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6G通信技术
icon
搜索文档
这些未来产业如何助力中国下一个五年?
环球网· 2025-11-02 12:51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建议》提出,着力打造新兴支柱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明确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1] -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表示,这些产业蓄势发力,未来10年新增规模相当于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 [1] 具身智能产业 - 具身智能从新兴产业上升为“经济增长点”,意味着领域将从技术验证和场景试点阶段跨越到产业化与生态化发展阶段 [1] - 过去几年,中国在具身智能算法、操作系统、低功耗算力平台、智能驱动器等全链条取得显著突破 [3] - 未来5年,人形机器人发展将进入“大脑、小脑和本体三者融合”的新阶段 [3] - 人形机器人被定义成一个通用的开发性平台,所有企业都可以去开发适配不同场景所需要的技能,未来会适配康养、家政等方向 [3] - 人形机器人普及将主要体现在工业协作、物流仓储、医疗照护、教育陪伴等高价值场景,未来10年有望像智能手机一样普及,推动一个万亿级新生态的形成 [3] - 公司未来5年将主要聚焦交互智能和场景智能技术领域的突破,让机器人更有温度,为场景客户提供信息价值、情绪价值和功能价值 [4] - 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的真正拐点是公众对人形机器人场景应用的信心,即在少数特定场景下完成批量应用和普及 [4] - 具身智能的突破将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催化剂,带动传感器、电机、减速器、控制芯片、材料等关键环节的创新与国产替代 [5] 量子技术产业 - 量子技术利用量子叠加、量子纠缠等特性,实现量子计算、量子通信和量子测量,量子计算机能带来算力的指数级增长 [6] - 全球主要科技强国均将量子计算视为战略制高点,全球有超过100个企业案例活跃在能源、医疗保健、金融、汽车、航空航天、物流等行业 [8] - 量子计算产业化仍处早期,但技术到应用的转化路径已清晰可见,正从实验室研究走向与行业需求结合的初步商业化阶段 [8] - 全球已涌现300多家量子计算公司,覆盖主流技术路线与潜在应用 [8] - 国外金融、制药、物流等行业已与量子公司深度合作,取得如加速药物研发、提升港口效率等成果;国内应用则以金融行业为主 [9] - 安徽合肥汇聚近百家量子企业,覆盖量子芯片、测控设备、软件、应用及产业资本全链条 [9] - 量子计算在金融领域可进行更精准地风险评估和投资组合优化,在航空航天领域能够高效处理复杂的流体动力学问题 [10] - 量子计算机的技术路线仍处于多元探索阶段,当前核心任务是夯实技术根基,首要突破方向为量子纠错技术 [11] 生物制造产业 - 生物制造是以工业生物技术为核心,利用生物体进行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具有高效性、更好的安全环保性 [14] - 中国生物制造产业总规模已近万亿元,2050年生物制造有望创造30万亿美元的经济价值,占全球制造业的1/3 [14] - 生物制造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重要领域,具备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潜力 [14] - 中美是生物制造领域的领导者,美国在基础研究的原创性突破上有优势,但中国的强项在于创新应用 [15] - 中国未来有可能成为全球第一个构建全民基因测序大数据库的国家,这将彻底改变传统药物研发的双盲测试 [15][16] - 《生物医学新技术临床研究和临床转化应用管理条例》自2026年5月1日起施行,是巨大的行业利好,会极大促进生物医学新技术临床研究 [15] - “十五五”期间,国产高端医疗器械将取得突破;农业领域更优秀的育种方式将提升粮食作物适应性;生物降解将解决环保问题 [16] 第六代移动通信(6G)产业 - 2030年全球6G市场规模将突破1500亿美元,中国市场占比超30%,带动的终端连接数达千亿级 [17] - 6G作为数字经济的底座及基础,对于发展航空航天、低空经济、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等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19] - 中国6G研发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努力方向在于聚焦国际标准的制定,中国6G专利申请量占全球40.3%,连续多年位居第一 [19] - 中国在移动通信基站的部署数量及新一代部署速度方面独占鳌头,并拥有成熟的产业链和成本竞争优势 [19] - 国内6G发展面临芯片技术挑战,6G所用芯片制程至少是1纳米以下,而中国的芯片技术尚未达到国际尖端水平 [20] - 全球6G竞争呈现“多极博弈”特征,美国通过“Next G联盟”联合盟友试图主导标准制定,欧盟强调构建技术壁垒 [20] - 6G时代将使大量上传视频、图像更为方便,通过卫星直连使通信范围更广阔,每GB流量成本将持续大幅下降 [20][21] - 在6G国际竞争方面,将来可能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美国的短板是工程和制造,中国在制造及产业链方面独具优势 [21]
美股异动|昨日因获英伟达投资暴涨超22%后,诺基亚回调跌超5%
格隆汇APP· 2025-10-29 21:52
格隆汇10月29日|诺基亚(NOK.US)跌超5%,报7.37美元。该股昨日暴涨超22%。消息面上,英伟达 CEO黄仁勋在华盛顿举行的GTC DC大会上宣布将对诺基亚进行10亿美元的战略投资。此外,双方将达 成战略技术联盟,共同推进下一代6G通信技术的研发。(格隆汇) ...
