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置业(01107)
搜索文档
当代置业(01107)公布2024年业绩 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约74.59亿元 同比收窄47.89%
智通财经· 2025-09-30 22:01
公司业绩表现 - 2024年收益约为31.33亿元,同比大幅减少45.07% [1] - 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约为74.59亿元,亏损同比收窄47.89% [1] - 每股亏损为266.9分 [1] 收益变动原因 - 收益减少主要由于物业销售收入同期减少约26.24亿元 [1] - 物业销售收入减少归因于平均售价增加 [1]
当代置业公布2024年业绩 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约74.59亿元 同比收窄47.89%
智通财经· 2025-09-30 21:58
财务表现 - 2024年收益约为31.33亿元,同比大幅减少45.07% [1] - 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约为74.59亿元,同比收窄47.89% [1] - 每股亏损为266.9分 [1] 收益变动原因 - 收益减少主要由于物业销售收入同期减少约26.24亿元 [1] - 物业销售收入减少的原因为平均售价增加 [1]
当代置业(01107) - 2025 - 中期业绩
2025-09-30 21:53
收入和利润(同比变化) - 收益大幅下降至4.18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58.4%[4] - 期内亏损为11.59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的40.52亿元亏损收窄71.4%[4] - 毛利为5015.3万元人民币,去年同期为毛损1.30亿元[4] - 每股基本及摊薄亏损为39.6分人民币,去年同期为135.7分[6] - 公司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产生亏损人民币11.59亿元[16] - 2025年上半年物业销售收益为3.899亿元人民币,较2024年同期的9.604亿元人民币下降59.4%[27] - 2025年上半年总收益为4.176亿元人民币,较2024年同期的10.043亿元人民币下降58.4%[27] - 公司2025年上半年物业销售收益为人民币3.899亿元,较2024年同期减少59.4%[52]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收益为人民币4.176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10.043亿元下降58.4%[59]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税前亏损为人民币11.583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38.696亿元大幅收窄[66] 成本和费用(同比变化) - 融资成本为11.42亿元人民币,同比略增1.4%[4] - 融资成本总额从11.266亿元人民币小幅上升至11.421亿元人民币[29] - 公司融资成本由2024年上半年的11.266亿元微增1.4%至2025年上半年的11.421亿元[65] - 公司销售成本从2024年上半年的约11.34亿元下降67.6%至2025年上半年的3.674亿元[60] 各业务线表现 - 2025年上半年酒店经营收益为1376万元人民币,较2024年同期的2453万元人民币下降43.9%[27] - 2025年上半年租金收入为1029万元人民币,较2024年同期的1446万元人民币下降28.8%[27] - 2025年上半年房地产代理服务收益为18万元人民币,较2024年同期的74万元人民币下降75.7%[27] - 2025年上半年其他服务收益为344万元人民币,较2024年同期的422万元人民币下降18.5%[27] - 公司2025年上半年物业投资收益为人民币1030万元,较2024年同期减少28.8%[53] - 公司2025年上半年房地产代理服务收益为人民币20万元,较2024年同期下跌75.4%[53] - 公司2025年上半年酒店收益为人民币1380万元,较2024年同期减少43.9%[54] - 公司2025年上半年其他服务收益为人民币340万元,较2024年同期减少18.5%[54] 合约销售与运营指标 - 公司2025年上半年合约销售额为人民币10.408亿元,较2024年同期减少45.2%[55] - 公司2025年上半年销售总建筑面积为108,801平方米,较2024年同期减少41.4%[55] - 公司2025年上半年车位销售486个,较2024年同期减少8.5%[55] - 公司合约销售总额从2024年上半年的18.992亿元下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10.408亿元[56]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土地储备总建筑面积为591.57万平方米[58] 资产状况(部分关键资产) - 发展中待售物业为139.50亿元人民币,较2024年末略有增加[10] - 持作销售竣工物业下降至55.35亿元人民币,较2024年末减少7.9%[10] - 银行结余及现金下降至6815.9万元人民币,较2024年末减少21.8%[10] - 总资产为296.33亿元人民币,较2024年末略有增加[10] - 投资物业为20.09亿元人民币,与2024年末基本持平[9] - 公司现金及等价物从2024年底的3.376亿元减少5.9%至2025年6月30日的3.177亿元[67] - 公司持有的受限制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为3.18亿元人民币[69] 债务、流动性与偿债风险 - 公司于2025年6月30日的流动负债净额为负人民币280.92亿元,较2024年12月31日的负人民币268.57亿元有所扩大[12] - 公司于2025年6月30日有人民币60.24亿元的银行及其他借款已违约[17] - 公司于2025年6月30日的流动负债总额为人民币577.25亿元,其中即期银行及其他借款为人民币73.70亿元[12][16] - 公司于2025年6月30日的优先票据(一年内到期)为人民币141.68亿元[12] - 公司于2025年6月30日有人民币16.15亿元的长期借款因违反契诺被重新归类为流动负债[17] - 公司于2025年6月30日的总资产减流动负债为负人民币216.68亿元[12] - 公司于2025年6月30日的本公司拥有人应占权益为负人民币230.88亿元[12] - 公司未能支付2023年新票据和2024年票据于2024年12月到期的本金,且2024年全年未支付2025年、2026年及2027年票据的利息[18] - 公司于2025年6月30日及之后未支付2025年、2026年及2027年票据的现金利息,构成本金及利息支付违约[18] - 公司账面值为人民币8.9803亿元的公司债券已于2025年7月30日到期[19] - 公司总借款账面余额约为人民币243.133亿元,较2024年底增加约2.7%[68] - 公司违反了金额约为61.856亿元的借款契约,该借款须按要求偿还[68]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总负债为243.13亿元人民币,较2024年12月31日的236.84亿元人民币略有增加[69] - 