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EQS

搜索文档
增程能再救一次合资和豪华品牌们么?
虎嗅· 2025-07-10 17:23
增程技术市场动态 - 2025上半年多家合资及豪华品牌重新评估增程技术路线 上汽大众和广汽丰田已明确将推出增程新车 宝马奔驰也可能进入该市场[1][2] - 理想汽车早期SEV项目因法规限制搁置 投资超2亿 后转向增程路线 理想ONE初期融资困难 100多家投资机构因技术偏见拒绝[3][6] - 当前增程技术已被问界 零跑 小鹏等品牌验证 市场接受度远超8年前预期[7] 合资品牌增程布局 - 广汽丰田将在汉兰达和赛那导入增程技术 主打家用市场 其THS混动系统可通过简化结构快速转型[9][10][13] - 上汽大众推行"合资2.0"战略 计划推出综合续航超1000公里的增程SUV 研发周期从48个月大幅压缩 加强与华为 Momenta等技术合作[17][18][20] - 合资品牌通过放权中国团队取得成效 广汽丰田铂智3X和东风日产N7销量提升 增程被视为深化本土化改革的下一步[17] 豪华品牌技术转向 - 宝马考虑在X5 X3 X7等车型推出增程版本 十年前i3 REX因技术局限未能成功[23][27] - 奔驰曾中断增程研发 但2024年启动对理想L9 问界M9的研究 可能转向大电池插混路线[27][28] - 豪华品牌面临技术适配挑战 传统发动机研发逻辑与增程器"高转速稳态运行"需求存在冲突[33] 增程技术本质解析 - 技术核心在于解决补能焦虑与智能化体验的冲突 而非单纯动力形式 理想L6增程器热效率达40.5% NVH控制在60分贝以下[33][35] - 市场成功关键是对中国家庭场景的深度理解 如理想打造"移动的家"概念 集成驻车空调 外放电等场景化功能[31][32][35] - 当前增程已从技术妥协方案演变为市场行为符号 反映消费者对长续航 低成本和科技舒适性的综合需求[38][39]
中升豪赌代步车,打的什么算盘?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01 08:39
行业转型背景 - 汽车经销商行业面临规模效益递减困境,规模可能成为企业发展的掣肘而非优势 [1] - 电动智能化变革颠覆传统经销商盈利模式,行业价值需重新评估 [1] - 当前车市价格内卷加剧行业寒冬,导致经销商集团及门店被迫关店 [3] 中升集团转型策略 - 3个月内集中采购超3000辆豪华品牌代步车(1500辆奔驰、1000辆问界M9、1000辆奥迪),车辆均价超20万元 [3][4][5] - 代步车服务配备免费保险及24小时道路救援,通过官方App实现智能车型匹配和"门店取车/上门送车"服务 [3] - 2024年累计提供17万次代步车服务,日均超450次,成为售后服务重要衍生项目 [5] - 与一汽奥迪战略合作,计划新建至少10家销售网点并协同新能源业务 [4] 服务模式创新价值 - 代步车服务使客户复购率提升15%-20%,转介绍率提升30%以上 [8] - 将售后场景转化为品牌体验第二战场,通过同品牌代步车强化客户对新技术/产品的感知 [8] - 典型案例显示:问界M9代步车服务促成客户从M7升级至M9的消费转化 [9] - 南阳威佳众隆4S店曾通过ID系列代步车实现当年11%销量 [9] 成本与运营挑战 - 采购1000辆问界M9需投入4.7亿-5.7亿元(按车型配置差异) [11] - 多数经销商因运营成本过高仅将代步车作为消化库存的被动手段 [7][11] - 行业建议采用第三方车辆租赁模式降低重资产投入 [11] - 服务可持续性依赖标准化流程和车辆后续处置效率 [12] 战略定位差异 - 普通经销商多将代步车作为完成销量任务的附属功能 [7] - 中升集团将其定位为客户全生命周期体验的核心环节,推动从"功能满足"到"情感共鸣"的升级 [8] - 罗兰贝格指出该模式本质是利用运营服务优势构建客户体验护城河 [9]
中国汽车产业迎接“出海2.0时代”要做到三点
证券日报· 2025-06-26 00:24
