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EQS
搜索文档
纵横游长江,零跑晒奶奶,奔驰淋黄油,阿维塔开餐厅…… 车企渴望“胆大出奇迹”
汽车商业评论· 2025-11-03 07:06
文章核心观点 - 2025年10月汽车行业营销活动呈现“反套路”和“胆大”的特点,车企通过跨界联名、极限挑战、热点事件营销等多种创新方式吸引消费者注意力 [4][5] - 尽管营销创新推动10月销售数字再创新高,但多起车辆起火事件使“安全”成为行业无法回避的命题 [5] 营销案例总结 奔驰跨界联名麦当劳 - 奔驰为推广11月5日上市的全新纯电CLA,与麦当劳进行跨界联名,将车辆改造为覆盖黄油的“痛车” [6] - 10月16日起通过“在线寻车”、六城麦当劳旗舰店打卡、模仿汉堡广告拍摄等方式进行年轻化营销,使用“堡堡”“麦驰”等网络语言 [8] - 此举被视为品牌为应对老化质疑、吸引新消费群体而采取的“向下兼容”策略 [8] 奇瑞捷途纵横G700横渡长江 - 10月16日,奇瑞捷途纵横G700在长江芜湖段成功完成横渡,被冠以“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汽车横渡长江” [10] - 此次极限挑战极大地提升了品牌知名度,车辆于10月19日正式上市后,24小时内全球订单量达15,717台,刷新国产豪华越野车首销纪录 [12] 广汽联合京东借势“双十一” - 10月14日,京东联合广汽集团、宁德时代旗下时代电服推出“国民好车”,并宣布新车将于11月9日发布 [12] - 10月22日,京东平台进行1元起拍盲拍测试,该车经历23000多次竞价后拍出7819.34万元天价,收获大量热度 [14] 一汽-大众庆祝3000万辆下线 - 一汽-大众成为国内首家达成3000万辆整车下线的乘用车企,并为此举办长达一个月的整合营销活动 [16] - 活动包括打造“首届汽车文化嘉年华”、推出“3000万甄选款车型”及感恩季福利,截至10月24日已有约13万名车主报名 [18] - 10月30日第3000万辆整车下线当日,公司为老用户免费置换新车并“豪送100台新车使用权”,同时拍摄短视频以贴合新生代消费者 [20] 零跑借助“银发标杆”进行人文营销 - 零跑61岁销售奶奶张美芬的经历通过纪录片形式在重阳节(10月29日)传播,被网友称为“银发标杆” [21] - 公司迅速推出“银发力量”培训班,由张美芬带徒,12名学员中有8人月销量突破10台,强化了品牌“有温度”的形象 [23] 阿维塔与长城汽车进行南极测试 - 10月21日,阿维塔12作为全球首辆登陆南极的新能源轿车,搭乘“雪龙”号前往南极中山站进行极地测试 [25] - 10月30日,长城汽车坦克300柴油版以未经特殊改装的量产车型身份出发前往南极长城站承担科考任务 [27] - 南极测试旨在验证产品在极寒环境下的性能,为全球化布局积累技术资本,覆盖“零下50℃到零上60℃”的测试已成为刚需 [30] 极狐等品牌合作综艺节目 - 10月18日,极狐汽车作为“官方专属座驾”亮相音乐竞技综艺《一起开麦吧》,全新阿尔法T5获得大量曝光 [31] - 10月23日,零跑B系列车型成为抖音综艺《今晚组个局》的“艺人指定座驾”,领克则赞助《令人心动的offer》并推出“心动限定版”车型,据悉30%订单来自节目观众 [33] 阿维塔开设“塔式中餐厅”引流 - 10月,阿维塔在全国上线“塔式中餐厅”,为进店用户提供免费五星级标准午餐,旨在通过跨界餐饮服务重塑豪华体验 [35] - 此举措借鉴了宜家、胖东来的思路,被视为在流量成本高企背景下的差异化竞争手段 [37] 小米举办首届员工车展 - 10月11日至12日,小米汽车在北京科技园举办首届员工车展,小米SU7嫩芽黄配色及YU7“紫水晶”定制版实车首次亮相 [38] - 车展涵盖保时捷、AMG等性能车及经典车型,并设有员工自制改装车展区,主题为“热爱是唯一的答案” [40] 理想汽车应对车辆起火事件 - 10月发生多起新能源汽车起火事件,涉及阿维塔、蔚来、理想、奔驰、保时捷等品牌 [42] - 理想汽车在10月23日其MEGA车型起火后采取正面应对,于10月31日公布原因为“冷却液防腐性能不足”,并主动召回超1.1万辆2024款理想MEGA [45]
奔驰开启最大规模裁员,中国市场从“增长极”变“修罗场”?
