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阿里云通义千问
icon
搜索文档
阿里云通义千问:AgentScope1.0上新 新增开源智能体
智通财经网· 2025-11-05 19:51
AgentScope-Samples上线 AgentScope-Samples 致力于构建"开箱即用型"智能体实现和全栈应用的集合,集中展示 AgentScope 在 不同领域的实际应用案例。 智通财经APP获悉,11月5日,阿里云通义千问宣布AgentScope1.0上新,新增开源智能体,开源了两个 基于AgentScope构建的智能体应用——具有任务规划和相应的处理能力的Alias-Agent以及多智能体系统 Data-Juicer Agent。此外,AgentScope目前已集成ReMe的长期记忆实现,支持个人、任务和工具级别的 长期记忆管理。 Alias-Agent :具有任务规划和相应的处理能力,可在四种专业模式(ReAct、Planner-Executor、Deep Research、Browser-Use)之间智能切换,在安全沙箱环境中灵活应对各类真实任务的挑战。Alias-Agent 希望为用户提供开箱即用的解决方案和新一代的智能体开发范式。 Data-Juicer Agent :一个多智能体系统,通过将 AgentScope 的多智能体编排能力与 Data-Juicer 的数据 处理算子无缝 ...
华人接管硅谷!马斯克让出C位,他们是谁?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1 17:32
xAI发布Grok 4模型 - xAI发布最新旗舰模型Grok 4,跳过Grok 3.5版本,具备25.6万tokens的上下文窗口、10倍于前代的推理能力,以及多模态支持能力 [1] xAI创始团队中的华人科学家 - xAI的12名初始成员中有5位是华人,包括吴宇怀和Jimmy Ba等核心成员 [2][3] - 吴宇怀是"95后",30岁,在多伦多大学攻读机器学习博士,师从Geoffrey Hinton,曾在Google DeepMind和OpenAI实习,2023年作为联合创始人加入xAI [2] - Jimmy Ba是xAI创始成员,也是吴宇怀的导师,毕业于多伦多大学,其2014年提出的Adam优化算法已成为深度学习领域标准工具 [2] 硅谷科技公司华人科学家比例攀升 - Meta、OpenAI、Google DeepMind等公司的AI团队中,华人科学家比例迅速攀升 [5] - Meta从苹果挖走基础模型负责人庞若鸣,年薪高达2亿美元 [5] - Meta从OpenAI挖走至少7名核心研究员,其中4名是华人 [5] - 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亲自将两位华人AI专家纳入麾下 [5] 华人AI专家的教育背景 - 朱邦华和焦剑涛两位加入英伟达的华人AI专家本科都曾在清华大学就读 [6] - 朱邦华是华盛顿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助理教授,焦剑涛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教授 [6] 美国AI人才来源变化 - 2019年美国顶级AI人才中27%来自中国大学,2022年这一比例上升至38%,超过来自美国大学的37% [8] - 黄仁勋表示全球50%的AI研究人员来自中国,是美国每个AI实验室都有华人研究者的原因 [8] 中国AI人才培养与发展 - 中国通过教育体系革新、企业创新实践与政策支持,逐步实现从"追赶者"到"引领者"的跨越 [9] - 2018年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到2024年超过600所高校设立人工智能相关专业 [9] - 中国AI企业如DeepSeek的崛起,证明本土团队已具备独立研发顶尖AI技术和高效优化工程应用的能力 [9] - 斯坦福大学高级研究员Amy Zegart博士发现AI领域存在人才本地化趋势,中国本土人才正在崛起 [10] - 中国AI人才的全球崛起是教育投入、政策引导与市场活力的共同结果 [10] - 麦肯锡2023年报告预测2030年中国高技能AI人才缺口将达400万 [10]
华人撑起AI世界?这组数据太震撼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3 17:50
全球AI人才格局 - 英伟达近期招募两位华人AI专家:朱邦华任首席研究科学家,焦剑涛岗位未披露,两人本科均毕业于清华大学[2] - Meta从OpenAI挖走7名核心研究员,其中4名为华人,涉及GPT-4o和o3-mini开发团队,薪酬含股权激励[3] - 美国顶级AI人才中,中国大学毕业生占比从2019年27%升至2022年38%,超越美国本土毕业生比例[4] 中国AI人才崛起驱动因素 - 中国AI研究人员占全球50%,黄仁勋指出美国所有AI实验室均有华人研究者[4][5] - 中国高校人工智能专业快速扩张,2018年政策推动下超600所高校设立相关专业,中小学引入AI通识课[5] - 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如吉利"左厂右校"模式和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双导师制"[6] 