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化:CIIF收获 - 人形机器人成关注焦点-China Automation_ CIIF takeaways_ Humanoid robot centre of attention
2025-09-29 11:06
涉及的行业与公司 * 行业为中国自动化设备行业 重点关注人形机器人领域[2] * 公司包括汇川技术(300124 CH) 宏发股份(600885 CH) 双环传动(002472 CH)[5] 核心观点与论据 * 人形机器人硬件成本正急剧下降 灵巧手价格从每只人民币50-100千元降至10-60千元 例如Linkerbot的7自由度灵巧手价格仅为人民币8.8千元每只[3] * 海外厂商如日本电产(Nidec)正通过将供应链转移至中国来降低成本 此举有望在人形机器人大规模量产后推动零部件成本大幅下降[3] * 硬件并非人形机器人发展的关键瓶颈 相比之下 其软件尚不成熟 关键的人工智能模型仍处于训练阶段[3] * 宇树科技(Unitree)于2025年9月16日开源了其世界模型 这是其旨在统一不同机器人任务和环境应用的Uniform大型模型系列的一部分 此举有望降低用户修改模型的成本并推动整体软件生态进步[3] * 汇川技术在工博会上发布了多款新人形机器人产品 包括机械臂、无框力矩电机、LVDC高功率驱动器、旋转和线性执行器以及可用于人形机器人肢体的行星滚柱丝杠 公司计划于2026年开始人形机器人产品的商业化生产[4] * 预计至2030年 汇川技术单台人形机器人的执行器价值量可达人民币34千元 汇丰全球工业团队预计在基准情景下 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将达到110万台 这意味着汇川在2030年拥有约人民币370亿的潜在市场空间(110万台 x 3.4万/台)[4] 其他重要内容 * 投资首选标的为汇川技术、宏发股份和双环传动 均给予买入评级[5] * 看好汇川技术因工厂自动化资本支出出现转机[5] * 看好宏发股份因新车型发布加速及其功率继电器产品价值量提升 预计其在2025年下半年至2026年将保持强劲的盈利势头[5] * 看好双环传动因其智能驱动单元和机器人减速器增长将加速 并预计在2027年及以后成为新的增长驱动力[5] * 关键股票数据(截至2025年9月24日收盘)[6] * 汇川技术:股价86.33元人民币 目标价96.00元人民币 上行空间11.2% 市值327.90亿美元[6] * 宏发股份:股价25.74元人民币 目标价39.10元人民币 上行空间51.9% 市值52.86亿美元[6] * 双环传动:股价51.31元人民币 目标价58.00元人民币 上行空间13.0% 市值61.31亿美元[6] * 各公司具体估值方法与风险提示[10] * 汇川技术:采用DCF估值(WACC 8.3% 终端增长率2.5%) 风险包括中国自动化、电梯和新能源车需求不及预期、竞争加剧损害利润率、潜在融资活动导致股权稀释风险[10] * 宏发股份:采用DCF估值(股权成本8.5% 终端增长率2.5%) 风险包括全球经济疲软导致继电器需求不及预期、成本下降慢于预期、资本支出超支[10] * 双环传动:采用DCF估值(WACC 7.9% 终端增长率2%) 风险包括人形机器人商业化慢于预期、在人形机器人市场份额增益低于预期、利润率差于预期、电踏车电机技术进步慢于预期[10]
安集科技:化学机械抛光(CMP)浆料因新应用与先进解决方案出货量攀升;评级中性-Anji Micro (.SS)_ CMP Slurry shipment ramp up on new applications and advanced solution; Neutral
2025-09-29 11:06