36氪· 2025-10-28 09:55
裁员计划与成本削减 - 公司正在实施其历史上最大规模裁员,目标是通过自愿离职等方式使约3万名员工离职,约占全球间接岗位员工总数的十分之一 [1] - 裁员计划采用高补偿自愿退出策略,补偿金额与职级工龄挂钩,资深管理人员最高可获得50万欧元补偿 [2] - 该计划自2025年4月启动,目标在2027年前通过裁员外包等方式每年节省约50亿欧元成本,其中生产和固定成本各削减10% [2] - 公司强调调整不出现因运营原因导致的裁员,并延长德国地区就业保障承诺至2034年底 [4] 市场表现与竞争压力 - 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全球销量为52.53万辆,同比下滑12%,环比下降4%;前三季度累计销量160.16万辆,同比下降9% [4] - 在中国市场增长已近乎停滞,面临比亚迪、蔚来、理想等新势力品牌的强势挤压 [4] - 电动车销量占比不足20%,EQS等旗舰电动车型因车机系统卡顿、充电效率低、智能化体验落后而饱受诟病 [5] - 特斯拉Model Y、比亚迪海豹、蔚来ET5等车型在性能、智能化和用户体验上全面超越公司EQ系列 [5] 成本结构与盈利能力 - 公司每名员工年均薪酬及福利支出超过12万欧元,远高于中国新势力车企平均水平 [5] - 整体毛利率从2021年的12.3%下滑至2024年的8.7%,电动车业务至今未能实现盈利 [6] - 作为百年德国企业,公司长期依赖高成本、高溢价、高利润的运营模式,庞大研发体系和管理层级导致人力成本居高不下 [5] 技术转型与产品规划 - 公司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车联网等核心领域已明显掉队,MBUX系统更新缓慢,OTA升级频率远不及新势力品牌 [7] - L3级自动驾驶系统Drive Pilot仅限于特定高速公路场景且硬件成本极高,自研操作系统MB.OS多次推迟上线 [9] - 公司计划在2027年前推出36款新车型,其中17款为纯电车型,并将推出7款中国专属车型 [5][9] 中国市场战略调整 - 中国市场曾是公司全球增长最大引擎,2020年在华销量近78万辆,占全球总量近三分之一 [9] - 为应对本土化需求,公司将推出7款中国专属车型,由北京奔驰主导研发 [9] - 中国新能源品牌的崛起正在瓦解公司的品牌护城河,比亚迪仰望U8、蔚来ET9等车型在配置、智能化、服务体验上建立新标准 [10]
汽车之家用评测引领汽车消费新航向
新华网· 2025-08-12 14:17
汽车行业测试与消费趋势 - 汽车消费需求升级和新技术应用推动新兴需求和商业模式加速涌现 市场变化重塑汽车消费价值链并调整流量池分配 [1] - 消费者需要更精准客观的购车决策依据以服务多元化出行需求 [1] - 汽车之家通过《超级测试-冬季实验室》开发双温区测试 探寻供需新桥梁并推动新能源汽车选购消费浪潮 [1] 测试设计与执行 - 2022年测试涵盖58款热门新能源车型 包括44款纯电动和14款增程/插电车型 覆盖主流合资及国产品牌 [2] - 测试横跨北京和呼伦贝尔双气候带 征集超过20000条真实用户需求样本 [2] - 测试包含4款未交付新车(极氪009 雷达RD6 哪吒S 集度ROBO-01)用于产品诊断和优化 [2] - 双温区测试包含21个项目 产出1260组测试成绩和超30000条数据 覆盖续航/安全/性能维度 [3] 测试结果与发现 - 纯电动组合资品牌在低温测试上榜率高于国产 增程/插电组全部为国产品牌 [4] - 极寒测试中纯电动组中国品牌与合资品牌官方续航达成率均值均为45.2% [4] - 中国品牌在极寒续航前十名占6席 前二十名占14席 增程/插电领域展现绝对优势 [4] - 北京低温测试纯电续航均值425.8公里 达成率71.8% 保时捷Taycan以104.5%居首 [5] - 极寒环境下奔驰EQS续航达成率66.5% 部分车型不足40% 增程/插电组保电油耗变化幅度达43.49% [5] 评测体系创新 - 导入EV AH-100纯电动车评价体系和iV-Rating智能汽车评价体系 以数字化评分突破行业壁垒 [11] - 通过20000+车主共创形成真实数据库 加入地库坡道/语音控制/积雪道路等多维场景测试 [12] - 测试揭示影响冬季续航的核心因素:电池耐冻性 暖风空调能耗 温控系统 轮胎及风阻 [9] 行业影响与平台战略 - 汽车之家通过符合国情的测评体系引导行业技术升级 倒逼品牌追求技术卓越 [10] - 平台品牌升级为"看车 买车 用车 换车" 全场景覆盖用户生命周期闭环 [13] - 测试IP推动行业透明度 数字化数据和技术沉淀成为行业关键资产 [14]
利润集体崩盘,燃油车企用时间换空间
远川研究所· 2025-08-08 16:08
海外燃油车企财务表现 - 德系三巨头上半年利润大幅下滑:大众营业利润同比下滑32%,奔驰二季度净利润同比下滑69%,上半年整体下滑56%,宝马利润下降26% [5] - 利润下滑幅度远超收入降幅:大众上半年收入仅下滑1%,交付量增长1%,但营业利润下降32.79%;奔驰上半年收入下滑8.59%,息税前利润腰斩 [9][15] - 福特净利润从31.7亿美元暴跌至4.4亿美元,降幅达85.98% [18] 新能源车型销售分化 - 插混/混动车型成主要增长点:奔驰插混车型销量增长34%,纯电车型下滑24%;现代混动车销量超30万辆,增速快于纯电 [18] - 欧美市场混动车型主导:欧盟混动/插混占新车销售40%以上,是纯电车型的5倍;美国混动车涨势优于纯电 [22][27] - 中国市场纯电后来居上: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渗透率达44.3%,纯电车型领跑 [22] 车企战略调整与困境 - 电动化目标普遍推迟或调整:大众将中国新能源目标调至80%,奔驰推迟50%电动化目标至2030,奥迪放缓纯电推出速度 [28] - 研发投入拖累利润:大众软件子公司CARIAD和电池业务PowerCo上半年亏损17.6亿欧元 [30] - 早期电动化尝试失败:宝马初代i3因设计缺陷销量低迷,奔驰EVA平台车型市场表现不佳 [32][34] 市场结构性差异 - 中国与海外市场形成割裂:国内新能源价格体系破坏燃油车溢价,欧美市场利润率仍可维持 [27] - 全球化车企面临双重压力:需同时维持燃油车利润、投入混动/纯电研发,导致利润率承压 [27][28] - 基建差异影响技术路线:欧美充电桩不足推高混动需求,中国充电网络完善加速纯电渗透 [20][22]
增程能再救一次合资和豪华品牌们么?
