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控糖
icon
搜索文档
糖醇行业专家电话会
2025-09-15 09:49
行业与公司 * 糖醇行业 具体涉及木糖醇 麦芽糖醇 赤藓糖醇 阿洛酮糖等产品[1][3][21] * 木糖醇行业总产能约12万吨 华康和玉鑫合计占据一半以上市场份额 约6万多吨 福田位列第三 产能约25000吨 绿健和唐和唐各自拥有约2万吨产能[1][4] * 全球木糖醇产能绝大部分集中在中国 海外企业如杜邦 丹尼斯克等规模较小 主要以桦树皮为原料 中国产糖醇占据全球市场主导地位 全球99%糖醇产量来自中国[1][8][9] 核心观点与论据 需求与增长 * 木糖醇行业自2020年疫情以来每年以10%速度增长 需求端多元化 乳制品领域如酸奶年增长率约10% 饮品领域如元气森林 农夫山泉等头部企业使用木糖醇产品 年增速在25%至30% 茶含片年增长率超过30%[3][5] * 口香糖市场因环保及健康因素萎缩 但无胶基口含片等替代品增长 木糖醇在糖果中作为主料比例达85%至90%[1][20] * 糖醇行业存在季节性需求波动 烘焙类产品旺季在中秋节和春节 饮料类以夏季为主旺季 乳制品秋冬销售较好[24] 生产与供应 * 当前木糖醇行业平均开工率在65%到70%左右 主要因出口受阻及美国加征关税导致库存增加 疫情前开工率60%-70% 疫情期间因健康认知度提高年增长率达20%-25% 开工率增加 但2025年因关税及海运费用上涨再次下降[1][11][12] * 木糖醇和麦芽糖醇可互换生产 但仅华康和福田具备此能力 赤藓糖醇因生产工艺不同无法互换[1][10] * 晶体麦芽糖醇开工率约70% 赤藓糖醇开工率约50% 主因欧盟反倾销加征高关税及80%以上用于饮料 受夏季需求及消费者选择多样化影响[28][29] * 液体麦芽糖醇处于旺季 出厂价约3450元/吨 受季节性影响大 10月后销量下滑 但软糖生产增加弥补淡季空缺[31] 价格与成本 * 当前木糖醇价格约17000元/吨 处于历史低位 正常价格应在20000元至23000元之间 前几年因山东煤改气政策影响一度飙升至34500元左右[1][13] * 木糖醇生产成本约15500元至16000元/吨 各企业成本差异几百元 主要源于蒸汽费用和电费[15][16] * 预计2026年木糖醇价格将回升 因国家约谈工厂禁止内卷并要求集体提价 高倍甜味剂如三氯蔗糖 阿斯巴甜已集体涨价10%左右 可能带动相关产品涨价[1][14] * 糖醇行业原料价格已见底 预计触底反弹 具体时间取决于主要生产商动向及利好消息[26] 竞争与优势 * 华康公司在木糖醇市场具有原料成本优势 拥有四川远华和高密工厂等原料供应厂 与玉鑫合并后市场竞争力将进一步增强[1][6] * 糖醇行业下游客户结构分散 大客户占比约40% 年单分两次签订 8-9月确定数量 9月底至10月初落实价格 4-5月更新价格[2][23] * 行业出口占比约70% 受关税和战争影响 海外与国内消费增速平稳 华康直销占70%-80% 福田经销商略多[2][24] 其他重要内容 * 阿洛酮糖口感和甜度接近蔗糖 但甜度只有蔗糖70% 几乎无热量 可替代赤藓糖醇用于饮料及替代麦芽糖醇用于烘焙 但摄入量超过一定限度可能导致腹泻风险[21] * 下游客户选择糖醇类型依据具体功效和应用场景 如赤藓糖醇适合饮料 麦芽糖醇适合烘焙和调味品[1][22] * 液态三氯蔗糖和液态麦芽糊精主要用于馅料 烘焙 冰激凌 冷饮及牙膏 保水剂使用较多的是海藻类替代品 而非液态三氯蔗糖或液态麦芽糊精[17][18][19] * 山梨糖醇主要用于生产维生素C 产量稳定 无减产迹象[30] * 糖醇行业各家工艺区别不大 原材料价格波动会产生一定影响 但未导致显著不稳定性 整体保持平稳[25][27]
