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商产业研究院
icon
搜索文档
2024年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中商产业研究院· 2025-04-01 08:0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2024年吉林省面对复杂严峻形势,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各产业有不同表现,部分产业增长,部分产业面临挑战,消费、投资、对外经济等领域也呈现出各自的发展态势[7]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综合 - 全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14361.22亿元,比上年增长4.3%,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589.80亿元、4577.64亿元、8193.79亿元,分别增长4.5%、3.9%、4.4%,占比分别为11.1%、31.9%、57.0% [8] - 年末全省总人口2317.31万人,比上年减少22.10万人,城镇常住人口1523.89万人,城镇化率65.76%,比上年提高1.04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9.70万人,死亡人口21.00万人,人口性别比为99.27,城镇新增就业23.35万人 [13][14] - 全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与上年持平,农产品生产者价格下降7.7%,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2.5%,购进价格下降1.4% [15] 农业 - 全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648.80亿元,比上年增长4.5% [18] - 粮食种植面积585.38万公顷,比上年增加2.82万公顷,粮食总产量4265.97万吨,比上年增产1.9% [18][19] - 猪牛羊禽肉类总产量312.61万吨,禽蛋产量102.26万吨,生牛奶产量30.21万吨,水产品产量26.60万吨,比上年增长4.2% [21] 工业和建筑业 - 全年全省工业增加值3804.87亿元,比上年增长4.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比上年下降27.0% [22] - 全年全省建筑业增加值813.96亿元,比上年增长3.2% [26] 服务业 - 全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8193.79亿元,比上年增长4.4%,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4.5% [27][28] - 全年全省货物运输总量6.12亿吨,比上年增长1.5%,货物运输周转量2224.31亿吨公里,增长1.2% [28] - 全年全省旅客运输总量1.74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3.1%,旅客运输周转量452.14亿人公里,增长28.1% [30] - 年末全省铁路营业里程5047公里,公路总里程11.15万公里,民用汽车保有量639.01万辆,比上年末增长4.2% [32] - 全年全省完成邮政业务总量149.16亿标准量,比上年增长16.2%,电信业务总量248.42亿元,增长11.9% [35] - 年末全省固定电话用户338.5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3094.25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131.80部/百人,固定互联网络宽带接入用户918.99万户,比上年增长8.0%,移动互联网用户2659.72万户,接入流量54.63亿GB,增长18.8% [38] 市场消费 - 全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95.94亿元,比上年增长3.5%,商品零售额3709.17亿元,增长3.4%,餐饮收入额586.76亿元,增长4.4% [39] - 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部分品类有不同增长或下降情况,全年网上零售额869.40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1.3%,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608.60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8.2%,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4.2% [41] 固定资产投资 - 全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0.7%,其中第一、二产业投资分别增长23.9%、13%,第三产业投资下降6.5%,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5%,民间投资增长1.8%,六大高耗能行业投资增长75.8%,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8.1% [42][43] -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640.53亿元,比上年下降22.2%,房屋施工、新开工、竣工面积及商品房销售面积等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44][46] 对外经济 - 全年全省货物进出口总额1764.10亿元,比上年增长5.1%,其中出口677.03亿元,增长8.0%,进口1087.06亿元,增长3.4% [47] - 全年实际利用外资额5.99亿美元,增长8.2%,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2.60亿美元,增长171.8% [47] 财政金融 - 全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91.39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其中税收收入682.13亿元,下降2.5%,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672.93亿元,增长6.0% [48][49] - 全年全省社会融资规模增量2727.06亿元,比上年少增907.27亿元,年末全省境内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9198.88亿元,比年初增加2699.5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9121.40亿元,比年初增加1328.99亿元 [49] - 年末全省共有境内上市公司49家,证券交易额109293.23亿元,同比下降17.3%,全年全省原保险保费收入798.34亿元,比上年增长3.9%,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351.27亿元,增长12.7% [53][54] 科学技术和教育 - 2024年,吉林省有相关科研机构和平台,国内专利授权量27023件,比上年增长1.4%,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9749件,增长28.0%,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4107户,比上年增长14.4%,登记省级科技成果695项,认定登记技术合同6901份,比上年增长22.7%,技术合同成交额240.94亿元,增长142.6% [55][56] - 全省各级各类教育招生、在校生、毕业生人数有相应数据 [58] 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和体育 - 年末全省有文化馆等文化机构,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191.57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下降3.9%,广播、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9.67%、99.73%,有线数字电视实际用户数为632.65万户 [59] - 全年全省接待入境游客92.2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2.9% [59] - 全省有卫生技术人员24.21万人,医疗卫生机构实有床位17.77万张,报告法定传染病发病等相关数据 [60] - 全年全省运动员在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中共获得金牌268枚、银牌225枚、铜牌200枚,培训审批社会体育指导员2448人,资助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 [61] 居民收入消费和社会保障 - 全年全省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157元,比上年增长4.4%,人均消费支出28770元,增长7.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04元,增长6.3%,人均消费支出15467元,增长7.8% [63] - 年末全省参加各类社会保险人数有相应数据,全年全省医疗救助总人次362.49万人次,总金额14.84亿元,筹集中省级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47.34亿元,保障低保对象、供养特困人员有相应人数 [65][66] 资源、环境和应急管理 - 全省全年全社会用电量950.10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4%,主要能源产品产量有不同增长或下降情况 [67][68] - 全省空气质量总体保持稳定,优良天数比例为92.9%,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国控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III类水体比例为89%,9个主要城市18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基本良好 [70] - 年末全省拥有各类自然保护区51个,全年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共死亡253人,比上年下降32.7%,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等相关指标有下降 [71]
湖北省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中商产业研究院· 2025-04-01 08:0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2024年湖北面对复杂严峻形势经济稳中向好、量质并进,各产业和领域有不同表现与发展态势 [5] 各部分总结 综合 - 2024年全省生产总值60012.97亿元,同比增长5.8%,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9.1:35.9:55.