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rm架构
icon
搜索文档
ISA之战已结束,CPU进入新时代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11-11 09:06
核心观点 - 单一CPU架构无法满足所有处理需求,在单个系统或SoC中采用多种CPU架构已成为行业常见做法 [2] - 人工智能的兴起对计算性能提出更高要求,推动行业寻求包含不同架构的独特解决方案 [3] - 半导体行业正进入异构CPU时代,焦点从哪种架构胜出转向多种架构如何协同工作 [11] CPU架构市场格局 - x86架构由英特尔和AMD共同推进,是PC和通用服务器的主流架构,2024年出货量在2.5亿至3亿颗之间 [5][7] - Arm架构是领先的处理器架构,应用于移动设备、消费物联网、汽车等领域,2024年出货量预计达290亿颗 [5][7] - RISC-V是开源指令集架构,预计2024年出货约10亿个内核,主要用于深度嵌入式应用 [8] - Power架构仍在IBM大型机中使用,SPARC和MIPS等架构在特定细分市场仍有应用 [9] 架构特性与演进 - x86架构优势在于PC和服务器应用程序的软件兼容性,许多x86 SoC集成了用于安全、人工智能的辅助RISC内核 [5] - Arm架构拥有庞大的硬件和软件生态系统,驱动所有苹果PC、部分Windows PC以及众多服务器处理器 [7] - RISC-V允许在ISA级别进行完全定制,在定制嵌入式功能方面极具吸引力,但软件工具和支持仍落后于Arm和x86 [8] - AMD和英特尔已开始开发不同性能级别的x86 CPU内核,为服务器提供更多SoC配置 [11] - Arm新增预验证计算子系统并通过Arm Total Design构建芯片生态系统,支持更广泛的应用和异构计算解决方案 [11] 行业发展趋势 - 人工智能要求从云服务器到嵌入式设备的每瓦性能都呈指数级增长,推动规模、效率和灵活性出现新动态 [3] - 为满足AI对性能效率的需求,同一芯片设计中使用多种CPU架构的情况将更加普遍 [11] - 行业正向基于芯片组的未来处理器和SoC转型,芯片组技术最终将应用于嵌入式系统 [11]
美股异动|Arm Holdings股价连涨三日高通胜诉助力股价飙升6.28%
新浪财经· 2025-10-02 06:48
股价表现 - 10月1日交易日 Arm Holdings股价实现6.28%的显著上涨 [1] - 公司股价为连续第三个交易日上涨 累计涨幅达到7.71% [1] 法律纠纷结果 - 特拉华州地区法院裁定支持高通 驳回了Arm针对其子公司Nuvia的诉讼请求 [1] - 判决使得高通可以继续在其芯片中使用Arm的架构 无需额外的授权费用 [1] 技术合作与产品进展 - 高通近期推出的旗舰芯片已迁移至Arm的第九代计算架构v9 [1] - v9架构以提升人工智能性能为优化重点 支持聊天机器人和图像生成器等应用 [1] - 高通对Arm架构的持续采用 是对Arm技术实力的再次肯定 [2] 行业竞争地位 - 尽管存在RISC-V等新兴竞争对手 但Arm依然在行业内保持领先 [2] - 竞争对手因技术成熟度和生态体系的局限 尚未构成重大威胁 [2] 增长前景 - 公司在AI和高性能计算领域的持续投入 可能带来长期增长动能 [2] - 与高通等主要合作伙伴关系的加强 有助于巩固其行业领先地位 [2]
不想再当“裁判员”,Arm要下场做芯片了
36氪· 2025-08-05 19:23
公司战略转型 - Arm公司决定亲自开发自有芯片 包括Compute Sub Systems物理载体产品 未来将打造从Chiplet到系统的全套产品[1] - 公司首席执行官雷内・哈斯确认正在投资开发自有芯片业务[1] 商业模式背景 - Arm采用高度灵活的IP授权模式 提供指令集架构/微处理器/图形核心和互连架构IP[3] - 客户包括小米玄戒/联发科天玑/苹果A系列芯片 使用APoP IP/IP Core/Architectural等多层级授权[5] - IP授权模式使芯片厂商无需担心技术限制 各大厂商均愿意采用Arm技术[5] 行业竞争格局 - 英伟达2020年曾试图以400亿美元收购Arm 但最终失败并损失20亿美元[6] - 行业反对收购因担忧出现横跨服务器/桌面端/移动端的产业链垄断企业[6][10] - Arm若亲自造芯将导致与高通/联发科/小米/苹果等客户形成直接竞争关系[7] 财务表现 - 2025财年第四季度营收12.4亿美元 净利润增长55% 但下季度营收指引低于预期9%导致股价闪崩[9] - 2026财年第一季度净利润1.3亿美元 同比下降42% 美股盘后跌幅超8%[9] - 三大核心业务数据中心/智能汽车/消费电子均出现增长失速[9] 业务挑战 - 数据中心业务仅能从英伟达Grace Hopper等芯片收取0.8%专利费[11] - 汽车领域主要客户特斯拉转向自研Dojo芯片 替代Arm的Cortex-A78AE[11] - 消费电子领域与高通发生诉讼战 因高通使用自研Oryon CPU脱离IP授权体系[11] 战略动因 - 客户试图减少授权费支付是公司面临的最大危机[11] - 主要客户如特斯拉/苹果/高通/英伟达均具备深厚技术自研能力[11] - 公司通过亲自下场造芯反制试图脱离授权体系的客户[11] 行业影响 - 移动端芯片市场将迎来重大变局[13] - 智能手机SoC市场可能重新洗牌 打破高通与联发科的双头垄断格局[13]
