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C(抗体药物偶联物)类药物

搜索文档
泡沫破灭还是调整蓄势?知名医药分析师最新研判
天天基金网· 2025-06-20 13:24
创新药指数表现 - 自2024年9月底开始,创新药指数震荡上行,扭转了之前长达4年的下行态势,区间最高涨幅达53% [1] - 2024年6月13日至6月19日的5个交易日,该指数下跌130点,跌幅达8.2% [1] 行业现状与前景 - 中国创新药产业已完成"从0到1"的突破,正处于国内政策支持、技术爆发、蓄势出海的起步期,未来仍有较大成长空间 [2] - 中国创新药公司已开始进入收入快速增长的阶段,A股和H股中的主要Biotech公司预计2026年有望整体实现盈利,2027年开始可以大规模盈利 [3] - 中国创新药行业的"DeepSeek"更容易在复杂生物制剂领域诞生,如ADC类药物、双/多抗等药物类型中 [2] 市场驱动力 - 过去10年政策是中国创新药发展的第一驱动力,构建了产业基础生态 [8] - 未来10年市场可能成为第一驱动力,创新出海提升市场空间天花板,带动产业加快盈利 [8] 研发优势 - 在临床前环节,中国领先的Biotech只需要12-20个月,比海外行业平均值24-36个月节约30%-50%的时间 [11] - 中国Biotech在PD-1和GLP-1临床入组患者的速度显著快于海外行业平均值 [12] - 中国药企研发一款新药成本约为美国的1/3,美国平均耗资26亿美元 [12] 市场份额与增长 - 中国创新药市场规模由2019年的1325亿美元增至2024年的1592亿美元,预计2030年有望突破3000亿美元 [10] - 美国目前创新药市场规模约为6021亿美元,预计将以6%的复合年增长率持续增长 [10] 技术领域突破 - 在ADC(66%)、双/多抗(55%)等药物类型中,中国研发项目的占比已经超过50% [12] - 全球大药企从中国创新药企业引入的分子数量(首付款0.5亿美元以上)占比从2019年的0%提升到2024年的31% [6][12] 未来机遇 - AI制药可以进一步缩短创新药的开发周期,是中国创新药企业重要的技术革命窗口期 [7] - 未来5-10年更有可能从现有的头部公司中产生世界级生物医药巨头 [15] - 预计未来总包超过50亿美元的BD交易会越来越多,新的10倍股可能会从这些手握全球潜在大品种的公司中产生 [21] 投资机会 - 创新药产业有望全面爆发,未来创新药领域还会不断涌现10倍股 [3][20] - 从核心龙头公司来看,相较于阶段合理水平,还远没有到泡沫化的阶段 [3][19]
突然大跌!泡沫破灭还是调整蓄势?知名医药分析师最新研判
中国基金报· 2025-06-20 10:37
创新药行业现状与趋势 - 创新药指数自2024年9月底扭转4年下行态势,区间最高涨幅达53%,但6月13日至19日5个交易日内下跌8.2% [1] - 中国创新药产业完成"从0到1"突破,处于政策支持、技术爆发、蓄势出海的起步期,成长空间显著 [1][4] - 中国Biotech公司临床前环节耗时比海外节约30%-50%,临床入组速度显著快于国际平均值 [7][8] 技术领域与竞争优势 - 中国在ADC(占比66%)、双/多抗(占比55%)等复杂生物制剂领域研发项目全球占比超50%,成为研发主力 [4][8] - AI制药将缩短开发周期,为初创公司提供弯道超车机会,技术革命窗口期已至 [5][9] - 中国新药研发成本仅为美国1/3(美国平均26亿美元),人才、临床和政策优势明显 [8] 市场数据与财务预测 - 中国创新药市场规模从2019年1325亿美元增至2024年1592亿美元,2030年预计突破3000亿美元 [7] - A股/H股主要Biotech公司2025-2026年收入增速预计超30%,2026年行业整体有望盈利,2027年大规模盈利 [2][13] - 