中国汽车产业全球化发展 - 中国汽车前5个月累计出口283万辆 同比增长16% 稳居全球汽车出口榜首 [1] - 行业正从"市场换技术"转向"技术换市场" 进入"出海2.0时代" 从投资建厂扩展到技术赋能 [1] - 比亚迪 蔚来 长城等车企在泰国 挪威 巴西等市场实现品牌露出与渠道布局 [1] 全球化战略实施路径 文化融合 - 需超越物理位移 实现生活方式 审美价值 使用习惯等隐性维度的文化融合 [1] - 部分新能源产品存在对当地用户审美偏好与社会心理了解不足的问题 [1] 合规经营 - 欧盟新电池法追溯回收责任至原料获取 美国《通胀削减法》要求产业链本土化 [2] - 数据流动 AI伦理等前沿议题形成新的合规壁垒 合规成本持续走高 [2] - 理想汽车在德国组建百人团队专门应对数据主权问题 [2] 价值同盟构建 - 需与当地产业深度耦合 从产品输出转向技术赋能 [2] - 单纯市场扩张模式易遭遇针对性限制 技术创新与文化融合是持久竞争力关键 [2]
被异化的汽车“风阻系数”,一场没有裁判的“行业内耗”
华夏时报· 2025-05-16 10:35
新能源车风阻系数争议事件 - 小米SU7 Ultra因碳纤维前舱盖导流功能争议被质疑"虚假宣传" [2] - 阿维塔12第三方实测风阻系数与官方数据相差33%(0.21Cd vs 0.28Cd)引发舆论关注 [2] - 争议导致车企连夜修改宣传话术、千万级索赔诉讼及风洞实验室天价测试成本话题发酵 [2] 风阻系数的技术演变与行业现状 - 风阻系数最初应用于航空领域,1930年代奔驰首次将风洞用于汽车测试 [2] - 1970年代石油危机推动其成为核心指标,1980年SAE J1263标准确立测量规范 [2] - 电动车时代风阻权重显著提升:120km/h时速下每降低0.01Cd可提升续航10-16km [3] - 特斯拉Model S Plaid以0.208Cd刷新纪录后,奔驰EQS(0.20Cd)、智己L7(0.21Cd)、小米SU7(0.195Cd)等加入竞赛 [4] 行业测试标准与乱象 - 国内缺乏强制国标,ISO 12021允许±0.02Cd误差,车企常选择160km/h风速测试(比行业默认120km/h风阻更低) [4] - 存在"实验室特调车"现象:空悬降至最低姿态、加装临时封闭件、使用油泥模型替代实车测试 [4] - 行业估算每降低0.01Cd需投入2000万元研发成本 [4] 参数竞赛对行业的影响 - 误导消费者购买决策,破坏公平竞争环境,阻碍行业技术实质性进步 [5] - 风阻系数从工程参数异化为技术图腾,导致设计反人性化(如座舱压缩至"仅容儿童乘坐") [6] - 隐藏式门把手在100km/h时速下仅提升续航1-1.5%(百公里省电0.12-0.2度),低速时效果趋零 [6] 用户需求与工程设计的矛盾 - 2023年中国市场新上市电动车68%采用溜背造型,但57%用户实际更倾向传统三厢造型 [7] - 宝马i7(0.24Cd)和极氪001(0.23Cd)证明可在美学、功能与效率间取得平衡 [7] - 用户体验核心应关注极寒环境操作可靠性、暴雨视野清晰度等非量化细节 [8]
线控转向是“彻底的变革性创新”吗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5-13 22:57
线控转向技术发展现状 - 奔驰将于明年推出线控转向系统,成为首家量产该技术的德国车企[4] - 蔚来ET9已获得中欧双认证,成为全球唯一获此认证的车企[6] - 特斯拉Cybertruck已于2023年12月率先量产线控转向系统[10] - 丰田新款雷克萨斯RZ将于今年秋季在欧洲上市,搭载线控转向技术[10] - 采埃孚预测到2030年线控转向系统全球普及率将达2%-5%[13] 市场规模预测 - 全球电控转向市场预计从2021年27亿美元增长至2031年58亿美元[6] - 美国转向系统市场到2032年预计达482.1亿美元[6] 技术优势 - 取消机械连接实现全解耦,提升安全性、操控性和舒适性[19] - 可动态调整转向比,低速更灵敏高速更稳定[24] - 方向盘设计更扁平,增加乘坐空间和驾驶视野[26] - 仅需软件调整即可实现左右舵切换,简化生产流程[27] - 可过滤80%以上路面震动,提升NVH表现[70] 技术挑战 - 路感消失问题通过振动模拟技术解决[31] - 电子元件增加故障风险,需多层冗余备份[32] - 