一年内到期的优先票据为141.68亿元人民币,占2025年6月30日总负债的58.3%[69]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净负债约为239.96亿元人民币[69] - 公司债券本金总额人民币8.8亿元,固定年利率7.8%,到期日延长至2026年1月31日[76] 管理层讨论、计划与指引 - 公司2025年合约销售出现大幅下降,面临严重流动性压力[21] - 公司管理层正与优先票据持有人就重组和/或延长优先票据进行密切磋商[22] - 公司正积极与其他现有贷款人商讨将若干借款续期及/或不要即偿还[22] - 公司现金预测覆盖期间为自2025年6月30日起不少于18个月[23] - 公司债券到期日已获批准延长至2026年7月30日[23] - 公司认为若成功实施所有计划将拥有充足营运资金至少15个月[24] - 公司物业主要位于一二线城市以保持较高价值及对潜在买家吸引力[23] - 公司已与债券持有人达成协议,将人民币8.9803亿元公司债券的偿还日期延至2026年1月31日,并可能进一步延至2026年7月30日[19] 其他财务数据(应收应付及拨备) - 汇兑收益净额大幅改善至6386.1万元人民币,而去年同期为汇兑亏损净额6938.1万元人民币[28] - 出售附属公司产生的亏损净额大幅收窄至437.55万元人民币,去年同期为巨额亏损14.0915亿元人民币[28] - 预期信贷亏损拨备显著减少至156.37万元人民币,去年同期为9277.36万元人民币[28] - 所得税开支从1.82116亿元人民币的支出转为776万元人民币的收益,主要由于递延所得税项变动[29] - 期内亏损计算中包含发展中物业及持作销售竣工物业撇减,2025年上半年为0,去年同期为7828万元人民币[31] - 贸易应收款项于2025年6月30日为402,129千元,较2024年12月31日的399,259千元增加0.7%[36] - 其他应收款项于2025年6月30日为3,739,958千元,较2024年12月31日的3,453,731千元增加8.3%[36] - 客户按金及垫款于2025年6月30日为5,943,007千元,较2024年12月31日的5,672,724千元增加4.8%[36] - 向建筑商作出的预付款项于2025年6月30日为1,564,312千元,较2024年12月31日的1,246,078千元增加25.5%[36] - 贸易应付款项于2025年6月30日为5,872,250千元,较2024年12月31日的5,410,925千元增加8.5%[38] - 应计利息于2025年6月30日为2,329,386千元,较2024年12月31日的1,936,961千元增加20.3%[38] - 按摊销成本计量之金融负债于2025年6月30日为18,264,579千元,较2024年12月31日的17,392,329千元增加5.0%[38] - 其他应付款项于2025年6月30日为6,664,873千元,较2024年12月31日的6,406,632千元增加4.0%[38] - 公司毛利率从2024年同期的毛损率13.0%改善至2025年上半年的毛利率12.0%,提升25个百分点[61] 风险、诉讼及担保 - 公司部分附属公司为优先票据提供担保,但担保效力次于其他有担保债务[19] - 公司已确认索偿及诉讼拨备人民币7.64252亿元[20] - 以美元计值的负债为142.72亿元人民币,占2025年6月30日总负债的58.7%,面临显著外币风险[69][70] - 公司为物业买家提供的按揭融资担保金额约为150.59亿元人民币[71] - 公司为一合营企业银行融资提供的联合担保,最大负债金额为9.75亿元人民币[72] - 公司为未决诉讼及仲裁案件计提拨备7.64亿元人民币[73] - 贸易应收款项中2年以上但不多于3年的账龄金额为215,284千元,占总额的53.5%[37] - 贸易应付款项中1年以下账龄金额为2,403,885千元,占总额的40.9%[38] 公司治理与上市合规 - 公司未就中期期间宣派及派付中期股息[32] - 董事会不建议派付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中期股息[78] - 公司股份自2024年4月2日上午九时正起于联交所暂停买卖[83] - 公司未能公布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期间的中期业绩及中期报告,违反上市规则[82] - 公司自2023年11月29日起未举行股东周年大会,导致董事未按规退任[81] - 公司主席与行政总裁角色由张鹏先生一人同时兼任[82] 其他重要内容 - 计算每股亏损所用的已发行普通股加权平均数为2,794,994千股[33] - 向合营企业作出之贷款为无抵押、免息、无固定还款期,总额为44.48425亿元人民币[34] - 公司中国附属公司的适用企业所得税率为25%[29] - 截至2025年6月30日雇员总数为377名,较2024年12月31日的448名减少15.8%[74] - 公司在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内无重大收购及出售事项[75] - 公司债券发行价格为面值的98.7%,即人民币8.6856亿元[76]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或其附属公司概无购买、出售或赎回任何上市证券[77]
当代置业(01107) - 2025 - 年度业绩
2025-09-30 21:48
根据您的要求,我已对提供的财报关键点进行了严格的主题分组。以下是归类结果: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收入和利润 - 公司2024年收益为31.33亿元人民币,较2023年的57.04亿元人民币下降45.1%[4] - 公司2024年年度亏损为75.60亿元人民币,较2023年的158.88亿元人民币亏损收窄52.4%[4] - 公司2024年毛损为4.56亿元人民币,较2023年的44.44亿元人民币毛损大幅改善89.7%[4] - 公司2024年每股基本亏损为266.9人民币分,较2023年的512.1人民币分改善47.9%[6] - 2024年总收益为31.34亿元人民币,较2023年的57.04亿元人民币下降45.1%[52] - 其他收入、收益及亏损净额为亏损37.94亿元人民币,较2023年亏损76.89亿元人民币收窄50.6%[54] - 2024年税前亏损为人民币155.294亿元,2023年为人民币71.624亿元[60] - 公司拥有人应占年度亏损为74.59亿元人民币,较2023年的143.13亿元人民币收窄[65] - 集团总收益为人民币3,133.3百万元,较2023年减少45.1%[117] - 集团毛损为人民币455.6百万元,毛损率为14.5%[119] - 年度亏损从2023年的人民币15,887.9百万元减少人民币8,328.1百万元至2024年的人民币7,559.8百万元[126] - 公司拥有人应占年度亏损从2023年的人民币14,312.8百万元减少人民币6,854.0百万元至2024年的人民币7,458.8百万元[127]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成本和费用 - 公司2024年融资开支为22.34亿元人民币,较2023年的28.53亿元减少21.7%[4] - 融资开支为22.34亿元人民币,较2023年的28.53亿元人民币下降21.7%[55] - 预期信贷亏损拨备为22.26亿元人民币,较2023年的55.68亿元人民币下降60.0%[54] - 