吴雄昂:RISC-V会成为主流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19 11:21
RISC-V架构发展前景 - RISC-V将在AI计算领域成为主流架构,未来5年迎来转折点,采用曲线将非常陡峭 [3][4][8] - AI技术革命需要全新计算架构,RISC-V因其开放性和定制化能力成为最优选,与移动时代Arm的崛起路径相似 [7][8][13] - RISC-V社区将在AI架构中扮演更重要角色,吸引Arm背景资深人士加入 [3][10][11] RISC-V对比Arm的竞争优势 - RISC-V开放架构允许用户掌握控制权,可自由调整指令集和微架构,而Arm创新受限于大客户兼容性需求 [11][13] - Arm授权模式复杂且存在市场限制,RISC-V提供差异化设计空间,适合特定领域优化 [12][13] - AI新范式需要定制化架构,RISC-V的灵活性与Arm标准化设计形成鲜明对比 [11][13][15] 行业参与者战略布局 - 吴雄昂创立CoreLab公司,聚焦RISC-V定制处理器IP解决方案,提供Arm级品质与RISC-V灵活性结合的端到端服务 [14] - CoreLab与Tenstorrent合作开发高性能RISC-V CPU,目标2027年推出全球最快产品,并联合推动生态兼容性 [15][16] - 行业资深人士认为RISC-V生态不成熟是短期问题,Arm早期同样经历类似阶段 [17] AI技术变革驱动因素 - AI产生全新数据类型(如摄像头数据),传统X86/Arm架构难以满足计算需求,催生架构革新 [7] - 大模型军备竞赛推动算力争夺,英伟达市值突破4万亿美元印证底层硬件重要性 [7] - AI程序需基于开放架构开发,RISC-V的Vector/Matrix特性适配多种处理器场景 [13][15]
AI算力秩序重建,Arm走向中心
半导体芯闻· 2025-05-30 18:08
核心观点 - Arm架构正在快速替代x86,成为AI时代的主流计算平台,从智能手机到云端AI算力,Arm正迎来"第二增长曲线" [1] - Arm通过架构创新、生态强化和性能跃迁,逐步从架构提供者转变为"AI计算范式"的塑造者 [1] 从"边缘"崛起:端侧AI不再是"伪命题" - 过去18个月内已有超过150个涵盖语音、图像、文字与视频生成的基础模型面世,AI模型正从云端向端侧设备转移 [3] - 约70%的AI工作负载仍常驻于CPU之上,Arm凭借低功耗、高效能优势占据端侧AI高地 [4] - AI正下沉至更低成本的终端设备,如售价不足140美元的AI手机,Arm正在助力实现"AI普惠" [4] - Arm架构在PC与平板市场需求大幅成长,预估2025年将占整体出货量的40% [4] 撕开云计算主战场:Arm突破x86高墙 - Arm预测2025年头部云服务提供商的算力中将有近一半基于Arm架构 [7] - AI导致的数据中心能耗已从兆瓦级飙升至吉瓦级,Arm架构芯片可实现高达40%的能效提升 [7] - AWS、微软、谷歌、阿里等已推出基于Arm技术的处理器产品 [7] - NVIDIA Grace Blackwell将Arm架构推入高性能AI推理与训练的中心战场 [9] 软硬结合才是竞争护城河 - Arm推出"计算子系统"(CSS),帮助合作伙伴提升性能、降低成本并加快产品上市周期 [10] - 终端CSS为AI智能手机与新一代AI PC带来两位数IPC性能提升 [10] - Arm已有超过2200万名开发者在Arm平台上进行开发 [10] - Kleidi软件库安装量已突破80亿次,并与腾讯混元Angel等主流AI框架完成集成 [11] 下一代旗舰CPU Travis:为AI推理而生 - Arm将发布下一代旗舰CPU Travis,在Cortex-X925基础上实现两位数IPC提升 [13] - Travis将首次引入Armv9的可伸缩矩阵扩展(SME),加速处理AI工作负载 [13] - 叠加Arm精锐超级分辨率技术(Arm ASR),旗舰手机将具备媲美主机的游戏画质与AI推理能力 [15] 行业影响 - 基于Arm架构的芯片出货量已累计超过3100亿颗,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AI汽车及数据中心 [16] - Arm的崛起是架构、生态、能效与软件的系统性胜利,正在重塑芯片世界 [16] - Arm成为"AI计算范式"的重要塑造者,推动从云端到边缘的无处不在的AI平台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