初期成本较高,需规模化降低成本[33] - 网络安全问题通过加密和OTA更新解决[34] 车企技术进展 - 奔驰测试里程超100万公里,采用冗余系统架构[39][40] - 奔驰转向响应更快,可变转向比自动调节[42] - 雷克萨斯开发10年,保留路面反馈算法[50][58] - 蔚来ET9转向比可调范围14:1-6:1,双重冗余设计[60][72] - 特斯拉Cybertruck转向比5:1-12:1可调,后轮转向达10°[80] 用户体验 - 奔驰方向盘仅需340°转向,无需交叉手臂操作[43] - 雷克萨斯转向角度±150°,适应时间短[54] - 蔚来ET9转向响应迅速,山路驾驶精准[64] - 特斯拉Cybertruck三次操作即可适应[79]
揭秘风洞测试江湖
第一财经· 2025-05-11 17:16
风洞测试与风阻系数的重要性 - 风洞测试是汽车研发中对抗风阻的关键手段,每小时平均费用达3万元,单次测试通常需8-16小时,整车研发阶段至少进行3次[1] - 风阻系数直接影响新能源车续航和燃油车油耗,降低10%风阻可提升电动车续航约15km或减少燃油车油耗0.12L/100km[8] - 车速超过100km/h时,80%动力用于克服风阻,风洞测试主要优化空气阻力和风噪[9] 行业风阻系数竞争现状 - 特斯拉Model S 2021年将风阻系数降至0.208Cd,引发行业竞争,奔驰EQS(0.20Cd)、小米SU7(0.195Cd)等相继加入低风阻营销[2] - 概念车风阻系数持续突破,如奔驰EQXX(0.17Cd)、广汽ENO.146(0.146Cd),但量产车需平衡美观与实用性[9] - 风阻差异进入0.2Cd区间后,0.01Cd差距对消费者感知有限,易沦为数字游戏[2] 风阻测试争议与标准化缺失 - 阿维塔12风阻系数争议:宣传值0.21Cd与第三方实测0.28Cd相差0.07Cd,车企解释为测试工况差异[2][3] - 国内尚无统一测试标准,仅参考团体标准,不同风洞结果需通过"标准风洞"修正,四大主流风洞(同济/重庆/天津/广汽)结果存在差异[8] - 测试风速分歧:行业基准为120km/h,但部分车企采用160km/h测试,两者结果最大相差0.005Cd[5] 车企营销与测试透明度问题 - 部分车企通过非量产状态优化测试条件,如空悬超低趴姿态、额外封闭件等,理想汽车高管称"非量产状态即作弊"[3] - 宣传页面常未标明测试工况,小米SU7未直接标注风阻值,阿维塔12官网已删除相关数据[12] - 测试频次减少,部分车企仅测1组数据,相比2018年前明显下降,测试周期从2个月压缩至3-7天[12] 技术优化方向与行业建议 - 车辆外型设计对风阻影响占比60%,其余因素如轮毂/进气格栅等各占5-10%,小米SU7 Ultra采用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优化气流[4] - 专家呼吁明确标注测试条件,将风洞测试作为研发工具而非营销噱头,强调数据对比对车企国际化的价值[13] - 需平衡低风阻与实用性,避免牺牲座舱空间等极端设计[9]
揭秘风洞测试江湖:昂贵的人造风,吹出一场数字游戏
第一财经· 2025-05-11 16:20
风洞测试与风阻系数行业现状 - 风洞测试费用高昂,平均收费3万元/小时,主要由于庞大能耗和设备使用费,车企在量产前通常进行3次测试,每次8~16小时 [1] - 行业内有4座主要气动声学风洞(同济大学、重庆中国汽研、天津中汽中心、广汽集团),测试结果存在差异,另有长城和比亚迪风洞在建 [8] - 风洞测试尚无国家统一标准,仅有团体标准,测试方法参考国外,不同风洞测得数据需通过"标准风洞"修正 [7] 新能源汽车风阻系数营销现象 - 特斯拉Model S 2021年将风阻系数降至0.208Cd后,引发行业营销竞赛,奔驰EQS 0.20Cd、小米SU7 0.195Cd、昊铂GT 0.197Cd等宣传频现 [2] - 风阻系数进入0.2Cd区间后,0.01Cd差异对消费者感知影响有限,部分车企将技术参数变为营销噱头 [2] - 测试风速差异(120km/h与160km/h)导致风阻系数偏差,部分车企宣传值未标明测试条件,如某车型0.195Cd实为160km/h测得 [6] 