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注射液
搜索文档
多起死亡事件后,一批中药注射液或被淘汰
经济观察报· 2025-10-19 14:44
政策核心内容 - 国家药监局、国家卫健委与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加快开展中药注射剂上市后研究和评价工作的公告(征求意见稿)》[1] - 政策要求在2019年修订的《药品管理法》实施前上市的中药注射液均需进行上市后研究 采取“主动评价一批、责令评价一批、依法淘汰一批”的措施[1] - 该政策被视为史上最严的中药注射液监管措施 旨在通过科学规范的方法推进中药注射液行业洗牌[1][13] 行业背景与市场现状 - 中药注射液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 第一支诞生于1941年 目前有超过130种中药注射液品种[1] - 行业曾经历野蛮生长期 包括多款年销售额超10亿元的重磅品种 覆盖心脑血管病、肿瘤、感染疾病等多种疾病[1] - 2016年中药注射液在公立医疗机构市场规模超千亿元 随后因医保等政策限制连续6年下滑至巅峰期的一半[7] - 近年来集采政策施行后 中药企业比西药企业“好过一点” 但整体业务仍在滑坡[7] 安全性问题与临床使用限制 -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24年)》数据显示中药所致不良反应占12% 其中四分之一来自注射液[2] - 中药注射液成分复杂且直接注入静脉 易引发过敏性休克等严重速发型过敏反应 一旦发生问题后果往往严重[2] - 近年来基层医疗机构使用中药注射液受限 2017年国家医保局首次限制清开灵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等26种中药注射液在二级以下医疗机构使用[6] - 部分大型三甲医院如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已有超10年不進也不用中药注射液 中药注射液很少进入国际国内权威指南[4][5] 上市后研究与评价的具体要求 - 上市后研究和再评价包括非临床研究和临床研究两方面 临床研究主要包括安全性评价和有效性评价[7] - 安全性评价主要研究不良反应情况及对特殊人群的影响 包括稀释溶液种类、药液配制后存放时间、给药浓度、给药速度、与临床常用药品的配伍禁忌等[7] - 有效性评价一般应为随机盲法对照试验 需采用注射给药途径的安慰剂作为对照 每个适应证单独进行临床研究 病例数需符合统计学要求[8] - 临床研究结果要求主要疗效指标需优于安慰剂且具有临床价值[8] 企业面临的挑战与行业影响 - 中药注射液上市后研究周期较长 一般需要两到三年时间 最少也需要一年[11] - 临床试验成本较高 至少需要两三千万元 对中小企业构成较大压力[11] - 与化药相比中药的临床试验更难找到证明其有效性的客观指标 需要提供专家型服务而非程序性服务[8] - 政策落地后将直接影响中药注射液的使用和支付 获益大于风险的品种有望在挂网、采购和临床使用等环节获益 疗效不确切、不良反应大的品种将被淘汰[13]
多起死亡事件后,一批中药注射液或被淘汰
经济观察报· 2025-10-19 14:41
中药注射液行业监管政策 - 国家药监局、国家卫健委与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加快开展中药注射剂上市后研究和评价工作的公告(征求意见稿)》[2] - 政策要求在2019年修订的《药品管理法》实施前上市的中药注射液均需进行上市后研究 采取“主动评价一批、责令评价一批、依法淘汰一批”的措施[2] - 该政策被视为史上最严的中药注射液监管措施 将直接影响中药注射液的使用和支付 促使行业洗牌[2][19] 中药注射液市场规模与使用情况 - 中药注射液行业目前有超过130种品种 其中包括多款年销售额超10亿元的重磅品种[2] - 2016年中药注射液在公立医疗机构的市场规模超千亿元 随后由于医保等政策限制连续6年下滑至巅峰期的一半[11] -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已有超10年不进也不用中药注射液 北京市在2012年取消三甲医院门诊输液后 中药注射液在北京三甲医院就很少被使用[6][8] - 相比大型医院 基层医疗机构是中药注射液的主要使用场景 国家自2017年起首次限制26种中药注射液在二级以下医疗机构使用[9] 中药注射液的安全性问题 -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24年)》数据显示 中药所致不良反应占12% 其中四分之一来自注射液[3] - 中药注射液成分复杂且直接注入静脉 易引发过敏性休克等严重速发型过敏反应[1][3] - 文章列举了多起严重不良反应案例 包括2025年5月安徽阜阳患者输注刺五加注射液后死亡 以及2023年11月太原患者输注痰热清注射液后死亡[3] 上市后研究与评价的挑战 - 中药注射液上市后研究和再评价包括非临床研究和临床研究 临床研究主要包括安全性评价和有效性评价[11] - 有效性评价一般应为随机盲法对照试验 病例数需符合统计学要求 主要疗效指标需优于安慰剂且具有临床价值[12] - 临床试验成本较高 每个品种至少需要两三千万元 研究周期较长 一般需要两到三年时间 最少也需要一年[17] - 与化药相比 中药的临床试验更难找到证明其有效性的客观指标 且部分单味药中药注射液套用中医理论困难[13] 政策历史与落地动因 - 中药注射液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 第一支诞生于1941年属于抗战时期的应急药品[2] - 自2006年起多位业内专家多次呼吁对中药注射液进行再评价 但政策至今才走向落地[3][17] - 政策落地与近年来中药注射液严重不良反应/事件频发引发的舆情有关 公众关注和质疑促使监管部门加快推进[4] - 2009年国家曾试图实行再评价机制但未能全面推行 2023年12月国家药监局组建已上市中药注射液上市后研究和评价专家工作组标志着转机[18]