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02832元,同比增长5.9% [6] -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4%,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2.5%,购进价格下降4.4% [7] - 全年新登记经营主体178.47万户,增长11.0%,全省经营主体达920.70万户,增长10.6% [7] -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93.49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3%,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 [7] 农业 - 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5891.14亿元,增长3.6% [10] - 粮食种植面积增加,产量2785.34万吨,增长0.3%,油料、茶叶等产量增长,猪牛羊禽肉产量下降,水产品产量增长 [10][15][16] 工业和建筑业 - 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916家,增加值增长7.7%,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2.7%,占比14.8% [17] - 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增长4.9%,产品销售率94.62%,出口交货值增长7.3%,企业利润增长25.9% [17] - 具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质建筑企业总产值增长5.8%,新签合同额下降2.5% [22] 固定资产投资 -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6.5%,一、二、三次产业投资分别增长2.8%、14.7%、2.1% [23] - 工业、基础设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分别为14.7%、9.8%、 - 5.9%,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6.7% [24] - 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0.5%,销售额下降6.9%,重大项目完成投资额增长10.6% [24][26] 国内贸易 -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276.70亿元,增长5.1%,城镇和乡村零售额均增长,商品零售额和餐饮收入分别增长4.5%、8.9% [26][27] - 全年网上零售额增长19.0%,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19.7%,占比18.2% [30] 对外经济 - 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7058.4亿元,增长9.6%,进口2195.4亿元,增长3.7%,出口4863.0亿元,增长12.4% [31] - 对部分贸易伙伴进出口额有不同增速,新设立外商投资项目650个,实际使用外资下降29.6%,地方企业对外实际投资增长2.1% [31][32]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 - 年末公路总里程增长1.1%,高速公路里程增长3.5%,货物周转量、旅客周转量、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长,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下降 [33] - 邮政行业业务总量增长29.7%,电信业务总量增长13.6%,移动电话普及率113.0部/百人,移动互联网用户接入流量增长16.9% [33][35] 财政和金融 - 全年财政总收入6569.48亿元,增长3.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6%,支出增长7.3% [38] - 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贷款余额增加,保费收入增长6.3%,赔付支出增长25.7% [38][40] 教育和科学技术 - 各级各类教育招生、在校生、毕业生有相应数据,登记重大科技成果2454项,签订技术合同70327项,成交金额增长14.6% [40] - 年末共建有省级工程研究中心397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03家 [40] 文化、卫生和体育 - 年末文化相关机构数量、广播电视覆盖率、出版物数量有数据,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9.9% [41][42] - 年末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床位等有数据,总诊疗人次和出院人次有统计,运动健儿比赛获奖情况有统计,体育彩票销售额179.32亿元 [42] 人口、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 年末常住人口5834万人,城镇化率66.35%,出生率5.38‰,死亡率8.52‰,自然增长率 - 3.14‰ [42] -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1%,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增长2.9%,各类社会保障参保人数有统计 [43][44] 节能降耗、资源环境 - 全年单位GDP能耗下降,国有建设用地供应总量下降15.7%,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 [45] - 完成造林面积22.23万公顷,森林抚育面积58.08万公顷,地表水、湖泊水库水质优良占比有统计,空气质量达标城市占38.5% [45][46]
2024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中商产业研究院· 2025-04-01 08:0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核心观点 2024年浙江经济运行稳进向好,社会大局和谐安定,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各产业和领域均取得一定成果,民营经济表现突出,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消费、投资、进出口等经济指标有不同程度增长,同时在交通、邮电、金融、教育、科技、卫生、文化体育、资源环境等方面也有积极进展[5][14]。 各目录总结 综合 - 2024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90131亿元,比上年增长5.5%,三次产业结构为2.9:38.6:58.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35565元,增长4.7% [6] - 年末常住人口6670万人,增加43万人,城镇化率75.5%,出生人口41.0万人,出生率6.17‰,死亡人口43.4万人,死亡率6.53‰,自然增长率 -0.36‰ [6] -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8.3万人,帮扶困难人员就业8.5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4.5%,农民工总量1363万人,增长0.2% [8] - 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0.3%,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2.2%,购进价格下降2.4% [10] - “三新”经济增加值预计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28.5%,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11060亿元,增长8.1% [14] - 全员劳动生产率为22.9万元/人,增长4.6%,规模以上工业劳动生产率为29.1万元/人,增长5.9% [14] -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706亿元,增长1.2%,支出12565亿元,增长1.7% [14]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费用的企业占比79.2%,研发费用支出增长5.5%,新产品产值增长4.5%,新产品产值率为42.2% [14] - 民营经济增加值预计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7.4%,年末在册经营主体1095万户,增长5.9% [15] 农业和农村 - 农业生产总体平稳,粮食播种面积1047千公顷,增长2.2%,产量650万吨,增长1.8%等 [17] - 农业现代化卓有成效,高标准农田套合率76.6%,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82.5%等 [17] - 和美乡村建设成果丰硕,新(改)建农村公路2023公里,城乡公交一体化率达90%等 [18] - 强村富民稳步推进,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标行政村全覆盖,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1% [19] 工业和建筑业 - 全年工业增加值30072亿元,增长6.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 [21] - 分经济类型、企业规模、行业看,部分企业和行业增加值有不同程度增长 [21]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117429亿元,增长4.8%,利润总额6039亿元,增长1.5% [21] -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4877亿元,增长1.5%,建筑业总产值24591亿元,增长0.6% [22] 服务业 - 全年服务业增加值52762亿元,增长5.1%,部分行业增加值有不同程度增长 [25] - 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34031亿元,增长8.4%,利润总额3740亿元,增长5.8% [25] 国内贸易 -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708亿元,增长4.0%,商品零售额和餐饮收入有不同程度增长 [26] - 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部分生活类和品质类商品零售额有不同程度增长 [26] - 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7629亿元,增长6.0%,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46.8% [27] - 年末各类商品交易市场2696家,商品成交额达2.42万亿元 [27] 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0.4%,第二产业投资增长6.9%,第三产业投资下降1.9% [28] - 制造业投资增长3.3%,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3.7%,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3.0% [28] -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1983亿元,下降10.0%,商品房销售面积5116万平方米,下降16.2% [28] 对外经济 - 全年货物进出口52641亿元,增长7.4%,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9.5%和1.9% [29] - 对部分国家和地区进出口有不同程度增长,出口商品结构转型升级 [30] - 全年中欧(义新欧)班列开行2619列,增长10.0% [31] - 自贸试验区货物进出口10099亿元,增长4.3%,区内新增注册企业34787家,增长7.6% [31] - 全年新设外商投资企业4794家,实际使用外资152.7亿美元 [31] - 年末全省1708家境内主体在境外投资设立企业1881家,对外投资备案额179.9亿美元,增长6.9% [31] 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2880亿元,增长10.3% [32] - 年末公路总里程12.2万公里,民航机场7个,旅客吞吐量8453万人 [32] - 全年铁路、公路和水运货物周转量16191亿吨公里,增长7.5%,旅客周转量979亿人公里,增长6.0% [32] - 全省港口货物吞吐量21.0亿吨,增长3.5%,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13.8亿吨,集装箱吞吐量3930万标箱 [32] - 年末小型载客汽车保有量2074万辆,私家车保有量1913万辆 [32] - 全年邮政行业寄递业务量完成336亿件,增长10.0%,快递业务量322亿件,增长10.4% [34] - 电信业务总量1120亿元,增长5.5%,移动电话用户9639万户,5G移动电话用户5625万户 [34] - 5G基站总数达26.6万个,5G移动互联网用户接入流量达121亿GB [34] - 年末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3767万户,普及率达56.8户/百人 [34] 金融、证券和保险 - 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29502亿元,增长4.0%,各项贷款余额237854亿元,增长9.5% [35] - 年末境内上市公司716家,累计融资20292亿元 [36] - 全年保险业保费收入4081亿元,增长10.2%,各类赔款及给付1533亿元,增长19.0% [36] 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 全体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67013元、78251元和42786元,分别增长5.0%、4.3%和6.1% [36] - 