**公司概况与业务** * 公司为安集科技(Anji Micro 688019 SS) 主要产品为化学机械抛光(CMP)液和湿化学品 并正将产品扩展至先进制程节点和电镀(ECP)市场[1] * 公司通过与中国市场领先的存储和逻辑芯片客户合作 共同开发技术并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以获取新订单[1][2] * 公司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在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分别为75%和71% 显示出较高的客户集中度[1] **行业与市场** * 全球CMP材料市场(包括CMP抛光液和抛光垫)预计在2025年将达到36亿美元[2] * 半导体材料供应商在通过验证后通常需要1至2年或更长时间才能渗透新客户[2] * 公司受益于半导体资本支出(Capex)的增长 并正拓展海外市场以实现长期增长[1] **财务表现与预测** * 基于客户分配份额提升和产品组合向先进产品升级 上调了2026年及2027年盈利预测 幅度分别为2%和3%[3] * 鉴于收入规模扩大带来的效率提升 将2026年及2027年的运营费用比率(Opex ratio)预测均下调了0.3个百分点[3] * 具体财务预测:2025年收入预计为24.745亿人民币 2026年预计为31.76亿人民币(较旧预测增长1%) 2027年预计为39.465亿人民币(较旧预测增长2%) 2027年预计净利润为14.02亿人民币(较旧预测增长3%)[4] * 利润率预测:2025年、2026年、2027年的毛利率(GM)预计分别为57.0%、57.9%、58.4% 运营利润率(OPM)预计分别为31.8%、35.5%、38.5% 净利润率(NM)预计分别为30.7%、33.1%、35.5%[4] **估值与评级** * 对安集科技给予中性(Neutral)评级 新的12个月目标价为194元人民币(此前为170元)[5][9] * 新目标价基于30.9倍的2026年预期市盈率(此前为27.7倍) 该倍数基于同行公司的净利润增长与市盈率相关性 并参考了公司2027年预计33%的净利润年增长率(此前为32%)[9] * 当前股价为218.5元人民币 较目标价有11.2%的下行空间[19] * 公司市值约为366亿人民币(51亿美元)[19] **潜在风险** * **下行风险**:1) 美国出口限制若开始影响中国成熟制程晶圆厂 将带来进一步的下行风险 2) 供应链风险 - 公司关键原材料(如硅溶胶)从海外采购 若贸易争端导致无法获取关键原材料 可能造成重大生产中断 3) 本地需求慢于预期 导致盈利预测下行[16] * **上行风险**:1) 美国对华半导体出口限制若取消 可能带来上行风险 2) 若本地客户能在美国出口限制下成功扩大产能 可能带来上行风险[18]
歌尔股份-上调至买入评级,对新增长动力转持积极态度
2025-09-29 11:06
公司及行业 * 报告涉及的行业为消费电子行业 特别是智能硬件(AI眼镜 AR/VR设备 智能声学设备)和光学器件领域[2][3][22] * 报告涉及的公司为歌尔股份有限公司(Goertek 002241 CH) 一家为全球主要品牌提供ODM服务的消费电子零部件及整机制造商[2][22] 核心观点与论据 **评级与目标价上调** * 将歌尔股份评级从减持上调至买入 目标价从人民币17 40元大幅上调至43 80元 意味着较当前股价有约25%的上涨空间[3][6][8] * 上调评级基于三大新增长动力 AI眼镜业务加速增长 AirPods市场份额恢复以及智能边缘设备的新业务机遇[3] **AI眼镜业务驱动增长** * 全球AI眼镜市场预计在2025年达到550万台 同比增长260% 主要由Meta和小米的新产品发布驱动[3] * 公司已成为Meta和小米AI眼镜的主要ODM供应商 Meta在2025年9月发布的三款新AI穿戴设备主要由歌尔制造 为小米AI眼镜供应从声学组件 MEMS 光波导到整机组装的更广泛产品[22] * 公司在中国国际光电博览会(CIOE 2025)上展示了多项光波导创新解决方案 并计划通过子公司歌尔光学收购上海瓴盛科技100%股权 以增强其在AI AR产品光学领域的核心竞争力[3][24] **AirPods市场份额恢复** * 得益于技术升级和健康监测 实时翻译等新功能 AirPods Pro 3销售表现强于预期[4] * 苹果已与公司 renewed 合作关系 公司已进入计划于2026年发布的下一代AirPods的NPI(新产品导入)阶段[4] * 通过与FIT的合资企业改善越南子公司运营 预计公司2025年将重新夺回AirPods生产的30%份额(2023-24年低于30%)[4] **OpenAI硬件合作机遇** * OpenAI在收购io