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分拆上市
icon
搜索文档
正泰安能短期债170亿货币资金32亿 母公司高存低贷
新浪财经· 2025-08-01 23:05
分拆上市背景与现状 - 正泰安能作为正泰电器旗下唯一的户用光伏业务平台,近期重启IPO并更新招股书材料,此前经历三次"中止" [1] - 正泰安能2024年收入318.26亿元,占正泰电器总收入49.33%;净利润28.61亿元,占母公司净利润73.85% [1] - 分拆上市可能带来抬估值、提盈利、优负债三大好处,典型案例如药明系通过分拆策略实现整体估值提升 [2] 估值与融资情况 - 正泰安能计划募资60亿元,其中50亿元用于户用光伏电站合作共建项目,8亿元补充流动资金及偿还银行贷款 [3] - 正泰安能发行后估值高达600亿元,而母公司正泰电器整体市值不足500亿元,出现母子公司估值倒挂现象 [4] - 公司资产负债率持续攀升,2024年达80.25%,显著高于行业均值74.66% [6][7] 财务状况与商业模式 - 公司短期债务压力巨大,2024年短期债务171亿元,货币资金仅32亿元,资金缺口超百亿元 [7][8] - 公司商业模式需承担前期资金垫付成本,存货规模由2020年1.57亿元飙升至2024年374.14亿元,其中光伏电站账面值360亿元 [13] - 财务费用占净利润之比达42.24%,过大的债务规模拖累公司盈利 [15] 业务表现与行业趋势 - 公司营收增速显著放缓,2024年营收318.26亿元,同比仅增长7.50%;净利润28.61亿元,同比增长9.88% [16] - 户用光伏电站销售业务收入占比78.56%,但单瓦平均收入呈下降趋势,从2022年3.08元/W降至2024年2.96元/W [16][17] - 补贴退潮后毛利率下降显著,户用光伏电站销售业务毛利率从2021年17.41%降至2024年10.97% [17] 关联交易与监管合规 - 正泰电器存于集团财务公司资金期末余额60.39亿元,而获取贷款仅13.51亿元,呈现高存低贷特征 [18][19] - 存款利率与贷款利率差距悬殊,2024年存款超10亿元对应利息收入仅1448.93万元,贷款利率最高达4.65% [20] - 分拆上市接近监管红线,正泰安能净利润占母公司净利润比重47.36%,扣非净利润占比48.24% [18] 客户关系与股权结构 - 上市前夕出现客户突击入股现象,越秀集团2022年入股后2023年新增为公司第二大客户,2024年销售额飙升近百亿元成为第一大客户 [23][24] - 2024年前五大客户销售额占比71.83%,客户集中度较高 [24]
刚刚!长和公告超40座港口出售新进展
Wind万得· 2025-07-28 08:30
长和港口交易进展 - 公司确认与财团的独家磋商期已届满 但仍与财团成员进行讨论 拟邀请中国内地主要策略投资者加入[1] - 为使交易获得监管批准 财团成员及交易架构需变更 公司预留充分时间达成新安排[1] - 公司强调在未获所有相关监管批准前不会进行任何交易[1] - 交易涉及超过40个港口资产 包括巴拿马运河等重要港口[3] 外交部回应 - 外交部表示不掌握中远集团参与交易的具体情况 强调将依法保护市场公平竞争[5] - 中方一贯反对利用经济胁迫侵犯他国正当权益的行为[5] 摩根士丹利观点 - 恢复覆盖长和 给予"增持"评级及65港元目标价[7] - 看好公司三大投资亮点:未上市资产价值未充分反映 潜在增值交易机会 估值吸引且资产负债表稳健[7] - 预测2025年上半年每股盈利2.81港元 同比增长6% 每股股息0.73港元 同比增长6%[8] - 长期看好港口 零售 电讯三大核心未上市资产通过分拆或上市实现价值释放[8]
大华股份“曾孙公司”斩获新订单,担保方华睿科技拟分拆赴港上市
搜狐财经· 2025-07-24 12:42
华睿科技上市计划调整 - 大华股份控股子公司华睿科技的全资孙公司与客户签署设备销售协议,提供2935.6万韩元履约担保 [1] - 华睿科技拟上市地点由境内证券交易所调整为香港联交所,授权开展分拆至境外上市的前期筹备工作 [1] - 华睿科技上市计划始于2021年9月,原计划分拆至境内上市但三年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1] - 公司表示将积极把握资本市场发展机遇,努力推进上市进程 [1] 华睿科技业务发展 - 华睿科技成立于2016年2月,注册资本7826万元,是大华股份旗下专注于机器视觉与移动机器人业务的核心子公司 [2] - 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2] - 初期聚焦工业制造领域的机器视觉产品研发,推出多款工业相机产品,是全球首家推出5000万像素高帧率工业相机的企业 [2] - 2020年整合内部资源加载移动机器人业务,2021年发布全新品牌LOGO"iRAYPLE"及多款新产品 [2] 华睿科技融资历程 - 2021年4月完成Pre-A轮股权融资,投资方为赣州宇星投资和杭州观志琦股权投资,未披露具体金额 [3] - 2023年3月以增资扩股方式引入8名投资者,包括5家股权投资基金、2家A股上市公司及零跑汽车董事长,合计融资约2.6亿元 [5] 大华股份经营状况 - 2018年营收236.66亿元,此后增速放缓,2019-2024年营收分别为261.49亿元、264.66亿元、328.35亿元、305.65亿元、322.18亿元、321.81亿元 [7] - 2019年扣非归母净利润首次突破30亿元,此后六年波动,2024年为23.47亿元,同比下降20.74% [7] - 公司表示业绩走平主要受疫情和宏观环境影响,客户经营决策偏谨慎 [7] - 2019-2024年末员工总数分别为1.37万人、1.73万人、2.29万人、2.36万人、2.35万人、2.39万人,保持动态平衡 [7] 分拆上市影响 - 华睿科技仍纳入大华股份合并财务报表范围,分拆上市可拓宽融资渠道,有利于公司发展 [9] - 分拆上市可能稀释上市公司业绩,但有利于新业务板块成长和团队激励 [9] - 公司对经营管理有信心,看好智慧物联市场发展前景 [9]
华润电力(00836.HK):优质火电构筑深厚底蕴 绿电差异化竞争强化优势
格隆汇· 2025-07-23 10:12
公司概况 - 公司为华润集团旗下唯一电力平台,近年来新能源装机快速增长 [1] - 截至2024年底,公司合计权益装机容量为72.43GW,其中火电/风电/光伏/水电占比分别为53%/33%/13%/1% [1] - 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达到1052.84亿港元,同比增长1.9%,实现归母净利润143.88亿港元,同比增长30.8% [1] - 新能源利润贡献自2020年起超过火电,2024年实现归母净利润90.29亿港元,占公司整体业绩的62.8% [1] 火电业务 - 公司火电机组主要分布在江苏、广东、湖北等经济发达省份,机组利用小时数较高,发电经济效益较好 [1] - 2022-2024年,公司煤电利用小时分别为4731/4688/4625小时,单位燃料成本分别为0.339/0.296/0.276元/千瓦时 [2] - 火电度电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021/0.017/0.032元/千瓦时,单位燃料成本低于同行,度电利润更高 [2] 新能源业务 - 公司大部分新能源项目位于Ⅳ类资源区,具备差异化竞争优势,补贴回款压力较小 [2] - 新能源项目更注重效益而非规模,风光利用小时数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盈利能力领先 [2] - 2025年计划新投产新能源10GW、煤电6.09GW,投产后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将达到50% [2] 资本运作 - 公司拟分拆华润新能源赴A上市,募集资金245亿元,用于开发717.5万千瓦的新能源及储能项目 [2] - 分拆上市有望缓解新能源扩张资本开支压力,长期增长潜力将释放 [3] 盈利预测 - 预计2025-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057.44、1140.65、1216.65亿港元,同比增长0.4%、7.9%、6.7% [3]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47.89、154.84、160.82亿港元,同比增长2.8%、4.7%、3.9% [3] - 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6.5x、6.2x和6.0x [3]
歌尔微电子冲击港股IPO
是说芯语· 2025-07-22 17:54
传感器业务是歌尔微的核心支柱。 2022 年、 2023 年及 2024 年 1-9 月,传感器收入分别为 25.41 亿 元、 20.92 亿元、 25.15 亿元,在公司总收入中占比颇高, 2024 年前 9 个月传感器收入占总收入的 77% 。并且在研发投入上,歌尔微一直保持在 8% 左右,持续为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提供动力,以应对 AI 终端设备快速发展对传感器性能日益严苛的要求。 2025 年 7 月 21 日,歌尔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再次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中金公司、中信建投国 际、招银国际及瑞银集团担任联席保荐人。这一举动再度引发市场对这家全球第一大声学传感器提供商 的关注。此前,歌尔微的上市之路可谓一波三折,此番二次递表,无疑承载着公司诸多期望与战略布局 考量。 歌尔微的上市征程开启于 2020 年 11 月,彼时母公司歌尔股份宣布启动分拆上市计划。 2021 年 12 月, 歌尔微创业板 IPO 获受理,凭借在 MEMS (微机电系统)领域的深厚积累和突出业绩, 2022 年 10 月 顺利通过上市委会议。然而,后续公司却一直未提交注册,直至 2024 年 5 月 27 日撤回 IPO 申 ...
A股IPO撤回的歌尔微,为何转战港交所?
