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保险资管
icon
搜索文档
新华资产总经理陈一江:多维发力,丰富支持科创的“工具箱”与“生态圈”
券商中国· 2025-10-30 16:12
编者按: 科技浪潮,奔腾不息;金融活水,汩汩向前。作为长期资本、耐心资本重要组成部分,银行理财、保 险资管坚持守正创新,躬身实践并勇于探索,奋力做好"科技金融"这篇大文章。证券时报社联合中国保 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推出"银保资管业探路科技金融"系列专栏,敬请关注。 本篇为专栏第五篇。 "服务国家战略、支持科技创新,是保险资管行业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近 日,新华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新华资产")总经理陈一江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保险资管 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并非单一的资金投入,而是围绕科技企业"募投管退"周期,构建起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投 资"工具箱"和产业"生态圈"。 他还提到,如何在支持科技创新的"进取"与资金安全的"稳健"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考验着行业的智慧。面对 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命题,保险资管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动自身的改革与创新。 注入"源头活水",多维发力支持科技创新 在陈一江看来,保险资金被赋予了"耐心资本"和"长期资本"的时代重任,正成为支持科技创新不可或缺的中坚 力量。 他认为,保险资管的核心优势在于三大方面:一是资金属性的独一无二,保险 ...
新华资产总经理陈一江: 四大路径推动保险资管持续创新 丰富支持科创的“工具箱”与“生态圈”
证券时报网· 2025-10-30 07:31
多维发力支持科技创新 在陈一江看来,保险资金被赋予了"耐心资本"和"长期资本"的时代重任,正成为支持科技创新不可或缺 的中坚力量。 (原标题:新华资产总经理陈一江: 四大路径推动保险资管持续创新 丰富支持科创的"工具箱"与"生态 圈") 证券时报记者 刘敬元 "服务国家战略、支持科技创新,是保险资管行业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 求。"近日,新华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新华资产")总经理陈一江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专访时 表示,保险资管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并非单一的资金投入,而是围绕科技企业"募投管退"周期,构建起一 个多层次、立体化的投资"工具箱"和产业"生态圈"。 他还提到,如何在支持科技创新的"进取"与资金安全的"稳健"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考验着行业的智 慧。面对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命题,保险资管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动自身的改革与 创新。 注入"源头活水" 他认为,保险资管的核心优势在于三大方面:一是资金属性的独一无二,保险资金规模大、久期长、来 源稳定,是与科技创新"长周期、高投入、高风险"特征较为契合的"耐心资本";二是投资工具的全面覆 盖,能够为企业提供从债权到股权、 ...
新华资产总经理陈一江: 四大路径推动保险资管持续创新丰富支持科创的“工具箱”与“生态圈”
证券时报· 2025-10-30 02:42
"服务国家战略、支持科技创新,是保险资管行业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 求。"近日,新华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新华资产")总经理陈一江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专访时 表示,保险资管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并非单一的资金投入,而是围绕科技企业"募投管退"周期,构建起一 个多层次、立体化的投资"工具箱"和产业"生态圈"。 他还提到,如何在支持科技创新的"进取"与资金安全的"稳健"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考验着行业的智 慧。面对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命题,保险资管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动自身的改革与 创新。 从目前看,保险资金在权益市场的"压舱石"作用愈发凸显,其身影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国家重大战略性产 业布局中,投资版图已全面覆盖先进制造、人工智能、半导体、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新质生 产力的核心赛道。 平衡的艺术 精细化的"组合拳" 陈一江提到,在支持科技创新的实践中,保险资金需要掌握好"平衡的艺术"——科技创新天然伴随高风 险与不确定性,而保险资金运用的首要原则是安全稳健,如何在支持创新的"进取"与资金安全的"稳 健"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这种平衡艺术,体现在科学的资产配置框架和严密的风 ...
