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控糖
icon
搜索文档
资本做奶茶局,年轻人血糖健康不保
虎嗅· 2025-06-17 11:35
糖尿病年轻化趋势 - 中国15~39岁2型糖尿病新发病例增速超过全年龄段整体增速,2021年增速接近全年龄段三倍[8] - 2021年15~39岁男性新发病例达80万,远超女性的52万,整体患病人数男性比女性多近400万[9] - 根据《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2021年中国糖尿病患病率约为11.2%,平均每10人中有约1人患糖尿病[7] 血糖仪市场需求 - 动态血糖仪品类在去年双11京东平台成交额同比翻倍增长[3] - 家用医疗器械市场规模2020年达1521亿元,预计2025年突破38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26%[22] - 90后占鱼跃线上消费者30%,00后占比逐渐提升,部分为长辈购买[14] - 妊娠糖尿病患者和健身减肥人群成为血糖仪消费主力[16] 血糖仪产品分类 - 传统指尖血糖仪价格多在百元内,但需配试纸,后期使用成本高[11] - 动态血糖仪价格100~1500元不等,可连续监测两周[11] - 主流动态血糖仪MARD值维持在7.5%~9.5%之间,医疗行业认可标准为低于10%[18] 行业竞争格局 - 国产动态血糖仪获批引发价格战,部分产品价格降幅超50%[19] - 三诺生物2024年营收44.43亿元,同比增长9.47%,血糖监测系统贡献74.73%营收[18] - 鱼跃医疗2024年血糖管理及POCT解决方案收入增速40.20%[17] - 雅培、德康等国际品牌推出面向普通消费者的非处方血糖监测产品[19] 技术发展趋势 - 国产厂商研发方向为多指标检测产品,关联尿酸、血压、血脂等[20] - 便携、小型化、智能化是血糖仪大众化的关键因素[19] - 未来竞争焦点在智能化、多功能化、健康管理及可穿戴设备[21] 产品风险问题 - 操作不当可能导致测试结果误差[24] - 不同品牌动态血糖仪监测结果存在误差,部分用户反馈误差达5.3mmol/L[24] - 无创血糖手表等产品测量数值可能受多种因素干扰产生较大误差[26]
以为会变胖,实际很减肥!这5个习惯,你中了几个?
央视新闻· 2025-05-18 10:15
运动后饮食 - 运动后高蛋白饮食组BMI下降0.6个点(相当于1.7米成年人减重约3.5斤)并减少深夜零食摄入频率 [2] - 运动后2小时内未补充营养会使肌糖原重新合成速度减弱50% [2] - 碳水可补充糖原储备防止肌肉分解 蛋白质刺激肌肉蛋白增加促进修复 两者结合优化恢复过程并提升肌糖原合成效率 [4] - 运动后推荐搭配:馒头/玉米饼+牛奶/酸奶/鸡蛋 [4] 碳水化合物作用 - 多余碳水仅1%~2%转化为脂肪 身体优先分解碳水供能 [5] - 碳水摄入稳定食欲 通过胰岛素调节FoxO1活性抑制食欲 [6] - 碳水刺激FGF21激素分泌 帮助消耗能量并减少脂肪 [8] 饭前水果摄入 - 餐前吃苹果可减少187kcal热量摄入(相当于一碗白米饭或一罐可乐) [8] - 饭前吃奇异果显著降低餐后血糖反应 且胰岛素总分泌量更少 [9] - 推荐高密度低糖水果:草莓、树莓、奇异果、苹果、梨、橙子、柚子 [12] 高蛋白饮食与减肥 - 高蛋白饮食组平均多减1.6斤体重 脂肪量多减1.74斤 甘油三酯水平降低0.23mmol/L [13] - 蛋白质刺激胆囊收缩素释放长效饱腹感 [14] - 蛋白质减少肌肉流失 维持基础代谢率并高效储存糖分 [15] - 优选鱼肉、虾肉、鸡肉等瘦肉 避免加工肉制品 [17][18] 睡眠与热量控制 - 超重者每天多睡1小时减少约270kcal热量摄入(相当于2碗大米饭) [19] - 建议22-23点入睡并维持7小时睡眠时长 [19]
解开甜蜜背后的健康密码(知食点·五味)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16 06:54
甜味来源与分类 - 甜味主要来源于天然糖(蔗糖、葡萄糖、果糖)、人工甜味剂(阿斯巴甜、糖精)和天然代糖(赤藓糖醇、甜菊糖苷)[1] - 天然糖广泛存在于水果、蜂蜜中,提供能量;人工甜味剂甜度可达蔗糖数百倍且几乎无热量;天然代糖热量低且对血糖影响小[1] 人类对甜味的生理需求 - 甜味偏好源于基因,大脑通过多巴胺奖励路径产生愉悦感,高血糖水平可稳定情绪[2][6] - 糖类提供人体50%-70%能量,是必需营养物质,葡萄糖、果糖、半乳糖可直接吸收[2] 中医视角下的"甘"与"甜" - "甘"在中医中兼具味觉与药效属性(如补脾、润燥),而"甜"仅描述味觉[3] - 甘味药如大枣、山药可健脾祛湿,蜂蜜、麦冬能养阴润燥,甘草可调和药性[4] - 现代研究证实枸杞、黄精等甘味药含多糖和抗氧化成分,具有抗衰老作用[5] 糖摄入与健康风险 - 过量糖分导致多巴胺受体脱敏,形成"糖瘾"循环,增加龋齿、肥胖风险[6][7] -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日糖摄入不超过50克,最佳控制在25克以内[7] 控糖策略与市场趋势 - 需区分天然糖(果蔬、牛奶)与添加糖(加工食品),后者易致血糖快速上升[8] - 控糖人群可选择代糖产品,我国批准使用的甜味剂在规定范围内安全[10] - 预包装食品需关注配料表,糖可能以蜂蜜、浓缩果汁等隐蔽形式存在[10] 区域饮食文化与糖消费 - 江南(无锡)和广东饮食以高糖为特色,如糖水、甜味肉馅等传统食品[6] - 中医建议按季节调整糖摄入:春少疏、夏清补、秋润燥、冬温补[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