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HBM(高带宽内存)
icon
搜索文档
AI泡沫疑云下,投资机会还剩多少?
国际金融报· 2025-11-25 20:29
11月25日,A股延续反弹,AI(人工智能)概念股集体飙升。作为全年主线,AI板块此前因获利盘 集中兑现及美股"AI泡沫"担忧而大幅回撤。当下投资者最关心的是:如何理性看待并参与这轮AI行情? 在止于至善投资总经理何理看来,当前机会主要存在于算力、应用两端。其中,算力端关键看存储 ——AI计算需要大量数据高速进出,高带宽、大容量的HBM(高带宽内存)、HBF(高带宽闪存)等 已成为GPU(图形处理器)乃至AI服务器升级的必然方向。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投资AI领域需要注意哪些? "思维转变是第一步,投资方法转变是第二步,方向比努力更加重要,方向对了努力才有价值,否 则努力有可能会变成阻力。"何理表示,一是从方法上来说,别再靠猜趋势、画K线、听消息;二是树 立价值投资观念,赚企业长期发展的钱。具体投资上,何理自创了一个价值投资公式:价值投资≈好资 产+好价格,缺一不可。 AI和互联网的投资思维有何不同?何理认为,互联网商业模式通常分to B、to C两类,靠单点垄 断、抢占用户时长,做的是流量生意;AI商业模式则是to Task,由多模型协作完成具体任务,追求单位 任务效率,做的是算力/任务生意。AI投资思维也 ...
野村:AI芯片热潮助推房价起飞!韩国经济迎来"芯片+地产双重超级周期"
美股IPO· 2025-11-21 16:55
文章核心观点 - 韩国经济正经历由AI驱动的半导体超级周期与国内房地产超级周期构成的“双重超级周期”,两者通过流动性传导形成自我强化闭环 [1][2][5] - 基于此,野村证券将2026年韩国GDP增速预期从1.9%上调至2.3%,并预期央行将维持2.5%的政策利率不变 [1][6][23] 半导体超级周期 - 全球半导体行业进入由AI计算和云基础设施驱动的结构性上升期,与过往内存繁荣不同,此次主角是AI [4] - HBM和高端DRAM供应在结构上受限,支撑价格并延长周期寿命 [4] - 基准情景下,预计2026年半导体出口增长50-60%;牛市情景下,出口增长60-80%,芯片贸易顺差可能在2026年超过1200亿美元 [10] 房地产超级周期 - 韩国房地产市场进入新超级周期,首尔公寓价格指数已突破前高,年初至今上涨7.2%,远超全国0.5%的涨幅 [11][14] - 供应短缺是核心驱动,自2022年以来房屋新开工量暴跌近40% [12] - 尽管房价收入比估值紧绷,但极低的实际借贷成本和积压的储蓄缓冲使高估值可持续 [14] 宏观经济联动与影响 - 半导体出口带来的巨额贸易顺差预计将使2026年经常账户顺差达到1640亿美元,占GDP的7.6% [1][18] - 贸易顺差推动国内M1货币供应量激增,形成流动性泛滥,并通过财富效应提振消费,预计将在2026年提振消费增长0.6-0.8个百分点 [6][18] - 财富效应源于企业利润飙升和家庭资产升值,正修复家庭资产负债表 [18] 货币政策与投资策略 - 韩国央行宽松周期已结束,预计政策利率将维持在2.50%不变至2026年底 [3][19][23] - 宏观审慎政策将取代利率政策成为控制房地产市场的主要工具 [19] - 利率策略建议在7年期NDIRS上接收固定利率交易,因财政状况改善和WGBI纳入将带来资金流入,限制长端利率上升空间 [20] - 股票策略强烈看好资本密集型科技股、AI价值链以及受益于消费复苏和美韩关税协议的汽车板块 [20]
AI芯片热潮助推房价起飞!韩国经济迎来"芯片+地产双重超级周期"
华尔街见闻· 2025-11-21 14:28
野村证券在报告中指出:韩国正经历一场由AI通过出口赚取美元,进而转化为国内流动性,最终由房地产和股市接盘的宏观盛宴。 据追风交易台,11月20日,野村报告称,韩国乃至全球经济面临复杂局面,韩国正在经历两个"相互强化的超级周期":一个是受全球AI革命驱动的半导 体超级周期,另一个是受国内结构性供应短缺驱动的房地产超级周期。 这对投资者意味着什么? 半导体超级周期:外部引擎全面重燃 这不仅仅是周期性的反弹,这是一次结构性的阶跃。 野村的数据显示,全球半导体行业已进入由AI计算和云基础设施驱动的结构性上升期。与2017-2018年的内存繁荣不同,这次的主角是AI。HBM(高带 宽内存)和高端DRAM的供应在结构上仍然受限,这不仅支撑了价格,更延长了周期的寿命。 出口数据爆炸:野村预计,芯片出口增长率将从2025年的约25%飙升至2026年的50-60%。 三种情景预测: 1. 忘了进一步降息吧:野村维持"非共识"观点,认为韩国央行将在2.50%的终端利率上长期按兵不动。 2. GDP预期上调:财富效应正在发力,野村将2026年韩国GDP增长预测从1.9%大幅上调至2.3%(高于市场共识)。 3. 流动性泛滥:芯片出 ...
