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QLC NAND闪存
icon
搜索文档
OCP大会焦点:制造和封装已大幅扩产,AI芯片瓶颈转向下游,包括内存、机架、电力等
美股研究社· 2025-10-22 18:09
行业瓶颈转移 - AI半导体行业投资逻辑发生深刻转变,瓶颈从上游芯片制造与封装环节转移至下游数据中心基础设施 [2] - 芯片制造和封装环节通过大规模扩产已不再是制约AI发展的核心矛盾 [2][4] - 真正的瓶颈集中在数据中心空间、电力供应、液体冷却、高带宽内存、服务器机架和光模块等配套基础设施上 [2][6] 上游产能状况 - 台积电扩充CoWoS产能的前置时间仅需6个月,供应端灵活性极大增强 [4] - 英伟达CEO明确表示半导体产能已不再是过去那样的限制因素,供应链制造和封装环节已实现大幅扩张 [4] - 预测2026年全球CoWoS总需求将达到115.4万片晶圆,同比增长70% [4] 下游基础设施挑战 - 当前更大的制约来自数据中心空间、电力和配套基础设施的可用性,这些领域建设周期远长于芯片制造 [6] - 随着AI集群规模迈向十万级GPU,液冷已成为新AI机架的默认配置,高压直流供电方案需求增长 [6] - AI工作负载对存储要求极高,Meta数据中心将优先采用QLC NAND闪存,HDD仍将保持95%的容量在线 [8] - 预测2026年全球HBM消耗量将高达260亿GB,英伟达一家消耗54%份额,HBM供应成为影响AI服务器出货的关键变量 [8] 需求与资本支出预测 - 预测2026年全球云服务资本支出将同比增长31%,达到5820亿美元,远高于市场普遍预期的16% [11] - 假设AI服务器在资本支出中占比提升,2026年AI服务器资本支出可能实现约70%的同比增长 [11] - 2026年AI芯片需求中,英伟达预计占据59%的CoWoS产能消耗份额和55%的AI计算晶圆消耗份额 [12] 投资机会新方向 - 投资机会正从上游晶圆代工和封装扩散至更为广阔的下游供应链 [2][13] - 未来无法获得充足电力和物理空间的数据中心将成为AI算力竞赛中的掉队者 [2] - 投资者需要将视野扩展到整个数据中心生态系统,寻找在电力、散热、存储、内存和网络等下游环节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公司 [13]
OCP大会焦点:制造和封装已大幅扩产,AI芯片瓶颈转向下游,包括内存、机架、电力等
硬AI· 2025-10-21 18:26
行业核心观点转变 - AI硬件投资逻辑发生深刻转变,焦点从上游芯片制造与封装环节转移至下游数据中心基础设施 [3] - 芯片制造和封装环节通过大规模扩产已不再是制约AI发展的核心矛盾,真正瓶颈转移至电力、液冷、HBM、机架和光模块等领域 [2][3] - 投资机会从晶圆代工扩散至更广阔的下游供应链,拥有电力和空间资源的数据中心将在AI算力竞赛中占据优势 [2][4] 上游产能瓶颈缓解 - 台积电扩充CoWoS产能的前置时间仅需6个月,供应端灵活性极大增强 [6] - 英伟达CEO明确表示半导体产能已不再是过去那样的限制因素,供应链制造和封装环节已实现大幅扩张 [6] - 尽管2026年全球CoWoS总需求预计达115.4万片晶圆,同比增长70%,但供应端快速响应能力已显著增强 [6] 下游基础设施成为新瓶颈 - 当前更大制约来自数据中心空间、电力和配套基础设施的可用性,这些领域建设周期远长于芯片制造 [9] - 随着AI集群规模迈向十万级GPU,液冷已成为新AI机架的默认配置,高压直流等供电方案需求增长 [9] - HBM需求呈爆炸式增长,预计2026年全球HBM消耗量高达260亿GB,英伟达将消耗54%份额,HBM供应成为影响AI服务器出货的关键变量 [9] 下游组件需求预测 - 预计2026年全球云服务资本支出将同比增长31%,达到5820亿美元,远高于市场普遍预期的16% [12] - 假设AI服务器在资本支出中占比提升,2026年AI服务器资本支出可能实现约70%的同比增长 [12] - 2026年AI芯片需求中,英伟达预计占据59%的CoWoS产能消耗份额和55%的AI计算晶圆消耗份额 [13] 具体技术趋势 - 可插拔光模块因其总拥有成本和灵活性依然是首选,LPO技术正获得关注 [9] - CPO/NPO(共封装/近封装光学)预计将在2028年随着制造工艺成熟而实现 [10] - 出于成本考虑,数据中心将优先采用QLC NAND闪存,HDD仍将保持95%的容量在线以满足大型和远程数据中心需求 [9]
大摩:OCP大会焦点,制造和封装已大幅扩产,AI芯片瓶颈转向下游,包括内存、机架、电力等
美股IPO· 2025-10-21 15:05