无糖饮料增加糖尿病风险?专家揭秘:这个锅甜味剂不背
环球网· 2025-09-11 10:03
甜味剂安全性及适用性 - 甜味剂与糖尿病无直接关联 各国研究表明适量摄入几乎不影响血糖水平[1] - 甜味剂被全球广泛应用于糖尿病患者膳食中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确认其安全性[1] - 甜味剂可作为控糖人群的糖替代方案 但需保持膳食总量不变才能减少能量摄入[1] 监管体系与科学依据 - 中国对食品添加剂实行严格审批监管制度 按规定使用确保安全[1] - 甜味剂安全性获全球100多个国家及国际食品安全机构反复确认[2] - 中国批准使用的甜味剂均经过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系统评估[2] 健康政策导向 -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建议糖摄入偏高人群可选择含甜味剂食品替代[2] - 甜味剂应用符合健康中国减糖行动指导方向 助力减少糖摄入量[2]
《细胞》最新警告:生酮饮食"瘦身陷阱"曝光!临床研究证实减重背后暗藏健康隐患:坏胆固醇飙升、肠道菌群严重失衡
GLP1减重宝典· 2025-08-17 11:04
糖与健康关系 - 糖过量摄入与肥胖、慢性炎症、代谢紊乱等健康问题密切相关,控糖已成为当代饮食革命的核心趋势 [8] - 食物中游离糖比例过高会导致总热量摄入增加,若将游离糖控制在每日总热量的5%以下,可减少约100千卡的摄入量 [7] - 糖分诱导人们摄入更多食物,广义上的糖包括淀粉和膳食纤维,日常谈论的"糖"主要指游离糖 [7] 生酮饮食研究 - 生酮饮食能有效减脂,但会引发潜在风险:LDL和载脂蛋白B水平显著升高,葡萄糖耐量和空腹血糖指标明显恶化 [9] - 生酮饮食组(LOWCHO)肠道菌群的β多样性显著改变,双歧杆菌丰度明显降低,可能增加消化系统疾病和肠道感染风险 [18][20] - 生酮饮食的膳食纤维摄入量通常低于每日15克,不足NHS推荐量的一半 [20] - LOWCHO组葡萄糖耐量显著下降,处理碳水化合物的能力明显减弱 [16] 饮食方案对比 - 研究设计三组饮食方案:正常糖摄入对照组(MODSUG)、限制游离糖组(LOWSUG)和生酮组(LOWCHO) [12] - LOWSUG和LOWCHO两组均实现明显减重,能量摄入量显著降低,但体力活动能量消耗(PAEE)与对照组无差异 [15] - 单纯控制游离糖摄入对心血管健康改善可能比生酮饮食更明智 [21] 减重手术与药物 - 《柳叶刀》子刊揭示减重手术中,68%患者手术后体重减半,某一术式效果领先 [26] - 《柳叶刀》发布权威方法分析七大减肥药效果对比 [28] 行业平台 - 《肥胖世界》为医学减重临床、教研人员搭建与国际接轨的桥梁,同步传真肥胖及代谢国际新学术进展 [29][31]
奶茶零食万店时代:“量产甜蜜”的代价谁买单?