Products后表现出对硬件业务的极大兴趣 计划推出一系列新产品包括智能眼镜 录音设备和可穿戴针孔设备 首款产品预计为无显示屏的智能音箱[5][25] * 据报道 Open AI已接触公司 考虑让其作为扬声器模块等组件的潜在供应商 尽管合作尚处早期阶段 但潜在合作可能使公司客户基础更广 并巩固其作为下一代AI硬件关键赋能者的角色[5][25] **财务预测与估值** * 预测2025-27年经常性净利润复合年增长率(CAGR)为30%(此前为19%) 基于中国消费电子行业平均PEG 1 2倍(此前为1 0倍)和12个月远期每股收益(EPS)预估1 18元(此前为0 87元)得出目标价[6][43] * 营收预估上调 2025-27年分别上调5% 20% 36% 至1039 42亿元 1195 26亿元和1351 69亿元 主要因智能声学设备(2026 27年分别上调23% 33%)和智能硬件(2025-27年分别上调8% 25% 48%)增长[36][39] * 净利润预估上调 2025-27年分别上调20% 29% 41% 至32 29亿元 41 06亿元和54 94亿元 因产品组合改善和智能硬件毛利率提升(2025-27年分别上调0 4 0 9 1 1个百分点)[38][39] 其他重要内容 **财务指标与市场表现** * 公司市值约1226 91亿元人民币(172 45亿美元) 自由流通股比例84%[8] * 近期股价表现强劲 过去一个月上涨47% 跑赢同期上涨9%的沪深300指数[3] * 当前估值 基于2025e的市盈率(PE)为37 9倍 企业价值倍数(EV EBITDA)为15 8倍[9][17] **潜在风险** * AirPods订单的不确定性 若与苹果关系再次恶化或立讯精密获得更多份额 将对公司运营产生负面影响[49] * AR VR行业增长不及预期 该业务目前占公司总营收约20%[49] * 毛利率(GPM)趋势差于预期 良率改善慢于预期可能导致毛利率降低[49] **敏感性分析** * 敏感性分析显示 若AR业务出货量比预估高50%且毛利率高10个百分点 则2026e净利润可能比基准情形高出约18%[41][42]
海博思创:调研纪要 - 对中国 2025 - 2026 财年储能系统(ESS)需求持乐观态度
2025-09-29 11:06
纪要涉及的行业或公司 * 北京海博思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Hyperstrong) 一家中国储能系统集成商 专注于中国电网侧大型储能市场[2] * 储能系统行业 特别是中国的电网侧大型储能市场以及欧洲、东南亚和美国的海外市场[2][12][13] 核心观点和论据 中国储能市场需求与政策 * 中国可能超额完成2027年180GW的储能装机目标 因地方政府正通过政策改善储能收益模式[2][12][13] * 独立储能项目的收益来源包括峰谷电价套利、容量电费和辅助服务 其中内蒙古西部的容量电费为0.35元/千瓦时 可显著提升项目回报率至12-13%[12][13] * 沙漠地区的大型风光大基地项目仍需配套建设储能[12][13] 公司业绩与财务指引 * 公司2024年营收82.7亿元人民币 净利润6.48亿元人民币 每股收益4.8元人民币[4][21] * 公司指引2025年储能系统出货量30GWh 同比增长超150% 2026年出货量70GWh 同比增长超130%[2][13] * 公司2024年毛利率为18.5% 过去两年毛利率维持在18-20% 远高于国内同行 尽管系统价格年降40% 这得益于其严格的成本管理和技术改进[13] 海外市场拓展与竞争格局 * 公司目前主要聚焦欧洲市场 其需求和价格表现强劲 同时看好东南亚招标量提升和美国市场潜力[12][13] * 公司指引2025年海外出货量3-5GWh 2026年达10GWh[12][13] * 海外市场竞争格局健康 中国厂商之间尚未出现激烈的价格竞争 公司正与小型海外客户合作以建立品牌知名度和项目业绩记录[13] 财务数据与估值 * 公司2022至2024年营收从26.26亿元增长至82.7亿元 净利润从1.77亿元增长至6.48亿元[4][21] * 截至2024年底 公司现金及等价物为24.74亿元人民币[22] * 基于Bloomberg一致预期 公司对应2026年预期市盈率为38倍 过去六个月股价上涨260% 同期上证综指上涨15%[12] 其他重要内容 * 公司98%的收入来自储能产品[14][15] * 公司在中国市场储能系统集成商出货量排名中 2021年排名第一 2024年排名第四[18] * 公司不持有储能项目资产 但参与项目开发并提供产品和电站运维服务[13] * 摩根大通认为此次调研对宁德时代、LG能源解决方案等储能概念股有积极参考意义[2][26]
