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基因(BIIB)
搜索文档
Biogen (NasdaqGS:BIIB) FY Conference Transcript
2025-09-08 23:45
**公司及行业** * 公司为渤健 Biogen 专注于神经科学领域 同时拓展免疫学和罕见病业务 [4][5] * 行业为生物制药 面临专利到期 政策动态和供应链安全等挑战 [4][7][11] **核心战略与转型** * 公司过去两年半进行重大转型 停止多发性硬化症MS产品推广 将资源重新分配至新产品上市和业务拓展 [4] * 产品管线能力足以抵消现有业务下滑 大部分专利到期已成为过去 公司定位为长期可持续增长 [6] * 业务拓展BD仍是优先事项 重点投资研究阶段管线 为2035-2040年专利到期做准备 同时寻求接近商业化的收购机会 [20][21] **政策环境影响** * 公司54%收入来自美国以外市场 在罕见病领域难以承受大幅降价 受关税政策影响较小 [7] * 受MFN政策影响有限 但行业整体面临挑战 预计医疗补助患者数量在2027-2028年后下降 覆盖范围未见扩大 [8][9] * 行业已在美国投入数百亿美元新投资 政策仍存在变数 国会关注生物技术行业竞争力 [11][12] **阿尔茨海默病药物LEQEMBI** * 上市初期进展缓慢 原因在于神经科诊疗模式转变 涉及PET扫描 腰椎穿刺和输液床位等流程挑战 [24][25] * 每年新增约50万患者 但仅有1.3万名神经科医生 约半数就诊患者因疾病过重无法接受治疗 [25][26] * 已获批皮下制剂用于维持期 预计明年中获批用于初始治疗 将消除输液床位需求 [26][32] * 血基诊断获FDA批准 费用低于1000美元 远低于5000美元的PET扫描 预计6-9个月内产生显著影响 [26][31] * 第二季度LEQEMBI表现超市场预期 公司预计2026年将出现多重利好因素推动增长 [27][32] **市场竞争格局** * 与礼来Lilly共同推动市场增长 第二季度市场因两家公司努力而扩大 [35] * 预计市场份额将保持50/50 礼来提供每月一次给药方案 而渤健和卫材拥有维持期适应症和皮下制剂 [39] * 市场增长优先于份额争夺 重点在于建立诊疗市场并使更多患者受益 [39] **前沿研究与未来机会** * GLP-1药物可能通过减少肥胖和神经炎症对阿尔茨海默病产生积极影响 与疾病修饰治疗协同使用 [41][42] * 公司与卫材合作的HEAD 345研究针对真正无症状患者 预计2028年获得结果 旨在证明在神经元损失前干预的益处 [32][44][48] * 礼来的Trailblazer ALZ 3研究针对更高淀粉样蛋白负荷的患者 主要终点为时间至事件 [44] * 早期治疗显示70%患者病情无进一步恶化 60%患者出现一定改善 表明神经元可能处于应激状态并可恢复 [45] **其他重要信息** * 业务拓展中开始关注产品生产地 考虑将制造迁回美国以应对潜在关税环境 [14] * 分区域权利协议可能成为避免MFN问题的一种方式 [16] * 中国作为创新来源和业务拓展机会存在潜力 但需谨慎对待数据共享和知识产权问题 [18] * 行业面临专业医生短缺问题 如产后抑郁领域缺少数千名妇产科医生 [28]
这项失败的渐冻症临床试验登上Cell:药物在大脑中广泛分布,但未产生治疗效果
生物世界· 2025-09-03 16:15
文章核心观点 - BIIB078 ASO药物虽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实现广泛持久分布但未有效减少毒性蛋白或改善临床结局 可能表明c9ALS神经退行性病变机制并非单纯由G4C2重复序列扩增正义链及DPR蛋白导致[4][7][8] - 研究填补了BIIB078在中枢神经系统分布、疗效和炎症反应理解的知识空白 为未来ASO临床试验设计提供分子评估框架和新见解[5][13] BIIB078药物特性与临床试验结果 - BIIB078由Biogen和Ionis合作开发 靶向C9orf72基因第一个内含子中18个碱基对序列 通过RNase-H切割降解含G4C2重复序列转录本[3] - 临床前研究显示可沉默含G4C2重复序列转录本并持续降低DPR毒性蛋白负担[3] - 临床试验未达到任何次要终点且无临床获益 于2022年3月宣告失败并终止开发[3] 埃默里大学研究核心发现 - BIIB078在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运动皮层、小脑)广泛持久分布 最后一次给药后超过一年仍保持 且进入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细胞质与细胞核[7][8][11] - 未有效减少中枢神经系统实质中的毒性DPR蛋白和磷酸化TDP-43病理变化 与未治疗组无显著差异[7][8] - 引发持续炎症反应 脑脊液中炎症生物标志物(包括CCL26)持续增加[7][8][14] - 与人体内核糖核酸酶RNase T2发生意外相互作用 导致其丰度显著增加且与药物浓度相关[7][14] - 对脊髓组织蛋白质组总体影响极小 仅RNase T2含量增加[14] 疾病机制与治疗策略启示 - c9ALS最常见遗传病因为C9orf72基因第一个内含子中GGGGCC(G4C2)重复序列扩增 产生毒性RNA转录本和DPR蛋白[1][7] - 研究结果提示神经退行性病变可能非由G4C2重复序列扩增正义链及其翻译DPR蛋白单独导致[8] - 需在ASO疗法中确定能反映疾病相关神经病理变化的药效学生物标志物[8]
