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基站芯片
搜索文档
66%美国产品离不开中国芯片!
是说芯语· 2025-09-29 16:11
文章核心观点 - 美国政府研究显示,66%的美国产品使用了中国制造的成熟制程芯片,这反映了美国在产业话语权、供应链回流和霸权策略上的三重焦虑 [1][3] - 中国芯片产业通过采取非对称竞争策略,避开与美国的先进制程正面竞争,转而深耕成熟制程并构建全产业链优势,成功实现了破局 [7] - 全球产业链对“安全”的定义权正在发生转变,从过去由美国主导的技术垄断,转向由中国通过性价比、稳定性和全链条能力构建的生态适配性来定义 [11][13] 美国对成熟芯片依赖的焦虑 - **产业话语权旁落**:美国将芯片划分为先进与成熟制程的企图被打破,中国28nm及以上芯片已广泛应用于特斯拉自动驾驶模块、F-35战斗机传感器及家电电网等关键领域 [3] - **供应链回流失败**: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投入520亿美元试图将产业链拉回本土,但台积电凤凰城工厂投产推迟3年,英特尔俄亥俄工厂28纳米芯片良率仅31% [4] - **霸权策略失效**:美国针对成熟芯片的301调查和关税施压遭到国内企业反对,特斯拉担忧芯片成本上涨20%,雷神公司因缺中国FPGA芯片导致导弹交付推迟,商务部不得不向高通、英特尔发放采购豁免 [5] 中国芯片的非对称破局策略 - **聚焦市场需求**:全球芯片需求中75%为成熟制程,中国避开7纳米EUV技术的封锁,深耕28nm及以上工艺,并通过碳化硅等新材料升级使性能堪比更先进工艺 [7] - **构建全产业链护城河**:中国布局了“饱和式产业链”,从上海新昇的12英寸硅片、江丰电子的靶材到长电科技的封测技术,各环节均有本土企业支撑,华为与中芯国际实现28纳米全流程国产化,代工价格降至每片900美元,比台积电便宜45% [8] - **以市场力量改写规则**:全球企业选芯片标准转向“生态适配”,德国大众因英飞凌涨价转而与比亚迪半导体合作,意法半导体将40%的IGBT芯片交由华虹代工,日本瑞萨包下中芯国际两条产线 [9] 产业链安全定义权的转变 - **“去中国化”不切实际**:美国芯片工程师仅7.2万名,而中国有220万,德州仪器建28纳米产线需从中国高薪挖人,年薪是本土的3倍,美国在2025年解除对华成熟制程EDA软件管制,因三大EDA巨头在华收入占比12%-16%,禁令导致其股价暴跌 [12] - **中国成为规则制定者**:每三台家电有一台使用中国芯片,每五辆燃油车离不开中国造的IGBT,韩国三星和SK海力士的中国工厂供应全球40%的存储芯片,美国加征35%关税的结果是福特电动车停产和雷神导弹交付推迟 [13]
商业航天:读懂蚌埠的复兴,从商业本质开始
新浪财经· 2025-09-15 11:50
产业规模与增长 - 蚌埠商业航天产业链相关企业数量已达3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2025年计划新增规模以上企业不少于3家 [1] - 2024年蚌埠商业航天产业产值实现1.23亿元,2025年1-6月产值同比增长高达119.6%,预计2025年全年产值将超过4.3亿元 [1] - 计划五到十年内,本地商业航天产业落地企业将达50家以上,产值实现100亿-300亿突破 [34] 产业基础与优势 - 发展商业航天的底气源于蚌埠1100余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构筑的制造基底 [7] - 当地坐拥近十万名深耕机、电、仪、控领域数十年的产业工人与工程师 [9] - 蚌埠是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硅基新材料)与全国三大传感器基地之一,拥有国家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MEMS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234个省级以上研发平台 [9] -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连续五年居安徽前列 [9] 战略定位与发展路径 - 蚌埠选择聚焦效益的差异化路径,锚定“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商业航天生产制造基地”定位 [12] - 战略核心是发挥工业配套、区位交通与成本优势,主动避开研发设计等高难度领域,直奔产业能实现商业利润最大化的批量化阶段发力 [12] - 发展逻辑是产业战略下建园区和重大设施,合作大院大所与金融资本,用“重资产”换“轻资产”,打造和完善产业链,在生产制造领域实现商业闭环 [31] 政策与资本支持 - 全市设立多支专项产业基金覆盖商业航天全周期,包括总规模50亿元的安徽和壮高新技术成果基金、10亿元的安徽新蚌禹启航星箭创业投资基金等 [17] - 2019年禹会区政府直投5000万元推动九州云箭安徽智能制造基地落地,成为蚌埠第一家商业航天企业 [14] - 政府部门高效配合企业需求,不遗余力帮忙对接资源、降低成本 [25] 核心设施与产业集群 - 总投资50亿元的蚌埠市商业航天科技产业园于2025年5月正式开园,聚焦火箭总体、关键分系统、卫星部件及地面应用等制造环节 [17] - 大洪山废弃矿坑被改建成火箭发动机试验场,是目前华东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液体火箭发动机测试设施,已为多家商业企业提供试车服务 [20] - 园区形成“火箭—发动机—打印—通信”的闭环生态,吸引深蓝航天、九州云箭、凌空天行、星河动力、椭圆时空、航天驭星、天仪研究院等头部企业将生产制造基地落地于此 [17][22][26][29] 企业案例与协同效应 - 深蓝航天在蚌埠建设重要液体火箭生产制造基地,专注于不锈钢薄壁贮箱、雷霆发动机和栅格舵等核心部件生产,通过技术革新大幅降低贮箱成本并实现减重 [22] - 企业选择蚌埠基于成本考量,包括辐射长三角的区位优势降低运输成本,丰富的本地高校本科生、专科生资源适合制造板块的人力结构 [25] - 镭明激光选择蚌埠是因快速成型的航天制造生态,能近距离服务深蓝航天、九州云箭等客户,实现更快的响应速度和更顺畅的协同研发 [26] - 易科奇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专注于卫星通信载荷和5G基站芯片,于2024年9月签约落户,2025年6月正式投产,被日益完善的商业航天产业链所吸引 [29]
国家大基金减持中芯国际和华虹公司
是说芯语· 2025-05-11 17:03
中芯国际与华虹半导体一季度业绩对比 - 中芯国际一季度营收达163.01亿元,同比增长29.44%,净利润实现13.56亿元,主要得益于12英寸晶圆需求激增及28纳米以上成熟制程产能释放 [3] - 中芯国际14nm及以下先进制程占比突破15%,28纳米HKMG工艺良率达国际领先水平,14纳米FinFET工艺良率也达到较高水平 [3] - 华虹半导体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18.66%至39.13亿元,但净利润仅剩2276万元,同比骤降89.73%,主要受研发投入增加、汇兑损失和折旧费用上升影响 [4] 技术路线与战略差异 - 中芯国际聚焦先进制程突破,计划2025年资本支出达75亿美元,其中70%用于先进制程研发 [3] - 华虹半导体深耕特色工艺领域,面临成熟制程赛道竞争白热化,正尝试向40纳米等更先进制程延伸 [4] - 华虹半导体无锡12英寸厂月产能达9.45万片,但车规级芯片认证周期长达18-24个月,产能释放存在滞后性 [9] 股东减持情况 - 大基金旗下鑫芯香港一季度减持中芯国际6597.72万股,持股比例从7.05%降至6.91% [2][5] - 鑫芯香港同时减持华虹半导体633.3万股,持股比例降至2.98%,中国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基金二期也减持华虹半导体1237.96万股 [2][5] - 华虹半导体自2024年二季度起连续四个季度被大基金减持,显示对成熟制程赛道的战略调整 [5] 市场反应与行业影响 - 5月9日港股中芯国际和华虹半导体开盘分别下跌7%和超11%,A股半导体股全线下跌 [2][8] - 半导体行业处于周期性波动阶段,市场需求复苏存在不确定性,国际竞争加剧 [8] - 中芯国际预计二季度收入环比下降4%-6%,毛利率降至18%-20%,反映行业周期性波动压力 [9] 长期发展前景 - 中芯国际每前进1纳米都需要突破ASML光刻机、应用材料刻蚀设备的封锁,需要持续数百亿级资本投入 [9] - 华虹半导体在功率器件、模拟芯片等领域具备国际竞争力,无锡厂产能释放后2026年毛利率有望回升 [4][9] - 大基金虽减持存量股份,但通过参与中芯国际定增、华虹半导体科创板IPO仍保持战略影响力 [9]
全球约4.5万家上市公司,中美制造产业的差距是怎样?
搜狐财经· 2025-04-05 18:09
全球上市公司格局 - 中国上市公司总市值15.8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二,但平均市值23亿美元仅为美国企业100亿美元的23% [2][3] - 中国上市公司数量6837家全球最多,但平均利润1.3亿美元仅为美国3.8亿美元的34% [3] - 中国产业领军企业平均市值572亿美元仅为美国1060亿美元的54%,净资产回报率落后6个百分点 [5][8] 产业竞争力分析 - 中国原材料行业974家企业营收超出美国114%,但7家领军企业数量仅为美国39% [2] - 信息技术产业1179家中国企业利润总额531亿美元不及美国508家企业2405亿美元的22% [2][10] - 中国在工业、金融等16个四级产业领先,但美国在124个产业拥有285家领军企业 [5] 核心技术依赖度 - 中国5G基站芯片进口依赖度达47%,美国企业通过底层架构授权抽走行业35%利润 [7] - 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球60%但车规级IGBT模块90%依赖进口 [7] - 光伏组件出货量占全球80%但电子级多晶硅纯度落后国际先进水平2个数量级 [7] 资本市场结构差异 - 中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平均估值仅为美国同行1/5,尽管连接设备数量超出3倍 [9] - 89%中国战略新兴产业企业被归类为"信息技术",23个新兴领域缺乏独立分类 [9] - 半导体企业上市后研发强度下降23%,生物医药领域Pre-IPO轮估值泡沫破发率81% [11] 产业升级路径 - 德国"工业4.0"战略培育5000家隐形冠军,日本"产官学协同"构建精密制造护城河 [12] - 大疆创新通过"研发众包+生态赋能"带动2000家中小企业进入无人机产业链 [12] - 上海微电子28nm光刻机取得突破,中国药企AI研发将临床前周期缩短60%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