虎嗅· 2025-07-10 17:23
增程技术市场动态 - 2025上半年多家合资及豪华品牌重新评估增程技术路线 上汽大众和广汽丰田已明确将推出增程新车 宝马奔驰也可能进入该市场[1][2] - 理想汽车早期SEV项目因法规限制搁置 投资超2亿 后转向增程路线 理想ONE初期融资困难 100多家投资机构因技术偏见拒绝[3][6] - 当前增程技术已被问界 零跑 小鹏等品牌验证 市场接受度远超8年前预期[7] 合资品牌增程布局 - 广汽丰田将在汉兰达和赛那导入增程技术 主打家用市场 其THS混动系统可通过简化结构快速转型[9][10][13] - 上汽大众推行"合资2.0"战略 计划推出综合续航超1000公里的增程SUV 研发周期从48个月大幅压缩 加强与华为 Momenta等技术合作[17][18][20] - 合资品牌通过放权中国团队取得成效 广汽丰田铂智3X和东风日产N7销量提升 增程被视为深化本土化改革的下一步[17] 豪华品牌技术转向 - 宝马考虑在X5 X3 X7等车型推出增程版本 十年前i3 REX因技术局限未能成功[23][27] - 奔驰曾中断增程研发 但2024年启动对理想L9 问界M9的研究 可能转向大电池插混路线[27][28] - 豪华品牌面临技术适配挑战 传统发动机研发逻辑与增程器"高转速稳态运行"需求存在冲突[33] 增程技术本质解析 - 技术核心在于解决补能焦虑与智能化体验的冲突 而非单纯动力形式 理想L6增程器热效率达40.5% NVH控制在60分贝以下[33][35] - 市场成功关键是对中国家庭场景的深度理解 如理想打造"移动的家"概念 集成驻车空调 外放电等场景化功能[31][32][35] - 当前增程已从技术妥协方案演变为市场行为符号 反映消费者对长续航 低成本和科技舒适性的综合需求[38][39]
中升豪赌代步车,打的什么算盘?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01 08:39
行业转型背景 - 汽车经销商行业面临规模效益递减困境,规模可能成为企业发展的掣肘而非优势 [1] - 电动智能化变革颠覆传统经销商盈利模式,行业价值需重新评估 [1] - 当前车市价格内卷加剧行业寒冬,导致经销商集团及门店被迫关店 [3] 中升集团转型策略 - 3个月内集中采购超3000辆豪华品牌代步车(1500辆奔驰、1000辆问界M9、1000辆奥迪),车辆均价超20万元 [3][4][5] - 代步车服务配备免费保险及24小时道路救援,通过官方App实现智能车型匹配和"门店取车/上门送车"服务 [3] - 2024年累计提供17万次代步车服务,日均超450次,成为售后服务重要衍生项目 [5] - 与一汽奥迪战略合作,计划新建至少10家销售网点并协同新能源业务 [4] 服务模式创新价值 - 代步车服务使客户复购率提升15%-20%,转介绍率提升30%以上 [8] - 将售后场景转化为品牌体验第二战场,通过同品牌代步车强化客户对新技术/产品的感知 [8] - 典型案例显示:问界M9代步车服务促成客户从M7升级至M9的消费转化 [9] - 南阳威佳众隆4S店曾通过ID系列代步车实现当年11%销量 [9] 成本与运营挑战 - 采购1000辆问界M9需投入4.7亿-5.7亿元(按车型配置差异) [11] - 多数经销商因运营成本过高仅将代步车作为消化库存的被动手段 [7][11] - 行业建议采用第三方车辆租赁模式降低重资产投入 [11] - 服务可持续性依赖标准化流程和车辆后续处置效率 [12] 战略定位差异 - 普通经销商多将代步车作为完成销量任务的附属功能 [7] - 中升集团将其定位为客户全生命周期体验的核心环节,推动从"功能满足"到"情感共鸣"的升级 [8] - 罗兰贝格指出该模式本质是利用运营服务优势构建客户体验护城河 [9]
中国汽车产业迎接“出海2.0时代”要做到三点
