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Jellycat
icon
搜索文档
2万亿元的大生意,瞄准年轻人的钱包
创业邦· 2025-08-05 11:16
情绪经济核心观点 - 情绪经济指通过消费行为实现情绪满足和心理补偿的市场现象,主要消费群体为Z世代,其核心驱动力来自社会压力下的情绪纾解需求[9][12] - 行业规模快速扩张,2013年以来情绪消费相关产业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2%,预计2025年中国市场规模突破2万亿元[5] - 消费形态呈现多元化特征,涵盖虚拟陪伴(如AI服务)、实体符号(如潮玩盲盒)、社交体验(如演唱会)等细分领域[4][5][17] 消费行为特征 - 64.6%的18-65岁受访者更看重精神消费,48.9%追求定期放松时间,44.2%尝试多巴胺穿搭等情绪表达方式[5] - Z世代通过"情境选择"(购买虚拟服务)和"认知改变"(重构自我价值)实现情绪管理,消费行为与焦虑水平、孤独感显著相关[12] - 盲盒机制通过"随机+稀缺+限量"设计刺激多巴胺分泌,潮玩LABUBU等产品成为情绪投射载体和社交货币[17][18] 行业驱动因素 - 社会压力构成主要动因:未来不确定性(37.1%)、经济负担(36.7%)、工作压力(35.0%)为前三大压力源[14] - 体验经济理论将情绪消费归类为"逃避型体验",行为经济学双系统理论解释其非理性决策特征[13] - 符号消费理论指出,情绪商品超越使用价值,成为构建理想人设的数字化社交资本[12] 市场趋势与案例 - 淘宝/天猫"6·18"数据显示,潮玩、宠物、运动三大情绪赛道实现爆发式增长,453个品牌成交破亿元[17] - 微短剧凭借"3秒吸睛-5秒爆点-10秒反转"模式成为解压选择,52.2%用户将其作为快节奏生活的纾压方式[14][26] - Jellycat与LABUBU形成情绪价值差异:前者侧重自我安放的"拥抱感",后者强化社交表演属性[18] 消费心理与争议 - "创费"概念兴起,年轻人以"悦己"为诉求追求简单确定的生活方式,但可能陷入逃避现实或制造需求的争议[6][24] - 情绪商品通过激活多巴胺、催产素等"幸福激素"满足即时需求,但可能削弱深层情感联结能力[15][25] - 学者指出情绪消费存在双重性:短期缓解焦虑的同时,可能加剧现实社交能力退化等长期问题[13][24]
2万亿元的大生意,瞄准年轻人的钱包
36氪· 2025-08-01 09:07
情绪经济市场概况 - 情绪消费相关产业2013年以来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2% [2] - 预计2025年中国情绪消费市场规模突破2万亿元 [2] - 潮玩、宠物、运动三大情绪赛道在618大促期间实现爆发式增长 [13] 消费群体特征 - Z世代是情绪消费主要群体 通过消费行为寻求情绪纾解与精神归属 [5] - 64.6%的18-65岁受访者更看重精神消费 [4] - 48.9%消费者认为每周需要单独时间彻底放松 [4] - 44.2%消费者尝试过多巴胺穿搭 [4] 消费行为模式 - 消费者追求纯粹持续的治愈力、不麻烦的陪伴感及即时情绪快充 [4] - 52.2%消费者通过刷微短剧实现快速沉浸和即时纾压 [10] - 43.3%消费者选择0压力社交的轻陪伴活动 [10] - 40.7%消费者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或辅导 [10] - 36.7%消费者选择自然疗愈方式如晒太阳 [10] 产品与服务形态 - 线上服务包括爱因斯坦的脑子、好运喷雾、情感树洞、叫醒、陪聊、哄睡等 [2] - 线下消费涵盖Jellycat毛绒玩具、水晶、LABUBU盲盒、演唱会、与"纸片人"约会等 [2] - LABUBU通过"随机+稀缺+限量"盲盒机制刺激多巴胺分泌 带来准博彩体验 [15] - 虚拟陪伴服务成为数字化社交资本载体 用于构建理想化人设 [7] 消费心理机制 - 情绪消费与个体焦虑水平和孤独感显著相关 [7] - 消费者通过情绪投射将压抑情绪转移至LABUBU等载体实现纾解 [13] - 平台通过即时反馈(如打赏提醒)激活用户快思考系统 削弱理性决策 [7] - 情绪消费被归类为"逃避型体验" 价值在于短暂脱离现实压力 [7] 社会文化背景 - 未来不确定性(37.1%)、经济负担(36.7%)、工作压力(35.0%)是主要压力源 [10] - 消费者通过情绪消费填补线上社交的情感空洞 但加剧现实社交能力退化 [8] - 年轻人更愿意为情感、表演、身份认同消费 LABUBU成为身份表演媒介 [15][17] - "创费"概念流行 消费者为创造自己的生活方式而消费 [4]
你有你的LABUBU,我有我的老熊熊
虎嗅· 2025-06-27 07:34
毛绒玩偶的情感价值与社交现象 - 小红书平台出现大量旧玩偶寻亲笔记,用户寻找陪伴多年的旧款玩偶而非热门新品[2][5] - 成年消费者将毛绒玩偶视为情感载体,赋予其记忆价值而非单纯收藏价值[6][40] - 典型案例如博主"面包村长"悬赏5000欧元(后改为500欧元)寻找丢失的树懒玩偶"面包"[9][15][32] 用户行为与社区互动特征 - 单条寻亲笔记可获超1100条评论,形成用户自发互助的寻亲网络[8][16] - 跨国寻玩偶案例中,线下动员包括留学生、当地华人等数十人参与搜寻[25][28] - 成功案例"面包"找回后,相关视频获近4万点赞,形成现象级传播[37] 玩偶陪伴的长期价值体现 - 博主bono连载17年小熊陪伴故事,玩偶见证其人生重大节点[41][44] - 32年陪伴案例中,90后博主"嗯嗯嗯"的小熊经过多次改造仍被视作家人[61][62] - 用户为玩偶赋予人格特征,如小豹子"尼尼"被描述为社恐但野性的狮子座[48][53] 平台生态与用户心理机制 - 寻亲行动促成陌生人社交,用户通过玩偶故事建立情感连接[71][72] - 评论区形成UGC内容池,最高龄玩偶达41岁,展示长期情感依附[68][70] - 临床心理学理论被引用,解释成人通过玩偶实现"正向退行"的心理需求[65] 商业潜力与用户画像 - 用户愿为旧玩偶支付高额悬赏(5000欧元),显示非理性消费倾向[9][32] - 核心用户画像:将玩偶人格化、仪式化(如庆生),并持续多年记录陪伴故事[35][44][62] - 平台内容呈现从寻亲延伸至生命叙事,形成独特的情感社区文化[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