汇兑亏损净额为1.93亿元人民币,较2023年的1.20亿元人民币增加61.1%[54] - 2024年所得税开支为人民币3.585亿元,2023年为人民币3.974亿元[56] - 2024年土地增值税拨备为人民币4.356亿元,2023年为人民币3.001亿元[56] - 2024年员工成本中退休福利供款为人民币576.4万元,2023年为人民币1159.7万元[62] - 2024年员工成本中薪金、工资及其他福利为人民币11.0098亿元,2023年为人民币20.6369亿元[62] - 折旧费用为4.11亿元人民币,无形资产摊销为2007万元人民币[63] - 核数师酬金总额为665万元人民币,其中核数服务为650万元人民币[63] - 销售成本为人民币3,588.9百万元,较2023年同期下降64.6%[118] - 其他开支由人民币7,688.9百万元减少至人民币3,793.5百万元,主要因预期信贷亏损减少约人民币3,342.0百万元[120] - 销售及分销开支为人民币118.7百万元,较2023年下降61.9%[122] - 行政开支为人民币184.1百万元,较2023年同期减少约28.2%[123] - 融资成本从2023年的人民币2,853.0百万元减少21.7%至2024年的人民币2,234.5百万元[124] 各条业务线表现 - 物业销售收益为29.98亿元人民币,较2023年的56.22亿元人民币下降46.7%[52] - 房地产代理服务收益为106.4万元人民币,较2023年的2216.8万元人民币下降95.2%[52] - 酒店经营收益为4425.8万元人民币,较2023年的1881.9万元人民币增长135.2%[52] - 其他收益为6090万元人民币,较2023年的999.1万元人民币增长509.3%[52] - 租金收入为2934.4万元人民币,较2023年的3100.6万元人民币下降5.4%[52] - 物业销售收益为人民币2,997.7百万元,较2023年下降46.7%[112] - 合约销售额为人民币3,180百万元,较2023年下跌42.8%[114] - 公司收益主要来自物业销售、物业投资、酒店经营、房地产代理服务及其他服务[111] 资产与流动性状况 - 公司于2024年12月31日发展中待售物业价值为136.74亿元人民币,较2023年同期165.15亿元下降17.2%[8] - 公司于2024年12月31日持作销售竣工物业价值为60.10亿元人民币,较2023年同期70.53亿元下降14.8%[8] - 公司于2024年12月31日银行结余及现金为0.87亿元人民币,较2023年同期的2.92亿元大幅减少70.2%[8] - 公司于2024年12月31日总流动资产为292.34亿元人民币,较2023年同期的356.06亿元减少17.9%[8] - 贸易应收款项总额为79.55亿元人民币,较2023年的100.31亿元人民币下降20.7%[70] - 其他应收款项(扣除拨备)为34.54亿元人民币,较2023年的54.05亿元人民币大幅下降36.1%[70] - 预付税金为9.97亿元人民币,较2023年的11.38亿元人民币下降12.4%[70] - 于合营企业的投资净额为17.52亿元人民币,较2023年的16.74亿元人民币有所增加[68] - 向合营企业作出贷款净额为12.03亿元人民币,较2023年的12.61亿元人民币略有减少[68]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从2023年的人民币683.0百万元下降50.6%至2024年的人民币337.6百万元[128] 负债与资本结构 - 流动负债总额从2023年的446.73亿元增加至2024年的560.90亿元,增幅为25.6%[9] - 贸易应付款项及其他应计费用从2023年的159.46亿元增至2024年的183.00亿元,增长14.8%[9] - 应付关联方款项从2023年的121.59亿元降至2024年的98.34亿元,下降19.1%[9] - 应付税项从2023年的39.99亿元增至2024年的42.26亿元,增长5.7%[9] - 银行及其他借款(一年内到期)从2023年的76.95亿元微降至2024年的74.32亿元,下降3.4%[9] - 公司债券及优先票据(一年内到期)从2023年的28.18亿元大幅增至2024年的144.50亿元,增幅为412.6%[9] - 流动资产净额从2023年的-90.67亿元恶化至2024年的-268.57亿元[9] - 总资产减流动负债从2023年的-22.58亿元恶化至2024年的-204.58亿元[9] - 本公司拥有人应占权益从2023年的-145.15亿元恶化至2024年的-219.80亿元[9] - 非流动负债中的优先票据(一年后到期)从2023年的99.72亿元降至2024年的0元[9] - 贸易应付款项总额为54.11亿元人民币,较2023年的45.53亿元人民币增长18.8%[75] - 按摊销成本计量的金融负债为173.92亿元人民币,较2023年的152.75亿元人民币增长13.9%[75] - 应付利息为19.37亿元人民币,较2023年的11.97亿元人民币增长61.8%[75] - 总借款从2023年的人民币22,951.6百万元增加3.2%至2024年的人民币23,684.2百万元[129] - 净流动负债从2023年的人民币9,066.5百万元上升至2024年的人民币17,790.4百万元[132] - 流动比率从2023年12月31日的0.80倍下降至2024年12月31日的0.52倍[132] 债务违约与流动性压力 - 公司于2024年12月31日违反了与银行及其他借款有关的若干契约,总额为人民币1.615亿元[29] - 公司拖欠偿还银行及其他借款人民币48.46亿元,该款项已到期应付及逾期未付[29] - 公司未能于2024年12月履行2023年新票据及2024年票据到期偿付义务[30] - 公司于2024年全年及之后未能支付2025年票据、2026年票据及2027年票据之利息[30] - 公司优先票据的未偿还本金及利息为人民币134.996亿元[28][30] - 公司面临为建筑项目融资及偿付计息借款的流动性压力[33] - 2024年末公司银行及其他借款逾期未付金额为人民币48.460亿元[85]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 - 公司2024年重点工作为稳经营、化负债和创新生,集中优势资源保品质、保竣备和保交付[102] - 预计2025年中国房地产市场步入企稳通道,呈现整体趋稳、内部分化格局[103] - 2025年公司首要目标为稳交付,确保项目在约定时间以过硬品质完成交付[105] - 公司2025年发展战略为绿色低碳+科技赋能+产业生态,力争实现迭代转型[106] - 公司未来将锁定绿色科技为核心驱动力,构建服务各龄阶客户的绿色家园[107] - 公司预计2025年中国商品房销售跌幅将收窄[145] - 公司预计2025年新开工和开发投资将延续温和回落态势,但收缩幅度将减缓[145] 持续经营能力与应对措施 - 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因素,取决于多项计划及措施的成功实施[35] - 公司能否持续经营将取决于能否成功获得债券持有人批准进一步延长公司债券到期日[36] - 公司若未能按时达成计划措施可能无法持续经营并需进行资产撇减和负债重分类[37] - 公司已与债券持有人达成协议,将公司债券的偿还日期延长至2026年1月31日,并可进一步延长至2026年7月30日[31] - 公司债券到期日已延长至2026年1月31日,并可能进一步延长至2026年7月30日[34] - 公司管理层正与优先票据持有人就重组及/或延长进行密切磋商[34] - 公司正积极与其他现有贷款人商讨将若干借款续期及/或不要来即时偿还[34] - 公司将加快开发中及竣工物业的预售及销售,并加快收回未收销售所得款项[34] - 