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力新

搜索文档
康哲药业,以介绍方式在新加坡第二上市
新浪财经· 2025-07-15 15:40
公司上市动态 - 公司于7月15日以介绍形式在新加坡交易所第二上市,不涉及发行新股,中国银河证券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为发行管理人[1] - 公司港股每股报12.94港元,总市值315.67亿港元[1] - 公司新交所开盘每股2.05新加坡元,现报2.27新加坡元[2] 业务布局与战略 - 第二上市旨在深化东南亚业务布局,拓展新加坡成熟投资者市场[1] - 东南亚人口接近7亿,医药需求因经济成长、中产阶级壮大、人口老化及非传染性疾病增加而持续上升[1] - 新加坡已成为公司东南亚及中东业务的区域总部[1] 公司产品与商业化进展 - 公司专注于心脑血管、中枢神经、消化及眼科等专科领域[1] - 已有5款创新药进入商业化阶段,包括治疗银屑病的「美泰彤」、亚甲蓝肠溶缓释片「莱芙兰」等[1] - 3款药物进入国家集采,分别为「波依定」、「优思弗」及「黛力新」[1] 港股市场表现 - 午间收市股价12.94港元,较昨收12.54港元上涨0.40港元(+3.19%)[2] - 当日最高价13.22港元,最低价12.70港元,振幅4.15%[2] - 成交量485.38万股,成交额6304.27万港元,换手率0.20%[2] - 市盈率(动/TTM/静)均为18.32倍,市净率1.80倍[2] - 每股收益0.71港元,股息率(TTM)2.27%[2]
康哲药业20250630
2025-07-01 08:40
纪要涉及的公司 康哲药业及其子公司德美医药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战略转型与创新发展** - 公司从原研药向创新药战略转型,采用合作开发和自主研发双轮驱动 [2][3][4] - 2021 年开启自主研究创新药布局,有 20 个项目处于自研阶段,5 - 6 个进入临床开发阶段,产品有全球权利和 license out 可能性 [4] - 2023 年起陆续获批 5 款创新药共 6 个适应症,主要通过合作开发布局 [4] - **业务板块发展情况** - 皮肤健康业务德美医药将分拆上市,预计年底前完成,不显著影响整体财务,有助于提高估值 [3][15] - 心脑血管和消化业务受 VBP 影响后趋于稳定,未来随创新药纳入将持续增长 [2][5] - 眼科业务去年收入约 6 亿元,是盈利公司,未来可能拓展至五官科领域 [5] - 国际化业务以东南亚为核心,已成立四五家公司,总部在新加坡,十余款产品递交上市申请 [21] - **产品组合与业绩预期** - 重点产品组合包括存量国采品种、独家存量和品牌药、创新药,确保不同领域竞争优势和增长潜力 [2][8] - 2024 年三个核心品种收入 26 亿元,集采影响基本出清,业绩将进入高速增长阶段 [2][7] - 2024 年商业化的美泰彤、依洛曲和维图可四个品种,2025 年收入预计至少翻倍增长 [2][8] - 独家存量和品牌药预计维持 10%左右增速 [2][8] - **创新产品进展** - 2025 年拟上市创新产品包括卢可替尼乳膏、德西度司他片、童颜针,预计今年获批 [2][9] - 用于卒中治疗的 Y3 注射液预计年底递交上市申请,销售额可能超 30 亿 [3][11] - 治疗高尿酸血症的 ABP671 预计明年上半年完成三期并递交 NDA [3][12] - 德西度司他片今年将获批上市 [3][9][13] - **临床开发项目** - 接近 20 个自主研发项目,5 个到了 ND 阶段,未来展示进展 [10] - 德美和康哲药业各自布局百亿以上规模创新药,预计 2029 年前有更多管线推出 [10] - 2025 年有三个新药获批及 7 个 NDA 递交 [10]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应对带量采购政策**:核心品种未中标国家带量采购后,销售体量保留率约 50%,2024 年三个核心品种收入 26 亿元,较之前减少一半,2025 年集采影响基本出清 [6][7] - **存量国采品种业绩**:波依定、黛力新和优思弗 2024 年合计贡献 26 亿元,2025 年价格下降,可能导致几个亿收入下降,院内院外营收占比从集采前院内 60%、院外 30%变为去年院外 60%、院内 30% [17] - **独家品种集采风险**:益活益生菌、施图伦植物药、喜辽妥等基本无仿制竞争,无集采风险;新活素虽有生物类似物,但品牌影响力大,不易被颠覆;沙尔福最新集采未包含,无集采风险 [18] - **新活素增长措施**:2025 年采取在产出较低医院扩大产出策略,降低医院集中度,预计实现个位数增长 [18] - **创新品种利润率**:新上市创新品种 2024 年销售额约 3.5 - 4 亿元,2025 年预期翻倍,目前处于亏损状态,稳定期每个品种至少实现 20%以上净利润率 [18] - **易路取市场竞争**:银屑病单抗市场诺华苏金单抗占主导,易路取是第二款白介素 23 单抗,上游靶点、长期安全性好、缓解期长、给药频次低,将逐步抢占市场份额 [19] - **卢可替尼乳膏销售**:博鳌销售不能反映全国情况,大湾区医院开始开方,销售额未统计,2025 年下半年全国获批后体现产品力和推广效果,两三年后海南生产厂国产化提升毛利和净利空间 [19] - **研发及销售费用**:2025 年创新药打市场、自研品种进入临床开发,销售和研发费用上升,利润增速低于收入增速,预计利润持平;2026 年德美不再并表,整体收入和利润增长,利润端增长可观 [22][23]