全省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23830元,山区海岛县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5% [38] - 全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5107元,增长6.9% [39] - 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4655万人,基本医疗保险人数5712万人等 [39] - 年末在册低保对象54.1万人,全年低保资金支出64.7亿元,增长2.4% [39] - 全年发行各类福利彩票168.5亿元,筹集公益金49.1亿元 [41] 教育和科学技术 - 年末幼儿园、小学、初中、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普通高中、普通高校数量及招生、在校生情况 [41] - 年末各教育阶段专任教师数量、学历合格率等情况 [42] - 有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152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100家左右 [43] - 新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2.2万家,全年专利授权量40.1万件,发明专利授权量7.8万件 [43] - 新增“浙江制造”标准325个,累计3923个 [43] 卫生和文化体育 - 年末全省卫生机构数量、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及医院总诊疗人次情况 [44] - 年末全省文化设施情况,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电影制作、票房收入,图书、报纸、期刊出版情况 [44] - 浙江运动员全年获全国一类比赛冠军69个,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比31.98% [45] - 年末省级全民健身中心等体育设施情况,国家级、省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等情况 [45] - 全年销售体育彩票338.8亿元,增长11.8% [45] 资源、环境保护和社会安全 - 全省全年降水量1690毫米,水资源量1209亿立方米 [45] - 全年完成造林更新面积42.8万亩,森林覆盖率为61.36%,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05平方公里 [46] - 年末气象监测设施情况,全年霾平均日数40天 [46] - 省控断面水质情况,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46] - 近岸海域赤潮情况,城市(县城)污水、垃圾处理及用水、燃气普及率情况 [47] - 累计建成国家、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域情况 [47] -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耗总量增长5.8%,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6% [47] - 全年各类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比上年分别下降16.8%和15.7% [48]
2024年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中商产业研究院· 2025-03-29 08:0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相关内容 报告的核心观点 2024年广东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各产业和领域发展态势有别,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进,绿美广东成效显著,但部分行业和领域也面临挑战 [1][9][11][12]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综合 - 全年广东GDP为141633.81亿元,同比增长3.5%,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4.1:38.4:57.5,人均GDP为111146元,增长3.0% [3] - 年末常住人口12780万人,增加74万人,城镇化率75.91%,提高0.49个百分点 [4] -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43.56万人,失业率平均值5.0%,居民消费价格持平,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1.6%,农产品生产者价格上涨2.6% [6] - 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高技术制造业等增长较快,新能源汽车等产量大幅增长,新登记经营主体283.16万户 [9][10] -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进,珠三角增长3.7%,粤东、粤西、粤北分别增长2.4%、2.1%、3.2%,57个县(市)GDP增长3.6% [11] - 绿美广东成效显著,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95.8%,提升1.0个百分点,地表水水质改善 [12] 农业 -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355.13万亩,增长0.3%,糖蔗等种植面积有增有减 [14] - 粮食产量1313.43万吨,增长2.2%,糖蔗等产量有增有减 [16] - 猪牛羊禽肉产量500.64万吨,增长0.4%,水产品产量966.35万吨,增长4.6%,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增长1.1% [17] 工业和建筑业 - 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4.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2%,不同经济类型、企业规模、门类和行业表现各异 [20] -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增有减,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下降2.6%,企业成本增加,利润率下降 [21][22] - 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7010.20亿元,增长4.9%,建筑企业数量和总产值均增长 [23] 服务业 - 批发和零售业等增加值有增有减,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增长3.3%,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收和利润均增长 [25] - 货物运输总量和周转量、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均增长,旅客运输总量和周转量大幅增长 [26][27] - 年末公路、铁路里程增加,民用汽车保有量增长,邮电业务总量增长,电话和互联网用户数增加 [29][30] 国内贸易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029.18亿元,增长0.8%,城镇和乡村、商品零售和餐饮收入均有增长 [34] - 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部分品类增长,部分品类下降 [34][35] 固定资产投资 - 固定资产投资下降4.5%,设备工器具投资增长18.5%,不同区域和产业投资表现不同 [37] - 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8.2%,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均下降,保障性住房建设和老旧小区改造推进 [40][41] 对外经济 - 货物进出口总额91126.4亿元,增长9.8%,出口58915.6亿元,增长8.4%,进口32210.7亿元,增长12.5%,顺差26704.9亿元,增长3.8% [44] - 对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额增长8.8%,民营企业进出口额增长15.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10.0% [44] - 新设外商直接投资企业26213个,增长20.9%,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012.0亿元,东盟国家投资增长28.1% [52] - 经核准境外新增中方实际投资额210.7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有相关业务数据 [53] 财政金融 -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533.27亿元,下降2.3%,支出17956.40亿元,下降3.0%,民生类支出占比71.2% [57] - 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和贷款余额均增长,农村合作机构存贷款余额增长,银行业利润1818.63亿元,不良贷款率1.55% [57] - 证券市场上市公司和挂牌企业数量、市价总值等有相关数据,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9473.89亿元 [58] - 全年保费收入7300.85亿元,增长7.0%,赔款和给付支出2694.46亿元,增长21.1% [59] 居民收入消费和社会保障 - 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474元,增长4.4%,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均增长 [62] - 全省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5818元,增长4.3%,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支出均增长,恩格尔系数上升 [63] - 年末全省参加各类保险人数有相关数据,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基金和基本医疗、生育保险统筹基金收支和结余有变化 [67][69] - 城市和农村低保人数、城镇职工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有相关数据,民政服务机构、福利彩票、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有相关情况 [69][70] 科学技术和教育 - 全省专利授权总量69.26万件,居全国首位,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17.9%,PCT国际专利申请量2.34万件 [72] - 全省高新技术企业7.7万家,拥有多个国家级和省级科研机构和创新中心,有相关质量检验和计量机构数据 [76] - 各级各类教育招生、在校生和毕业生人数有相关数据,不同教育阶段表现各异 [78][79] 文化、卫生健康和体育 - 年末全省有各类文化机构和设施,广播和电视覆盖率高,出版各类报刊和图书,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比5.66% [84] - 年末全省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和医疗床位数量有相关数据 [85] - 全省体育健儿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获得多项冠军 [86] 资源、环境和应急管理 - 全年水资源总量2300亿立方米,偏多17.6%,降水量偏多19%,日照时数相近,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增长1.3%,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1%,全社会用电量增长7.3% [88] - 全省近岸海域海水质量有相关标准占比,城市空气质量多项指标达标,农作物受灾和地质灾害有相关损失数据 [91] - 全年完成人工造林等林业工作,有多个国家级和省级保护区和地质公园,生产安全事故和道路交通事故有相关数据 [92][93]