公司将继续寻求从现有股东及潜在股权投资伙伴获得更多新的融资来源[34] - 公司将继续控制行政成本及避免不必要的资本开支以维持资金流动性[34] - 公司能否成功将优先票据到期日进一步延长存在重大不确定因素[90] - 公司能否成功获得更多新的融资来源存在重大不确定因素[90] 会计政策与审计事项 -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8号将于2027年1月1日或之后生效,预计对财务报表的呈列和披露产生重大影响[16][18] - 国际会计准则第21号修订本将于2025年1月1日或之后生效[16] -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及第7号修订本将于2026年1月1日或之后生效[16] - 公司评估认为采用新准则对合并财务报表不大可能造成重大影响,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8号会影响收益表呈列[19] - 合并财务报表根据历史成本编制,但投资物业及股本投资按公允价值计量[20] - 公允价值计量根据输入数据的可观察程度分为三个级别[21] -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0号及国际会计准则第28号修订本要求资产出售或注资构成业务时全额确认损益[17] - 负债分类为非流动时,若需在报告日期后十二个月内遵守契约则须披露[14] - 披露内容包括负债账面值、契约资料及可能难以遵守契约的事实[15] - 公司无法获取已出售附属公司会计记录导致审计范围受限[94][95] - 审计范围限制可能对集团财务表现及财务状况构成重大影响[96] - 公司审核委员会已审阅集团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合并年度业绩[154] 市场环境与行业趋势 - 房地产开发投资面临显著下行压力,土地市场深度调整和收缩[100] - 二手房市场逐步企稳,核心城市价格趋稳,二手房价格环比转正、跌幅明显收窄[101] - 新房市场呈现高端支撑、刚需承压格局,改善型需求成为市场主流[101] - 政策托底效应显著,购房成本降低和补贴政策落地缓解价格下行压力[101] 其他重要内容 - 截至2024年及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并无宣派及支付股息[67] - 每股摊薄亏损与每股基本亏损相同[64] - 公司持有以美元计值的货币资产约人民币777.5百万元及以美元计值的负债约人民币13,665.0百万元,面临外币风险[133] - 资本承担为人民币7,123,414千元,相比2023年的人民币9,370,829千元减少24.0%[134] - 为物业买家提供的未偿还按揭担保金额为人民币15,113,507千元,相比2023年的人民币16,266,436千元减少7.1%[136] - 为一合营企业银行融资提供的担保最大负债为人民币996,082千元,相比2023年的人民币1,046,388千元减少4.8%[138] - 为诉讼及仲裁案件计提赔偿拨备人民币795,384千元,相比2023年的人民币765,028千元增加4.0%[139] - 雇员总数为448名,相比2023年的661名减少32.2%[140] - 公司债券本金总额为人民币880,000千元,年利率7.8%,到期日已延长至2026年1月31日[144] - 公司未能在规定时间公布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中期业绩及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财政年度的全年业绩[150] - 公司未能在规定时间刊发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之中期报告及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之年报[150] - 公司股份自2024年4月2日上午九时正起于联交所暂停买卖,并将继续暂停买卖直至另行通知[151] - 董事会不建议派发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末期股息(2023年12月31日:每股零港元)[153] - 公司全年业绩公告已登载于公司网站及联交所网站[155] - 公司2024年年报将于适当时候寄发予股东并刊登于联交所网站及公司网站[155] - 公司董事会由八名董事组成,包括三名执行董事、两名非执行董事及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156]
当代置业(01107)公布2023年业绩 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约143.13亿元 同比增长221.37%
智通财经网· 2025-09-30 21:45
公司业绩表现 - 2023年收益约为57.04亿元,同比增长1.78% [1] - 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约为143.13亿元,同比增长221.37% [1] - 每股亏损为512.1分 [1] 收益变动原因 - 收益增长主要由于物业销售的平均售价增加 [1] - 物业销售收入因此同期增加约1.8亿元 [1]
当代置业(01107) - 2025 - 中期业绩
2025-09-30 21:44
收入和利润表现 - 收益为人民币1,004,336千元,较去年同期3,334,253千元下降约69.9%[5] - 客户合约总收益为9.9亿元人民币,同比大幅下降70.1%[25] - 公司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收益约为人民币10.043亿元,较2023年同期下降约69.9%[62] - 毛损为人民币130,305千元,去年同期为毛利187,125千元[5] - 公司录得毛损约人民币1.303亿元,毛损率为13.0%,而2023年同期毛利率为约5.6%[64] - 期内亏损为人民币4,051,717千元,较去年同期亏损1,128,008千元扩大约259.2%[5]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产生亏损人民币40.517亿元[14] - 税前亏损为人民币3,869,601千元,较去年同期986,418千元扩大约292.3%[5] - 税前亏损扩大至约人民币38.696亿元,去年同期为约人民币9.864亿元[69] - 期内亏损扩大至约人民币40.517亿元,去年同期为约人民币11.280亿元[69] - 每股基本及摊薄亏损为人民币135.7分,去年同期为35.9分[7] 成本和费用 - 销售成本为人民币1,134,641千元[5] - 公司销售成本约为人民币11.346亿元,较2023年同期减少约63.9%[63] - 其他收入、销售及营销开支为人民币2,459,555千元[5] - 行政开支为人民币82,903千元[5] - 融资成本为人民币1,126,609千元,较去年同期237,684千元大幅增加[5] - 融资成本为11.3亿元人民币,同比大幅增加374.1%[26] - 融资成本大幅增加至约人民币11.266亿元,同比增长374.0%[68] - 销售及分销开支约为人民币0.393亿元,较2023年同期减少约72.0%[66] - 土地增值税开支为1382.3万元人民币,同比大幅减少91.2%[27] - 所得税开支为人民币182,116千元[5] - 所得税总开支为1.8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28.6%[28] 