华尔街见闻· 2025-08-16 11:16
行业扩张与商业模式 - 蜜雪冰城2024年底门店数量超过4.6万家,相当于行业第2名到7名的总和,年收入248.3亿元,同比增长22%,年销售饮品90亿杯[9] - 蜜雪冰城2022-2024年连续3年ROE增速超过30%,通过自建原料工厂实现糖浆类成本较外购低30%以上[9][30] - 截至2025年7月,奶茶饮品赛道门店总数达42.63万家,2024年中国新式茶饮市场规模3547.2亿元[10] - 量贩零食行业扩张更快,万辰集团旗下门店从2024年6月不到7000家增长至2025年3月的1.5万家,相当于每天开店26家[11][12] - 量贩零食店2024年在中国零食消费渠道占比高达37%,传统超市及电商渠道占比仅2成[15] 产品与消费行为 - 现制茶饮行业2024年出杯量高达140亿杯,5大连锁品牌一年间接销售糖分40.6万吨,相当于3.2亿消费者每人每年多吃1.3公斤糖[18][19] - 500mL中杯奶茶抽样检测显示,不额外加糖、五分糖和全糖的含糖量分别约为17克、29克和40克[18] - 2024年中国现制茶饮糖类原材料市场规模98亿元,较2020年增长63%,预计2028年将达158亿元[21] - 高校周边500米范围内蜜雪冰城门店覆盖率高达83%,郑州大学周边3公里内分布12家门店[31][32] 健康影响与社会成本 - 2023年全国糖尿病患病数达2.33亿人,较2005年增长超1倍,年龄标准化患病率从7.53%升至13.67%[44] - 2024年我国糖尿病总支出达1.2万亿元,较2019年增长超5成,位居全球第二[45] - 预测显示2030年我国糖尿病总成本将超3万亿元,占GDP比例1.69%,增幅或超GDP[47] - 胰岛素抵抗粗患病率39.1%,较20年前提升近10个百分点,超一半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37][38] 行业应对与政策 - 茶百道和沪上阿姨尝试减糖策略,部分产品糖摄入量可减少约30%[51] - 喜茶、奈雪的茶等7家品牌提供"加1元"更换代糖选项,但一线城市主动选择比例仅5%[52][58] - 2024年上海试点饮料"营养选择"分级标识,但仅少数新茶饮品牌跟进[61] - 新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强制标示糖和饱和脂肪,但现制现售饮料除外[62]
奶茶零食万店时代:“量产甜蜜”的代价谁买单?
华尔街见闻· 2025-08-16 09:00
行业规模与扩张 - 蜜雪冰城2024年底门店数达46479家,相当于行业第2-7名总和,年收入248.3亿元,年销售杯数约90亿杯[9][12] - 古茗、沪上阿姨、茶百道三家连锁茶饮门店数均超8000家,书亦烧仙草等品牌门店数超5000家[18] - 2024年中国新式茶饮市场规模达3547.2亿元,奶茶饮品赛道门店总数42.63万家[18] - 量贩零食行业扩张更快,万辰集团门店数从2024年6月不到7000家增至2025年3月1.5万家,相当于日均开店26家[20][21] 商业模式与业绩 - 蜜雪冰城通过规模化供应链管理实现连续3年30%以上ROE增速,糖浆类物料自产成本较外购低30%以上[13][56] - 饮品店单店初始投入不超百万,回本周期常规不超2年,标准化程度高可复制性强[17] - 万辰集团2024年收入317.9亿元同比增200%,鸣鸣很忙收入393.4亿元同比增119%[23] - 量贩零食店2024年占中国零食消费渠道37%,传统超市及电商渠道占比仅2成[26] 产品与健康影响 - 5大连锁茶饮品牌2024年出杯量140亿杯,按五分糖标准推算间接销售糖分40.6万吨[30][32] - 500mL中杯奶茶不额外加糖、五分糖和全糖含糖量分别约17克、29克和40克[31] - 我国现制茶饮糖类原料市场规模2024年98亿元,较2020年增63%,预计2028年达158亿元[39] - 2023年我国现制茶饮消费人群约3.2亿人,人均年消耗奶茶相关糖分约1.3公斤[33] 市场趋势与政策 - 蜜雪冰城香港IPO获超5000倍超额认购,上市后63个交易日涨幅1.34倍[15] - 全国高校周边500米内蜜雪冰城门店覆盖率83%,郑州大学周边3公里分布12家门店[63] - 国家卫健委2024年启动"体重管理年"活动,鼓励医院设置体重管理门诊[90][91] - 上海试点饮料"营养选择"分级标识,仅霸王茶姬等少数茶饮品牌跟进[134]