安徽省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中商产业研究院· 2025-03-22 08:0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2024年安徽经济运行稳中有进、进中提质,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各产业和领域呈现不同发展态势,如工业部分行业增长显著,服务业整体向好但房地产业下降,固定资产投资有增有减,消费和进出口保持增长等[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综合 - 全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50625亿元,比上年增长5.8%,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7.0:38.7:54.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2694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58203元/人[4] - 全年新登记经营主体121.3万户,日均新登记企业992户,年末经营主体总数达831.5万户[8] 农业 -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1017.3万亩,增加15.6万亩,粮食产量4184.3万吨,增产0.8%,油料产量189.5万吨,增产0.3%[8][10] - 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486.5万吨,下降1.9%,禽蛋产量212.9万吨,增长3.2%,牛奶产量63.2万吨,增长17.9%,水产品产量261.2万吨,增长2.8%[10] - 年末生猪存栏1545.5万头,下降0.4%,全年生猪出栏2952.4万头,下降4.0%[10] - 年末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7207万千瓦,增长0.2%,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86%,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521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2.4万亩[10] 工业和建筑业 -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0%,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35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增长,如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26.1%,汽车制造业增长26.7%等[10] - 工业产品中,集成电路和液晶显示屏产量分别增长47.4%和12.9%,汽车产量增长43.3%,其中新能源汽车增长94.5%[10][11] - 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4.1%,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51.5%,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7.2%,占比为42.4%,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0.5%,占比为43.6%,全年汽车全产业链营业收入1.52万亿元,增长23.5%[11] - 年末发电装机容量12404.5万千瓦,其中燃煤火电装机容量5613.5万千瓦,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6085.3万千瓦[11] -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2398.4亿元,增长3.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7.08元,增加0.41元,营业收入利润率为4.37%,下降0.13个百分点[11][12] -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5509亿元,增长5.5%,年末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10098家,增加447家,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1808.8万平方米,减少7960.5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12007.3万平方米,减少3458.3万平方米[12] 服务业 - 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5296亿元,增长7.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2917亿元,增长3.9%,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173亿元,增长5.3%,金融业增加值3050亿元,增长5.6%,房地产业增加值2835亿元,下降1.0%,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1406亿元,增长8.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2226亿元,增长15.3%[12] - 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7858亿元,增长8.9%,利润438亿元,增长4.8%[13] 固定资产投资 -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4.7%,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20.4%,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3.6%,第三产业投资下降1.4%[15] - 工业投资增长13.6%,其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20.5%,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1.1%,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8.8%,民间投资增长1.7%,其中民间制造业投资增长11.7%[15] -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4016.1亿元,下降14.1%,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3841.1万平方米,下降17.8%,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2703.0万平方米,增长11.6%[15] 国内贸易 -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087.7亿元,增长4.7%,按经营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增长4.7%,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4.8%,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额增长4.8%,餐饮收入增长4.2%[15][16] - 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比上年增长9.9%,日用品类增长12.2%等,全年网上零售额4925.5亿元,增长12.6%,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4228.9亿元,增长11.1%[16][18] 对外经济 - 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8648.5亿元,增长7.4%,其中,出口5797.5亿元,增长10.8%,进口2851.0亿元,增长1.0%,机电产品出口增长13.9%,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14.0%,“新三样”合计出口490.1亿元,增长23.6%,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4632.6亿元,增长6.3%[18] - 全年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606个,增长0.7%,合同利用外资235亿元,下降14%,实际使用外资123.7亿元,下降15%,截至2024年底,99家境外世界500强企业在皖设立外资企业203家[22] - 全年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金额33.3亿美元,下降15.7%,完成营业额23.0亿美元,下降15.8%,当年外派劳务人员6729人,下降4.5%,全年新批境外企业(机构)262个,实际对外投资26亿美元,增长12.3%[22] 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 全年货物运输量44.2亿吨,增长4.4%,货物运输周转量12723.3亿吨公里,增长5.2%,港口货物吞吐量6.9亿吨,增长3.4%,旅客运输量2.8亿人次,增长7.8%,旅客运输周转量1120.6亿人公里,增长7.6%,全省民航机场旅客吞吐量1591.5万人次,增长6.9%,其中合肥新桥机场旅客吞吐量1248.1万人次,增长11.7%[22][23] - 年末全省民用汽车拥有量1257.4万辆,增长5.4%,其中私人汽车1125.5万辆,增长5.9%,民用轿车拥有量703.7万辆,增长4.6%,其中私人轿车674.4万辆,增长4.7%,年末全省高速公路里程6153公里,铁路营业里程5737公里,其中高速铁路里程2773公里[23] - 全年邮政行业寄递业务总量69.6亿件,增长22.1%,其中,快递业务量62.7亿件,增长24.8%,电信业务总量656.6亿元,增长12.9%,年末电话用户总数7317.9万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6825.8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111.5部/百人,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3181.6万户,增加234.5万户,其中固定互联网光纤宽带接入用户3016.5万户,增加212.1万户,全年移动互联网用户接入流量121.5亿GB,增长8.3%[24][25] 财政和金融 -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041.2亿元,增长2.6%,其中税收收入2601.2亿元,增长0.3%,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995.2亿元,增长4.1%,重点支出项目中,教育支出增长2.8%,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增长0.2%[25] - 全年全省社会融资规模增量11827.1亿元,减少2060.3亿元,年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120141.4亿元,增长10.4%,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91721.5亿元,增加8418.0亿元,增长10.1%,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86260.9亿元,增加8270.5亿元,增长10.6%[27] - 全年上市公司通过境内市场累计筹资85.0亿元,年末有A股上市公司182家,增加7家,上市公司市价总值19487.0亿元,增长4.9%[28] - 全年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1692.4亿元,增长4.7%,其中,财产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549.1亿元,增长4.4%,人身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1143.3亿元,增长4.9%,赔款和给付816.8亿元,增长23.8%,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386.7亿元,增长10.2%,人身险业务赔款和给付支出430.1亿元,增长39.4%[29] 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 年末全省常住人口6123万人,增加2万人,全年出生人口37.8万人,出生率为6.17‰,死亡人口51.5万人,死亡率为8.41‰,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2.57%,提高1.06个百分点[29] - 全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782元,增长5.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9%,人均消费支出24996元,增长5.9%,恩格尔系数为33.7%,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539元,增长4.