伯恩斯坦:以史为鉴,内存涨价对手机行业影响有多大?
美股IPO· 2025-11-21 00:07
文章核心观点 - AI需求爆发式增长引爆新一轮内存芯片涨价周期 移动DRAM合约价在2025年四季度环比上涨30%-40% NAND价格出现高个位数百分比增长 此轮涨势可能持续至2026年上半年甚至2027年[2][5] - 内存涨价对不同定位智能手机的影响存在显著结构性差异 高端机型因内存成本占平均售价比例低而较为安全 中低端机型则首当其冲成为冲击重灾区[1][2][6] - 面对涨价周期 手机行业采取高端化转型、强化供应链管理和推动技术创新三大关键策略以增强抗风险能力 行业可能迎来新一轮洗牌 头部企业市场份额有望提升[11][12] 内存涨价周期驱动因素与现状 - 本轮涨价核心驱动力为AI需求爆发 每台AI服务器的DRAM需求是普通服务器的8倍 NAND需求达到3倍[3] - 芯片巨头三星和SK海力士调整产能 将资源从手机用LPDDR芯片转向毛利率高达50%-60%的HBM产品 导致手机内存供应持续紧张[3][4] - 2025年四季度移动DRAM合约价环比涨幅达30%-40% DDR5 16Gb颗粒单月涨幅飙升至102% 芯片厂商暂停报价加剧市场恐慌[2][5] 对不同定位智能手机的影响 - 苹果iPhone 17 Pro Max等高端机型内存成本仅占平均售价的4% 受涨价影响极小[1][7] - 安卓高端机型如小米17 Pro内存成本占比为7% 影响相对较小[1][8] - 安卓中低端机型如Redmi系列内存成本占平均售价超10% 受冲击最重 若内存价格上涨40% 小米智能手机毛利率可能下降2-3个百分点[1][2][9] 具体公司案例与应对 - 传音2025年第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22.6% 但净利润下降11.06% 移动手机业务毛利率因内存涨价曾下降2个百分点[9] - 小米通过高端化转型应对压力 小米17系列出货量同比增长30% 其中80%为17 Pro/17 Pro Max等高端机型 显著降低整体业务对内存成本的敏感度[9][10] - 历史上内存价格波动对小米毛利率影响显著 降价周期中毛利率提升 涨价周期中则从16.5%回落至低双位数水平[9] 行业应对策略与发展趋势 - 高端化转型是最有效的缓冲手段 高端机型内存成本占比低、利润空间大 realme等品牌已将产品线向4000元价格带延伸[11] - 供应链管理能力至关重要 头部厂商通过长期供货协议锁定基础产能 并加大与国产存储厂商合作[11] - 技术创新开辟新路径 推广LPDDR5X等高性能芯片提升存储效率 AI手机的智能调度算法可通过数据压缩技术降低实际负载[11] - 内存涨价周期往往伴随行业洗牌 2017年和2023年的涨价潮导致中小品牌退出市场 头部企业份额提升 此次叠加AI转型 强者恒强趋势可能更明显[12]
以史为鉴,内存涨价对手机行业影响有多大?