国寿资产:以S策略架桥铺路,创新险资投资科创实践
券商中国· 2025-10-28 10:11
政策与行业背景 - 科技创新领域呈现政策与产业共振,成为保险资金运用的重点方向 [3] - 2023年9月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并写入中央文件,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其列为首要任务 [3] - 2024年6月国办发布“创投十七条”,2024年9月发布保险业新版“国十条”,引导保险资金发挥长期投资优势,培育耐心资本,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3] - 2024年3月《银行业保险业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鼓励保险机构通过多元化投资工具支持创业投资 [3] - 中国人寿集团要求加快构建科技金融服务生态,促进金融、科技和产业良性循环 [3] 投资策略与创新 - 公司探索形成S基金份额等创新投资策略,以破解保险资金审慎原则与科技创新高风险间的结构性矛盾 [4][5] - 中国私募股权与创业投资基金总规模已达14万亿元,但面临募资与退出难题,形成股权市场“堰塞湖” [5] - 通过S份额进行长期耐心资本接力,缓解“堰塞湖”问题,为多层次资本市场提供增量资金 [6] - S策略通过选择接力时点进行价值分析,平衡资金审慎性与创新风险,为保险资金长期配置寻找新增长极 [6] - 该策略构建新型政企合作模式,实现政府引导产业“从0到1”与市场化资金接力“从1到100”的良性互动 [6] 具体实践案例 - 2022年公司发起“中国人寿-电子混改1号股权投资计划”,完成19.9亿元增资中国电子有限公司,资金用于PKS体系建设、发展集成电路先进制程等,助力突破“卡脖子”技术 [9] - 2023年11月发起“中国人寿-沪发1号股权投资计划”,投资规模约118亿元,以S份额方式受让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股权,一次性投资2016年以来集成电路优质企业一揽子资产组合 [10] - 2024年12月发起规模50亿元的“中国人寿-北京科创股权投资计划”,以S份额方式参与创投母基金北京市科技创新基金,支持硬科技领域投早、投小、投长期 [11] - 上述实践实现了从探索“卡脖子”技术、布局核心科创到发力创业投资的逐步进阶,以“类指数投资”布局“四投”领域,在保险资金与创业投资间“架桥铺路” [8][11]
国寿资产:以S策略架桥铺路 创新险资投资科创实践
证券时报· 2025-10-28 02:18
文章核心观点 - 国寿资产作为行业龙头,通过S基金份额等创新方式,以渐进式策略将保险资金运用于支持科技创新领域,旨在破解保险资金审慎原则与科技创新高风险间的结构性矛盾,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1][3] 政策与行业背景 - 科技创新领域呈现政策与产业共振,成为保险资金运用的重点方向 [2] - 2023年“新质生产力”概念提出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其列为首要任务 [2] - 2024年发布的“创投十七条”和保险业新版“国十条”引导保险资金发挥长期投资优势,培育耐心资本,服务科技创新 [2] - 中国人寿集团要求加快构建科技金融服务生态,国寿资产需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 [2] 投资策略与创新方式 - 公司探索形成S基金份额等创新投资策略,以应对股权投资市场募资与退出难题造成的“堰塞湖”问题 [3][4] - 通过S份额进行长期耐心资本接力,平衡了资金审慎原则与科技创新风险,为保险资金长期配置寻找新增长极 [4] - 该模式构建了新型政企合作,实现政府引导“从0到1”与市场化资金接力“从1到100”的良性互动 [4] - 公司以每年一个小台阶的方式,逐步完善对科技金融的投资策略 [5] 具体投资实践案例 - 2022年,公司发起设立“中国人寿-电子混改1号股权投资计划”,完成19.9亿元增资,助力攻坚网信领域“卡脖子”技术,此为公司在科技创新领域的股权直投初次探索 [6] - 2023年11月,公司发起设立“中国人寿-沪发1号股权投资计划”,以S份额方式投资约118亿元受让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股权,一次性投资2016年以来集成电路优质企业资产组合 [7] - 2024年12月,公司发起规模50亿元的“中国人寿-北京科创股权投资计划”,以S份额方式参与创投母基金北京市科技创新基金,通过“类指数投资”布局,在保险资金与创业投资间“架桥铺路” [8] 投资效果与意义 - S份额投资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股权市场“堰塞湖”问题,为多层次资本市场提供增量资金,助力企业专注技术创新 [4] - 投资实践实现了金融创新赋能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找到了保险资金审慎运用与科技创新、区域发展的同频共振点 [7] - 通过投资突破,探索出了保险资金进一步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可行路径 [8]