各业务线表现 - 公司经营分部包括物业销售、物业投资、酒店经营、房地产代理服务及其他相关服务[24] - 物业销售收益大幅下降至9.6亿元人民币,同比减少70.8%[25] - 公司2024年上半年物业销售收益约为人民币9.604亿元,较2023年同期大幅减少约70.8%[55] - 2024年上半年物业销售收益减少主要由于交付的建筑面积减少[55] - 公司物业投资收益约为人民币0.145亿元,较2023年同期减少约30.0%[56] - 公司酒店收益约为人民币0.245亿元,较2023年同期减少约1.0%[57] - 公司房地产代理服务收益约为人民币0.007亿元,较2023年同期下跌约72.6%[56] - 公司收益主要来自物业销售、物业投资、酒店经营及房地产代理服务[54] 资产和流动性状况 - 总资产从2023年12月31日的424.15亿元人民币下降至2024年6月30日的387.65亿元人民币,减少36.5亿元人民币(约8.6%)[8][9] - 流动资产从356.06亿元人民币减少至321.72亿元人民币,下降34.34亿元人民币(约9.6%)[8] - 发展中待售物业从165.15亿元人民币减少至144.69亿元人民币,下降20.46亿元人民币(约12.4%)[8] - 持作销售竣工物业从70.53亿元人民币减少至68.96亿元人民币,下降1.57亿元人民币(约2.2%)[8] - 银行及现金结余从29.19亿元人民币减少至20.66亿元人民币,下降8.53亿元人民币(约29.2%)[8]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减少至约人民币4.615亿元,较2023年底下降约32.4%[70] - 流动负债从446.73亿元人民币减少至444.39亿元人民币,下降2.34亿元人民币(约0.5%)[9] - 流动负债净额从-90.67亿元人民币恶化至-122.67亿元人民币,恶化32亿元人民币(约35.3%)[9] - 于2024年6月30日,公司流动负债超过流动资产人民币122.668亿元[14] - 总资产减流动负债从-22.58亿元人民币恶化至-56.74亿元人民币,恶化34.16亿元人民币(约151.3%)[9][10] - 权益总额从-151.59亿元人民币恶化至-192.13亿元人民币,恶化40.54亿元人民币(约26.7%)[9] - 公司净负债约为人民币230.249亿元,权益总额为负值约人民币192.125亿元[72] 债务和违约风险 - 优先票据(一年内及一年后到期总额)从119.69亿元人民币略增至126.93亿元人民币,增加7.24亿元人民币(约6%)[9] - 公司流动负债包括即期银行及其他借款人民币74.395亿元[14] - 公司流动负债包括公司债券人民币8.446亿元及优先票据人民币21.070亿元[14] - 公司违反了银行及其他借款的若干契约,导致金额为人民币1.615亿元的借款须按要求偿还[15] - 于2024年6月30日,金额为人民币52.791亿元的银行及其他借款已经违约[15] - 公司未能履行2023年新发行票据和2024年票据的结算义务,且未支付2025年、2026年及2027年票据的利息[16] - 公司债券人民币8.446亿元已到期,后将其到期日延长至2026年1月31日[17] - 公司债券账面价值为人民币8.446亿元,到期日已延长至2026年1月31日,若获批准可进一步延至2026年7月30日[20] - 公司正与优先票据持有人就重组和/或延长优先票据进行密切磋商[20] - 总借款账面余额约为人民币234.865亿元,较2023年底增加约2.3%[71] - 公司违反借款承诺,涉及金额约为人民币1.6146亿元,需按要求偿还[71] - 一年内到期的银行及其他借款约为人民币74.395亿元[72] - 以美元计值的借款约为人民币137.043亿元,面临外汇风险[72] - 集团于2019年发行总面值人民币880,000,000元的公司债券,固定年利率为7.8%[79] - 公司债券到期日经协议延长至2025年1月31日,并可在持有人批准下进一步延长至2025年7月30日[80] - 公司债券到期日进一步经协议延长至2026年1月31日,并可在持有人批准下进一步延长至2026年7月30日[80] 应收应付款项及金融负债 - 贸易应收款项扣除拨备后为543,566千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390,210千元增加39.3%[37] - 其他应收款项扣除拨备后为4,578,285千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5,405,263千元减少15.3%[37] - 货款及应收款项总额为6,893,610千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7,703,209千元减少10.5%[37] - 贸易应收款项中1年以下账龄为154,458千元,较2023年末的109,976千元增加40.5%[38] - 贸易应收款项中1至2年账龄为108,875千元,较2023年末的21,836千元大幅增加398.6%[38] - 贸易应付款项为3,662,965千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4,553,148千元减少19.5%[39] - 贸易应付款项中1年以下账龄为826,865千元,较2023年末的2,955,861千元大幅减少72.0%[39] - 贸易应付款项中1至2年账龄为1,835,915千元,较2023年末的142,289千元大幅增加1190.0%[39] - 应计利息为2,464,740千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1,197,397千元增加105.8%[39] - 按摊销成本计量之金融负债为15,630,054千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15,275,137千元增加2.3%[39] 其他收入、亏损及拨备 - 其他收入项下净亏损24.6亿元人民币,主要因出售附属公司亏损14.1亿元[26] - 公司其他收入、收益及亏损录得净亏损约人民币24.596亿元,主要由于若干附属公司破产而失去控制权所致[65] - 汇兑亏损净额大幅收窄至6938.1万元人民币,去年同期为4.28亿元[26] - 开发中物业及持作出售竣工物业撇减7.8亿元人民币[30] - 公司已就索偿及诉讼计提拨备人民币7.524亿元[18] - 公司流动负债包括索偿及诉讼拨备人民币7.524亿元[14] - 集团为未决诉讼及仲裁案件计提拨备人民币752,401,000元(2023年12月31日:人民币765,028,000元)[76] - 向合营企业作出贷款总额为44.5亿元人民币,减值拨备27.2亿元[35] 合约销售与土地储备 - 公司合约销售额约为人民币18.992亿元,较2023年同期减少约42.9%[58] - 公司于2024年6月30日的土地储备总建筑面积为6,671,842平方米[60][61] 持续经营能力与应对措施 - 公司现金流预测覆盖自2024年6月30日起至少18个月期间,若计划成功实施将有足够营运资金[21] - 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取决于能否成功将公司债券到期日进一步延长至2026年7月30日或之后[22] - 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取决于能否成功与现有贷款人协商将若干借款续期及维持融资关系[22] - 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取决于能否加快开发中及竣工物业的预售及销售并加快收回未收款项[22] - 