中国AI技术产出与专利 - 中国生成式AI专利申请量占全球61.5%(2024年2.7万条),美国以7592条位列第二[6] - DeepSeek团队论文作者超100人仅在中国学习工作,本土人才占比显著[7] - 腾讯元宝、阿里云通义千问等大模型技术接近国际一流水平[6] 人才分布与结构性挑战 - 北京归国留学人员中60%从事AI等信息技术领域,总数达122.85万人[7] - "AI100青年先锋"名单显示北京聚集全国50%顶尖青年人才(33/65人)[8] - 中国硕士以上学历工程师不足9%,2030年高技能AI人才缺口预计达400万[8] 基础研究与全球竞争力 - 何恺明2015年神经网络论文为AI领域最高被引成果,但中国整体基础理论原创性仍待提升[8] - 高端芯片等底层技术依赖进口,制约本土AI发展[8]
华人科学家撑起AI世界?这组数据太震撼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3 14:43
全球AI人才格局 - 英伟达近期招募两位华人AI专家朱邦华和焦剑涛,分别来自华盛顿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 - Meta从OpenAI挖走至少7名核心研究员,其中4名为华人(赵盛佳、任泓宇、余嘉辉、毕书超),提供包含股权激励的长期合约薪酬[1] - 美国顶级AI人才中中国大学毕业生占比从2019年27%升至2022年38%,超过美国本土毕业生37%的占比[2] - 黄仁勋指出全球50%AI研究人员来自中国,美国每个AI实验室都有华人研究者[2] 中国AI人才培养体系 - 中国已有超过600所高校设立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北京等城市中小学开设AI通识课[2] - 吉利集团"左厂右校"模式和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双导师制"加速技术转化能力培养[3] - 中国工程师队伍总量庞大但硕士以上学历者不足9%,麦肯锡预测2030年高技能AI人才缺口达400万[5] 中国AI技术发展现状 - 中国生成式AI专利申请量2017年以来增长超800%,2024年新公开专利中中国占比61.5%(2.7万条)[3] - DeepSeek、腾讯元宝、阿里云通义千问等本土AI企业技术已达国际一流水平[3] - 斯坦福大学研究显示中国本土AI人才崛起,DeepSeek论文200多位作者中超100人仅在中国学习工作[3] 区域人才分布特征 - 北京归国留学人员达122.85万人,其中60%从事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4] - 2025中关村论坛"AI100青年先锋"首批65人中北京占33人,上海10人,香港6人[4] 技术瓶颈与挑战 - 中国在AI基础理论原创性方面仍有追赶空间,高端芯片等底层技术受制于人[4] - 何恺明2015年发布的特殊神经网络架构论文是科技领域被引用次数最多的成果,但类似案例仍不足[4]
2025,中美AI缠斗将进入白热化阶段
观察者网· 2025-05-17 09:44
美国对华AI芯片管制升级 - 美国商务部废除拜登政府"人工智能扩散"规则,发布《防止先进计算芯片转用行业指南》,直接针对中国本土生产的AI芯片进行管制,关键词从"华为昇腾芯片"变为"先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芯片"[1] - 新规将芯片参数(如算力密度)影响因子降低,地域性(国别)因素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列出11条"交易行为警示"与7项"尽职调查义务"以防范芯片间接转移至中国[3] - 美国试图彻底堵死通过马来西亚等第三方国家"原产地洗澡"方式绕开出口管制的路径[3] 管制策略转变 - 特朗普政府简化管制逻辑:不再依赖ECCN 3A090参数调校,转为两条直白原则——全球禁用中国高算力AI芯片(大棒政策),鼓励采用美国AI芯片(胡萝卜政策)[4][5] - 美国改变对中东策略:从防范中东成为中国中转站转为主动灌水市场,通过英伟达等企业合作(如Humain公司5年数十万颗GPU订单)排挤中国AI芯片在中东的市场份额[6][8][10] - 美国推动建立"GPU+Laas+SaaS"全套技术标准体系,从技术封锁升级为标准挤压[10] 中国企业的应对与全球布局 - 华为、DeepSeek等中国企业在FDPR规则下仍实现技术快速迭代,使部分美国管制细则失效[11] - 阿里云通过开源模型"通义千问"拓展国际市场,在日本提供本地化部署服务解决数据主权问题,并与苹果等国际企业合作[12] - 华为、壁仞、沐曦等中国AI芯片厂商产品对接通义千问,强化全球产业链互联性,增加美国管制难度[13] 美国管制面临的挑战 - 外国直接产品规则(FDPR)需"一国一策"执行,导致外交成本上升且可能引发盟友反弹[11] - 中国云服务商全球化布局(如阿里云在日本、中东)形成技术扩散不可逆趋势,削弱美国管制效果[12][13] - 特朗普政府新旧管制体系切换存在不确定性,新规与MAGA保守主义叙事存在隔离感[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