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戒

搜索文档
不想再当“裁判员”,Arm要下场做芯片了
36氪· 2025-08-05 19:23
公司战略转型 - Arm公司决定亲自开发自有芯片 包括Compute Sub Systems物理载体产品 未来将打造从Chiplet到系统的全套产品[1] - 公司首席执行官雷内・哈斯确认正在投资开发自有芯片业务[1] 商业模式背景 - Arm采用高度灵活的IP授权模式 提供指令集架构/微处理器/图形核心和互连架构IP[3] - 客户包括小米玄戒/联发科天玑/苹果A系列芯片 使用APoP IP/IP Core/Architectural等多层级授权[5] - IP授权模式使芯片厂商无需担心技术限制 各大厂商均愿意采用Arm技术[5] 行业竞争格局 - 英伟达2020年曾试图以400亿美元收购Arm 但最终失败并损失20亿美元[6] - 行业反对收购因担忧出现横跨服务器/桌面端/移动端的产业链垄断企业[6][10] - Arm若亲自造芯将导致与高通/联发科/小米/苹果等客户形成直接竞争关系[7] 财务表现 - 2025财年第四季度营收12.4亿美元 净利润增长55% 但下季度营收指引低于预期9%导致股价闪崩[9] - 2026财年第一季度净利润1.3亿美元 同比下降42% 美股盘后跌幅超8%[9] - 三大核心业务数据中心/智能汽车/消费电子均出现增长失速[9] 业务挑战 - 数据中心业务仅能从英伟达Grace Hopper等芯片收取0.8%专利费[11] - 汽车领域主要客户特斯拉转向自研Dojo芯片 替代Arm的Cortex-A78AE[11] - 消费电子领域与高通发生诉讼战 因高通使用自研Oryon CPU脱离IP授权体系[11] 战略动因 - 客户试图减少授权费支付是公司面临的最大危机[11] - 主要客户如特斯拉/苹果/高通/英伟达均具备深厚技术自研能力[11] - 公司通过亲自下场造芯反制试图脱离授权体系的客户[11] 行业影响 - 移动端芯片市场将迎来重大变局[13] - 智能手机SoC市场可能重新洗牌 打破高通与联发科的双头垄断格局[13]
小米高速碰撞爆燃事故后,雷军能否通过新车YU7挺过“信任危机”?
搜狐财经· 2025-05-23 10:55
小米汽车业务发展现状 - 小米汽车交付量在11个月零20天内突破20万辆 创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首年交付量纪录 [2] - 公司连续7个月实现单月交付超2万辆 汽车业务推动小米股价和营收站上新台阶 [9] 新产品发布情况 - 小米发布首款自研大芯片玄戒和第二款新车小米YU7 [2] - 小米YU7定位中大型纯电SUV 尺寸为4999/1996/1608mm 轴距3000mm [3] - YU7搭载96.3度电池包 续航835公里 相比特斯拉Model Y的62.5度电和590公里续航有明显提升 [3] - 雷军表示YU7对标Model Y配置 售价将在三十多万元级别 否认19.9万元定价可能性 [3] 产品质量与安全问题 - 小米SU7在安徽铜陵高速发生事故 造成车内人员伤亡 事故前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 [7] - SU7 Ultra碳纤维挖孔机盖存在"虚假宣传"问题 选装价4.2万元的前舱盖不具备宣传的"高效导流"功能 [8] - 多名SU7车主反映大灯与翼子板接缝处存在鼓包、翘边现象 小米回应称是保险杠安装时间隙调整不一致导致 [9] - 专家指出设计存在问题 热胀冷缩导致变形 认为这是造车经验不足的表现 [9] 营销策略调整 - 雷军个人IP营销"倒逼"一众车企老板亲自下场营销 [2] - 近期营销宣传用语发生变化 "智驾"改为"辅助驾驶" "代客泊车"改为"代客泊车辅助" [5] - 工信部4月16日发文强调车企宣传中不得使用容易引发误解的名词 禁止使用"代客泊车"等用语 [5] - 在YU7发布会上 雷军格外强调汽车安全性 关于辅助驾驶的宣传介绍有所"降温" [3] 技术改进措施 - YU7采用2200兆帕超强钢 前门承载能力提升50% 后门提升37% 提高侧碰安全性 [4] - YU7全系标配端到端辅助驾驶功能且搭载激光雷达 而事故SU7标准版未配置激光雷达 [4] - 雷军强调遇到紧急状况时最好一脚踩死刹车 [4] 市场反应 - YU7未发布就在闲鱼出现大量代订信息 价格在2000-8000元之间 [5] - 公司暂不公布YU7正式价格 也不会开启小定 [5] - 小米为SU7 Ultra前舱盖问题提供补偿方案 包括限时改配服务和赠送2万积分 [8] 公司面临的挑战 - 小米汽车正经历最严重的信任危机 外界对其质量安全及过度营销产生强烈质疑 [2] - 雷军内部表示这是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一段时间 公司已无新手保护期 [2] - 汽车行业技术复杂性和安全性要求更高 传统制造商经过数十年沉淀才形成成熟产品体系 [3]
从哲库到玄戒,从造芯之“死”到造芯之生
虎嗅APP· 2025-05-18 17:57
智能手机厂商自研芯片历程 - 华为2012年启动自研智能手机芯片,2014年推出"麒麟"系列处理器,2019年发布首款5G SoC芯片麒麟990后遭遇美国出口管制导致供应链中断 [2] - 小米2017年发布首款自研手机SoC芯片澎湃S1,搭载于小米5C卖出40-50万台,但后续澎湃S2推进不顺导致项目暂停 [2] - OPPO 2019年启动造芯计划,组建3000人研发团队,2021-2022年推出影像NPU和蓝牙音频NPU芯片,但2022年突然关停芯片业务"哲库" [3] 自研芯片的商业决策差异 - OPPO关停哲库主因是2022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滑11.3%,OPPO自身出货量暴跌22.7%,现金流承压难以支撑芯片研发投入 [7] - 小米重启造芯时全球出货量稳居前三,现金储备充足且业务多元化(手机+AIoT+造车),财务韧性更强 [8] - 芯片研发投入差异:设计高端手机SoC需数十亿元前期研发,每次流片失败损失上亿元,OPPO哲库三年投入估计达150亿元 [7] 组织架构与经验积累 - OPPO哲库采用独立法人模式,与手机业务协同存在信息壁垒,内部被视为"供应商"而非有机组成部分 [9] - 小米"玄戒"团队归属手机部旗下,研发人员为小米正式员工,实现产品需求与芯片设计的高效协同 [10] - 小米从澎湃S1/S2失败中吸取教训,转为先研发手机周边芯片积累技术,而OPPO哲库重复了小米早期错误 [11] 技术路径与行业环境变化 - 小米玄戒SoC采取与联发科合作5G基带的务实策略,规避专利壁垒,而OPPO哲库同时挑战CPU架构和自研基带两大技术难题 [12] - 美国监管焦点转向AI高性能计算芯片,消费级SoC领域出现窗口期,OPPO哲库关停主因是商业考量而非制裁 [15] - AI手机时代催生定制芯片需求,vivo、OPPO、荣耀等厂商已布局影像NPU、显示芯片等专用芯片 [16] 未来发展趋势 - 自研SoC可深度优化软硬件协同,推动AI功能落地,旗舰机型将越来越依赖芯片自主设计能力 [16] - 小米造车和AIoT生态为芯片技术提供更广泛应用场景,手机SoC研发成果可反哺智能驾驶等领域 [17] - 若小米玄戒SoC成功量产,将成为全球第四家具备高端手机芯片自研能力的消费电子厂商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