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取决于能否成功获得更多新的融资来源或出售项目开发公司股权[22] - 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取决于能否成功实施业务战略计划及成本控制措施以改善现金流[22] - 公司物业主要位于一二线城市,对潜在买家吸引力较大且在当前市况下保持较高价值[20] 未来战略与指引 - 公司2024年核心工作聚焦于稳经营、化负债和创新生三大方面[45] - 公司2025年首要目标为确保项目在约定时间以过硬品质完成“稳交付”[48] - 公司2025年发展战略锁定绿色低碳、科技赋能和产业生态三大核心[49] - 公司未来将向绿色建筑的前端咨询、设计和后端代建、运营延伸价值链[50] - 公司将持续投入资金或联合研发以建筑物理科技为核心的节能降耗产品[51] - 公司将通过轻资产代建、资产管理、既有建筑改造等模式打造产业生态[52] 担保及或有负债 - 为买家提供的按揭融资担保约为人民币156.870亿元[74] - 集团对合营企业银行融资的联合担保最大负债金额为人民币1,025,028,000元(2023年12月31日:人民币1,046,388,000元)[75] 公司治理与股份情况 - 无中期股息派付[31] - 董事会不建议派付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中期股息[83] - 公司未购买、出售或赎回任何上市证券[82] - 公司未能按时公布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中期业绩[87] - 公司未能按时刊发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中期报告[87] - 公司股份自2024年4月2日上午九时正起于联交所暂停买卖[88] - 公司股份将继续暂停买卖直至另行通知[88] - 中期业绩公告已刊登于公司网站及联交所网站[90] - 2024年中期报告将于适当时候刊载于网站并寄发股东[90] - 公告发布日期为2025年9月30日[92] - 公司董事会由八名董事组成包括三名执行董事[92] - 截至2024年6月30日雇员总数为512名(2023年12月31日:661名),雇员减少149名,降幅约为22.5%[77]
当代置业(01107) - 2025 - 年度业绩
2025-09-30 21:35
收入和利润表现 - 收益为57.037亿元人民币,较上年56.039亿元人民币增长1.8%[4] - 总收益为57.04亿元人民币,较上年的56.04亿元人民币增长1.8%[57] - 物业销售收益为56.22亿元人民币,占总收益的98.6%[57] - 物业销售收益为人民币5,621.8百万元,较2022年增长约3.3%[112] - 公司2023年度收益为人民币5,703.7百万元,较2022年微增1.8%[118] - 毛损为44.441亿元人民币,较上年11.149亿元人民币大幅扩大298.7%[4] - 公司2023年度毛损为人民币4,444.1百万元,毛损率高达77.9%[120] - 年度亏损为158.879亿元人民币,较上年49.050亿元人民币扩大223.9%[4] - 税前亏损为155.294亿元人民币,较上年46.668亿元人民币扩大232.8%[4] - 公司税前亏损大幅增加至155.29378亿元,较上年的46.66803亿元扩大233%[65] - 公司2023年度产生亏损人民币158.87887亿元[37] - 公司2023年度产生亏损人民币158.88亿元[87] - 公司年度亏损大幅增加至人民币15,887.9百万元[127] - 年度全面收入总额为负159.33亿元人民币,较2022年负49.11亿元人民币扩大224.5%[5] - 本公司拥有人应占年度亏损为143.13亿元人民币,较2022年44.54亿元人民币扩大221.3%[5] - 公司拥有人应占年度亏损为143.12777亿元,较上年的44.53718亿元扩大221%[68] - 非控股权益应占年度亏损为15.75亿元人民币,较2022年4.51亿元人民币扩大249.0%[5] - 基本每股亏损为159.4人民币分,较2022年512.1人民币分改善68.9%[5] - 摊薄每股亏损为159.4人民币分,较2022年512.1人民币分改善68.9%[5] - 每股基本及摊薄亏损计算所用已发行普通股加权平均数为27.94994亿股,与上年持平[68] - 2023年已出售附属公司产生收益4.16156亿元人民币,销售成本3.90942亿元人民币,净影响总额为溢利0.24307亿元人民币[95] - 2023年已出售附属公司产生的亏损净额为5.63895亿元人民币[95] - 2024年已出售附属公司导致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亏损净额合共2.55642亿元人民币[96] 成本和费用 - 销售成本为101.479亿元人民币,较上年67.187亿元人民币增长51.0%[4] - 公司2023年度销售成本为人民币10,147.9百万元,同比大幅上升51.0%[119] - 已售竣工物业的成本为69.66633亿元,较上年的51.5555亿元增长35%[66] - 融资开支为28.530亿元人民币,较上年3.757亿元人民币大幅增长659.6%[4] - 融资开支为28.53亿元人民币,其中银行及其他借款利息15.67亿元人民币,优先票据及公司债券利息17.94亿元人民币[60] - 公司融资成本同比暴增659.4%至人民币2,853.0百万元[125] - 员工成本(薪金、工资及其他福利)为2.06369亿元,较上年的2.83688亿元减少27%[66] - 所得税开支为3.585亿元人民币,较上年2.382亿元人民币增长50.5%[4] - 所得税开支为3.59亿元人民币,其中土地增值税4.36亿元人民币[63] - 所得税开支为3.58509亿元,较上年的2.38166亿元增加51%[65] - 土地增值税按增值价值的30%至60%累进税率计算[64] - 资本化借款成本比率为2.8%至24.0%[60] 其他财务数据(非直接损益) - 其他收入净亏损为76.889亿元人民币,较上年26.493亿元人民币扩大190.2%[4] - 其他收入、收益及亏损净额为亏损76.89亿元人民币,主要受预期信贷亏损拨备55.68亿元人民币和汇兑亏损11.98亿元人民币影响[59] - 公司2023年度其他开支激增至人民币7,688.9百万元,主要由于录得预期信贷亏损约人民币5,567.8百万元[121] - 年度亏损经扣除后厘定,其中预期信贷亏损拨备激增至55.67791亿元,较上年的4.01437亿元增长1287%[66] - 发展中和持作销售物业撇减金额为28.43102亿元,较上年的11.86765亿元增长140%[66] - 于合营企业的权益减值为3.67221亿元,上年无此项减值[66] - 未使用且未确认的税项亏损之税务影响为18.52亿元,较上年的5.64157亿元增加228%[65] - 权益投资公允价值变动净额为负45,461千元,较2022年负3,542千元扩大1183.7%[5] - 换算境外业务所产生的汇兑差额为零,2022年为负2,481千元[5] - 汇兑亏损净额11.98亿元人民币,主要源于人民币兑美元贬值[59][61] - 优先票据重组收益为1.441亿元人民币,较上年4.971亿元人民币下降71.0%[4] 资产状况 - 总资产从2022年的580.04亿元人民币下降至2023年的424.15亿元人民币,降幅达26.9%[6][7] - 发展中待售物业从2022年的290.01亿元人民币减少至2023年的165.15亿元人民币,降幅为43.1%[6] - 