全球大药企从中国引入分子数量占比从2019年0%跃升至2024年31%(首付款≥0.5亿美元) [4][8] 国际化与标杆案例 - 百济神州、传奇生物、康方生物等公司在头对头试验中产品超越国际巨头,展现BIC药物开发能力 [11] - 百利天恒与BMS达成84亿美元双抗ADC交易(首付8亿美元),三生制药PD-1/VEGF双抗首付12.5亿美元创纪录 [16][17] - 未来具备全球商业化能力的公司有望成长为MNC,欧美高支付市场+新兴市场需求驱动出海 [6][11] 投资机会与产业逻辑 - 创新药行情驱动因素包括政策友好、重磅品种落地、技术突破、货币宽松等,当前未达泡沫化阶段 [13][14] - 部分品种销售峰值预期可从50亿美元对标Keytruda的300亿美元水平,技术平台型公司价值显著 [15] - 未来10倍股将集中于手握全球潜在大品种的公司,总包超50亿美元的BD交易将增多 [16][17] 政策与历史发展阶段 - 2015-2024年政策驱动转型:审评审批改革、18A/科创板融资、医保谈判、带量采购等奠定产业基础 [4][6] - 未来10年市场取代政策成为第一驱动力,创新出海提升空间天花板,推动高质量发展 [6] - 源头创新是成为世界级巨头的关键,需开发FIC/BIC药物解决未满足临床需求 [11][12]
突然大跌!泡沫破灭还是调整蓄势?知名医药分析师最新研判
中国基金报· 2025-06-20 10:14
市场表现与产业逻辑 - Wind创新药指数自2024年9月底扭转4年下行趋势,最高涨幅达53%,但6月13日至19日5个交易日内下跌8.2% [6] - 中国创新药企业在ADC、双/多抗、细胞与基因治疗等领域临床项目数量占比超50%,成为全球研发主力 [7] - 全球大药企从中国引入分子数量(首付款0.5亿美元以上)占比从2019年0%提升至2024年31% [7][13] 行业发展阶段与驱动因素 - 过去10年政策驱动为主:药品审评审批改革、医保谈判、带量采购等推动仿制药向创新药转型 [8] - 未来10年市场驱动为主:AI制药缩短开发周期,出海拓展欧美高支付市场,新兴市场需求增长 [8][9] - 中国创新药完成"从0到1"突破,进入政策支持、技术爆发、蓄势出海的起步期 [7][9] 技术优势与成本效率 - 中国Biotech临床前环节耗时12-20个月,比海外平均快30%-50%,PD-1/GLP-1临床入组速度显著领先 [12] - 中国新药研发成本约8.67亿美元(美国1/3),复杂生物制剂领域(ADC占比66%、双/多抗55%)研发占比超50% [12][13] - AI制药将加速周期降低成本,初创企业可能弯道超车 [14] 财务与盈利前景 - A股/H股主要Biotech公司2025-2026年收入增速预计超30%,归母净利润减亏幅度逐年扩大(2023-2025年分别为37%/42%/56%) [20] - 行业预计2026年整体盈利,2027年进入大规模盈利阶段 [20] - 部分品种销售峰值预期50亿美元,乐观情况下可对标Keytruda达300亿美元 [21] 全球竞争与标杆案例 - 百济神州、传奇生物、康方生物等企业在头对头试验中超越国际巨头,展现BIC(同类最优)能力 [17] - 百利天恒BL-B01D1与BMS达成84亿美元交易,三生制药PD-1/VEGF双抗首付款12.5亿美元创纪录 [24] - 未来5年中国创新药市场规模预计从2024年1592亿美元增至2030年3000亿美元,但仍难超越美国(当前6021亿美元) [11][12] 投资机会与估值 - 核心龙头公司估值未达泡沫化阶段,科技成长股行情爆发期有容纳泡沫空间 [21] - 10倍股将持续涌现,潜在标的集中于手握全球大品种(BD交易超50亿美元)的企业 [24] - A股医药公司平均市值更高流动性更强,港股估值性价比更优但风格理性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