华尔街见闻· 2025-11-20 21:19
AI需求引爆内存涨价周期 - AI服务器需求爆发式增长是核心驱动力,每台AI服务器的DRAM需求是普通服务器的8倍,NAND需求是普通服务器的3倍[2] - 2025年四季度移动DRAM合约价环比上涨30%-40%,NAND价格环比上涨高个位数百分比,DDR5 16Gb颗粒单月涨幅飙升至102%[1][2] - 芯片巨头三星、SK海力士将产能从手机用LPDDR转向毛利率达50%-60%的HBM产品,导致手机内存供应持续紧张,涨势或持续至2026年上半年甚至2027年[1][2] 对不同定位智能手机的差异化冲击 - 冲击存在显著差异,中低端机型受创最重,例如Redmi系列内存成本占ASP超10%,若面临40%涨价,小米智能手机毛利率或下降2-3个百分点[1][4] - 高端机型影响轻微,苹果iPhone 17 Pro Max等机型内存成本仅占ASP的4%,安卓高端机型如小米17 Pro内存占比7%[1][3] - 传音2025年Q3净利润下降11.06%,2024年三、四季度因内存涨价其移动手机业务毛利率下降2个百分点,凸显中低端市场压力[4] 手机厂商的应对策略与行业格局演变 - 高端化转型是最有效缓冲手段,小米17系列出货量同比增长30%,其中80%为高端机型,realme等品牌也将产品线向4000元价格带延伸[4][5][6] - 供应链管理能力决定抗风险上限,头部厂商通过长期供货协议锁定基础产能,并加大与国产存储厂商合作[6] - 行业洗牌趋势明显,2017年和2023年的涨价潮中中小品牌退出市场,此次叠加AI转型,强者恒强趋势可能更明显[7] 对相机组件供应链的差异化影响 - 相机镜头供应商受冲击较小,而相机模组存在1-2个季度的滞后影响[1] - 苹果供应链受冲击程度明显小于安卓供应链[1]
中芯国际CEO:存储涨价对逻辑代工有两大致命影响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5 22:41
三季度业绩表现 - 三季度收入23.82亿美元,同比增长9.7%,环比增长7.8% [1] - 三季度净利润约1.92亿美元,同比增长28.9% [1] - 折合8英寸标准逻辑的月产能首次突破百万片,产能利用率升至95.8%,环比增长3.3个百分点,为2022年二季度以来新高 [1][7] - 三季度毛利率达到22.0%,环比提升1.6个百分点 [7] 业绩增长驱动因素 - 增长核心驱动力来自客户向国产供应链的切换,三季度来自中国区客户的收入占比高达86.2%,较二季度的84.1%进一步提升 [4] - 来自中国区客户的收入绝对值环比增长11%,国内消费电子客户加速替代海外供应链 [4] - 客户补库存需求是另一大推动力,部分客户因应对关税预期导致国内备货不足,现需补充库存以争夺市场份额,尤其是模拟类、功率类、大电流类产品 [5] - 汽车和工业领域情绪反转,库存消耗完毕回归安全水位,并预计明年行业修复,均开始补库存 [6] - 产能利用率超预期高出公司预期3个百分点,高企的产能利用率直接对冲新产能折旧压力,成为毛利率超预期的主因 [7] 产品组合变化 - 来自消费电子的收入占比从二季度的41.0%大幅提升至43.4% [7] - 智能手机品类收入占比从25.2%下降至21.5% [7] - 公司在产能供不应求下主动调配,将部分总量和价格已确定的手机订单(如PMIC)推迟,优先支持模拟电路、存储等急单 [8] - 消费电子增长全面,包括智能音箱处理器、电动自行车Cat.1定位芯片、TWS耳机、Wi-Fi等产品,中国供应商份额全面增长 [8] 四季度及未来展望 - 公司预计四季度收入环比持平至增长2%,毛利率将下滑至18%至20%区间 [1][9] - 谨慎判断的核心变量指向由AI驱动的存储芯片超级周期 [9] - 存储涨价对逻辑代工有两大致命影响:供应链无法配套风险(若无法确保DRAM和NAND供应,终端厂商会减少PMIC、CIS、MCU等配套芯片采购)和成本挤压压力(存储芯片涨价挤压终端产品利润,客户希望其他芯片降价来平衡) [10] - 内部成本压力同步上升,三季度资本开支23.94亿美元,前三季度累计达57亿美元,全年资本开支预计与去年约73亿美元水平差不多或略高,新设备集中到货将在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带来巨额折旧 [11] - 2026年中国晶圆制造业产能扩充速度预计增高,行业竞争将永远存在 [11] - 公司未来重点在于提供有性能、有质量的技术和服务,开发定制化、有特色的产品平台,并在成本、反应速度、迭代速度上保持优势 [12]
中芯国际CEO:存储涨价对逻辑代工有两大致命影响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5 22:34