Eisai Initiated Rolling Supplemental Biologics License Application to the U.S. FDA for LEQEMBI® IQLIK™ (lecanemab-irmb) as a Subcutaneous Starting Dose for the Treatment of Early Alzheimer's Disease Under Fast Track Status
Prnewswire· 2025-09-03 07:30
产品进展 - 卫材和渤健联合向美国FDA滚动提交LEQEMBI皮下自动注射剂(SC-AI)LEQEMBI IQLIK的补充生物制剂许可申请(sBLA)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 该剂型若获批将成为首个且唯一从治疗起始即可提供居家注射的抗淀粉样蛋白疗法[1] - 皮下注射方案为每周一次500毫克(两次250毫克注射) 可替代每两周一次的静脉注射 单次注射时间约15秒 显著降低医疗资源消耗[2] - LEQEMBI目前已在美国等48个国家获批上市 另有10个国家处于监管审评阶段[3] 作用机制 - LEQEMBI靶向淀粉样蛋白斑块和原纤维(protofibrils)双重路径 原纤维被认为是导致脑神经损伤和认知功能下降的最毒Aβ形式[5][29] - 原纤维通过促进不溶性淀粉样斑块形成、直接破坏脑细胞膜及神经信号连接等多机制加剧认知功能障碍[5][29] 临床数据 - 皮下给药数据基于III期Clarity AD开放标签扩展(OLE)研究的子研究 覆盖早期AD患者群体[2] - 静脉注射剂型的不良反应数据显示:输注相关反应(IRRs)发生率为26%(安慰剂7%) 其中75%发生在首次输注[23][25] - 淀粉样蛋白相关影像学异常(ARIA)发生率为21%(安慰剂9%) 其中ARIA-E为13%(安慰剂2%) ARIA-H为17%(安慰剂9%)[10] 合作架构 - 卫材主导lecanemab的全球开发和注册申报 与渤健共同负责商业化及推广 卫材保留最终决策权[4][34] - 与BioArctic自2005年起长期合作 卫材于2007年获得lecanemab全球权益 2015年签署抗体备份协议[35] 研发管线 - III期AHEAD 3-45研究针对临床前AD患者(脑内淀粉样蛋白水平中高等) 自2020年7月持续进行[33] - Tau NexGen研究针对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D(DIAD) 自2022年1月开展 以lecanemab作为抗淀粉样蛋白基础疗法[33]
Eisai Initiated Rolling Supplemental Biologics License Application to the U.S. FDA for LEQEMBI® IQLIK™ (lecanemab-irmb) as a Subcutaneous Starting Dose for the Treatment of Early Alzheimer's Disease Under Fast Track Status
GlobeNewswire News Room· 2025-09-03 07:30
TOKYO and CAMBRIDGE, Mass., Sept. 02, 2025 (GLOBE NEWSWIRE) -- Eisai Co., Ltd. (Headquarters: Tokyo, CEO: Haruo Naito, “Eisai”) and Biogen Inc. (Nasdaq: BIIB, Corporate headquarter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CEO: Christopher A. Viehbacher, “Biogen”) announced today that Eisai has initiated the rolling submission of the Supplemental Biologics License Application (sBLA) to the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 for lecanemab-irmb (U.S. brand name: LEQEMBI®) subcutaneous autoinjector (SC-AI), LEQEMBI IQL ...