险资ABS布局提速,前三季度登记规模激增25%
环球网· 2025-10-27 13:15
保险版ABS市场发展现状 - 2025年前三季度保险版ABS业务规模达2745.78亿元,同比增长25.1% [2] - 共有15家保险资管机构登记66只资产支持计划,其中10家机构登记规模突破百亿元 [2] - 民生通惠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12只产品登记数量领先,光大永明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605.5亿元登记规模居首 [2] 保险版ABS产品特性 - 产品基础项目多覆盖基础设施等领域,提供与保险资金长期负债特性相匹配的稳定现金流 [2] - 属于非标业务,流动性低于交易所标准化ABS,但在低利率环境下成为红利资产外的重要选择 [2] 交易所ABS资格申请态势 - 多家保险资管机构积极向监管层申请交易所ABS管理人资格,希望从投资者拓展至发行人与管理人 [4] - 交易所ABS市场基础资产多样包括应收账款、小额贷款等,流动性更优 [4] - 自2023年10月国寿资产等五家巨头首批获准后,试点资格扩容陷入停滞,监管态度审慎 [4][5] 保险资金资产配置策略 - 保险资金采取双重策略:深耕保险版ABS市场与争取交易所ABS资格 [6] - 在低利率环境下,ABS产品能提供稳定现金流,填补传统固收资产吸引力下降的配置缺口 [6]
险资加大ABS布局力度,前三季登记规模增超25%
证券时报网· 2025-10-27 08:03
(原标题:险资加大ABS布局力度,前三季登记规模增超25%) 交易所ABS是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最重要的品种之一,基础资产包括应收账款、小额贷款、债权和融资 租赁债权等。 2023年,证监会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统筹,沪深交易所发布公告开展试点,将交易所ABS管理人范围扩 展至保险资管公司。首批共有5家保险资管公司获得"入场券",包括国寿资产、泰康资产、太保资产、 人保资产、平安资管,获准得以开展ABS及REITs业务。 不过此后,似乎再无新的险资获批交易所ABS发行人和管理人的资格。据一位保险资管高管透露,交易 所ABS的"主力"是券商,监管层大概不会完全对险资放开,资格批复相当谨慎。 "保险版ABS"同比增长25.1% 目前,险资更常见的角色是在保险ABS市场管理发行资产支持计划,即通过中保登开展被称为"保险版 ABS"的资产支持计划业务。 保险版ABS,投资范围同样覆盖基础设施等项目,有利于服务实体经济,满足保险资金多元化的配置需 求,与交易所ABS不同的是,属于"非标"业务,流动性比不上公开挂牌转让的交易所ABS。 "我们非常希望能申请交易所ABS资格,不过目前看来监管方面还没有松口。"一家保险资管高管对券 ...
险资加大ABS布局力度,前三季登记规模增超25%
券商中国· 2025-10-27 07:34
保险资管行业ABS业务资格现状 - 交易所ABS业务试点资格自2023年10月首批授予5家保险资管公司(国寿资产、泰康资产、太保资产、人保资产、平安资管)后,再无新增资格批复,监管态度谨慎 [1][2] - 多家保险资管公司积极申请交易所ABS资格,希望从投资者拓展为发行人与管理人,与券商及首批试点公司竞争 [2] - 交易所ABS是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最重要品种之一,基础资产包括应收账款、小额贷款、债权和融资租赁债权等 [2] 保险版ABS市场发展态势 - 保险资管目前主要角色是在保险ABS市场管理发行资产支持计划,即通过中保登开展“保险版ABS”业务 [1][3] - 2025年前三季度,共有15家保险资管机构登记资产支持计划66只,登记规模合计2745.78亿元,同比增长25.1% [1][4] - 保险版ABS属于“非标”业务,流动性不及交易所ABS,但其现金流稳定,契合保险资金长期投资需求 [3][4] 主要保险资管机构业务表现 - 产品数量上,民生通惠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登记资产支持计划最多,达12只 [4] - 规模上,光大永明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登记规模最大,达605.5亿元 [4] - 15家保险资管机构中,年内登记资产支持计划规模在100亿元以上的达到10家 [4]
人保资产黄明:低利率周期与科技革命下,资产配置从传统大类向多元化、精细化转型
搜狐财经· 2025-10-25 00:08