6G里程碑式突破!我国科学家研发超宽带光电融合集成系统,首次实现全频段高速无线通信【附6G行业市场分析】
前瞻网· 2025-08-29 14:56
6G技术突破与性能指标 - 北京大学与香港城市大学联合研发出超宽带光电融合集成系统,实现0.5GHz至115GHz全频段无缝重构,支持100Gbps级无线传输速率(相当于同时传输1000个8K超高清视频)[2] - 6G关键指标相比5G全面提升:峰值速率达100Gbps-1Tbps(5G为10-20Gbps)、用户体验速率1Gbps(5G为0.1Gbps)、时延0.1ms(5G为1ms)、连接密度达1亿个/平方公里(5G为100万个)[6][8] - 系统具备动态频段切换能力以规避干扰,并实现环境感知与数据传输同步,适用于智能交通和远程医疗等复杂场景[2] 中国6G战略布局与进展 - 中国自2018年启动6G研究,2019年成立IMT-2030推进组和国家6G技术研发专家组,2021年"十四五"规划明确前瞻布局6G网络技术储备[8][10] - 2024年9月中国移动牵头通过全球首个6G场景用例与需求研究项目,系中国首次主导新一代移动通信标准制定[10] - 2025年7月中国移动全球首发6G试验网,部署10个站点实现280Gbps传输速率,达5G理论峰值的14倍[11] 技术演进与行业影响 - 通信技术从1G模拟信号演进至5G万物互联,6G将推动万物智联新时代,实现自主学习与决策的智能体构建[3][11] - 6G频谱支持能力显著提升:常用载波带宽达20GHz(5G毫米波为400MHz),多载波聚合可实现100GHz带宽[8] - 4G/5G/6G将长期并存,6G规模商用需突破广义功能安全壁垒以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11]
44.22亿主力资金净流入,6G概念涨4.26%
证券时报网· 2025-08-28 21:54
6G概念板块市场表现 - 截至8月28日收盘,6G概念板块上涨4.26%,位居概念板块涨幅第7位,板块内66只个股上涨[1] - 三维通信、沃格光电、崇达技术涨停,东田微、明阳电路、创远信科涨幅居前,分别上涨15.38%、8.77%、8.68%[1] - 七一二、直真科技、慈星股份跌幅居前,分别下跌3.06%、1.56%、1.14%[1] 资金流动情况 - 6G概念板块获主力资金净流入44.22亿元,35只个股获净流入,11只个股净流入超亿元[2] - 中兴通讯净流入13.52亿元居首,亨通光电、华工科技、三维通信分别净流入6.15亿元、5.15亿元、4.82亿元[2] - 三维通信、特发信息、沃格光电主力资金净流入率最高,分别为52.53%、25.21%、22.87%[3] 个股资金数据 - 中兴通讯涨幅7.53%,换手率8.77%,主力净流入13.52亿元,流入比率8.30%[3] - 亨通光电涨幅8.52%,换手率10.09%,主力净流入6.15亿元,流入比率12.33%[3] - 华工科技涨幅5.78%,换手率10.30%,主力净流入5.15亿元,流入比率7.94%[3] - 三维通信涨停(10.06%),换手率12.91%,主力净流入4.82亿元,流入比率52.53%[3] - 特发信息涨幅9.96%,换手率17.95%,主力净流入4.77亿元,流入比率25.21%[3] 资金流出个股 - 移远通信主力净流出1.65亿元,中国卫星净流出1.32亿元,中国卫通净流出1.21亿元[6] - 力源信息净流出1.20亿元,华力创通净流出0.98亿元,七一二净流出0.84亿元[6] - 国缆检测主力净流出0.12亿元,净流出比率-10.79%;慈星股份净流出0.42亿元,流出比率-11.67%[5][6]
10年增长2.2倍,日本人还在投资美国!
搜狐财经· 2025-05-18 20:01
日本对外投资格局变化 - 2024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净额达31.6325万亿日元,同比增长17.1%,创1996年有统计以来最高值 [2] - 对美投资占比达39%(11.7万亿日元),为2014年以来最高水平,10年间增长2.2倍 [2][13] - 对华投资仅4931亿日元,与10年前相比下降近60%,占对外投资比重从22%降至7% [4][13] - 对东盟投资同比增长36%至4.4万亿日元,显示区域供应链多元化趋势 [4] 对美投资驱动因素 - 70%对美投资集中于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前沿领域 [10] - 半导体领域投资占科技投资总额35%,如信越化学在美建厂可获25%税收抵免 [9][10] - 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520亿美元补贴及电动车政策吸引投资,例如丰田34亿美元电池工厂项目 [9][10] - 软银愿景基金2024年对美科技企业投资48亿美元,比对华投资高15倍 [10] 对华投资萎缩原因 - 家电行业受本土品牌冲击,松下在华销售额从2015年1.2万亿日元降至2024年6800亿日元 [13] - 地缘政治因素叠加特朗普加征关税政策,2025年后趋势加速 [4][5] - 日美技术联盟形成排他性创新网络,如日立与通用电气联合开发6G技术并申请247项专利 [10] 投资结构特征 - 未回流日本的再投资收益占比超40%,股本投资同比增长60% [6] - 日元贬值7.8%(年均汇率1美元兑151.48日元)但未阻碍海外投资 [6] - 外资对日净投资额同比下降13%至2.5万亿日元,创2020年以来新低 [9] 未来战略方向 - 计划2030年前将对美高科技投资提升至年度8万亿日元,重点布局量子计算与太空经济 [13] - 日美联合研发极紫外光刻机明确排除对华供应,强化技术脱钩 [13] - 全球供应链呈现美、中、东盟三极格局,日本加速"去中心化"布局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