文章核心观点 - 中芯国际三季度业绩表现强劲,收入达23.82亿美元,同比增长9.7%,环比增长7.8%,净利润约1.92亿美元,同比增长28.9%,产能利用率升至95.8% [1] - 业绩增长主要受益于国产供应链切换和客户补库存需求,中国区客户收入占比提升至86.2% [4] - 尽管当前订单饱满,但公司对四季度及明年的业绩指引偏谨慎,预期收入环比持平至增长2%,毛利率下滑至18%-20%,主要担忧存储芯片超级周期带来的供应链无法配套和成本挤压风险 [9][10] 三季度业绩表现 - 收入23.82亿美元,同比增长9.7%,环比增长7.8%,净利润约1.92亿美元,同比增长28.9% [1] - 折合8英寸标准逻辑的月产能首次突破百万片,产能利用率高达95.8%,环比提升3.3个百分点,逼近满产 [1][5] - 毛利率达到22.0%,环比提升1.6个百分点,产能利用率超预期是毛利率提升的最大功臣 [6] 业绩增长驱动力 - 核心驱动力来自客户向国产供应链的切换,三季度来自中国区客户的收入占比达86.2%,环比提升,其收入绝对值环比增长11% [4] - 客户补库存需求是另一大推动力,包括此前因关税预期导致国内备货不足的客户,以及汽车和工业领域情绪反转后开始补库存 [4][5] - 产品组合显著调整,消费电子收入占比从41.0%提升至43.4%,智能手机品类占比从25.2%下降至21.5%,公司主动优先支持模拟电路、存储等急单 [6] 四季度及未来展望与挑战 - 四季度收入指引为环比持平至增长2%,毛利率预期下滑至18%-20%区间 [9] - 谨慎态度的核心变量是存储芯片超级周期,AI算力需求导致HBM产能虹吸效应,传统DRAM和NAND Flash产能受挤压,价格持续反弹,四季度合约价预计上调20%-30% [9] - 存储涨价对逻辑代工造成两大影响:供应链无法配套风险(终端厂商因存储供应问题减少配套芯片采购)和成本挤压压力(终端产品利润空间被挤压,压力传导至代工厂) [10] - 内部成本压力同步上升,三季度资本开支23.94亿美元,前三季度累计达57亿美元,新设备集中到货投入生产将带来巨额折旧 [11]
雷军都喊贵,AI害你买不到便宜的手机了
芯世相· 2025-11-15 12:11
内存价格走势 - 过去两年内存价格持续下跌,1TB固态硬盘价格一度下探至三百元区间,32GB DDR5内存条价格也变得触手可及 [7][8] - 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内存价格风向转变,NAND闪存和DRAM运存价格均大幅上涨,1TB固态硬盘价格已翻一番甚至更多,内存条价格同样上涨数百至上千元 [10][11] - 内存条价格在短期内快速攀升,例如7月份购买的内存条至文章发布时已涨价近一倍 [12] 内存行业周期特性 - 内存行业存在明显的周期性,类似猪周期,当需求减少时厂商默契减产并低价出货以降低库存,待需求回暖后便提价,通常3-5年完成一个循环 [22] - 在行业周期中,三星等厂商曾采取反向操作策略,在市场低迷时扩产并以亏本价格销售,旨在淘汰资金不足的竞争对手,奇梦达和尔必达均因此受挫 [22] - 与以往周期不同,本次内存涨价潮被预计将持续数年,可能是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 [24] AI需求对内存产业的影响 - 内存厂商正效仿英伟达的发展路径,将业务重心转向利润更高的AI领域,AI厂商的需求稳定且支付意愿强 [26] - AI巨头如OpenAI、软银、甲骨文等进行大规模采购,例如"星际之门"项目一次性预定了未来几年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每月90万片的产能,高盛分析显示此单一需求占三大巨头合计产能的57% [28] - AI应用催生了对高端内存HBM的强烈需求,HBM采用堆叠芯片设计以减小数据传输延迟和功耗,其利润率超过60%,远高于普通DRAM业务的40% [34][35][37][39] - 在NAND领域,AI数据中心的高负载计算任务促使企业级SSD需求激增,其数据访问速度比HDD快数十倍,且功耗和散热表现更优,传统HDD的交货周期已延长至52周 [41][42] - 内存厂商将产能优先分配给利润丰厚的AI业务,例如三星推出专为数据中心设计的PCIe 5.0 SSD并准备量产300层NAND技术,希捷和西部数据等HDD厂商也缩减产线转向SSD [44] 对消费电子市场的影响 - 内存涨价风潮将从产业端波及几乎所有消费级电子设备,红米K90定价过高即被归因于内存涨价过多 [14][15] - 普通消费者在购买手机、电脑等产品时,需要与OpenAI、谷歌、阿里等AI巨头争夺同一家工厂的产能,处于竞争劣势 [45] - 尽管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因DDR4价格上涨而撤回了其停产计划,但由AI主导的全球产能争夺战可能意味着普通消费者的"内存自由"时代将结束 [46][47]
