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S基金份额
icon
搜索文档
哪些上市科技公司最受保险资金青睐?
中国经营报· 2025-11-03 15:48
文章核心观点 - 保险资金正通过多元化投资工具广泛参与科技创新领域,覆盖半导体、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等多个行业 [1] - 投资方式包括一级市场创业投资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二级市场股票投资、IPO战略配售、基石投资、S基金份额及科创债券等,形成全周期投融资支持体系 [1][6] - 保险机构需强化投研能力、优化风险定价模型并建立适配的绩效评估与风险管控机制,以充分发挥耐心资本作用 [1][10] 保险资金在二级市场的投资活动 - 多家险资出现在上市科技公司前十大股东中,例如安集科技获景顺长城基金-中国人寿分红险产品持有148.5万股(0.88%)及瑞众人寿自有资金持有143.4万股(0.85%)[2] - 深科技获中国人民人寿保险分红产品持有462.9万股(0.29%)及中国人民财产保险传统收益组合持有438.86万股(0.28%)[2] - 歌尔股份、佳讯飞鸿、中船特气等公司前十大股东中亦有新华保险、前海人寿、中国人寿等险资身影 [2] 保险资金参与IPO战略投资 - 多家头部险企通过战略配售、基石投资参与科技公司港股IPO,泰康人寿今年参与5家公司港股IPO配售,包括禾赛-W、峰岹科技等 [3] - 大家人寿和中邮人寿分别参与奇瑞汽车、奥克斯电气的港股IPO配售,中国太保旗下太平洋资产参与宁德时代港股IPO [3] - 在A股市场,中国人寿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华电新能IPO,获配3.01亿股,动用资金约9.59亿元,该IPO募资总额达181.71亿元人民币 [4] - 中国人寿认购电投产融43.30亿新股,权益变动后与国寿资产合计持股占电投产融总股本25.0540% [4] - 中国保险投资基金以战略投资者身份认购华电新能、屹唐股份、新恒汇、华之杰等企业首发股票 [4] 保险资金在一级市场及创新投资模式 - 保险资金通过创业投资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等间接投资科技项目,例如数十家险资以有限合伙人身份通过私募基金投资杭州“六小龙” [6] - 有27家险资间接投资宇树科技,25家险资间接投资云深处科技,成为其二级至四级股东 [6] - 保险资金探索S份额创新投资策略,中保投资公司携手新华保险、中汇人寿出资超20亿元设立智集芯基金,以S份额方式受让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份额 [7] - 国寿资产设立规模50亿元的“中国人寿-北京科创股权投资计划”,以S份额方式投资北京市科技创新基金 [7] - 人保资产发展“产业链协同投资”模式,探索联合产业资本开展战略性投资,推动S基金接力投资 [7] 保险资金投资科创领域的具体配置与工具 - 中再资产2025年上半年在人工智能、半导体制造、先进制造等领域股票持仓占比近40% [5] - 保险资金通过认购科技创新公司债券、资产支持计划等产品为科技企业提供多元融资渠道,光大永明资产已投资首批证券公司发行的科技创新债券 [8] - 中再资产深度参与科创票据、科创债、科创债ETF及科创REITs等创新工具投资,并编制“中诚信-中再智惠保绿色投资债券指数”,设立“中再科技兴邦资管产品”覆盖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前沿领域 [9] 保险机构的能力建设与机制适配 - 人保资产加强专业赛道研究,设立科技创新赛道并配备专业研究人员,以提高科技产业把握能力 [10] - 太平资产推动保险业务结构转型,建立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匹配的资产负债协同机制,并加快建立以长期价值创造为核心的绩效评估体系 [10] - 人保资产基于长周期视角筛选优质股票标的,提高股票估值定价能力,并探索构建适合科技型企业特征的信用评价体系 [12]
国寿资产:以S策略架桥铺路,创新险资投资科创实践
券商中国· 2025-10-28 10:11
