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克萨斯RZ

搜索文档
途观3年8折回购福利,上汽大众原来已经停了
36氪· 2025-05-22 19:27
途观L Pro保值回购政策取消 - 2025款途观L Pro已取消三年8折保值回购政策 该政策为2024年上市阶段的限时促销手段 [1][3] - 原政策承诺三年拥车成本约4.7万元 折合年均1.6万元(含保养)显著低于行业水平 [1] - 政策实施期间(2024年5-8月)途观家族月销量从不足1万辆跃升至2万辆 12月达2.6万辆峰值 [3][6] 销量表现与市场反应 - 2025年政策取消后销量回落 4月途观L家族(含Pro和出众款)销量降至1.36万辆 [6] - 二手车市场1年车龄途观L Pro保值率70%-80% 实际表现低于原承诺的三年8折回购标准 [9] - 与雷克萨斯RZ对比 上汽大众采用换购抵扣而非现金回购 财务风险相对可控 [7][9] 产品策略调整 - 2025款车型取消回购政策后改为"加量不加价" 全系升级2.0T高功率发动机且指导价不变 [9] - 保留"最聪明油车"产品定位 搭载大疆车载辅助驾驶系统(现名卓驭) 功能领先燃油车市场 [11] - 建议通过OTA升级强化智能驾驶功能 缩小与新能源车型差距以维持差异化竞争优势 [11] 行业参照案例 - 雷克萨斯因承诺纯电车型RZ一年90%保值回购 实际贬值50%后被迫承担每车10万元亏损 [7] - 两家车企均在政策实施不足一年后紧急叫停 反映保值回购在价格战环境中难持续 [7][9]
线控转向是“彻底的变革性创新”吗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5-13 22:57
线控转向技术发展现状 - 奔驰将于明年推出线控转向系统,成为首家量产该技术的德国车企[4] - 蔚来ET9已获得中欧双认证,成为全球唯一获此认证的车企[6] - 特斯拉Cybertruck已于2023年12月率先量产线控转向系统[10] - 丰田新款雷克萨斯RZ将于今年秋季在欧洲上市,搭载线控转向技术[10] - 采埃孚预测到2030年线控转向系统全球普及率将达2%-5%[13] 市场规模预测 - 全球电控转向市场预计从2021年27亿美元增长至2031年58亿美元[6] - 美国转向系统市场到2032年预计达482.1亿美元[6] 技术优势 - 取消机械连接实现全解耦,提升安全性、操控性和舒适性[19] - 可动态调整转向比,低速更灵敏高速更稳定[24] - 方向盘设计更扁平,增加乘坐空间和驾驶视野[26] - 仅需软件调整即可实现左右舵切换,简化生产流程[27] - 可过滤80%以上路面震动,提升NVH表现[70] 技术挑战 - 路感消失问题通过振动模拟技术解决[31] - 电子元件增加故障风险,需多层冗余备份[32] - 初期成本较高,需规模化降低成本[33] - 网络安全问题通过加密和OTA更新解决[34] 车企技术进展 - 奔驰测试里程超100万公里,采用冗余系统架构[39][40] - 奔驰转向响应更快,可变转向比自动调节[42] - 雷克萨斯开发10年,保留路面反馈算法[50][58] - 蔚来ET9转向比可调范围14:1-6:1,双重冗余设计[60][72] - 特斯拉Cybertruck转向比5:1-12:1可调,后轮转向达10°[80] 用户体验 - 奔驰方向盘仅需340°转向,无需交叉手臂操作[43] - 雷克萨斯转向角度±150°,适应时间短[54] - 蔚来ET9转向响应迅速,山路驾驶精准[64] - 特斯拉Cybertruck三次操作即可适应[79]
上海,开年最大招商诞生
投资界· 2025-02-07 15:54
产业竞赛 - 丰田中国与上海市政府达成合作意向,将在金山区成立雷克萨斯纯电动汽车及电池研发生产公司,计划2027年投产[3][6][9] - 新公司将依托长三角地区成熟的产业链、物流网络和人才体系,开展氢能、智能自动驾驶、电池回收等领域技术合作[9] - 这是丰田在华首个独资电动车工厂,成为继特斯拉后第二家在中国独资建厂的外资车企[6] 雷克萨斯市场表现 - 雷克萨斯2004年进入中国市场,巅峰年销量超20万辆,2024年销量18万辆同比仅增0.3%,增长乏力[12][13] - 目前在中国市场仅1款纯电车型(RZ)和2款插混车型(RX 450h+、NX 400h+),电动化进展缓慢[13] - 计划2035年在欧美中实现纯电动销量100%覆盖,此次国产化是其电动化转型关键举措[16] 上海产业优势 - 上海已形成全球最密集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聚集博世等上千家零部件企业,4小时车程内可解决全部配套[17] - 金山区是氢源供应与新材料产业基地,与丰田氢能战略契合,且毗邻特斯拉超级工厂[9][4] - 上海计划培育4个万亿级产业集群,汽车产业是重点,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壮大新能源汽车产业[17] 特斯拉招商案例 - 2018年上海引入特斯拉独资工厂,实现"当年开工、当年投产",2024年产量达91.6万辆占全球一半[19] - 特斯拉工厂带动临港形成全产业生态链,零部件本土化率超95%,一级供应商超400家[19] - 上海储能超级工厂将于2024年Q1投产,推动"风-光-氢-电-制-储-用"全产业链发展[20] 城市招商竞争 - 各地通过引进标杆企业带动产业链聚集,形成税收就业良性循环,当前招商竞争已趋白热化[20] - 上海2025年"新春第一会"拉开产业竞赛序幕,金山区规划调整拟引入新能源及尖端电池项目[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