持作销售竣工物业从2022年的46.70亿元人民币增加至2023年的70.53亿元人民币,增幅为51.0%[6] - 银行及现金结余从2022年的54.23亿元人民币下降至2023年的29.19亿元人民币,降幅为46.2%[6] - 公司现金及等价物下降56.5%至人民币683.0百万元[129] - 公司2023年末银行及现金结余仅为人民币2.92亿元[87] - 2023年12月31日公司银行结余及现金仅为人民币2.91912亿元[37] - 于合营企业的投资成本从2022年的人民币24.08亿元下降至2023年的人民币18.76亿元,降幅为22.1%[71] - 向合营企业作出贷款总额从2022年的人民币71.08亿元减少至2023年的人民币44.48亿元,降幅为37.4%[71] - 对合营企业贷款的减值拨备在2023年计提人民币27.21亿元,而2022年为零[71] - 贸易应收款项从2022年的人民币3.37亿元增加至2023年的人民币3.90亿元,增幅为15.8%[73] - 应收非控股权益款项从2022年的人民币29.36亿元减少至2023年的人民币18.56亿元,降幅为36.8%[73] - 其他应收款项从2022年的人民币26.79亿元大幅增加至2023年的人民币54.05亿元,增幅为101.8%[73] - 货款及应收款项总额从2022年的人民币59.97亿元增加至2023年的人民币77.03亿元,增幅为28.4%[73] - 账龄超过2年但不多于3年的贸易应收款项从2022年的人民币2.41亿元增至2023年的人民币2.58亿元[75] - 账龄在1年以内的贸易应收款项从2022年的人民币0.57亿元增至2023年的人民币1.10亿元,增幅为93.3%[75] - 贸易应收款项预期信贷亏损拨备年末余额为60,719千元,与年初持平,年内无新增拨备[77] - 其他应收款项预期信贷亏损拨备年末余额大幅增至3,238,452千元,较年初的935,497千元增长246%[77] - 其他应收款项年内新增拨备2,457,809千元,并撇销不可收回金额154,854千元[77] - 2024年已出售附属公司于2023年底拥有发展中待售物业15.57534亿元人民币[96] - 2024年已出售附属公司于2023年底持作销售竣工物业3.61371亿元人民币[96] - 2024年已出售附属公司于2023年底贸易及其他应收款项、按金及预付款项为38.04773亿元人民币[96] 负债和权益状况 - 流动负债净额从2022年的-13.62亿元人民币扩大至2023年的-90.67亿元人民币[7] - 2023年12月31日公司流动负债净额为人民币90.66516亿元,资本亏绌为人民币151.58873亿元[37] - 公司2023年末流动负债为人民币90.67亿元,资本亏绌为人民币151.59亿元[87] - 净流动负债由2022年的人民币13.62亿元大幅上升至2023年的人民币77.05亿元,增幅达465.7%[134] - 流动比率从2022年的0.97倍下降至2023年的0.80倍[134] - 公司权益总额从2022年的8.72亿元人民币转为2023年的-151.59亿元人民币,出现严重负资产[7] - 本公司拥有人应占权益从2022年的-1.53亿元人民币恶化至2023年的-145.15亿元人民币[7] - 非控股权益从2022年的10.25亿元人民币转为2023年的-6.43亿元人民币[7] - 贸易及其他应付款项及已收按金从2022年的106.82亿元人民币增加至2023年的159.46亿元人民币,增幅为49.3%[7] - 贸易应付款项年末余额为4,553,148千元,较2022年的1,855,824千元增长145%[78] - 应计利息年末余额为1,197,397千元,较2022年的309,069千元增长287%[78] - 其他应付款项年末余额为5,271,646千元,较2022年的2,735,441千元增长93%[78] - 按摊销成本计量之金融负债年末余额为15,275,137千元,较2022年的10,548,110千元增长45%[78] - 合約負債从2022年的185.12亿元人民币下降至2023年的121.59亿元人民币,降幅为34.3%[7] - 合约负债(销售按金)年末余额为12,158,846千元,较2022年的18,512,043千元下降34%[81] - 预计一年后确认为收益的销售按金为4,313,438千元,较2022年的13,995,700千元下降69%[81] - 2024年已出售附属公司于2023年底贸易及其他应付款项、已收按金及应计费用为34.45301亿元人民币[96] - 2024年已出售附属公司于2023年底合约负债为0.59487亿元人民币[96] - 2024年已出售附属公司于2023年底应付税项为0.4098亿元人民币[96] 借款和融资活动 - 公司2023年末银行及其他借款为人民币76.95亿元,其中人民币59.32亿元已到期应付及逾期未付[87][88] - 公司2023年末公司债券为人民币8.22亿元,优先票据为人民币19.97亿元[87] - 2023年12月31日公司银行及其他借款总额为人民币76.95497亿元,公司债券为人民币8.21685亿元,优先票据为人民币19.97077亿元[37] - 总借款从2022年的人民币221.63亿元增加至2023年的人民币229.52亿元,增长3.6%[132] - 公司总借款账面余额为人民币22,951.6百万元,较2022年底增加3.6%[130] - 2024年已出售附属公司于2023年底银行及其他借款为7.91亿元人民币[96] - 公司持有以美元计值的负债约人民币105.51亿元,面临显著外币风险[135] - 公司于2019年发行总面值人民币880,000,000元、年利率7.8%的公司债券,初始到期日为2023年7月30日[149] - 公司债券到期日经与持有人协议,可延长至2026年7月30日[149][150] - 公司已与债券持有人达成协议,将公司债券到期日延后至2026年1月31日,并可进一步延长至2026年7月30日[40] - 公司债券到期日已延长至2026年1月31日,并可能进一步延长至2026年7月30日[43] - 公司赎回全部2023年票据,赎回价为本金总额85,667,000美元的2023年新票据实物支付[148] - 公司以零代价出售一家联营公司20%股权,并豁免其股东贷款人民币23,800,000元[144] - 公司出售两间目标公司的股权,总代价为人民币22,196,000元[146] 风险、违约及诉讼 - 2023年12月31日公司违反银行及其他借款合约人民币7.61462亿元[38] - 公司违反了与银行及其他借款有关的若干契约,总额为人民币7.61亿元[88] - 公司违反了与部分借款有关的契诺,涉及金额为人民币761,462,000元,须按要求偿还[131] - 2023年12月31日公司未能偿还已到期且逾期的银行及其他借款人民币59.31603亿元[38] - 公司未能支付2024年到期优先票据本金及2024年全年其他优先票据利息[39] - 公司未能支付2023年新票据及2024年票据到期本金,以及2025年至2027年票据的利息[89] - 截至财务报表批准日,公司未支付2025年、2026年及2027年票据的现金利息[39] - 2023年12月31日公司已作出申索及诉讼拨备人民币7.65028亿元[41] - 公司2023年末就索偿及诉讼计提拨备人民币7.65亿元[87][91] - 因诉讼及仲裁案件计提的赔偿拨备为人民币7.65亿元,较2022年的人民币4.97亿元增加53.9%[141] - 索偿及诉讼拨备年末余额为765,028千元,年内新增拨备600,605千元并使用332,685千元[80] - 公司涉及多宗诉讼及仲裁案件,管理层评估其可能结果并计提拨备[53] - 向合营企业贷款及其他金融资产的减值拨备基于信贷风险及预期信贷亏损模型确定[53] 持续经营不确定性 - 公司管理层正与优先票据持有人就优先票据重组及/或延长进行密切磋商[43] - 