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9%,人均消费支出29323元,增长5.1%,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2.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07元,增长6.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8%,人均消费支出20154元,增长6.6%,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5.3%[33] - 年末全省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1774.2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3386.8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718.4万人,全年为20.5万名失业人员发放不同期限的失业保险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6252.3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为960.5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为807.1万人,年末24万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62.2万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30.8万人享受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36] - 年末全省有各类提供住宿的社会工作机构2730个,床位32.7万张,收养救助人员13.4万人,不提供住宿的社会工作机构和设施1.1万个,全年50项民生实事累计统筹各类资金567.2亿元,销售社会福利彩票82.4亿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24.8亿元[36] 科学技术和教育 - 全年新增专业技术人员28.6万人,新增高层次技术人员(高级职称以上)3.2万人,全省从事研发活动人员39.0万人[36] - 全省已建成4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有全国重点实验室23个,省重点实验室271个,省产业创新研究院28家,其中特色产业创新研究院8家,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个,其中国家级8个,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2.3万家,居全国第8位,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达3.5万家,居全国第5位[37][38] - 全年登记科技成果19305项,其中各类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科技成果1355项,授权专利14.8万件,增长4.0%,年末全省有效发明专利19.6万件,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32.0件,全年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4312.5亿元,增长29.1%,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5929.9亿元,增长25.3%[38] - 年末全省获得有资质认定的检验检测机构1780家,国家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28个,产品、服务,管理体系认证机构92个,获得强制性产品认证的企业1520个,累计主导或参与制定国际标准94项,国家标准5583项,制定、修订地方标准4390项,累计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94个、有效注册商标145.9万件[38] - 年末全省有研究生培养单位21个,普通高校(含独立学院)125所,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不含技工学校)232所,普通高中683所,初中2727所,小学5739所,幼儿园10363所,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100%,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8.7%[39] 文化、卫生健康和体育 - 年末全省拥有文化馆123个,公共图书馆133个,博物馆252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5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15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99项,省级名录626项[39] - 年末全省广播电视台78座,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9.96%,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9.95%,有线电视用户781.7万户,全年出版报纸83种,总印数4.56亿份,期刊(杂志)183种,总印数0.28亿册,图书10671种,总印数3.66亿册,年末全省有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125个,馆藏档案资料7332.0万卷(件、册),档案馆总建筑面积70.5万平方米[39] - 年末全省有医疗卫生机构32600个,其中医院1355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30555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492个,其他卫生机构198个,年末卫生技术人员52.2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1.0万人,注册护士24.6万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2.0万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44.8万张,其中医院34.5万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8.9万张,全年医疗卫生机构共诊疗4.0亿人次[40] - 全年在国际国内重大比赛中,我省运动健儿共获得56枚金牌、43枚银牌、52枚铜牌,全年共举办体育赛事活动7542场,参加活动680万人次,全年销售体育彩票167.3亿元[40] 生态环境和社会安全 - 截至2024年底,全省已发现的矿种为128种,查明资源储量已上表统计的矿种114种,全年省级财政出资开展各类地质(科研)项目44项,新发现矿产地10处[40] - 年末全省已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个,省级自然保护区33个,当年完成人工造林面积18.2千公顷[40] - 年末全省共有省、市、县级生态环境监测机构85个,全省PM₂.₅、PM₁₀、SO₂、NO₂、CO、O₃六项指标均达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其中PM₂.₅年均浓度为35微克/立方米,全年16个省辖市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率为82.2%,均优于年度目标,其中7个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40] - 淮河干流安徽段总体水质为优,主要支流总体水质为良好,长江干流安徽段总体水质为优,主要支流总体水质为优,巢湖湖区整体水质轻度污染,主要环湖支流整体水质为优,新安江干、支流总体水质为优,全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量达标率为99.5%[41] - 全年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死亡631人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
中商产业研究院· 2025-03-12 10:16
报告核心观点 2024年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为2025年发展奠定良好基础;2025年要坚持稳中求进,实施积极宏观政策,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防范化解风险,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为“十五五”开局打基础 [7][24] 2024年工作回顾 经济态势 - “稳”的态势巩固延续,GDP达134.9万亿元、增长5%,贡献率约30%,就业物价平稳,国际收支平衡,民生保障稳固,风险化解有效 [8] - “进”的步伐坚实有力,产业升级、创新能力、生态环境、改革开放均有新进展 [9] 主要工作 - 加强和创新宏观调控,推动经济回升向好,实施财政货币政策,推进“两重”“两新”建设,稳定房地产和资本市场 [12][14] - 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清理废除规定做法,拓展外贸增长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15] - 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科技强国建设,稳定工业经济,发展新兴产业,建设数字中国 [17] - 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经济布局,推进新型城镇化,夯实农业基础,促进区域融合发展 [17] - 发展社会事业,增进民生福祉,促进就业,推进教育、医疗、养老等事业发展,繁荣文化体育事业 [18][19] -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治理污染物,实施生态工程,推进节能降碳,活跃碳排放交易 [19] - 加强政府建设和治理创新,保持社会和谐稳定,落实从严治党,推进依法行政,提升服务能力,防范风险 [20][21] 外交成果 -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开创新局面,领导人出席多双边活动,举办主场外交活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1] 问题挑战 - 国际上,世界变局加速,经济动能不足,单边保护主义加剧,地缘政治紧张 [23] - 国内方面,经济回升基础不稳固,需求不足,部分企业困难,民生有短板,政府效能待提升 [23] 2025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 总体要求 -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24] 预期目标 - GDP增长5%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左右等 [25] 政策取向 -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赤字率拟按4%左右,新增政府债务11.86万亿元,优化支出结构 [27] - 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降准降息,优化创新工具,稳定汇率,维护金融稳定 [28] - 强化宏观政策民生导向,以消费促经济和民生良性循环 [29] - 打好政策“组合拳”,加强政策协同,提升政策实效 [30] 2025年政府工作任务 扩大国内需求 - 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促进居民增收,扩大服务供给,创新消费场景,保护消费者权益 [33] - 扩大有效投资,发挥政府投资作用,选好项目,支持“两重”建设,鼓励民间投资 [34][35]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推进融合集群发展,发展服务型制造,培育创新型企业 [36] - 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发展重点产业链,实施改造升级工程,推进数字化转型 [37] - 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推进“人工智能+”行动,扩大5G应用,规范平台经济 [37] 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效能 -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实施教育强国计划,推进思政课改革,发展各类教育,建设教师队伍 [38][39] - 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挥举国体制优势,攻关核心技术,优化科研布局,促进成果转化 [40][41] - 提高人才队伍质量,建设战略人才力量,培养各类人才,改革人才制度 [41]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 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完成国企改革,落实民营经济政策,清理账款,规范执法 [42][43] - 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建立制度规则,破除障碍,优化准入,完善信用体系 [43] - 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试点零基预算,改革消费税,规范优惠政策,完善金融体系 [44][45] 扩大对外开放 - 稳定对外贸易发展,加大政策支持,发展跨境电商,办好展会,提升通关便利化 [46] - 鼓励外商投资,推进服务业开放,保障外资待遇,打造营商环境 [47] - 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工程和项目,保障通道畅通,引导投资发展 [47] - 深化多双边和区域合作,扩大自贸区网络,推动协定签署,维护多边体制 [48] 防范化解风险 - 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因城施策,改造城中村,盘活存量,防范违约风险 [50] - 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完善化债方案,置换隐性债务,转型融资平台 [51] - 防范金融领域风险,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完善监管体系,维护金融安全 [52] 推进乡村振兴 - 增强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稳定面积,提升单产,保护耕地,推广科技,补偿产销区 [53] -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高帮扶效能,扶持产业,加强协作,完善帮扶制度 [55] -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完善经营制度,发展集体经济,改革多项领域,建设和美乡村 [56] 优化发展空间格局 - 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人口市民化,补齐县城短板,发展都市圈,建设智慧城市 [57] - 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发挥叠加效应,培育增长极,推进区域建设,促进产业转移 [58][59] 绿色转型 - 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推进保卫战,治理新污染物,保护生态系统,建设美丽中国 [59] - 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完善政策标准,实施示范工程,节约资源,激励绿色消费 [60][61] -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开展试点,构建制度体系,发展新能源,参与全球治理 [61] 保障和改善民生 - 稳定和扩大就业,完善政策,支持重点领域,优化服务,保障权益,开展培训 [62][63] - 强化医疗卫生服务,推进医改,均衡资源,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医保政策 [64][65] - 完善社会保障和服务政策,提高养老金,发展养老托育,延迟退休,救助困难群众 [65] -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践行价值观,发展文化事业,治理网络生态,办好体育赛事 [66][67] - 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贯彻安全观,治理公共安全,打击犯罪,化解矛盾 [68][69] 其他工作 - 开展“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分析特征,确定目标,谋划任务 [69] -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领悟“两个确立”,推进廉政建设,提升履职能力,建设法治政府 [70][71] - 推进民族团结、宗教治理、侨务工作,支持国防军队建设,贯彻“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开展外交工作 [72][73][74][75]
2024年宁夏回族自治区重点产业规划布局分析(附产业现状、重点产业布局、产业发展规划等)
中商产业研究院· 2025-02-12 08:0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宁夏围绕构建“六新六特六优 + N”现代化产业体系,布局未来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和数字经济提质增效 [4][30][3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宁夏产业体系及各市重点产业 - 宁夏已初步建立以“六新六特六优 + N”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六新”为新型工业,“六特”为特色农业,“六优”为现代服务业,“N”为新兴和未来产业 [5] - 宁夏下辖 5 个地级市,各市根据自身因素明确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如银川发展新系列、新材料等,中卫发展云计算和大数据等 [8][9] 宁夏重点产业布局 “六新”产业 - 包括新型材料、清洁能源等六个重点产业,产值约占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 75%左右,代表宁夏未来工业发展方向 [10][11] - 新型材料产业打造沿黄城市群新材料产业核心区,形成 3 个优势特色产业集聚区,发展高性能金属等多种材料 [12] - 清洁能源产业坚持一体化配套发展,打造多个产业集聚区,壮大制造配套能力 [14][15] - 装备制造产业巩固传统优势,做强特色,引进新兴潜力产业,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16] - 数字信息产业加快双中心建设,打造算力产业链,建成“三大基地”,构建“一核一基地多区”格局 [18][19] - 现代化工产业打造“一核两翼”布局,形成相互支撑的产业体系,增强规模和集群效应 [20] - 轻工纺织产业围绕绿色食品深加工融合发展,推动药材转化,发展高性能纤维,培育其他轻工行业 [21] “六特”产业 - 包括葡萄酒、枸杞等六个特色农业产业,产值占全区农业 80%以上,将提升核心品牌价值,构建农产品品牌矩阵 [22][23] “六优”产业 - 包括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等六个重点产业,多为生产性服务业,对提升产业整体水平有协同服务作用 [25] - 宁夏优化服务业区域分工,构建“一带集聚、一高引领、五区联动、多点支撑”的区域发展格局 [26] 宁夏产业发展规划 - 推进新型工业提质增效,推动“工业强区”等建设,实施“产业链升级工程”等,打造产业集群和园区 [30] - 推进数字经济提质增效,力争数字经济增加值占 GDP 比重达 36%以上,实施量级、质效、平台能力提升行动,打造“中国算力之都” [31][32]
2025年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中商产业研究院· 2025-02-07 08:0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相关内容 报告的核心观点 2024年四川省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发展动能加快汇聚、区域发展更趋协调、改革开放纵深推进、民生保障水平提升;2025年要全方位扩大内需、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分类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 [4][30]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2024年工作回顾 - 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7%,高于全国0.7个百分点,经济总量达64697亿元,保持全国第5位;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5%、6.6%、6.3%;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分别增长2.4%、4.2%、9.4% [4] - 发展动能加快汇聚:29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六大优势产业、高技术制造业、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9%、8.4%、10.2%,新兴产业增长20%以上;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增至5个;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00家,总量达1.8万家;产业投资两位数增长,技改投资增长9.6%;经营主体新增105万户,达920万户 [5] - 区域发展更趋协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合作共建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5200亿元,联手打造4个世界级产业集群,川渝通办事项扩展至355项;成都都市圈发展能级提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突破60%;入围全国百强县、百强区20个,居全国第3位 [5] - 改革开放纵深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扎实有效;成都国际航空枢纽旅客吞吐量增长16.6%,突破8700万人次、居全国第3位,货邮吞吐量增长33%,突破100万吨;中欧班列(成渝)累计开行量突破3.6万列;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资金26.1亿美元 [6] - 民生保障水平提升:全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7%、6.6%;财政民生支出占比保持在65%以上,30件年度民生实事全面完成;城镇新增就业106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3%;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8%;基础养老金等民生政策提标;人均预期寿命达78.5岁 [7] 2024年主要工作 - 巩固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加力落实政策,新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2157亿元,争取到“两重”“两新”国家资金450亿元;700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9757亿元;推出房地产支持政策,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激发消费潜能,快递业务量增长26%,限额以上单位互联网餐饮收入增长27.3%;文旅消费回暖升温 [7][8] - 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国家大科学装置等加快建设,28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完成优化重组,首批4家天府实验室实体化运行;统筹20亿元实施6个重大科技专项;“四川造”标志性成果涌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607亿元、增长33.6%;推进“15+N”重点产业建圈强链;实施“智改数转”行动计划;发展数字经济,全省算力总规模达15EFlops [9][10][11] - 持续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成都极核功能增强,成德眉资同城化提速;深化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新增30.2万农村居民落户城镇;有序推进城市更新,新开工改造老旧小区8523个等;打造“天府粮仓”,粮食产量726.8亿斤再创历史新高,生猪出栏6150万头保持全国第1位;新建和改造高标准农田425万亩,耕地净增加60万亩以上;加快种业振兴;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行动;县域供销合作社服务能力提升;启动建设“天府森林四库”;新改建农村公路1.1万公里;全省行政村实现“村村通5G”;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成效显著 [12][14][15] - 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新增铁路运营里程322公里,新建成高速公路507公里,全省通车总里程突破1万公里;15处重大水利项目加快推进,完成水利投资增长13%;31个大中型水电站加快建设,新增电力装机1002万千瓦、总装机近1.4亿千瓦,天然气(页岩气)产量562亿立方米;矿业权出让111宗、出让收益超133.6亿元 [16] - 聚力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实施23项“系统集成改革事项”;推进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组建民营经济发展局;优化营商环境改革,落实减税降费及退税超880亿元;全省各项贷款余额增长11.2%;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组建200亿元规模母基金;完成省市县三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批复实施;提升成都口岸通关能力,畅通西部陆海新通道;获批设立成都天府国际空港综合保税区;“川行天下”活动签约订单超550亿元,外贸实绩企业新增822家;服务贸易规模超1700亿元;新增国际友城和友好合作关系40对 [17][19] - 扎实做好保障改善民生工作:实施民生政策动态调整机制;开展就业服务攻坚行动,新增创业28.9万人、带动就业47.6万人;推进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健全社会救助体系,630余万低收入人口纳入动态监测;建成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484个等;新增普惠性托位1万个等;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启动健康四川高质量发展试验县建设;推进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40余个文艺项目获国家重大奖项;四姑娘山、天台山景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21][22] - 守牢安全发展底线: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18%、13%,连续十年未发生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森林草原火灾起数处于历史低位;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全省债务风险总体可控、有序化解;“保交楼”任务全面完成,“保交房”交付率达94.4%;防范化解金融领域重点风险 [22] - 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开展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全省PM2.5年均浓度首次低于30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气减少38天;203个国考断面优良率和285个水功能区达标率均为100%,长江黄河干流四川段水质保持Ⅱ类;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创建若尔盖国家公园扎实推进 [24] - 深化法治四川、平安四川建设:提请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15件,制定、修订和废止省政府规章9件;出台相关规定和举措;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筑牢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防线,信访总量下降25.6%;刑事、治安案件立案数分别下降25.7%、6% [25][26] 2025年工作安排建议 - 发展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以上;城镇新增就业85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粮食产量725亿斤以上;完成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等任务 [30][31] - 重点工作方向: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保持高质量发展战略定力;全方位扩大内需;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研究谋划和科学编制“十五五”发展规划 [32][33] 2025年重点工作 - 全方位扩大内需:做实项目支撑扩大有效投资,开展项目攻坚行动,谋划储备重大项目,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建设,放宽民间投资市场准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提升消费能力、意愿和层级,挖掘新兴消费,发展特色旅游新业态,打造国际消费目的地 [34][35][37] - 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服务保障国家实验室运行,布局创新平台,推进重大科技专项,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壮大科技企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转化运用,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加快推动重点产业建圈强链,突出抓好“15+N”重点产业链,实施提质倍增、新赛道争先竞速等行动,布局未来产业,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加快推动产业提质升级,推动产业承载区提质增效,提高高新技术企业占比,推动企业“上规、上榜、上云、上市”,抓好“智改数转”,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创新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生产性服务业创新提升行动,打造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立体化物流体系 [38][39][44] - 分类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化川渝相互赋能、一体发展,实施共建项目,打造产业集群,建设科创走廊,推动川渝通办;加快优势地区领先发展,做强成都极核,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建设省域经济副中心和区域中心城市;支持五大片区差异发展,推动各片区特色发展;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实施百强县、百强区培育行动,深化强县扩权赋能改革 [45][46][49] - 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开展城市更新和安全韧性提升行动,探索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积极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打造“天府粮仓”,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启动川种振兴行动,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行动,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乡村特色产业链,做好防止返贫致贫工作;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盘活闲置农房,实施农村公路提升行动,繁荣乡村文化 [50][51][54] -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着力扩通道强枢纽,建设对外开放大通道,提升航空、铁路、公路、水路运输能力;着力稳外贸引外资,对接贸易投资协定,拓展新兴市场,发展多种贸易形式,开展外资服务专项行动;着力建平台提能级,深化自贸试验区改革,建设国家服务出口基地,推进成都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发挥在川领馆作用 [54][55][57] -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化营商环境改革,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支持小微企业融资,扩大省级用地审批权下放范围,开展专项治理,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建立国有企业评价制度,优化主营业务,组建运营新企业,落实现代企业制度,健全考核评价体系;以数字化信息化赋能经济治理,建设数据和信用平台,推动信息共享和流程再造,推广“报表通” [56][57][60] -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高标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开展省级环保督察,实施空气质量改善行动计划,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强化土壤污染防控;系统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深化相关制度,建设国家公园等,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参与全国碳市场,调整产业等结构,推进建筑节能改造,构建回收利用体系,开展粮食节约行动 [60][61][63] - 构建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构建“大就业”格局,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重视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保障新就业群体权益;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保制度,提高养老金等标准,扩大医保试点范围,推进殡葬改革,保障特殊群体权益;强化“一老一小”服务,优化养老服务供给格局,推广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支持民族地区教育,推进新高考实施,整治“校园餐”问题,优化教育科技人才联动机制;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建设分级诊疗体系,实施“健康管家”工作法,推进中医药综合改革;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培养艺术创作人才,实施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推动全民健身,举办体育赛事 [64][65][72] - 全力维护社会安全稳定:推进法治四川建设,完善行政立法机制,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行为,加强天府中央法务区建设,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普法教育 [72][73]