阿维塔12风阻争议事件 - 博主在天津中汽研测得阿维塔12风阻0.28Cd,与官方宣传0.21Cd偏差0.07Cd,引发行业广泛质疑 [3] - 阿维塔在重庆中国汽研风洞直播测试,6种工况下结果0.21Cd~0.29Cd,公司声明测试车辆为量产车 [3] - 争议原因包括车辆配置/功能状态差异、测试方法不统一、零部件完整性等 [4] 风阻系数影响因素与技术实践 - 车辆外型设计对风阻影响占比近60%,其余因素(车头投影面积、车轮设计等)各占5%~10% [4][5] - 降低风阻10%可使燃油车油耗减少0.12L/100km,电动车续航提升15km,但需平衡造型美观与空间舒适性 [7][9] - 概念车风阻创新纪录(奔驰EQXX 0.17Cd、奇瑞0.168Cd、广汽ENO.146 0.146Cd),但量产车实现难度大 [8] 行业规范与测试透明度问题 - 车企宣传存在"美化"现象,测试车经特殊优化(如空悬调低、加装封闭件)获得最佳数据,与量产状态不符 [11] - 小米SU7 Ultra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宣传引发争议,公司澄清该设计主要用于原型车复刻需求 [5] - 部分车企已修正宣传话术,删除"全球最低风阻"等表述,转向注明测试条件 [10][12]
晚点财经丨黄峥成中国首富;太古、恒隆地产利润下滑;万亿公募董事长被查
晚点LatePost· 2024-08-09 22:37
黄峥成中国首富 - 拼多多创始人黄峥最新财富达486亿美元,超过农夫山泉创始人钟睒睒(474亿美元)成为中国首富[4] - 黄峥持有拼多多25%股份,远高于马化腾(7.4%)、马云(3.9%)和王兴(9.6%)[7] - 黄峥净资产巅峰为2021年2月的715亿美元,年初以来拼多多股价跌5.7%,个人财富减少近30亿美元[7] - 钟睒睒持有农夫山泉84.5%股份和万泰生物73%股份,净资产巅峰为2021年2月的974亿美元,年初以来两家公司股价分别跌34.7%和9.5%,净资产减少超200亿美元[8] 太古、恒隆地产利润下滑 - 太古地产上半年收入持平但净利润同比下降近20%,上海前滩太古里销售额微涨0.2%,上海兴业太古汇和成都太古里下降近20%[8] - 恒隆地产上半年净利润下降10%,计划提供更多相对低价商品应对竞争[8] - 太古地产采取品牌优先策略,扩大一线奢侈品牌比例并发展"实验性零售"吸引消费者[8] 中芯国际业绩增长 - 二季度收入环比增长20%至19亿美元,净利润环比翻倍,毛利率预计回升至19%[9] - 产能利用率提高,客户产品向中高端转移带来价值量提升[9] - 12英寸晶圆产能得到充分利用且未主动降价,8英寸晶圆急单拉货推动业绩[9] 豪华电动车设计困境 - 奥迪A6 e-tron车高比A5四门版高出145mm,侧面显厚重但保留品牌设计元素[10] - 豪华品牌面临传承经典设计与满足新能源期待的平衡难题[12] - 宝马采用油电共用平台但电池容量小10%,奔驰开发独立电动车生产线但仍保留传统设计元素[14][15] 中国家庭去杠杆 - 二季度居民杠杆率下降0.5个百分点至63.5%,为2008年以来最大降幅[20] - 居民总贷款增速降至3.8%,消费性贷款增速降至0.7%[23] - 居民新增中长期贷款同比下滑60.2%[23] 其他行业动态 - 嘉实基金董事长赵学军被查,公司在管资产规模9892.69亿元[8][9] - 哪吒汽车三款车型在巴西上市,比亚迪等车企开始在巴西建厂[26] - 香港面向内地居民的保险销售反弹,2023年总额达590亿港元[29] - LVMH旗下基金战略投资四川唯怡,资管规模350亿美元[30] - 通用汽车二季度在中国亏损1.04亿美元,计划业务重组[32] - 字节跳动计划申请新贷款偿还50亿美元旧贷[33] - 安德玛创始人回归后毛利率提升,库存下降15%[35] - 亚马逊与Tiktok、Pinterest合作实现应用内直接购买[37] - 台积电美国工厂2200名员工中一半来自中国台湾[41] - 国防科技初创公司Anduril融资15亿美元开发AI军事设备[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