搜狐财经· 2025-07-17 19:17
青岛企业赴港上市动态 - 2025年以来青岛新增5家企业申报交易所审核 其中4家已递表港交所 包括歌尔微 文达通 圣桐特医 国恩股份 另有酷特智能拟A+H上市 [2] - 歌尔微作为最早递表企业备受关注 曾于2021年备战A股IPO并通过审核 但2024年5月撤回申请 [2] 歌尔微资本路径调整原因 - 母公司歌尔股份称终止分拆上市系基于市场环境考量 需统筹资本运作规划 [2] - 2024年新"国九条"从严监管分拆上市 同时证监会推出支持科技企业境外上市政策 [2] - 公司核心技术自主性未完全建立 2023年自研芯片产品出货占比仅22.5% 2024年9月提升至29.7% [3][5] 歌尔微财务与业务表现 - 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31.21亿元 30亿元 32.66亿元 2024年前三季度同比增长52.2% [6] - 同期利润为3.26亿元 2.89亿元 2.43亿元 传感器收入占比达77% [6][7] - 研发投入占比约8% 在半导体行业中处于中等水平 [7] 赴港上市战略考量 - 响应国家支持龙头企业赴港政策 利用香港成熟国际化资本平台与融资渠道 [7] - 分拆后歌尔股份专注精密零组件与智能硬件 歌尔微聚焦MEMS传感与微系统模组 强化各自核心竞争力 [7] - 港交所2025年推出"科企专线"新政 提升监管透明度 针对性支持科技创新企业 [9]
紫金矿业(601899):金铜量价齐升,Q2业绩表现亮眼
中邮证券· 2025-07-17 17:34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8][9]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公司2025年半年度预计归母净利润约232亿元,同比增加约54%;Q2预计归母净利润130亿元,环比增加约27%;预计扣非净利润约215亿元,同比增加约40% [3] - 2025H1公司矿产铜、金、银、锌(铅)产量有不同变化,同时金铜价格表现亮眼,支撑业绩高增 [4] - 2025年5月公司拟分拆控股子公司紫金黄金国际至港股上市,其资产由八座世界级大型黄金矿山组成,将推动公司全球化战略布局 [5] - 公司全资子公司紫金黄金国际拟12亿美元收购RG金矿项目100%权益,若交割成功将提升其资产规模等,助力上市发行工作 [6] - 预计2025 - 2027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为452/505/568亿元,YOY为41%/12%/12%,对应PE为11.24/10.07/8.96,若分拆黄金子公司上市有望重塑黄金业务估值 [9]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公司基本情况 - 最新收盘价19.14元,总股本265.78亿股,流通股本205.88亿股,总市值5087亿元,流通市值3941亿元,52周内最高/最低价为20.29/14.15元,资产负债率55.2%,市盈率15.82,第一大股东为闽西兴杭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有限公司 [2] 财务数据 盈利预测表 | 年度 | 营业收入(百万元) | 增长率(%) | EBITDA(百万元) | 归属母公司净利润(百万元) | 增长率(%) | EPS(元/股) | 市盈率(P/E) | 市净率(P/B) | EV/EBITD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4A | 303640 | 3.49 | 56848.01 | 32050.60 | 51.76 | 1.21 | 15.87 | 3.64 | 9.13 | | 2025E | 403199 | 32.79 | 80875.77 | 45243.17 | 41.16 | 1.70 | 11.24 | 2.98 | 7.53 | | 2026E | 421558 | 4.55 | 92364.16 | 50539.43 | 11.71 | 1.90 | 10.07 | 2.48 | 6.30 | | 2027E | 434787 | 3.14 | 105047.08 | 56779.83 | 12.35 | 2.14 | 8.96 | 2.08 | 5.22 | [11] 财务报表和主要财务比率 | 项目 | 2024A | 2025E | 2026E | 2027E | | --- | --- | --- | --- | --- | | 营业收入(百万元) | 303640 | 403199 | 421558 | 434787 | | 增长率(%) | 3.5 | 32.8 | 4.6 | 3.1 | | 营业利润(百万元) | 48827 | 65868 | 75842 | 87215 | | 增长率(%) | 52.9 | 34.9 | 15.1 | 15.0 | | 归母净利润(百万元) | 32051 | 45243 | 50539 | 56780 | | 增长率(%) | 51.8 | 41.2 | 11.7 | 12.3 | | 毛利率 | 20.4% | 20.7% | 22.2% | 24.1% | | 净利率 | 10.6% | 11.2% | 12.0% | 13.1% | | ROE | 22.9% | 26.5% | 