康哲药业分拆德镁医药上市:资本腾挪术下的“求生”与“弃子”博弈
华夏时报· 2025-05-14 13:33
分拆上市方案 - 康哲药业宣布以"介绍形式"分拆旗下皮肤健康业务平台德镁医药赴港上市,不涉及新股发行或融资,将成为2025年港股市场首个"零募资"IPO案例[2] - 分拆方案为实物分派其持有的90.8%德镁股份予现有股东,股东将直接持股德镁医药并享受独立估值带来的潜在收益[6] - "介绍上市"在港股市场过去十年仅被使用过十余次,核心逻辑在于"存量股份上市流通",无需稀释股权且规避路演定价压力[5] 母公司经营状况 - 康哲药业2023年营收80.13亿元、净利润23.84亿元,同比分别下降12.4%、27.2%;2024年营收进一步降至74.69亿元,净利润16.13亿元,较2022年高峰时期近乎腰斩[6][7] - 业绩下滑主因核心品种集采失标:心脑血管业务收入40.87亿元同比下滑18.8%,消化线业务收入28.8亿元同比下滑6.7%,三款原研药合计收入26.91亿元同比缩水28.8%[7] - 2024年经营活动现金净额12.69亿元同比下降49.3%,存货7.68亿元同比增长20.5%,存货周转天数从107天增至125天[7] 分拆标的财务表现 - 德镁医药2022-2024年营收从3.84亿元增至6.18亿元,但亏损从5517万元扩大至1.06亿元,三年累计亏损超1.6亿元[8][9] - 2024年销售费用3.88亿元吞噬同期99%的毛利(3.92亿元),叠加行政与研发开支后亏损达1.06亿元[10] - 营销团队653人占总员工数85.5%,研发团队仅43人占5.6%,研发费用率仅4%远低于行业15%以上的水平[10][11] 业务模式与风险 - 德镁医药2022-2024年累计投入5.97亿元收购产品权益,形成5.08亿元无形资产及4.64亿元商誉,自主研发管线仅占3%[11] - 2024年经营现金流净流出2.36亿元,账面现金仅0.85亿元,独立上市后可能触发再融资压力[12] - 87%皮肤药收入依赖康哲原有渠道,650人销售团队实为母公司分支,分拆后自建体系或推高销售费用率[14] 战略考量与行业背景 - 分拆被外界解读为"甩包袱"式自救,母公司保留高增长医美业务,德镁医药仅获得低毛利皮肤处方药和护肤品业务[15] - 医药行业已有超20家药企通过分拆子公司谋求转型,集中在医美、消费医疗等政策风险较低的赛道[17] - 分拆可使母公司集中资源巩固核心领域竞争力,德镁医药独立寻找资金与合作伙伴,但母公司将放弃对其未来成长红利的控制权[18]
康哲药业分拆德镁医药上市背后:不融资的资本运作 母公司业绩增长失速急甩包袱?
新浪证券· 2025-04-29 18:45
分拆上市方案 - 康哲药业拟以实物分派形式向现有股东分配德镁医药90.8%股份,剩余9.2%由雇员激励平台持有 [1] - 分拆采用介绍上市方式,不涉及新股发行融资,德镁医药已递交港交所申请 [1] - 分拆后德镁医药将获得独立融资能力,母公司可集中资源发展核心业务 [2] 德镁医药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收入从3.84亿元增长至6.18亿元,但亏损从5517万元扩大至1.06亿元 [2] - 处方药毛利率从2023年76.6%降至2024年61.7%,整体毛利率从76.9%降至63.5% [2] - 销售费用率从57.7%升至62.9%,2024年销售开支达3.88亿元,三年累计9.07亿元 [2] - 研发投入不足,三年累计研发开支仅1.6亿元,研发团队43人占总员工5.6% [2] - 经营现金流持续恶化,2022-2024年分别为-6513万元、-3092万元、-2.36亿元 [3] 德镁医药业务结构 - 聚焦皮肤处方药和皮肤学级护肤品,处方药包括替瑞奇珠单抗注射液、多磺酸粘多糖乳膏等 [2] - 护肤品包括禾零舒缓系列和喜辽妥祛痘系列,主打特应性皮炎与痤疮市场 [2] - 核心产品多通过收购获得,无形资产达5.08亿元,商誉余额4.64亿元 [3] 母公司业绩背景 - 康哲药业2024年营收74.69亿元同比下降6.8%,净利润16.13亿元同比下滑32.3% [4] - 核心产品线中仅皮肤医美和眼科业务分别增长18.2%、24.3% [4] - 三大主力产品因未中标集采导致销售收入合计下降28.8%至26.91亿元 [4] 行业竞争格局 - 中国皮肤病治疗与护理市场规模预计2035年达254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15% [4] - 皮肤健康赛道已聚集华邦健康、复旦张江、贝泰妮等实力雄厚的企业 [5] - 德镁医药核心产品多为仿制药或授权引进,缺乏独家创新药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