1R2亚基结合配体并与G蛋白偶联,而TAS1R3亚基保持开放状态[6][8] 甜味感知机制 - 甜味感知始于口腔中专门的味觉受体细胞(TRC),这些细胞表面的甜味受体启动信号传导事件,产生对甜味的吸引力[5][6] - 不同甜味分子共用同一结合口袋激活受体,但具体相互作用机制存在差异,点突变实验显示不同配体对受体功能影响不同[7][8] - 研究揭示了TAS1R2和TAS1R3亚基之间存在协调的结构变化,为理解甜味检测提供了结构基础[8][10] 潜在应用前景 - 甜味受体结构的解析为设计新一代味觉调节剂开辟了机会,可能通过靶向化合物改变对天然糖类的感知方式[10] - 该研究可能促进更健康甜食的研发,如改良碳酸饮料、口香糖等产品,应对糖类摄入过量导致的健康问题[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