24.6% | 23.2% | | ROIC | 11.6% | 15.0% | 14.5% | 14.1% | | 资产负债率 | 55.2% | 53.1% | 50.4% | 48.3% | | 流动比率 | 0.99 | 1.40 | 1.86 | 2.34 | | 应收账款周转率 | 41.62 | 46.29 | 38.90 | 38.74 | | 存货周转率 | 7.72 | 9.36 | 9.31 | 9.34 | | 总资产周转率 | 0.82 | 0.94 | 0.85 | 0.76 | | 每股收益(元) | 1.21 | 1.70 | 1.90 | 2.14 | | 每股净资产(元) | 5.26 | 6.42 | 7.73 | 9.19 | | PE | 15.87 | 11.24 | 10.07 | 8.96 | | PB | 3.64 | 2.98 | 2.48 | 2.08 | |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百万元) | 48860 | 56896 | 71784 | 81876 | | 投资活动现金流净额(百万元) | -32238 | -19602 | -23086 | -23542 | | 筹资活动现金流净额(百万元) | -4429 | 5569 | -4055 | 1094 |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百万元) | 11956 | 42626 | 44644 | 59428 | [13]
中国罕王完成罕王澳洲金矿股权重组,为分拆上市奠定基础
搜狐财经· 2025-07-17 13:53
公司重组交易 - 中国罕王全资附属公司罕王黄金与Golden Resource、Tuochuan Capital、明德资本及乾隆财富订立股份出售协议,收购罕王澳洲6%股本,总对价252万澳元 [1] - 对价通过发行罕王黄金6%股本结算,交易完成后罕王黄金对罕王澳洲持股比例从94%增至100%,罕王黄金股权结构变为公司持股94%、卖方持股6% [1] - 重组事项已获澳大利亚外商投资审查委员会批准 [1] 战略价值分析 - 重组是金矿业务分拆上市关键步骤,未改变中国罕王对金矿资产的最终权益比例 [2] - 治理结构清晰化:将分散的少数股权统一纳入未来上市公司罕王黄金层面,为上市后规范治理奠定基础 [2] - 财务审计效率提升:罕王黄金100%控股罕王澳洲可简化合并报表流程,降低管理费用 [2] - 业务决策集约化:完全控制权集中可加速澳洲业务决策,提升对全球金价波动的响应能力 [2] 公司背景 - 中国罕王控股有限公司(3788 HK)2011年9月30日在香港联交所上市 [3] - 业务覆盖澳大利亚金矿开发、中国铁矿资源勘探开采及风电用球墨铸铁产品生产 [3] - 风电产品为新能源行业供应优质材料 [3]
大华股份:控股子公司华睿科技拟调整至香港联交所上市
快讯· 2025-07-15 20:15
公司动态 - 大华股份控股子公司华睿科技拟将上市地点由境内证券交易所调整为香港联交所 [1] - 公司于2025年7月15日召开董事会通过该决议并授权管理层开展前期筹备工作 [1] 业务聚焦 - 华睿科技专注于机器视觉与移动机器人业务 [1] - 分拆上市旨在提升融资能力与品牌效应 [1] 进展说明 - 当前事项处于筹划阶段存在不确定性 [1]
四环医药分拆轩竹生物上市:一场漫长的马拉松
北京商报· 2025-07-10 21:04
上市计划与进展 - 四环医药自2022年起筹划分拆轩竹生物独立上市,最初选择科创板但未成功,后转向港交所并已二度递表[1][4] - 轩竹生物科创板IPO于2022年9月获受理,2023年3月暂缓审议,2024年5月终止,撤回原因是业务发展和战略规划考量[4] - 四环医药通过间接全资附属公司持有轩竹生物56.47%的股权[4] - 专家认为港股上市能提供资金支持和国际知名度,且审批流程更灵活[5] 产品与商业化 - 轩竹生物已有一款核心产品KBP-3571获批上市,用于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并计划扩展至反流性食管炎,预计三季度进入III期试验[6][8] - KBP-3571自2023年11月开始销售,但公司尚未实现盈利[1][9] - 公司在肿瘤领域有两款核心产品XZP-3287和XZP-3621,分别用于乳腺癌和肺癌治疗[9] 财务状况 - 2023年收入2.9万元,2024年收入3009.4万元,2024年一季度收入651.4万元,2025年一季度收入255.9万元[9] - 2023年亏损3.01亿元,2024年亏损5.56亿元,2024年一季度亏损0.52亿元,2025年一季度亏损0.65亿元[9] - 2024年亏损扩大主要由于行政开支大幅增加,2025年一季度亏损扩大主要由于收入减少[9] 研发投入 - 2023年研发开支2.39亿元,2024年研发开支1.86亿元,2024年一季度研发开支0.39亿元,2025年一季度研发开支0.53亿元[10] - 研发开支占经营开支总额的比例从2023年的70.9%下降至2024年的32.2%[10] - 核心产品研发开支占比从2023年的45.4%降至2025年一季度的16.4%,反映临床开发进展[10][11] - 公司未来将继续投资核心产品的临床开发,包括KBP-3571、XZP-3287和XZP-36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