Eisai Initiated Rolling Supplemental Biologics License Application to the U.S. FDA for LEQEMBI® IQLIK™ (lecanemab-irmb) as a Subcutaneous Starting Dose for the Treatment of Early Alzheimer’s Disease Under Fast Track Status
Globenewswire· 2025-09-03 07:30
核心观点 - 卫材和渤健联合提交LEQEMBI IQLIK皮下自动注射剂的补充生物制剂许可申请(sBLA) 若获批将成为首个且唯一从治疗起始即可提供家庭注射的抗淀粉样蛋白阿尔茨海默病疗法 显著提升患者用药便利性并减少医疗资源占用 [1][2] 产品特性与临床进展 - 皮下注射剂型(SC-AI)采用每周一次500毫克剂量方案(两次250毫克注射) 替代现有每两周静脉注射方案 单次注射时间仅需约15秒 [2] - 基于III期Clarity AD开放标签扩展(OLE)研究的剂量评估数据 覆盖早期阿尔茨海默病轻度认知障碍(MCI)或轻度痴呆阶段患者群体 [2] - 目前已在48个国家获得批准 另有10个国家处于监管审查阶段 [3][28] 作用机制与疗效优势 - 唯一同时靶向淀粉样蛋白斑块和原纤维的双重作用机制 原纤维被视为最具毒性的Aβ形式 直接导致神经元损伤并加速认知功能衰退 [3][5][27] - 通过减少原纤维可抑制阿尔茨海默病进展 其作用始于淀粉样蛋白斑块清除之前并持续之后 [3][5] 商业化与合作架构 - 卫材主导全球开发和注册申请 与渤健共同负责商业化推广 卫材保留最终决策权 [4][32] - 与BioArctic自2005年达成长期合作 卫材于2007年获得全球开发及商业化权益 [33] - 当前开展AHEAD 3-45临床前研究及Tau NexGen显性遗传阿尔茨海默病(DIAD)研究 [29][31] 企业战略定位 - 卫材以"人类健康关怀"(hhc)为核心理念 聚焦神经学和肿瘤学领域创新疗法开发 [34] - 渤健作为生物技术先驱 注重高风险高回报的研发投入策略 通过多模式研究推进首创疗法 [37] - 两家公司自2014年起持续合作开发阿尔茨海默病治疗方案 [32]
Biogen and Stoke Therapeutics Present Data at the 36th International Epilepsy Congress that Support the Potential for Zorevunersen to be the First Disease-Modifying Medicine for Dravet Syndrome
Globenewswire· 2025-09-02 19:00
核心观点 - 公司公布zorevunersen治疗Dravet综合征的1/2a期及开放标签扩展(OLE)研究数据 显示该药物可持久减少癫痫发作并持续改善认知、行为及生活质量 数据支持目前已开展的3期EMPEROR研究[2][3][5][6][13] 临床疗效数据 - 在1/2a期研究中 接受70mg剂量治疗的患者(n=10)在末次给药后3个月实现癫痫发作中位数减少84.8% 并每28天增加8个无发作天数[4] - 94%(75/80)符合条件患者从1/2a期研究转入OLE研究 其中77%(58/75)完成三年治疗 主要运动性癫痫发作频率减少效果持续维持[5] - 通过三年治疗 患者在Vineland-3量表的八个关键子领域显示4.3-9.7原始分改善 其中表达性沟通改善7.6分 接受性沟通改善6.1分[6] - 生活质量通过EQ-VAS测量显示18分改善(量表范围0-100分)[6] 安全性特征 - 81例患者接受至少一剂zorevunersen 在1/2a期和OLE研究中总体耐受性良好[7] - 药物相关治疗期不良事件(TEAEs)在1/2a期和OLE研究中发生率分别为30%(24/81)和53%(40/75)[7] - 最常见药物相关不良事件为脑脊液蛋白升高 