药明康德:对美国制药关税的看法及投资者日核心要点
2025-09-29 11:06
**行业与公司** 涉及行业为中国医药研发外包(CXO)行业 公司为药明康德(WuXi AppTec)[2][8][15] **核心观点与论据** * **美国药品关税影响有限** 美国计划对品牌药征收100%关税 但该政策针对成品药而非CDMO服务 且药明康德的客户通常承担关税成本 公司正在扩大美国产能以降低地缘政治风险 对中国生物科技公司无直接影响[2][5] * **研发阶段项目驱动创新与客户增长** "R"阶段项目贡献约70%新客户 过去7年约35%的新客户成功融资 公司在小分子"R"阶段市场渗透率约40% 过去五年小分子候选药物分子量增加14%[5] * **TIDES业务成为主要增长引擎** 2025年TIDES(多肽和寡核苷酸)收入预计超100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超80% 已交付超58吨多肽 拥有23个GLP-1相关项目 其中16个处于临床II期或III期 约占26%市场份额[6] * **开发与制造项目彰显行业地位** 在2024年及上半年全球213个涉及许可和并购交易的分子中 公司参与其中62个(29%)的"D"或"M"阶段项目 全球销售额前十的小分子药物中 公司帮助生产其中4个(2024年)/5个(2030年预估)[6] * **运营效率构筑竞争壁垒** 通过数字化工具和自动化将设施利用率从60%提升至72% 新工厂投产时间从两年缩短至两个月 支撑其45%毛利率和30%调整后净利润率[7] * **全球化扩张战略** 超过85%的资本支出投入高需求的后期D&M能力 在美国和新加坡的重大绿地项目旨在构建全球制造网络 满足客户本地化供应链需求[7] **其他重要内容** * **市场地位与投资主题** 公司是中国最大的合同研究、开发与生产组织(CRDMO) 2022年在中国外包市场占有28%份额 在全球临床开发中小分子新药项目中占16%份额(按项目数量) 投资逻辑基于小分子CRDMO领域竞争温和、业务多元化以及TIDES业务的强劲增长[8][15] * **估值与目标价** 基于DCF估值 A股目标价138.00人民币(WACC 9.8% 终值增长率3.0%) H股目标价138.00港币(WACC 10.2% 终值增长率3.0%)[9][10][16][17] * **风险因素** 下行风险包括地缘政治风险、海外CDMO竞争、产品开发失败影响声誉、生物科技投资亏损 上行风险包括地缘政治环境改善、生物科技融资早于预期、项目增长快于预期[12][13][19] **财务数据引用** * TIDES业务2025年收入超100亿元人民币[6] * 过去五年小分子候选药物分子量增加14%[5] * 设施利用率从60%提升至72%[7] * 毛利率45% 调整后净利润率30%[7] * 资本支出超85%投入后期D&M能力[7]
君实生物:有希望的候选药物等待临床数据以降低风险
2025-09-29 11:06
**公司概况** - 上海君实生物 一家处于商业化阶段的生物科技公司 专注于肿瘤学和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 拥有超过15种临床阶段资产[11][55] - 核心商业化产品包括PD-1抑制剂特瑞普利单抗(拓益)、阿达木单抗(自免疾病)、民得维(抗新冠)和昂戈瑞西单抗(降血脂)[11][55] **核心产品与收入驱动** - 特瑞普利单抗(PD-1)是未来三年主要收入驱动力 2024年中国销售额达15亿元(同比增长66%) 2025年上半年销售额达9.54亿元(同比增长42.3%)[4][29] - 2024年新增四大适应症纳入国家医保目录(NRDL):围手术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一线肾细胞癌(RCC)、一线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和一线PD-L1阳性三阴性乳腺癌(TNBC) 