2023年转让股权今年才披露,珍宝岛被上交所通报批评 公司刚称“对信披违规责任人降薪罚款”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31 10:19
信披违规事件 - 上交所对珍宝岛及多名高管予以通报批评 因未及时履行审议程序和信息披露义务 [1] - 未披露交易涉及2023年子公司虎林方圣100%股权转让 交易金额4.25亿元 净收益4.2亿元 占2022年净利润227% [1][2] - 交易延迟至2025年4月才补充披露和审议 原因为时任董秘交接工作中未识别审议标准 [3] 交易细节 - 出售标的虎林方圣持有黄芪注射液等多项药品批文 与现有批文属同品种不同规格 [2] - 根据上市规则 交易利润超上年净利润50%且金额超500万元需披露并提交股东大会 [2] - 2022年公司净利润1.85亿元 该交易收益远超规定标准 [2] 历史信披问题 - 2024年4月因控股股东非经营性占用资金8000万元未及时披露 被黑龙江证监局出具警示函 [4] - 2024年因多期定期报告财务数据披露不准确 被上交所通报批评 [4] - 公司对相关责任人采取降薪罚款和内部通报处分 [5]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42亿元、31亿元、27亿元 呈持续下滑趋势 [5] - 2025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7530万元 同比下滑74%(去年同期2.9亿元) [5] - 业绩下滑主因第三批中成药集采延期执行 预计集采执行后销量将显著提升 [5] - 集采中标产品包含消栓口服液等新增品种 有望带来可观新增收入 [5]
患者输液两小时后离世,专家:中药注射液风控仍有短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09 19:30
中药注射液安全性争议 - 安徽阜阳患者使用刺五加注射液后2小时内死亡 家属要求尸检 卫健委和医院启动调查 [1] - 刺五加注射液近半数不良反应发生在用药后30分钟内 严重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和死亡 [1] - 2023年刺五加注射液销售额达6.14亿元 位居中药注射液前列 [2][3] - 中药注射剂在危急重症治疗中有独特疗效 但存在安全性隐患 需加强监管和提高质量标准 [2] - 2014-2019年四川1270例刺五加不良反应报告显示 45岁以上中老年患者为主 多发生在用药30分钟内 [3] - 热毒宁注射液和注射用血栓通不良反应也多集中在用药30分钟内 [3] 行业监管政策 - 2017版医保目录限制39种中药注射液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使用 基层使用无法医保报销 [4] - 2023版医保目录放宽23款中药注射剂支付限制 9款放宽为限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使用 [13] - 2009年启动中药注射剂再评价 2017年要求严格控制口服改注射制剂 [14] - 2023年《中药注册管理专门规定》要求中药注射剂上市后持续收集不良反应信息 完善说明书 [15] - 说明书禁忌、不良反应、注意事项3年后仍"尚不明确"将不予再注册 [15] - 2025年炎琥宁注射剂说明书新增黑框警告 限制6岁及以下儿童使用 要求具备抢救条件 [11] 市场表现与企业困境 - 中药注射剂市场规模从2015年831.3亿元缩水至2023年479.8亿元 下降近50% [7] - ST龙津2024年医药制造业营收下降36.19%至0.48亿元 核心产品降价67%参与集采 [7] - 大理药业2021-2023年连续亏损 2025年退市 醒脑静注射液等产品销量下降 [8] - 振东制药、红日药业、益佰制药2024年营收跌幅超5% [9] - 康缘药业2024年营收下降19.86% 热毒宁注射液销量下滑30.98% [9] - 益佰制药艾迪注射液因生产违规被勒令暂停生产销售 [9] 行业改进措施 - 企业开展安全性再评价 如上海凯宝进行痰热清注射液上市后研究 [9] - 建议医院制定中药注射剂管理使用制度 明确剂量、疗程、不良反应救治等 [15] - 利用现代科技筛查潜在致敏成分 建立监测前瞻模型 [16] - 加强生产质量管理 控制原材料质量 优化生产工艺 [15] - 对有效性不明确或安全性风险大品种采取限制使用或淘汰措施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