在1/2a期和OLE研究中发生率分别为14%(11/81)和44%(33/75)[7] - 脑脊液蛋白升高(>50 mg/dL)在1/2a期和OLE研究中发生率分别为42%(34/81)和86%(62/72) 除一例患者因该原因停药外未观察到相关临床表现[7] 研究设计与患者人群 - 1/2a期研究针对2-18岁高度难治性Dravet综合征患者(N=81) 评估单次和多次给药至70mg剂量 主要终点为安全性[9] - OLE研究中患者每四个月接受一次治疗 主要终点为多次给药安全性[10] - Dravet综合征主要由SCN1A基因突变引起 全球估计患者数达38,000人 其中美国约16,000人[11] 药物机制与开发地位 - Zorevunersen为研究性反义寡核苷酸 通过增加功能性NaV1.1蛋白产生治疗Dravet综合征根本病因[12] - 已获得FDA和EMA孤儿药认定 FDA还授予罕见儿科疾病认定和突破性疗法认定[12] - 公司与Biogen达成战略合作 保留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独家权利 Biogen获得世界其他地区商业化权利[12] 三期临床试验设计 - EMPEROR研究(NCT06872125)为全球双盲假手术对照试验 评估2至<18岁Dravet综合征患者疗效、安全性和耐受性[13] - 患者按1:1随机分配接受鞘内给药zorevunersen或假对照 进行52周治疗期[13] - 主要终点为第28周主要运动性癫痫发作频率较基线百分比变化[13] - 研究已在美国、英国、日本启动 并计划在欧洲开展[13]
Biogen Secures FDA Nod for Subcutaneous Maintenance Dosing of Leqembi
ZACKS· 2025-09-01 23:36
FDA批准Leqembi新剂型 - FDA批准Biogen旗下Leqembi的皮下注射自动注射器版本(品牌名Leqembi Iqlik)作为早期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的每周维持剂量选项[1] - 患者完成18个月双周静脉输注疗程后可选择过渡至每周Leqembi Iqlik维持剂量或每月静脉输注维持方案[2] - 皮下注射版本仅需15秒完成给药且支持家庭使用 相比静脉输注节省近1小时治疗时间[3] 临床数据与商业化计划 - 多项临床研究数据显示每周皮下维持剂量方案在临床和生物标志物效益方面与持续静脉给药效果相当[4] - 公司计划于2025年10月6日实现该版本的商业上市[4] - Leqembi于2023年获FDA批准作为双周给药方案 2024年4月获得欧盟同类适应症批准[5] 合作开发与销售表现 - Biogen与日本卫材共同开发Leqembi 卫材主导临床开发及注册申报并拥有最终决策权[6] - 2025年第二季度Leqembi全球销售收入达1.6亿美元 较前一季度9600万美元显著增长67%[10] - 公司认为该药物有望成为重磅产品 因阿尔茨海默病领域存在巨大未满足需求[10] 市场竞争格局 - 当前FDA批准的阿尔茨海默病药物仅Leqembi和礼来Kisunla两款[11] - 两款药物均针对早期症状性阿尔茨海默病 通过减少β淀粉样蛋白斑块积累的相同机制发挥作用[12] - 礼来Kisunla在2025年第二季度销售收入4860万美元 较前一季度2150万美元增长126%[13] 公司股价表现 - Biogen股价年内表现逊于行业整体水平[7] - 公司当前Zacks排名为第3级(持有)[14]
FDA Approves LEQEMBI® IQLIK™ (lecanemab-irmb) Subcutaneous Injection for Maintenance Dosing for the Treatment of Early Alzheimer's Disease
Globenewswire· 2025-08-30 05:00