行业核心观点转变 - AI硬件投资逻辑正发生深刻转变,瓶颈从上游芯片制造与封装环节转移至下游数据中心基础设施[3][4] - 芯片制造和封装环节通过大规模扩产已不再是制约AI发展的核心矛盾,真正瓶颈在于数据中心电力、液冷、HBM内存、机架和光模块等[1][4] - 投资机会从晶圆代工扩散至下游供应链,拥有电力和空间资源的数据中心将在AI算力竞赛中占据优势[1][4] 上游产能扩张现状 - 台积电扩充CoWoS产能的前置时间仅需6个月,供应端灵活性极大增强[5] - 英伟达CEO明确表示半导体产能已不再是过去那样的限制因素,供应链制造和封装环节已实现大幅扩张[6] - 2026年全球CoWoS总需求预计达115.4万片晶圆,同比增长70%,但供应端快速响应能力显著增强[7] - AI半导体在台积电4nm和3nm等先进节点产能分配中拥有比加密货币ASIC或安卓智能手机SoC更高的优先级[6] 下游基础设施瓶颈 - 当前更大制约来自数据中心空间、电力和配套基础设施可用性,这些领域建设周期远长于芯片制造[9] - 随着AI集群规模迈向十万级GPU,整个数据中心设计理念被重塑,液冷已成为新AI机架默认配置[10][18] - 高压直流(HVDC 800V)等供电方案需求日益增长,电力与散热成为关键挑战[10][18] - 超大规模部署推动OCP推出标准化蓝图,涵盖机架、液冷、电源接口等[18] 关键组件需求预测 - 2026年全球云服务资本支出预计同比增长31%至5820亿美元,远高于市场普遍预期的16%[14] - 2026年AI服务器资本支出可能实现约70%的同比增长[15] - 2026年全球HBM消耗量预计达260亿GB,英伟达一家将消耗54%份额[18] - 英伟达预计占据59%的CoWoS产能份额和55%的AI计算晶圆消耗份额[16][17] 细分领域投资机会 - AI工作负载推动存储变革,Meta数据中心优先采用QLC NAND闪存,HDD仍将保持95%容量在线[18] - 可插拔光模块因总拥有成本和灵活性依然是首选,LPO技术正获得关注[18] - CPO/NPO(共封装/近封装光学)预计在2028年随制造工艺成熟而实现[18] - 像Aspeed这样的公司受益,其BMC(基板管理控制器)扩展到了包括冷却在内的多种设备上[18]
17999的iPhone用了“更差”的闪存,但我觉得这是好事
虎嗅APP· 2025-09-17 18:02
iPhone 17 Pro Max存储配置 - iPhone 17 Pro Max顶配版提供2TB存储选项 售价达17999人民币 成为有史以来最贵的iPhone [5] - 2TB版本相比1TB版本价格高出4000人民币 [5] - 苹果首次在手机上使用单颗2TB QLC NAND闪存颗粒 而非传统多颗TLC颗粒拼接方案 [8] QLC闪存技术特性 - QLC每个存储单元可存储4 bit数据 而SLC/MLC/TLC分别存储1/2/3 bit数据 [11] - QLC因电压控制精度要求更高 导致读写速度较慢且擦写寿命较低 [13][15] - 根据金士顿官方数据 SLC/MLC/TLC/QLC的擦写寿命分别为10万/1万/3000/1000次 [15] QLC实际应用表现 - 2TB QLC闪存在每日写入200GB情况下 理论使用寿命可达30年 [19] - 考虑写入放大系数2.5时 实际使用寿命仍可达11年 [20] - 3D NAND堆叠技术显著提升QLC寿命 通过扩大单元面积增强电荷存储稳定性 [21] 性能优化方案 - 采用SLC缓存技术 将部分QLC空间临时作为高速缓存使用 缓解速度问题 [23][24] - 多die并行写入方案可保障ProRes Raw等大文件录制性能 [27] - 单颗2TB QLC颗粒有助于减少主板空间占用 适应手机集成度提升趋势 [27] 行业影响与趋势 - QLC单位容量成本更低 有利于推动大容量存储手机价格下探 [28] - 苹果率先采用单颗大容量QLC方案 预计其他厂商将跟进该技术路线 [28]
17999的iPhone用了“更差”的闪存,但我觉得这是好事
虎嗅· 2025-09-17 10:14
iPhone 17 Pro Max 定价与存储配置 - iPhone 17 Pro Max顶配版提供2TB内存选项,售价达17999人民币,为史上最贵iPhone [1][2] - 2TB版本相比1TB版本(售价13999人民币)价格高出4000人民币 [2] QLC闪存技术应用与分析 - 苹果在iPhone 17 Pro Max的2TB版本中采用了单颗2TB容量的QLC NAND闪存,而非传统的多颗TLC闪存拼接方案 [3][6] - QLC(Quad-Level Cell)闪存每个存储单元可存储4 bit数据,相比SLC(1 bit)、MLC(2 bit)、TLC(3 bit)单位容量成本最低 [12][14] - QLC闪存因电压控制区间更窄,导致其读写速度相对更慢,且使用寿命较短,金士顿官方数据显示QLC擦写寿命约为1000次,远低于SLC的10万次、MLC的1万次和TLC的3000次 [15][19][20] - 行业通过采用3D NAND堆叠技术提升QLC闪存的电荷存储稳定性与寿命 [32] - 为缓解QLC速度慢的问题,行业广泛采用"SLC缓存"技术,将部分QLC空间模拟为SLC进行快速写入,再后台转移至QLC [34][35] QLC闪存实际使用评估 - 对于普通用户,QLC闪存在手机生命周期内的寿命足够,以1TB QLC硬盘为例,1000次擦写寿命可累计写入1000TB数据,假设每日高强度写入200GB,可持续使用近14年 [25][26] - 2TB QLC硬盘在考虑写入放大系数(假设为2.5)后,每日写入200GB仍可使用约11年 [27][29] - 高集成度主板设计可能限制了使用TLC堆叠实现2TB容量的可行性,QLC方案有助于在有限空间内实现更大存储 [43] 行业影响与未来展望 - QLC闪存作为新技术应用于手机,其成本优势有望推动其他厂商跟进,未来消费者可能以相同或更低价格获得更大存储容量的手机 [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