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写作工具

搜索文档
美国科技公司员工亲述:AI夺走我的饭碗,我们只能离开,或者硬扛
36氪· 2025-06-27 14:22
生成式AI引发的科技行业劳动力变革 核心观点 - 生成式AI正在美国科技行业引发深刻劳动力变革 渗透至工作流程 考核指标和岗位结构 导致员工面临重构 边缘化甚至被替代的集体焦虑 [1] - 科技公司强制推行AI工具 将其纳入绩效考核 员工不用AI可能面临淘汰 专业尊严受损 [4] - AI被用作压低成本 掩盖决策失误和裁员合法性的工具 而非真正提升效率 [7] 各公司具体案例 谷歌 - AI工具使用从"推荐"变为"必须" 成为OKR隐性评估标准 员工被公开批评未使用AI将落后 [2] - 员工担忧AI影响产品质量和职业伦理 但高层视其为"进步阻力" 氛围具惩罚性 [2] TikTok - 2024年底用AI审核系统替代人工团队 虽模型错判率高 但公司更在意其"不抱怨 不请假"特性 [2] - 用户因误判申诉时 公司选择优化模型而非重建人工团队 员工自嘲为"AI试验品" [2] Adobe - 前员工因反对生成式AI伦理和版权问题辞职 公司使用OpenAI方案却避谈风险 [3] - 未经授权使用创作者作品训练模型 内部反抗组织难以形成因员工害怕被贴"不创新"标签 [3] Dropbox - 2023年底推广AI写作工具 将内容撰写岗整合为"AI编辑支持" 员工沦为AI内容校对员 [5] - 员工职责变为检查AI生成内容通顺度 禁止大幅修改以防"损害模型学习效果" [5] CrowdStrike - 2024年5月以"聚焦AI效率"为由裁员500人 幸存者面临更重工作量和不可靠AI工具 [6] - AI渗透客服 工单 代码审查等全流程 但错误频出 员工需"高效配合AI"且无补偿 [6] 行业普遍现象 工作流程强制AI化 - 软件工程师被默认为需使用AI辅助编码 成为绩效考核隐性指标 管理层坚持"速度优先于正确" [7] - 健康科技公司员工不用AI会被贴"效率低下"标签 教育科技公司要求用AI撰写内部祝贺信息 [7] 企业文化异化 - AI未实现减负 反成压榨借口 员工需承担被裁同事工作量且无补偿 [7] - 部分公司为AI助手虚构"少数族裔"面孔制造多元假象 实际管理层缺乏真实代表 [7]
能分清这是真的还是AI生成吗?这有一份鉴定指南送给你
红杉汇· 2025-05-16 01:00
AI生成内容现状 - AI每天创作数千万张图片,一年多生成的图片量可能超过人类摄影师一个半世纪的总和[5] - AI生成内容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逼真度充斥数字生活,从图片到文字再到视频,真假界限日益模糊[5] 识别AI文字 - AI文字有明显"AI味儿",表现为故作精确、词汇堆砌、例子和比喻轰炸[8] - AI文字过于完美工整,语法无懈可击但缺乏"人味儿",缺少自然节奏感和情绪起伏[9] - AI擅长模式化输出,如堆砌表情符号、使用特定短语开篇、硬凑头韵词组[9] - AI难以表达真实个人经历和独特见解,可能编造看似合理但经不起推敲的信息[10] 识别AI图片 - 关键细节如手、牙齿、眼睛容易出错,注意手指数量/形态、牙齿排列、瞳孔形状[13] - 检查光影、物理、背景的一致性,如光线来源与阴影方向是否匹配,镜面反射是否符合物理规律[15] - 观察质感与纹理,如皮肤是否过于光滑缺乏毛孔细节,头发是否糊成一片[17] - 留意异常对称和过度完美,这些也可能是AI特征[17] 识别AI视频 - 注意面部细节异常,如眼睛行为、微表情和过于对称的面部[19] - 观察不合逻辑的动作,AI难以完全理解人类无意识的小动作[20] - 检查环境破绽,如脸部光照与周围环境是否一致,背景是否有不自然扭曲[21] - 要求对方做简单动作如按压面部,观察变形是否自然[21] AI检测工具 - 文本检测工具包括Grammarly、ZeroGPT、Scribbr等,分析流畅度、复杂度、模式重复性[23] - 图片/视频检测工具包括deepfakedetector.ai、Hive Moderation、Deepware Scanner等[23] - 目前没有100%准确的检测工具,建议结合多种方法和工具提高识别准确率[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