文章核心观点 - 国内低利率周期尚未结束,当前1.5%-1.6%的利率水平已接近极值,底部基本探明 [2][9] - 科技成为经济增长新动能,催生新投资机遇,资本市场已呈现“科技主导”特征 [2][10] - 保险资管行业面临利差损风险、资产负债匹配压力、偿付能力压力加剧及新会计准则下投资收益波动加大等核心挑战 [2][11][12] - 资产配置需从传统大类向多元化、精细化转型,固收端注重久期缺口管理与非标创新,权益端以多元化策略对冲波动 [2][13][15] 宏观与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 全球经济格局调整:2001年至2023年,美国与欧洲经济体占全球经济比重从62%降至50%,亚洲占比从27%提升至36% [6] - 逆全球化加速及科技竞争成为大国博弈核心领域,聚焦人工智能,形成中美两大参与方 [6] - 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全球共识,中国在ESG领域表现突出,新能源发电量及新增装机容量已超过传统能源 [7] - 国内经济结构转型: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电子半导体等产业快速发展,机电产品成为中国第一大出口商品 [8] - 中国全社会研发经费从2012年的1万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超3.6万亿元,投入总量稳居全球第二 [8] 国内低利率环境分析 - 低利率背后原因为实体经济资本回报率下降及人口红利逐步消退 [9] - 积极因素包括中国“工程师红利”具备较强竞争力,产业升级步伐加快 [2][9] - 利率下行导致上市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率每年下降30-50个基点,目前已跌破3% [11] 保险资管行业核心挑战 - 利差损风险与资产负债匹配压力显著,传统非标资产供给萎缩,权益投资占比提升但波动风险大 [11] - 权益配置占比10%时,极端波动可能侵蚀2个百分点收益,占比15%则侵蚀3个百分点收益 [11] - “偿二代二期”规则落地与利率快速下行叠加,导致保险公司普遍面临更大偿付能力压力 [12] - 新会计准则下投资收益与股市波动高度挂钩,波动幅度显著加大 [12] 资产配置战略转型 - 固收端实施久期缺口管理,并通过非标创新如REITs、ABS等弥补收益,人保资产相关投资已超200亿元 [13][14] - 权益端通过优化会计科目匹配、平衡红利与科技成长资产、兼顾相对与绝对收益组合等多策略对冲波动 [15] - 参考国际经验,低利率环境下可采取权益增配、超长久期配置、全球化配置、信用下沉及另类投资扩容等策略 [13] 科技类资产投资布局 - 加大优质科技企业长期配置,重点投资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坚持长期投资理念 [16] - 强化科技领域研究能力,增配科技领域研究员,深入产业链研究 [16] - 提升科技企业估值定价能力,需评估企业未来10-20年的成长潜力以判断高估值合理性 [16]
保险ABS成险资配置“香饽饽”,三季度规模近千亿,7月单月登记超400亿
新浪财经· 2025-10-24 15:08
从整体登记规模上看,三季度,民生通惠登记产品规模最多,为184.81亿元;国寿投资和泰康资管也登记了110亿元的规模。 从单笔规模看,今年三季度登记的产品中最大的为80亿元,是期间规模最大的四笔,分别是光大永明-安盈7号资产支持计划、人保资本-毓恒1号资产支持计 划(第i期)、泰康资产-泰泽1号资产支持计划和国寿投资-拓惠4号资产支持计划。三季度各家机构备案产品只数和规模如下图所示: | 保险资管机构 | 三季度备案产品只数 | 三季度备案产品规模 | | --- | --- | --- | | | (日) | (亿元) | | 百年保险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 3 | 100 | | 工银安盛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 3 | 90 | | 光大永明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 3 | 1 ટેટ | | 国寿投资保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 3 | 110.01 | | 建信保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 | 30 | | 民生通惠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 6 | 184.81 | | 人保资本保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 | 3 | 120 | | 太平洋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 1 | 11.93 | | 泰康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