2025年宁夏壮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中商产业研究院· 2025-02-06 08:0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2024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在经济、改革、生态、城乡、民生等多方面取得成绩,2025年要抓住机遇,围绕总体要求和预期目标,在经济、城乡、生态、安全、民生等方面实现新突破[5][3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2024年工作回顾 经济发展 - 主要目标质效齐升,地区生产总值5503亿元、增长5.4%,多指标高于全国平均,经济向实向绿向智向新,协调共享水平提高[6] - 项目投资成效显著,实施重点项目2000多个、完成投资1800多亿,产业项目突破大,标志性项目积蓄后劲[7][8] - 市场消费持续好转,“消费促进年”活动使多品类零售额增长,文旅创新升级,游客人次和花费增长[9] - 数字经济全面提速,“两院一中心”运行,多项指标领先,获批多项试点,成果丰硕[10][11] - 科技创新不断进步,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2.8%,企业研发占比超80%,攻克关键技术,研制首台套产品[12] - 政策措施发力见效,“百日攻坚战”稳增长,出台多项产业政策,创新金融措施,降低实体经济成本[13] 改革开放 - 深化改革取得新成效,25项改革经验全国推广,区属国企改革完成率76%,多项改革试点推进[15] - 扩大开放取得新进展,交通改善,开行铁海联运班列,获批多项试点,加强合作,签约投资3200多亿,葡萄酒走向世界[16][17] 生态保护 - “四水四定”走在全国前列,召开推进大会,水利投资创新高,多项工程开工,水质保持良好,多项经验获肯定[17] - 生态保护修复全面推进,完成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任务42%,多项生态项目落地,生物多样性提升[18] - 环境综合治理成效显著,整治问题1600多个,空气质量和水质优良比例高,多项成果获国际交流[19][20] 城乡发展 - 乡村全面振兴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达1100万亩,粮食增产,创建多个产业集群和园区,脱贫成果获“好”等次[20] - 城乡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公交新能源车替代率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等居全国前列[21] 民生福祉 - 就业增收稳中有进,转移就业增长28%,城镇新增就业8.4万人,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居全国前列[22][23] - 教育质量整体提升,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比超5%,新扩建学校,各学段教育发展良好,资助全覆盖[23] - 医疗服务提质扩面,建成多个医疗项目,新增床位,集采药品耗材,医保结算率提高,筛查群众健康[24][25] - 文体事业加快发展,打造公共文化空间,获多项文化奖项,建成多个文化场馆,体育设施和赛事增多[25] - 人居条件不断改善,建设保障性住房,改造老旧小区等,整治“烂尾楼”,提升供热达标率,化解“办证难”[26] - 社保水平逐步提高,发放补贴121亿,保险扩面增效,提高养老金和低保标准,完善“一老一小”服务体系[27] - 社会大局和谐安定,民族宗教工作法治化提升,金融风险下降,安全生产事故减少,打击犯罪,双拥工作获肯定[28][29] 政府建设 - 大力加强法治建设,召开法治政府建设大会,实行多项评估审核制度,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办复率100%[30][31] - 大力加强作风建设,落实基层减负,压减经费,节省资金保民生,支持基层,听取各界意见[31] 2025年目标任务 总体要求与预期目标 - 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相关部署,开展“稳增长促发展攻坚年”行动,打好“六个攻坚战”,实现“五个新突破”[35] - 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各产业增加值、规上工业增加值等有相应增长目标,控制失业率和物价涨幅,完成“十四五”资源环境任务[36] 重点工作 - 经济高质量发展:打好投资消费稳定增长攻坚战,实施项目2900个、完成投资2400亿,推动消费升级,力争文旅指标增长10%以上[38][39][40] - 特色优势产业升级:统筹“六新六特六优+N”产业,实施行动计划和工程,培育新兴未来产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10%以上[41] - 重点领域改革开放: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推动高水平开放,实施“铁公机”建设计划,开展重大活动,新增外资外贸企业30家左右,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500亿以上[43][44][45] - 能源安全绿色发展: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增储上产资源能源,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绿电园区,制定硅基和氢能产业计划[46] - 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实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规模达2200亿以上,推进数字基础设施、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提升行动[47] - 市场主体提质增效: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实施企业培育计划,新增规上(限上)企业270家、“专精特新”企业50家,解决企业“六难”问题[48][49] - 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粮食安全等工程,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巩固脱贫成果,深化闽宁协作[50][51] - 新型城镇化:实施新型城镇化五年行动,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市安全韧性和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提升行动[52][53] - 区域一体化:完善“1+1+9”体系,推动沿黄城市群发展,培育壮大县域和城区经济,建立跨区域协同机制[53] - 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拓展“四水四定”,保护治理生态环境,推进绿色低碳转型,争创“美丽中国先行区”[54][55][57] - 高水平安全体系建设:巩固民族团结,强化生产安全,推动社会治理,做到“六个严防”[58][59][60] - 各族人民共同富裕:投入125亿办好40件民生实事,深化就业、增收、教育、医疗、文体、养老育幼、住房、社保等工程[61][63][64] 政府自身建设 - 提高政治站位,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依法行政和服务群众能力,接受各方面监督[72]
2025年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中商产业研究院· 2025-02-06 08:0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2024年新疆在经济、产业、民生等多方面取得显著成就,2025年将围绕深化改革、产业建设、扩大内需、开放创新等重点工作推进发展,同时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迈向新高度[4][2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2024年工作回顾 - 经济指标向好:全疆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1%、突破2万亿元大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9%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排名位居全国前列[5] - 乡村振兴推进: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粮食增产,棉花总产占全国92.2%,建设高标准农田,新增现代农业产业园等,推动联农带农富民产业发展[5][6] - 产业集群显现:发展新能源产业,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油气勘探开发,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科技创新,区域创新能力排名上升[6][7][8] - 项目建设加快:完成重点项目投资3557亿元,一批交通、水利、能源等项目开工、推进或建成投运,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8][9] - 消费活力释放:出台“两新”政策,带动消费,培育消费新业态,现代物流业和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年接待游客突破3亿人次[9][10] - 改革深化开放:推进国企、金融等改革,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优化营商环境,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自贸试验区建设高效推进,加强与中亚国家合作[10][11] - 环境改善增绿:天山北坡城市群空气质量改善,推进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治理,完成造林等任务,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加快绿色低碳发展[12][13] - 民生福祉增进: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加大民生投入,新增城镇就业,发展教育、医疗、社保等事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完成十件民生实事[13][14][15] - 文化润疆推进:实施文化润疆项目,举办文化活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促进宗教和睦和谐[15][16] - 风险有效化解:健全反恐维稳体系,化解政府债务、金融机构、企业经营、房地产等风险,开展安全生产行动,应对涉疆对外斗争[16][17] 2025年重点工作 - 改革激发活力:实施改革攻坚行动,深化国资国企、民营经济、财税投资金融等体制改革,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26][27] - 产业体系构建:以“十大产业集群”为牵引,发展现代农业、新型工业和服务业,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28][29] - 扩大内需举措:实施有效投资促进行动,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提振消费行动,扩大服务消费和大宗商品消费[30][31] - 开放打造桥头堡:加快“一带一路”核心区建设,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扩大与周边国家地区合作[31][32] - 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实施科技兴疆战略,推进教育强区建设,建设区域人才高地,布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33][34] - 区域协调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南疆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34][35][36] - 生态环境治理:拓展生态治理成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推进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37][38] - 共同体建设:开展文化润疆,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推动宗教健康发展,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38][39] - 民生改善:稳定和扩大就业,办好教育,织密社会保障网,开展健康新疆建设,做好民生实事[39][40][41] - 安全屏障筑牢:推进反恐维稳法治化常态化,化解债务和金融风险,开展涉疆对外斗争,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防范各类安全事件[42] 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 坚持党的领导: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把党的领导贯穿政府工作全过程各领域[44] - 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落实依法治疆要求,完成法治政府建设目标任务,加强立法、决策、执法等工作,接受各方监督[45] - 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健全数据体系,推行审批服务模式,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实现政务服务升级[46][47] - 推进廉洁政府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规范招投标工作,树立正确政绩观,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为基层减负[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