其中围手术期NSCLC贡献显著增量销售[9] - 2025年将参与一线肝细胞癌(HCC)和一线黑色素瘤的NRDL谈判 预计未来两年中国获批适应症将扩至16-17个(当前12个)[9] - 预计2025-27年销售额复合年增长率(CAGR)达20% 2027年实现盈亏平衡[4][34] **研发管线与关键候选药物** - JS207(PD-1/VEGF双抗)是核心关注点 已启动8项II期临床试验 覆盖鳞状/非鳞状NSCLC、TNBC、结直肠癌(CRC)和肝细胞癌(HCC)[3][12] - 预计2025年底/2026年初公布早期数据(如客观缓解率ORR) 临床数据读出是验证其潜力和对外授权(BD)的关键[3][15] - 其他重要临床阶段资产包括: - 全球首创BTLA抗体tifcemalimab(JS004) 正在进行全球III期小细胞肺癌(LS-SCLC)研究 预计2026年中期完成患者入组[16][17] - DKK1抗体JS015 是肿瘤治疗领域唯一积极进展的DKK1药物 早期数据显潜力(一线CRC ORR 75% 一线胃癌ORR 60%)[19][20] - CD20/CD3双抗JS203 早期数据显示80% ORR和40%完全缓解率(CR) grade 3+ TEAE为21.7%[22][24] - PD-1/IL-2(JS213)和EGFR/HER3 ADC(JS212)等早期候选药物等待临床数据去风险[27] **财务预测与估值** - 收入预测:2025年25.51亿元(+31%) 2026年31.97亿元(+25%) 2027年38.56亿元(+21%)[6][39] - 盈利预测:2025年净亏损9.02亿元 2026年净亏损3.46亿元 2027年实现净利润0.92亿元[6][39] - 目标价34.70港元 基于风险调整后DCF模型(WACC 12.3% 永续增长率4%) 对应2.4倍风险调整后市销率(P/S) 与生物科技同行中位数(2.3倍)一致[2][5][38] - 估值敏感性分析: - 上行情景(45.20港元):JS207中国/海外风险调整峰值销售额达33/170亿元[47][49] - 下行情景(17.60港元):JS207中国/海外风险调整峰值销售额仅10/51亿元[47][51] **风险与催化剂** - 主要风险:关键临床试验失败、商业化药物价格竞争加剧、特瑞普利单抗销售不及预期、对外授权进度或付款低于预期[57] - 潜在催化剂:JS207的早期临床数据读出、PD-1/IL-2和EGFR/HER3 ADC的首次人体数据、DKK1和CD3/CD20的III期试验启动、BTLA III期入组完成[3][60] **市场表现与同业对比** - 年初至今股价上涨167%(同期HSBIO指数上涨100%) 自5月20日3SBio与辉瑞达成PD-1/VEGF合作后上涨约100% 市场已部分反映JS207对外授权预期[2][9] - 当前市值317亿港元(40.8亿美元) 2025年预测市销率10.9倍 2027年预测市盈率302.3倍 估值高于部分同行(如恒瑞医药、信达生物)但低于康方生物(Akeso)[7][45] **其他重要信息** - 2025年股权激励计划解锁条件:2025-27年累计收入达到24/54/90亿元 或2025/26年净亏损较2024年收窄29%/76% 2027年实现盈亏平衡[34][35] - 现金状况:2024年底现金25亿元 预计2025年底降至24亿元 2026年进一步降至17亿元[6][52]
药明康德:2025 年投资者日要点(买入评级)
2025-09-29 11:06
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公司为药明康德 业务涵盖化学药物合同研究、开发和生产组织 是小分子、肽类、核苷酸药物开发全价值链的领先平台[11] * 行业为医药研发外包服务 即CRO和CRDMO行业[2][11] 核心财务数据与业绩指引 * 公司重申2025年营收指引为425亿至435亿元人民币[2] * 预计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净利润率将改善[2] * 瑞银预计公司2025年每股收益为5.23元人民币 高于市场共识的4.83元[8] * 