《细胞》最新警告:生酮饮食"瘦身陷阱"曝光!临床研究证实减重背后暗藏健康隐患:坏胆固醇飙升、肠道菌群严重失衡
GLP1减重宝典· 2025-08-14 18:33
糖与健康关系 - 糖过量摄入与肥胖、慢性炎症、代谢紊乱等健康问题密切相关,成为当代饮食革命的核心趋势 [8] - 游离糖比例过高会导致总热量摄入增加,控制在每日总热量5%以下可减少约100千卡摄入量 [7] - 糖分诱导人们摄入更多食物,是健康的隐形杀手 [6] 生酮饮食研究结果 - 生酮饮食(LOWCHO组)有效减脂但引发潜在风险:LDL和载脂蛋白B水平显著升高,葡萄糖耐量和空腹血糖指标恶化 [9][16] - LOWCHO组肠道菌群β多样性显著改变,双歧杆菌丰度明显降低,可能增加消化系统疾病和肠道感染风险 [18][20] - 生酮饮食膳食纤维摄入量通常低于每日15克,不足推荐量一半 [20] 不同饮食方案对比 - 研究设计三组:正常糖摄入对照组(MODSUG)、限制游离糖组(LOWSUG)、生酮组(LOWCHO) [12] - LOWSUG和LOWCHO两组均实现明显减重,能量摄入量显著降低但体力活动能量消耗无差异 [15] - LOWCHO组处理碳水化合物能力明显减弱,中等HDL颗粒减少,总胆固醇和载脂蛋白B水平上升 [16][17] 减重手术与药物研究 - 《柳叶刀》子刊揭示减重手术后68%患者体重减半,对比三大术式效果 [26] - 《柳叶刀》发布权威分析比较七大减肥药效果 [28] 行业平台定位 - 《肥胖世界》聚焦肥胖及代谢国际新学术进展,为医学减重临床、教研人员提供与国际接轨的桥梁 [2][29][31]
资本做奶茶局,年轻人血糖健康不保
虎嗅· 2025-06-17 11:35
糖尿病年轻化趋势 - 中国15~39岁2型糖尿病新发病例增速超过全年龄段整体增速,2021年增速接近全年龄段三倍[8] - 2021年15~39岁男性新发病例达80万,远超女性的52万,整体患病人数男性比女性多近400万[9] - 根据《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2021年中国糖尿病患病率约为11.2%,平均每10人中有约1人患糖尿病[7] 血糖仪市场需求 - 动态血糖仪品类在去年双11京东平台成交额同比翻倍增长[3] - 家用医疗器械市场规模2020年达1521亿元,预计2025年突破38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26%[22] - 90后占鱼跃线上消费者30%,00后占比逐渐提升,部分为长辈购买[14] - 妊娠糖尿病患者和健身减肥人群成为血糖仪消费主力[16] 血糖仪产品分类 - 传统指尖血糖仪价格多在百元内,但需配试纸,后期使用成本高[11] - 动态血糖仪价格100~1500元不等,可连续监测两周[11] - 主流动态血糖仪MARD值维持在7.5%~9.5%之间,医疗行业认可标准为低于10%[18] 行业竞争格局 - 国产动态血糖仪获批引发价格战,部分产品价格降幅超50%[19] - 三诺生物2024年营收44.43亿元,同比增长9.47%,血糖监测系统贡献74.73%营收[18] - 鱼跃医疗2024年血糖管理及POCT解决方案收入增速40.20%[17] - 雅培、德康等国际品牌推出面向普通消费者的非处方血糖监测产品[19] 技术发展趋势 - 国产厂商研发方向为多指标检测产品,关联尿酸、血压、血脂等[20] - 便携、小型化、智能化是血糖仪大众化的关键因素[19] - 未来竞争焦点在智能化、多功能化、健康管理及可穿戴设备[21] 产品风险问题 - 操作不当可能导致测试结果误差[24] - 不同品牌动态血糖仪监测结果存在误差,部分用户反馈误差达5.3mmol/L[24] - 无创血糖手表等产品测量数值可能受多种因素干扰产生较大误差[26]
以为会变胖,实际很减肥!这5个习惯,你中了几个?