产品批准与上市信息 - 美国FDA于2025年8月29日批准LEQEMBI IQLIK(lecanemab-irmb皮下注射剂)用于阿尔茨海默病维持治疗 [2] - LEQEMBI IQLIK计划于2025年10月6日在美国正式上市 [1][11] - 该产品是首个且唯一提供家庭注射选项的抗淀粉样蛋白治疗方式 [1] 产品特性与使用方法 - 皮下自动注射器规格为360 mg/1.8 mL(200 mg/mL),单次注射时间约15秒 [2] - 适用于轻度认知障碍或轻度痴呆阶段的早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 [2][16] - 患者在完成18个月静脉注射初始治疗后(每两周10 mg/kg),可选择每四周一次静脉注射维持或转为每周一次皮下注射 [2] 临床数据支持 - 批准基于Clarity AD开放标签扩展研究的皮下给药子研究 [5] - 49名患者在18个月静脉治疗后接受每周360 mg皮下维持剂量,无一例出现局部或全身注射相关不良事件 [5] - 皮下给药全身反应发生率低于1%,显著低于静脉给药的26% [5] - 局部反应发生率约11%,主要表现为轻度至中度的注射部位红肿或瘙痒 [5] - ARIA发生率在皮下给药组与静脉维持组相似,且与未治疗患者的背景发生率相当 [5] 治疗效果数据 - Clarity AD核心研究中,lecanemab治疗组18个月时CDR-SB评分较安慰剂组改善0.45分(P=0.00005) [6][40] - 治疗使临床衰退速度降低27% [40] - ADCS-MCI-ADL评分显示37%的显著获益(lecanemab组变化-3.5 vs 安慰剂组-5.5) [40] - 48个月长期数据显示,相比ADNI队列预期衰退,lecanemab使CDR-SB评分改善1.75分;相比BioFINDER队列改善2.17分 [14] 患者与医疗系统获益 - 家庭注射选项减少患者往返输液中心的负担,缩短治疗时间 [8] - 皮下给药可释放静脉输液资源,提高新患者起始治疗的可及性 [8] - 人因学研究证实设备在预期使用环境中的安全有效性 [7][15] 企业合作与商业化 - 卫材担任lecanemab全球开发和监管申报主导者,与渤健共同商业化推广 [11][42] - 卫材与BioArctic自2005年起长期合作开发阿尔茨海默病治疗药物 [43][44] - lecanemab已在48个国家获批,10个国家处于审评阶段 [39] 患者支持计划 - 美国提供患者导航服务,协助保险覆盖和自付费用支持 [9] - 患者援助计划(PAP)为符合资格的未投保或保险不足患者免费提供LEQEMBI及LEQEMBI IQLIK [10] 作用机制 - lecanemab靶向淀粉样斑块和原纤维(protofibrils),原纤维被认为是导致脑损伤的最毒Aβ形式 [4][38] - 减少原纤维可能通过减轻神经元损伤和认知障碍来阻止疾病进展 [12][38]
Biogen and Stoke Therapeutics Announce Presentations of Clinical Data from Studies of Zorevunersen for the Potential Treatment of Dravet Syndrome at the 36th International Epilepsy Congress
GlobeNewswire News Room· 2025-08-25 19:00
临床试验数据更新 - 公司公布zorevunersen治疗Dravet综合征的新临床数据 包括开放标签扩展研究中长达36个月的维持给药数据 显示持久性癫痫发作减少及认知行为功能改善[1][2][4] - 数据显示在现有标准抗癫痫药物治疗基础上 持续治疗可显著改善总体癫痫负担和无癫痫发作天数[2][4] 药物机制与研发进展 - Zorevunersen为反义寡核苷酸研究药物 通过提升脑细胞中NaV1 1蛋白产量治疗Dravet综合征根本病因[7] - 已获得FDA孤儿药认定 罕见儿科疾病认定和突破性疗法认定 EMA孤儿药认定[7] - 关键性全球EMPEROR三期研究正在招募2至18岁患者 采用双盲假手术对照设计 