公司已审视涵盖未来15个月的集团现金流预测,但实现计划仍存在重大不确定因素[44] - 公司能否持续经营取决于与现有贷款人商讨将若干借款续期及/或不要来即时偿还[44] - 公司计划加快开发中及竣工物业的预售和销售,并加快收回未收销售款项[44] - 公司将继续寻求从现有股东及潜在股权投资者获得更多新的融资来源[44] - 公司将继续控制行政成本及避免不必要的资本开支以维持资金流动性[44] - 公司正积极寻求解决未决诉讼及申索,并已就相关诉讼及索偿作出拨备[44] - 公司成功实施上述措施的前提是获得债券持有人批准进一步延长公司债券到期日[44] - 若未能按时达成一项或多项计划,公司可能无法在持续经营的基础上继续经营[45] - 中国物业市场显著向下调整,导致公司内部资金萎缩,面临为建筑项目融资及偿付计息借款的流动性压力[91][92] 业务线表现 - 物业投资收益约为人民币31.0百万元,较2022年同期减少约22.6%[113] - 房地产代理服务收益约为人民币22.2百万元,较2022年同期下降约62.4%[113] - 酒店经营收益为人民币18.8百万元,较2022年同期下降51.0%[113] - 其他服务收益约为人民币10.0百万元,2022年同期为人民币24.8百万元[114] - 公司经营分部为单一可报告分部,包括物业销售、物业投资、酒店经营、房地产代理服务及其他相关服务[54] 销售和运营数据 - 2023年合约销售额约为人民币5,557百万元,较2022年上升12.5%[115] - 2023年销售总建筑面积516,419平方米,较2022年减少约13.8%[115] - 2023年交付物业平均售价为人民币10,540元/平方米,车位平均售价为人民币65,274元/个[112] - 2023年车位销售1,749个,较2022年减少59.3%[115] - 公司在广东的平均售价最高,为人民币79,906元/平方米[116] - 公司截至2023年12月31日土地储备总计7,903,748平方米,其中湖北省储备最多,为2,036,327平方米[117] - 雇员人数从2022年12月31日的1,450名大幅减少至2023年12月31日的661名,降幅约为54.4%[142] 会计政策和审计事项 - 公司于2023年1月1日首次应用多项新订或经修订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会计准则[11] - 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务报告第2号修订本仅影响公司会计政策的披露,对合并财务报表计量或呈列无影响[
当代置业(01107.HK)拟9月30日举行董事会会议以审批业绩
格隆汇· 2025-09-29 18:05
董事会会议安排 - 公司定于2025年9月30日举行董事会会议 [1] - 会议将审议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全年业绩 [1] - 会议将审议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中期业绩 [1] 业绩审议范围 - 包含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全年业绩的审议 [1] - 包含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中期业绩的审议 [1] 股息分配事项 - 董事会将考虑派发末期股息及╱或中期股息建议 [1]
当代置业(01107) - 董事会会议召开日期
2025-09-29 18:00
会议安排 - 当代置业将于2025年9月30日举行董事会会议[4] 业绩审议 - 会议将审议2023 - 2025年多期业绩[4] 股息派发 - 会议将考虑派发末期及/或中期股息建议[4] 董事会构成 - 公告日董事会由八名董事组成[4]
回归居住本质:解码当代置业观里的“好生活”答案
财经网· 2025-09-25 14:16
行业趋势与需求变化 - 高端商务人群住宅需求从居住功能升级为健康、归属与价值认同,注重生活品质和身心平衡 [1] - Z世代成为消费中坚力量,更注重居住空间的个性化与情感表达,将家视为高品质生活体验场所 [1] - 多胎家庭比例上升和老龄化趋势推动居住需求多元化,要求更细腻的空间设计 [2] - 宠物经济蓬勃发展,人宠共居成为新常态,科学空间设计成为住房新课题 [2] 政策导向与行业转型 - 2025年好房子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品质化高质量发展 [3] - 《住宅项目规范》新国标实施,对房屋质量、层高、隔音、采光等指标提出更高要求,推动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转变 [3] - 各地出台配套政策推动住宅品质全面提升,住房产品迭代成为中央政策共识 [5] - 房地产企业面临规模失灵困境,传统开发模式难以为继,建设好房子成为破局新赛道 [5] 中粮好房子场景实验室创新实践 - 实验室2025年在北京落成,将好房子安全、舒适、绿色、智慧标准通过十大场景模块和超十五项创新技术转化为可体验空间 [5] - 通过两年调研、上千次用户访谈和超万次入户观察,确立主动健康+场景生活的顶层设计标准 [6] - 采用五大技术策略筑牢产品硬件根基,六大场景营造填充生活体验细节,构建完整方法体系 [6] - 实验室为行业提供产品理念升级、实践创新和用户体验优化的微观窗口,具有前瞻性战略意义 [5] 技术创新与场景应用 - 玄关采用内外一体化设计,外玄关配置木纹转印金属柜实现脏污分离和有序收纳,入户门采用全景门设计支持人脸识别无感开门 [6] - 内玄关设进门洗手池和衣物料理机,创新踢脚抽设计优化换鞋流程,联合清华大学团队依据工程学设定扶手位置关照老人儿童需求 [7] - 儿童房配置可自由升降床适应不同成长阶段,全光谱全色温筒灯与华为系统联动自动调节灯光,空调采用新型风口技术实现风随人动 [9] - 客餐厅采用模块化家具和无主电视背景墙设计,大长桌支持学习办公等多场景,智能系统一键切换派对观影等模式 [10] - 卫生间镜柜魔镜连接电动牙刷检测口腔健康,智能控制联动灯光音响浴缸营造沉浸式洗浴体验 [11] - 主卧室衣帽间模块化设计,探索机械臂自动收纳化妆品,未来计划打造智能卧室融合灯光窗帘智能床提供多模式体验 [11] - 创新变形窗设计实现卧室与阳台自由切换,为高端住宅带来新体验 [11] - 引入智能猫砂盆、喂食及饮水系统满足宠物家庭需求 [11] 战略资源与生态构建 - 依托中粮集团全产业链健康基因,以地产+产业双引擎驱动健康理念向建筑空间和社区环境渗透 [13] - 联合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成立联合研究中心,开展基于人体健康响应机理的建筑空间研究 [14] - 协同华为、博洛尼、方太、海尔等头部品牌组建生态联盟,覆盖研发设计集采和智慧运营 [14] - 提出主动健康理念,从声光热气水五大物理维度出发,通过智能照明全域新风等技术实现建筑与人动态互动 [14] - 健康厨房整合方太博洛尼等硬件支持,嫁接营养健康研究院能力开发智能食材管理和健康食谱推荐系统 [15] 系统化解决方案与行业影响 - 好房子不是营销概念而是根植客户需求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将健康理念转化为可感知的人居价值 [18] - 凭借中粮集团独特健康基因和资源整合能力,超越传统地产开发模式实现对现代人居生活的系统化赋能 [18] - 为行业探索品质化发展提供大悦城范本,推动健康技术体系快速落地与迭代升级 [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