政策与行业背景 - 科技创新领域呈现政策与产业共振,成为保险资金运用的重点方向 [3] - 2023年9月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并写入中央文件,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其列为首要任务 [3] - 2024年6月国办发布“创投十七条”,2024年9月发布保险业新版“国十条”,引导保险资金发挥长期投资优势,培育耐心资本,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3] - 2024年3月《银行业保险业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鼓励保险机构通过多元化投资工具支持创业投资 [3] - 中国人寿集团要求加快构建科技金融服务生态,促进金融、科技和产业良性循环 [3] 投资策略与创新 - 公司探索形成S基金份额等创新投资策略,以破解保险资金审慎原则与科技创新高风险间的结构性矛盾 [4][5] - 中国私募股权与创业投资基金总规模已达14万亿元,但面临募资与退出难题,形成股权市场“堰塞湖” [5] - 通过S份额进行长期耐心资本接力,缓解“堰塞湖”问题,为多层次资本市场提供增量资金 [6] - S策略通过选择接力时点进行价值分析,平衡资金审慎性与创新风险,为保险资金长期配置寻找新增长极 [6] - 该策略构建新型政企合作模式,实现政府引导产业“从0到1”与市场化资金接力“从1到100”的良性互动 [6] 具体实践案例 - 2022年公司发起“中国人寿-电子混改1号股权投资计划”,完成19.9亿元增资中国电子有限公司,资金用于PKS体系建设、发展集成电路先进制程等,助力突破“卡脖子”技术 [9] - 2023年11月发起“中国人寿-沪发1号股权投资计划”,投资规模约118亿元,以S份额方式受让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股权,一次性投资2016年以来集成电路优质企业一揽子资产组合 [10] - 2024年12月发起规模50亿元的“中国人寿-北京科创股权投资计划”,以S份额方式参与创投母基金北京市科技创新基金,支持硬科技领域投早、投小、投长期 [11] - 上述实践实现了从探索“卡脖子”技术、布局核心科创到发力创业投资的逐步进阶,以“类指数投资”布局“四投”领域,在保险资金与创业投资间“架桥铺路” [8][11]
国寿资产:以S策略架桥铺路 创新险资投资科创实践
证券时报· 2025-10-28 02:18
文章核心观点 - 国寿资产作为行业龙头,通过S基金份额等创新方式,以渐进式策略将保险资金运用于支持科技创新领域,旨在破解保险资金审慎原则与科技创新高风险间的结构性矛盾,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1][3] 政策与行业背景 - 科技创新领域呈现政策与产业共振,成为保险资金运用的重点方向 [2] - 2023年“新质生产力”概念提出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其列为首要任务 [2] - 2024年发布的“创投十七条”和保险业新版“国十条”引导保险资金发挥长期投资优势,培育耐心资本,服务科技创新 [2] - 中国人寿集团要求加快构建科技金融服务生态,国寿资产需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 [2] 投资策略与创新方式 - 公司探索形成S基金份额等创新投资策略,以应对股权投资市场募资与退出难题造成的“堰塞湖”问题 [3][4] - 通过S份额进行长期耐心资本接力,平衡了资金审慎原则与科技创新风险,为保险资金长期配置寻找新增长极 [4] - 该模式构建了新型政企合作,实现政府引导“从0到1”与市场化资金接力“从1到100”的良性互动 [4] - 公司以每年一个小台阶的方式,逐步完善对科技金融的投资策略 [5] 具体投资实践案例 - 2022年,公司发起设立“中国人寿-电子混改1号股权投资计划”,完成19.9亿元增资,助力攻坚网信领域“卡脖子”技术,此为公司在科技创新领域的股权直投初次探索 [6] - 2023年11月,公司发起设立“中国人寿-沪发1号股权投资计划”,以S份额方式投资约118亿元受让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股权,一次性投资2016年以来集成电路优质企业资产组合 [7] - 2024年12月,公司发起规模50亿元的“中国人寿-北京科创股权投资计划”,以S份额方式参与创投母基金北京市科技创新基金,通过“类指数投资”布局,在保险资金与创业投资间“架桥铺路” [8] 投资效果与意义 - S份额投资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股权市场“堰塞湖”问题,为多层次资本市场提供增量资金,助力企业专注技术创新 [4] - 投资实践实现了金融创新赋能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找到了保险资金审慎运用与科技创新、区域发展的同频共振点 [7] - 通过投资突破,探索出了保险资金进一步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可行路径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