主要终点为第28周主要运动性癫痫发作频率较基线百分比变化[8] 疾病背景与市场空间 - Dravet综合征为严重发育性癫痫性脑病 90%以上患者经现有最佳抗癫痫药物治疗仍持续发作[6] - 全球患者规模估计达38,000人 其中美国约16,000人 其余分布在英国 欧盟四国和日本[6] 企业合作与权益分配 - Stoke Therapeutics与Biogen达成战略合作 共同开发和商业化zorevunersen[7] - Stoke保留美国 加拿大和墨西哥独家权利 Biogen获得其他地区独家商业化权利[7] 学术交流安排 - 国际癫痫大会将进行3场专题报告:8月31日口头报告癫痫发作减少及认知行为改善数据 9月1日两场海报展示癫痫负担改善研究及三期试验设计[2] - 9月2日举办Dravet综合征治疗突破专题研讨会 由多国癫痫领域专家主持[5]
Austria and Germany to become the first markets in the European Union (EU) to launch LEQEMBI® (lecanemab)
Globenewswire· 2025-08-25 15:00
产品上市与监管批准 - LEQEMBI(lecanemab)于2025年8月25日在奥地利上市,并将于2025年9月1日在德国上市,这是欧盟范围内的首次上市[1] - 该药物于2025年4月获得欧洲委员会(EC)批准,成为首个针对阿尔茨海默病(AD)根本病因的疗法[1] - 在欧盟(不包括北欧国家),卫材和百健共同推广该药物,卫材作为上市许可持有人负责分销[6] 临床数据与疗效 - 在Clarity AD临床试验中,lecanemab治疗组(n=757)相比安慰剂组(n=764)在18个月时CDR-SB评分临床衰退减少31%[4] - 次要终点ADCS MCI-ADL评分显示,lecanemab组相比安慰剂组衰退减少33%[12] - 淀粉样蛋白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和ADAS-Cog14评分显示与安慰剂相比具有高度统计学显著性(P<0.001)[12] 安全性特征 - 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输液相关反应(26%)、ARIA-H(13%)、头痛(11%)和ARIA-E(9%)[5] - 症状性ARIA-E发生率为2%,症状性ARIA-H发生率为0.8%[5] - ApoE ε4非携带者或杂合子患者发生ARIA的风险低于纯合子患者[7] 合作与商业化 - 卫材负责lecanemab的全球开发和监管申报,两家公司共同商业化和推广,卫材拥有最终决策权[6] - 卫材与百健自2014年起就AD治疗开展合作[16] - 卫材与BioArctic自2005年起就AD治疗开展长期合作,并于2007年获得lecanemab的全球权利[17] 市场拓展与监管进展 - lecanemab已在48个国家获得批准,在10个国家接受监管审查[12] - 2025年1月,美国批准了静脉维持给药的补充生物制剂许可申请(sBLA)[12] - 美国FDA于2025年1月接受了LEQEMBI皮下自动注射器每周维持给药的BLA,设定PDUFA行动日期为2025年8月31日[13] 疾病背景与机制 - AD是一种进行性、 relentless疾病,以Aβ和tau为标志[3] - LEQEMBI通过靶向淀粉样斑块和原纤维两种方式对抗AD,原纤维被认为是Aβ最具毒性的形式[3][9] - 减少原纤维可能通过减少对神经元的损伤和认知功能障碍来阻止AD进展[9] 开发计划与研究 - AHEAD 3-45 III期临床研究针对临床前AD患者,自2020年7月起进行中[14] - Tau NexGen临床研究针对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D(DIAD),自2022年1月起进行中,lecanemab作为骨干抗淀粉样蛋白疗法[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