预计2025年EBIT利润率为35.5% 2029年预计提升至39.4%[6] * 预计2025年股本自由现金流收益率为3.5% 2029年预计提升至8.1%[6] 业务板块表现与增长驱动 * TIDES业务是化学业务增长的关键驱动力 2025年收入目标为同比增长80%[3] * 化学业务整体目标为同比增长20%以上 其中非TIDES部分增长约7%[3] * 公司预计药物产品(DP)可能成为继TIDES之后长期收入增长的下一个关键驱动力[3] * 测试和生物学板块正看到全球和中国研发活动的逐步复苏 H125临床前服务新订单同比增长14.5%[4] * 新订单增长区域以欧盟最高(+30.7%) 其次为美国(+19.9%)和中国(+11.6%)[4] 运营效率与产能扩张 * 通过采用内部开发的软件(如Pyxis调度系统) 新工厂的投产爬坡期从22.6个月缩短至2.4个月[3] * H125产能利用率提高至72%(2020年为60%)[3] * 自动化系统替代了约90%的小分子生产人力工作和80%的肽类项目人力工作[3] * 公司有信心比同行更好地运营海外产能 目标新加坡基地首个工厂于2027年1月运营 美国基地于2026年底启动固体口服制剂生产 2027年第四季度启动注射剂生产[3] 市场地位与竞争优势 * 在2024年上半年全球授权的合成药物中 有29%(62个)由药明康德服务 且项目保留率为100%[2] * 公司在药物对外授权后赢得了其中九个项目[2] * 公司对其综合CRDMO商业模式、中国的许可热度和资本市场活动充满信心 认为能获取更多份额[2] * 公司对全球研发需求的增长持积极态度 认为美联储降息将有利于此[2] * 公司相信复杂模式的强劲增长将长期推动其增长 一体化能力能有效帮助项目从早期流向后期/商业化阶段[4] 估值与投资建议 * 瑞银基于DCF的目标价为136.10港元(WACC 11.2% 永续增长率3%) 隐含24.1倍2026年预期市盈率[5] * 重申买入评级 并列为CRO行业首选[5] * 当前股价(2025年9月24日)为109.20港元 较目标价有24.6%的上涨空间 加上1.5%的预期股息率 总预期回报为26.2%[7][10] * 瑞银持有该公司1%或以上的普通股[27] 风险因素 * 早期项目向后期阶段推进的数量可能少于预期 原因包括项目延迟或失败超出预期[12] * 地缘政治问题意外升级[12] * 制药公司的研发支出和外包意愿低于预期[12] 其他重要信息 * 公司于2025年9月25日举办了2025年投资者日并庆祝其成立25周年[2] * 定量研究评估显示 分析师对行业结构、监管环境、近期股价表现以及下一份财报相对于市场共识的预期均持积极看法(评分均为4分 满分5分)[14] * 下一个关键催化剂预计是2025年10月31日左右发布的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 需关注TIDES增长、小分子业务以及国内CRO服务的复苏信号[14]
药明康德:投资者日收获- 推动运营卓越与海外产能加速
2025-09-29 10:06
**公司及行业** 公司为药明康德(WuXi AppTec Co. 2359.HK/603259.SS) 行业为医药研发外包服务(CRO/CDMO)[1][10] **核心业务模式与市场地位** - 公司强调其CRDMO(合同研究、开发与生产)业务模式的优势 聚焦于获取新项目、增强客户黏性及捕捉新兴机会[1] - 在小分子药物领域保持稳定市场份额 D端(开发端)市占率为16% 2024年至2025年上半年在40个获批小分子项目中捕获约20%份额[6] - 客户留存率高达98% 前300名客户贡献70%总业务[5] 使用发现与临床前平台的客户数量达1000家(2023年为900家) 全流程服务收入占比提升至74.4%(原73.2%)[5] **技术能力与新兴机会** - TIDES业务(包括多肽和寡核苷酸)增长显著 环肽进入大规模商业化生产 核酸产品处于PPQ(工艺验证)阶段 当前聚焦罕见病但具备扩展潜力[5] - 技术优势包括流动化学、光化学技术等 支持新模态药物开发[5] - 早期项目参与助力捕捉新靶点研发趋势 治疗领域扩展至抗感染、神经科学、代谢及免疫炎症等非肿瘤领域[5] **运营效率与数字化进展** - 生物学业务通过数字化运营、DMPK软件及生物分析平台提升效率 