央视新闻· 2025-05-18 10:15
运动后饮食 - 运动后高蛋白饮食组BMI下降0.6个点(相当于1.7米成年人减重约3.5斤)并减少深夜零食摄入频率 [2] - 运动后2小时内未补充营养会使肌糖原重新合成速度减弱50% [2] - 碳水可补充糖原储备防止肌肉分解 蛋白质刺激肌肉蛋白增加促进修复 两者结合优化恢复过程并提升肌糖原合成效率 [4] - 运动后推荐搭配:馒头/玉米饼+牛奶/酸奶/鸡蛋 [4] 碳水化合物作用 - 多余碳水仅1%~2%转化为脂肪 身体优先分解碳水供能 [5] - 碳水摄入稳定食欲 通过胰岛素调节FoxO1活性抑制食欲 [6] - 碳水刺激FGF21激素分泌 帮助消耗能量并减少脂肪 [8] 饭前水果摄入 - 餐前吃苹果可减少187kcal热量摄入(相当于一碗白米饭或一罐可乐) [8] - 饭前吃奇异果显著降低餐后血糖反应 且胰岛素总分泌量更少 [9] - 推荐高密度低糖水果:草莓、树莓、奇异果、苹果、梨、橙子、柚子 [12] 高蛋白饮食与减肥 - 高蛋白饮食组平均多减1.6斤体重 脂肪量多减1.74斤 甘油三酯水平降低0.23mmol/L [13] - 蛋白质刺激胆囊收缩素释放长效饱腹感 [14] - 蛋白质减少肌肉流失 维持基础代谢率并高效储存糖分 [15] - 优选鱼肉、虾肉、鸡肉等瘦肉 避免加工肉制品 [17][18] 睡眠与热量控制 - 超重者每天多睡1小时减少约270kcal热量摄入(相当于2碗大米饭) [19] - 建议22-23点入睡并维持7小时睡眠时长 [19]
解开甜蜜背后的健康密码(知食点·五味)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16 06:54
甜味来源与分类 - 甜味主要来源于天然糖(蔗糖、葡萄糖、果糖)、人工甜味剂(阿斯巴甜、糖精)和天然代糖(赤藓糖醇、甜菊糖苷)[1] - 天然糖广泛存在于水果、蜂蜜中,提供能量;人工甜味剂甜度可达蔗糖数百倍且几乎无热量;天然代糖热量低且对血糖影响小[1] 人类对甜味的生理需求 - 甜味偏好源于基因,大脑通过多巴胺奖励路径产生愉悦感,高血糖水平可稳定情绪[2][6] - 糖类提供人体50%-70%能量,是必需营养物质,葡萄糖、果糖、半乳糖可直接吸收[2] 中医视角下的"甘"与"甜" - "甘"在中医中兼具味觉与药效属性(如补脾、润燥),而"甜"仅描述味觉[3] - 甘味药如大枣、山药可健脾祛湿,蜂蜜、麦冬能养阴润燥,甘草可调和药性[4] - 现代研究证实枸杞、黄精等甘味药含多糖和抗氧化成分,具有抗衰老作用[5] 糖摄入与健康风险 - 过量糖分导致多巴胺受体脱敏,形成"糖瘾"循环,增加龋齿、肥胖风险[6][7] -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日糖摄入不超过50克,最佳控制在25克以内[7] 控糖策略与市场趋势 - 需区分天然糖(果蔬、牛奶)与添加糖(加工食品),后者易致血糖快速上升[8] - 控糖人群可选择代糖产品,我国批准使用的甜味剂在规定范围内安全[10] - 预包装食品需关注配料表,糖可能以蜂蜜、浓缩果汁等隐蔽形式存在[10] 区域饮食文化与糖消费 - 江南(无锡)和广东饮食以高糖为特色,如糖水、甜味肉馅等传统食品[6] - 中医建议按季节调整糖摄入:春少疏、夏清补、秋润燥、冬温补[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