证券日报· 2025-06-26 00:24
中国汽车产业全球化发展 - 中国汽车前5个月累计出口283万辆 同比增长16% 稳居全球汽车出口榜首 [1] - 行业正从"市场换技术"转向"技术换市场" 进入"出海2.0时代" 从投资建厂扩展到技术赋能 [1] - 比亚迪 蔚来 长城等车企在泰国 挪威 巴西等市场实现品牌露出与渠道布局 [1] 全球化战略实施路径 文化融合 - 需超越物理位移 实现生活方式 审美价值 使用习惯等隐性维度的文化融合 [1] - 部分新能源产品存在对当地用户审美偏好与社会心理了解不足的问题 [1] 合规经营 - 欧盟新电池法追溯回收责任至原料获取 美国《通胀削减法》要求产业链本土化 [2] - 数据流动 AI伦理等前沿议题形成新的合规壁垒 合规成本持续走高 [2] - 理想汽车在德国组建百人团队专门应对数据主权问题 [2] 价值同盟构建 - 需与当地产业深度耦合 从产品输出转向技术赋能 [2] - 单纯市场扩张模式易遭遇针对性限制 技术创新与文化融合是持久竞争力关键 [2]
被异化的汽车“风阻系数”,一场没有裁判的“行业内耗”
华夏时报· 2025-05-16 10:35
新能源车风阻系数争议事件 - 小米SU7 Ultra因碳纤维前舱盖导流功能争议被质疑"虚假宣传" [2] - 阿维塔12第三方实测风阻系数与官方数据相差33%(0.21Cd vs 0.28Cd)引发舆论关注 [2] - 争议导致车企连夜修改宣传话术、千万级索赔诉讼及风洞实验室天价测试成本话题发酵 [2] 风阻系数的技术演变与行业现状 - 风阻系数最初应用于航空领域,1930年代奔驰首次将风洞用于汽车测试 [2] - 1970年代石油危机推动其成为核心指标,1980年SAE J1263标准确立测量规范 [2] - 电动车时代风阻权重显著提升:120km/h时速下每降低0.01Cd可提升续航10-16km [3] - 特斯拉Model S Plaid以0.208Cd刷新纪录后,奔驰EQS(0.20Cd)、智己L7(0.21Cd)、小米SU7(0.195Cd)等加入竞赛 [4] 行业测试标准与乱象 - 国内缺乏强制国标,ISO 12021允许±0.02Cd误差,车企常选择160km/h风速测试(比行业默认120km/h风阻更低) [4] - 存在"实验室特调车"现象:空悬降至最低姿态、加装临时封闭件、使用油泥模型替代实车测试 [4] - 行业估算每降低0.01Cd需投入2000万元研发成本 [4] 参数竞赛对行业的影响 - 误导消费者购买决策,破坏公平竞争环境,阻碍行业技术实质性进步 [5] - 风阻系数从工程参数异化为技术图腾,导致设计反人性化(如座舱压缩至"仅容儿童乘坐") [6] - 隐藏式门把手在100km/h时速下仅提升续航1-1.5%(百公里省电0.12-0.2度),低速时效果趋零 [6] 用户需求与工程设计的矛盾 - 2023年中国市场新上市电动车68%采用溜背造型,但57%用户实际更倾向传统三厢造型 [7] - 宝马i7(0.24Cd)和极氪001(0.23Cd)证明可在美学、功能与效率间取得平衡 [7] - 用户体验核心应关注极寒环境操作可靠性、暴雨视野清晰度等非量化细节 [8]
线控转向是“彻底的变革性创新”吗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5-13 22:57