2025年上半年项目周转时间同比减少30% 分析时间减少35%[7] - 生产基地投产时间从2017年22.6个月大幅缩短至2024年2.4个月[7] - 数字化系统覆盖90%运营流程 API产能利用率提升至72%(去年68%) 小分子和肽生产自动化分别达90%和80%[7] - "鹰眼"系统降低错误率并提高成功率 FDA审计零缺陷[7] **海外产能扩张与战略布局** - D&M(开发与生产)产能投资占比升至85%(早期为28%)[8] - 药品生产(DP)成为新增长引擎 2025年上半年69个TIDES分子同时使用API和DP服务[8] - 泰兴基地:过去12个月投产4个新工厂 二期两车间建设周期仅11-12个月(对比常州基地一期/二期63个月)[8] - 新加坡:首个小分子工厂预计2027年1月投产 首座TIDES工厂预计2028年二季度投产[8] - 瑞士库韦站点:口服剂量包装产能翻倍 新建PSD-4喷雾干燥大楼预计2026年四季度完工[8] - 美国基地:预计2026年四季度运营 2027年底前上线无菌灌装产能 将成为公司最大海外设施[8] - 新加坡肽产能和美国OSD(口服固体制剂)产能有望捕捉肥胖治疗机遇[8] **财务预测与风险提示** - 高盛给予H股目标价96.9港元(当前107.6港元 下行空间9.9%) A股目标价93.3元(当前102.92元 下行空间9.3%) 基于17倍12个月前瞻市盈率[9][11] - 上行风险:若美国《生物安全法案》最终仅限制联邦资助项目或排除药明系公司[9][10] - 下行风险:1)法案极端情景导致美国或海外收入归零 2)国内外同行价格竞争 3)监管与融资风险 4)成功导向型业务模式不确定性 5)新业务增速不及预期[9][10] - 财务预测:2024-2027年收入预计为392.4亿/440.0亿/493.7亿/551.9亿元 每股收益为3.23/4.99/5.34/5.91元[11] **其他重要信息** - 公司M&A评级为3(被收购概率0%-15%)[11][17] - 高盛持有药明康德A股和H股超过1%股权 并在过去12个月提供投资银行服务[21]
中国工业:CIIF Trip 调研收获-智能人形机器人 -各阶段快速发展-China Industrials -CIIF Trip Takeaways IntelligentHumanoid Robots – Fast Pace Throughout Different Stages
2025-09-29 10:06
涉及的行业与公司 **行业** 中国工业行业 重点关注智能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领域[1][7] **涉及公司** - 机器人制造商与集成商:汇川技术(Inovance)、埃斯顿(Estun)、遨博(Dobot)、奥比中光(Orbbec)、舍弗勒(Schaeffler)、无锡信捷(Wuxi Xinje)[5][10] - 其他相关企业:双环传动(Shuanghuan)、极智嘉(Geek+)、中检集团(Centre Testing)等[5][33] --- 核心观点与论据 **1 智能机器人商业化加速,渗透率快速提升** - 协作机器人(Cobots)在1H25出货量同比增长47%,远超行业16%的增速[13] - 性能显著提升:埃斯顿Codroid协作机器人最大负载达50kg,速度、精度和负载能力进步驱动应用增长[13] - 应用场景扩展:从传统3C、汽车延伸至美妆、玩具、商业等领域[13] - 复合机器人(AGV/AMR底盘+机械臂)成为关键解决方案,已在3C(如苹果、英伟达)、焊接、物流、食品行业测试/应用[14][15] **2 人形机器人处于产品开发阶段,痛点明确但迭代迅速** - 展示多但实际工作流程集成有限,行业聚焦解决产品开发痛点[4] - 已公布订单总额接近10亿元人民币(1.4亿美元),但实际工业工作流集成需时(因效率、成功率和ROI要求高)[20] - 汇川技术预计全球销量从2025年1万台增至2026年10万台[20] - 舍弗勒强调需明确可扩展的工业应用场景[20] **3 供应链扩张加速,领先企业即将涌现** - 零部件/执行器供应商数量快速增加(传感器、螺丝、电机、减速器等),大公司推出标准化产品(如汇川、舍弗勒)[5] - 汇川技术人形部件已达中全球领先水平,预计2026年小批量订单,2028年螺丝产能达40万单位[24] - 