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股
搜索文档
我们为什么要怀念一位早已被市场遗忘的老人家?
第一财经· 2025-10-10 11:30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回顾了“中国证券教父”管金生的生平及其创办的万国证券的兴衰史,重点阐述了万国证券作为中国证券市场早期开拓者的创新实践、辉煌成就以及因“327国债期货事件”而最终陨落的过程 [1][2][3] 中国证券市场早期发展 - 中国企业股份制改革始于基层经济体的自发探索,改革开放初期地方集体企业与乡镇企业以不规范股票集资形式催生了最早的股票发行与流通活动 [2] - 早期股份制企业面临股票发行阻力,需通过住房抽奖等优惠政策激励购买,反映了市场认知的滞后 [3] - 股份制企业数量有限导致股票供需失衡,价格波动剧烈,凸显早期市场自发性与不稳定性 [3] - 1986年后全国掀起“股份制热”,试点从沿海向内陆延伸,社会金融意识、风险意识与信用意识逐步培育 [3] - 市场发展呼唤规范化中介服务,早期银行柜台交易模式无法满足需求,组建正规证券公司成为必然选择 [4] 万国证券的创立与早期挑战 - 1988年在中国人民银行推动下,上海同期筹建三家证券公司:万国证券、申银证券、海通证券 [4][5] - 万国证券于1988年7月18日正式成立,是上海三家券商中唯一无银行背景、第一家实行股份制的证券公司,初始股东包括上海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等10家企业 [6] - 公司成立初期面临无级别、无编制、无上级主管单位的“三无”困境,导致无人事招聘权、无工资核定权,甚至无法从银行提取现金发工资 [14] - 公司早期以劳务费开支方式过渡近两年,直到1990年下半年才首次公开招聘,解决用人权问题 [15] - 初创期资本金仅1000万元人民币,在达成近4亿元交易额时调度头寸捉襟见肘,资本成本也高于有银行背景的同行 [21] 业务创新与市场拓展 - 万国证券在股票交易代理、证券承销方面曾占据国内半壁江山,集聚大量优秀人才,大胆启用高学历人才 [15] - 公司倡导“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在用人与激励机制上主动性强,个人所得与贡献成正比,曾打破论资排辈为年轻贡献大的员工分房 [17] - 通过举办全国性证券知识讲座积累人脉,为后续全国业务开展奠定基础,尽管一度被金融管理部门质疑资格 [18] - 万国证券黄浦营业部创造多个全国第一:实行全天候营业、开设证券行情报价咨询电话、开办电话委托买卖股票业务、公开受理股票抵押试点等 [38][39][40] - 公司研究并借鉴美林、野村等国际投行,设立投资银行部,建立“大投行”体系,开创中国券商先河 [26][34] 增资扩股与国际化战略 - 为应对资本金不足,万国证券于1992年10月进行法人股定向募集,实收资本增至6.5208亿元人民币 [43] - 公司规划利用募资增设国内外营业网点和分支机构,并计划营造万国证券大厦,目标是建成全国性大型证券公司 [44] - 国际化是公司核心战略,1993年以6800万港元收购香港王集团,更名为上海万国(香港)有限公司,正式登陆香港市场 [47] - 收购后香港公司业务迅猛发展,营业额从1.47亿港元急升至6.59亿港元,股东应占溢利扭亏为盈至4200万港元 [49] - 公司随后联合欧美专家合资组建北美和欧洲公司,业务覆盖国际主要资本市场,成为首家登上世界性金融舞台的中国证券公司 [51] “327国债期货事件”与公司陨落 - 1995年2月23日,“327”国债期货合约价格出现异常波动,万国证券在收盘前8分钟巨额透支抛售1057万口空单,导致价格暴跌 [64] - 当日国债期货交易量达8500多亿元,相当于此前十四年国债发行总量的2.7倍 [64] - 上海证券交易所认定万国证券严重蓄意违规,宣布最后8分钟交易无效,并会同管理部门进行严肃处理 [65] - 事件后监管部门出台多项紧急措施,包括实行涨跌停板制度、限制持仓上限等,并于1995年5月17日起暂停全国国债期货交易试点 [65][67] - 1995年4月,管金生被免去万国证券副董事长兼总裁职务,标志着万国证券时代的终结 [67]
同比大增165%!8月上交所A股新开户数出炉
证券时报网· 2025-09-02 22:01
上交所A股新开户数增长 - 8月上交所A股新开户数达265.03万户 环比增长34.9% 同比增长165% [1][2] - 前8个月累计新开户数达1721.17万户 同比增长48% [2] - 个人A股新开户264.04万户 机构A股新开户0.9974万户 [3] 月度开户数波动趋势 - 1月新开户157万户 2月大幅增长至283.59万户 3月达306.55万户 [4] - 4月受市场下跌影响降至192.44万户 5月受假期影响回落至155.56万户 [4] - 6月小幅回升至164.64万户 7月大幅回升至196.36万户 8月加速至265.03万户 [4] 市场表现与开户数关联 - 8月上证指数累计上涨7.97% 科创50指数累计上涨28% [1][5] - 沪深北三市8月成交额48.47万亿元 刷新历史纪录 环比增长近30% [5] - 超过4000只A股上涨 占比75% 其中1700只涨幅超10% 近400只涨幅超30% [5] 其他类别开户情况 - 8月基金新开户18.25万户 B股新开户0.09万户 [4] - A股、B股、基金三类合计新开户283.37万户 较7月212.58万户增长超70万户 [4]
第一桶金的来源与积累之难
集思录· 2025-06-29 22:22
本金积累路径 - 多数人通过打工储蓄积累本金 包括极端节省生活成本如住远郊毛坯房 控制月消费在900元以下等[2][5][8] - 部分群体通过房产置换实现资本增值 如2005年购入小户型后置换三房 资产从60万增长至100万[9] - 高收入群体通过3倍社平工资加速积累 15年积累现金资本达300+万[5] - 早期资本市场参与者通过封闭式基金等工具实现资产增值 如2014年60万本金在牛市中突破100万[9] 消费观念差异 - 保守型投资者坚持极简消费 如使用红米手机 月消费控制在2000元以内[3][5] - 享乐型投资者注重消费体验 选择四星级酒店和便捷出行 年消费达6k[12] - 阶段性消费变化明显 资产270万后从2000元手机升级至4000-5000元机型[8] 投资策略演变 - 从单一品种(封闭式基金)向多元化发展 包括QDII 可转债 外汇等十余种工具[2][9] - 套利策略被视为普通人最佳投资方式 包括分级基金套利 港股打新等[7][11] - 风险控制意识增强 经历2015年股灾后注重分散投资和负债率管理(控制在50%以内)[9] 时代特征对比 - 2003-2013年期间房产投资回报显著 60平小房增值至70万[9] - 当前经济环境下打工攒钱难度加大 需要更高效的投资策略[7] - 年轻一代存在高收入高消费特征 与老一辈储蓄理念形成对比[3][12] 关键财务数据 - 典型资产积累案例 从50万目标发展到270万金融资产[8] - 房产投资案例 首套房30万首付 置换后资产增值40万[9] - 消费对比数据 保守派5年手机支出6k vs 享乐派单次换机支出6k[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