国产供应链切换红利劲爆 中芯国际四季度指引谨慎乐观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5 07:14
三季度业绩表现 - 三季度收入达23.82亿美元,同比增长9.7%,环比增长7.8% [1] - 三季度净利润约1.92亿美元,同比增长28.9% [1] - 折合8英寸标准逻辑的月产能首次突破百万片,产能利用率升至95.8%,环比增长3.3个百分点,逼近满产 [1][4] - 三季度毛利率达到22.0%,环比提升1.6个百分点 [4] 业绩增长驱动因素 - 增长核心驱动力来自客户向国产供应链的切换,三季度来自中国区客户的收入占比高达86.2%,较二季度的84.1%进一步提升 [2] - 来自中国区客户的收入绝对值环比增长11%,国内消费电子客户加速替代海外供应链 [2] - 客户补库存需求是另一大推动力,包括为应对国内市场份额争夺的备货,以及汽车和工业领域库存消耗完毕后的回补 [3] - 高企的产能利用率直接对冲了新产能折旧压力,成为毛利率超预期的最大功臣 [4] 产品组合与产能调配 - 产品组合显著调整,来自消费电子的收入占比从二季度的41.0%大幅提升至43.4%,而智能手机品类则从25.2%下降至21.5% [4] - 公司在产能供不应求情况下主动调配,优先支持模拟电路、存储等急单,部分手机订单如PMIC被推迟 [5] - 消费电子增长全面,涵盖智能音箱处理器、Cat.1定位芯片、TWS耳机、Wi-Fi等产品,中国供应商份额全面增长 [6] 四季度及未来展望 - 公司对四季度指引保守,预计收入环比持平至增长2%,毛利率预期下调至18%~20%区间 [1][6] - 谨慎判断的核心变量指向全球存储芯片超级周期,其虹吸效应可能对逻辑代工业务产生负面影响 [6] - 存储涨价带来两大影响:供应链无法配套的风险导致终端厂商减少对PMIC、CIS、MCU等配套芯片的采购;成本挤压压力导致芯片设计公司面临降价压力 [7] - 内部成本压力同步上升,三季度资本开支为23.94亿美元,前三季度累计达57亿美元,新设备集中到货将带来巨额折旧 [8][9] - 公司计划通过提供有性能质量的技术服务、开发定制化产品平台、以及在成本反应和迭代速度上保持优势来应对竞争 [9]
国产供应链切换红利劲爆,中芯国际四季度指引谨慎乐观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4 18:25
核心业绩表现 - 三季度收入23.82亿美元,同比增长9.7%,环比增长7.8% [1] - 三季度净利润约1.92亿美元,同比增长28.9% [1] - 折合8英寸标准逻辑的月产能首次突破百万片,产能利用率升至95.8%,环比增长3.3个百分点,逼近满产 [1][4] - 三季度毛利率达到22.0%,环比提升1.6个百分点 [4] 增长驱动因素 - 增长核心驱动力来自客户向国产供应链的切换,三季度来自中国区客户的收入占比高达86.2%,较二季度的84.1%进一步提升 [3] - 三季度来自中国区客户的收入绝对值环比增长11%,国内消费电子客户加速替代海外供应链 [3] - 客户补库存需求是另一大推动力,包括应对关税预期的提前备货,以及汽车和工业领域库存消耗完毕后的回补 [3][4] 产品组合与产能策略 - 产品组合显著调整,消费电子收入占比从二季度的41.0%大幅提升至43.4%,而智能手机品类则从25.2%下降至21.5% [4] - 公司在产能供不应求情况下主动调配,优先支持模拟电路、存储等急单,部分手机订单如PMIC被推迟 [5] - 消费电子增长全面,涵盖智能音箱处理器、Cat.1定位芯片、TWS耳机、Wi-Fi等产品,中国供应商份额全面增长 [5] 四季度及未来展望 - 公司对四季度指引保守,预计收入环比持平至增长2%,毛利率预期下调至18%~20%区间 [1][5] - 存储芯片超级周期成为关键变量,DRAM和NAND合约价预计上调20%至30%,可能对逻辑代工产生负面影响 [6] - 存储涨价带来两大风险:供应链无法配套导致终端厂商减少对其他配套芯片的采购;成本挤压压力导致芯片设计公司面临降价要求 [6][7] - 内部成本压力同步上升,三季度资本开支23.94亿美元,前三季度累计达57亿美元,新设备集中到货将带来巨额折旧 [8] - 2026年中国晶圆制造业产能扩充速度预计增高,行业竞争将永远存在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