舍弗勒倡导智能模块/标准组件趋势,强调体积和标准化是价格压缩关键[25] **4 技术路线多样化,AI与数据驱动创新** - 视觉方案:海外(特斯拉、FigureAI)多用2D视觉,国内集成商多采用结构光相机(如天工Pro搭载4个奥比中光Gemini相机)[23] - 模型架构:VLA(视觉语言动作)为主流,但数据缺乏是瓶颈;遨博质疑更多数据必然带来具身泛化,需模型架构创新[23] - 合成数据应用:遨博称约90%训练数据为合成数据[26] - 边缘计算:当前国产和英伟达芯片可支持,但未来通用模型需算力、能效比和散热改进[26] **5 合作与工作流重构成为成功关键** - 机器人协作规模扩大,由AI算法、硬件改进和工作流重构驱动[3] - 企业合作超越垂直供应链,预计集成商之间将加强协作[3] --- 其他重要内容 **行业活动与参与度** - CIIF展会设立专门人形机器人价值链展区,吸引450家供应链企业参与(2024年为350家),包括30家集成商和零部件供应商[2] **政府与政策支持** - 中国政府推动人形机器人初步应用[10] **风险与挑战** - 新材料(镁、PEEK)、新结构(轴向磁通/PCB电机)和陶瓷滚珠螺丝等技术验证需时,能见度低[23] - 当前模型仅能处理特定任务,需物理世界模型避免AI幻觉或漂移[23] **投资偏好** - 在人形机器人主题中偏好汇川技术和双环传动[5] **行业评级** - 摩根斯坦利对中国工业行业评级为“In-Line”(符合市场)[7]
大族激光:2025 年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CIIF)调研收获 —— 新型 3D 打印与 PCB 设备增长向好为核心亮点
2025-09-29 10:06
**行业与公司** - 行业涉及激光设备制造 聚焦PCB(印刷电路板)设备 消费电子设备 锂电池设备 FPD/半导体设备及通用工业设备[8] - 公司为**大族激光(Han's Laser Technology 002008 SZ)** 系中国最大激光设备供应商 业务覆盖多元终端市场[8] **核心业务进展与战略** - **3D打印业务**:公司不仅向消费电子 汽车 半导体等终端市场销售3D打印设备 同时为大型终端客户提供3D打印服务[1] - **PCB设备增长**:因全球AI服务器出货量增加及技术升级推动PCB行业资本开支扩张 公司对2026年PCB设备销售增长持乐观态度[2] - **AI技术应用**:探索聊天机器人解答客户售后问题 并在运营部门使用生成式AI工具[2] - **通用激光设备**:2025年上半年高功率激光设备出货量同比增长10%-20%(但ASP因竞争同比下降7%-8%) 增长动力来自海外扩张(尤其亚太非中国区)及国内通用金属加工 体育器材 航空等领域需求[3] - **海外扩张目标**:长期目标为海外市场收入占比达30%(2024年占比为14%)[3] **财务与估值** - **投资观点**:预计2025年盈利增长及利润率回升(2022-2024年EBIT连续三年同比下降) 驱动因素包括2025年上半年PCB设备AI需求增长及智能手机形态变化带来的消费电子设备新机遇[8] - **目标价与风险**:12个月目标价44 8元(基于30倍2026年预期市盈率) 当前股价40 81元 潜在涨幅9 8%[9][10] 下行风险包括终端市场资本开支增长放缓 客户集中风险及市场竞争[9] - **财务预测**: - 2025年预期营收175 15亿元(2024年实际147 71亿元) 2026年预期204 94亿元[10] - 2025年预期EPS 1 09元(2024年实际1 61元) 2026年预期1 49元[10] - 2025年预期P/E 37 3倍 2026年预期27 3倍[10] **内部管理优化** - 过去几年持续精简运营 削减低增长或低盈利业务单元 赋予业务单元更多自主权以提高生产率 集中原材料采购以降低供应链成本 近期无重大人员规模调整计划[4] **其他关键信息** - **并购概率**:M&A Rank为3(低概率 0%-15%)[10] - **机构关系**:高盛在过往12个月内与大族激光存在投行服务关系 并可能在未来3个月内寻求相关补偿[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