线控转向技术发展现状 - 奔驰将于明年推出线控转向系统,成为首家量产该技术的德国车企[4] - 蔚来ET9已获得中欧双认证,成为全球唯一获此认证的车企[6] - 特斯拉Cybertruck已于2023年12月率先量产线控转向系统[10] - 丰田新款雷克萨斯RZ将于今年秋季在欧洲上市,搭载线控转向技术[10] - 采埃孚预测到2030年线控转向系统全球普及率将达2%-5%[13] 市场规模预测 - 全球电控转向市场预计从2021年27亿美元增长至2031年58亿美元[6] - 美国转向系统市场到2032年预计达482.1亿美元[6] 技术优势 - 取消机械连接实现全解耦,提升安全性、操控性和舒适性[19] - 可动态调整转向比,低速更灵敏高速更稳定[24] - 方向盘设计更扁平,增加乘坐空间和驾驶视野[26] - 仅需软件调整即可实现左右舵切换,简化生产流程[27] - 可过滤80%以上路面震动,提升NVH表现[70] 技术挑战 - 路感消失问题通过振动模拟技术解决[31] - 电子元件增加故障风险,需多层冗余备份[32] - 初期成本较高,需规模化降低成本[33] - 网络安全问题通过加密和OTA更新解决[34] 车企技术进展 - 奔驰测试里程超100万公里,采用冗余系统架构[39][40] - 奔驰转向响应更快,可变转向比自动调节[42] - 雷克萨斯开发10年,保留路面反馈算法[50][58] - 蔚来ET9转向比可调范围14:1-6:1,双重冗余设计[60][72] - 特斯拉Cybertruck转向比5:1-12:1可调,后轮转向达10°[80] 用户体验 - 奔驰方向盘仅需340°转向,无需交叉手臂操作[43] - 雷克萨斯转向角度±150°,适应时间短[54] - 蔚来ET9转向响应迅速,山路驾驶精准[64] - 特斯拉Cybertruck三次操作即可适应[79]
揭秘风洞测试江湖
第一财经· 2025-05-11 17:16
风洞测试与风阻系数的重要性 - 风洞测试是汽车研发中对抗风阻的关键手段,每小时平均费用达3万元,单次测试通常需8-16小时,整车研发阶段至少进行3次[1] - 风阻系数直接影响新能源车续航和燃油车油耗,降低10%风阻可提升电动车续航约15km或减少燃油车油耗0.12L/100km[8] - 车速超过100km/h时,80%动力用于克服风阻,风洞测试主要优化空气阻力和风噪[9] 行业风阻系数竞争现状 - 特斯拉Model S 2021年将风阻系数降至0.208Cd,引发行业竞争,奔驰EQS(0.20Cd)、小米SU7(0.195Cd)等相继加入低风阻营销[2] - 概念车风阻系数持续突破,如奔驰EQXX(0.17Cd)、广汽ENO.146(0.146Cd),但量产车需平衡美观与实用性[9] - 风阻差异进入0.2Cd区间后,0.01Cd差距对消费者感知有限,易沦为数字游戏[2] 风阻测试争议与标准化缺失 - 阿维塔12风阻系数争议:宣传值0.21Cd与第三方实测0.28Cd相差0.07Cd,车企解释为测试工况差异[2][3] - 国内尚无统一测试标准,仅参考团体标准,不同风洞结果需通过"标准风洞"修正,四大主流风洞(同济/重庆/天津/广汽)结果存在差异[8] - 测试风速分歧:行业基准为120km/h,但部分车企采用160km/h测试,两者结果最大相差0.005Cd[5] 车企营销与测试透明度问题 - 部分车企通过非量产状态优化测试条件,如空悬超低趴姿态、额外封闭件等,理想汽车高管称"非量产状态即作弊"[3] - 宣传页面常未标明测试工况,小米SU7未直接标注风阻值,阿维塔12官网已删除相关数据[12] - 测试频次减少,部分车企仅测1组数据,相比2018年前明显下降,测试周期从2个月压缩至3-7天[12] 技术优化方向与行业建议 - 车辆外型设计对风阻影响占比60%,其余因素如轮毂/进气格栅等各占5-10%,小米SU7 Ultra采用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优化气流[4] - 专家呼吁明确标注测试条件,将风洞测试作为研发工具而非营销噱头,强调数据对比对车企国际化的价值[13] - 需平衡低风阻与实用性,避免牺牲座舱空间等极端设计[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