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文化
搜索文档
京气神儿丨影像里的中轴记忆
人民网· 2025-11-14 21:18
北京中轴线概况 - 北京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全长约7.8公里 [2] - 轴线串联永定门城楼、正阳门、天安门、故宫、景山、钟鼓楼等核心地标,被誉为“北京的脊梁” [2] 文化记录与研究价值 - 研究者李欣数十年来坚持用镜头记录中轴线,其影像资料构成“视觉日记” [2] - 不同时期的对比照片清晰勾勒出城市肌理的变迁,为研究建筑形制、空间尺度及景观视廊演变提供实证 [2] - 影像资料捕捉的日常瞬间生动诠释了中轴线作为“活态遗产”的真实性与生命力 [2] 文化传播与影响 - 影像资料让沉睡于古籍的历史叙事通过鲜活视觉语言与公众产生共鸣 [2] - 记录展现了北京中轴线的神韵不仅存在于历史辉煌,更跳动在当下每一个瞬间 [2]
《北京中轴线传说》作者杨建业:从口头传说到文化密码
中国新闻网· 2025-11-14 16:48
创作背景与初衷 - 创作初衷源于北京中轴线申遗的十多年里,人们对身边流传的中轴线传说了解不多,希望通过书籍让读者更形象、更贴切、更生动地感受其魅力[2] - 选择“传说”作为切入点,是基于古都名城正史与传说为两个平行文化系统的考量,传说源于历史但不拘泥于历史记录,是普通百姓对身边事物的主观解读[2] 内容特色与处理方式 - 书籍内容基于中轴线的诞生、建造以及相关人物、建筑、风俗,核心内容稳定但讲述细节存在差异,处理方式注重保留口头讲述的感觉,让文字呈现更形象丰满[3][4] - 传说中反复出现鲁班爷的形象,作为中国工匠代表,赞美劳动人民创造世界的能量与价值,同时老字号传说承载着人们对成功经验的解读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4] 文化价值与角色定位 - 传说被视为中轴线的“无形之魂”,与十五处“以形存世”的历史遗存相辅相成,能增强公众的文化认同,并像润滑剂一样促进城市文化流传[5] - 作者定位为传说的讲述者和文字记录者而非研究学者,其个人经历包括1962年出生在中轴线南端天桥,30年非遗保护工作,使作品具有原汁原味的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3][5]
酒店 外籍游客爱住中轴线附近
北京商报· 2025-10-30 22:17
核心观点 - 入境游客在北京的住宿选择呈现多元化趋势,从传统核心景区向中轴线沿线、商务区及高性价比特色区域扩展,反映出偏好从点状地标向网状城市生活与文化空间深度扩散 [1][11] 核心景区住宿偏好 - 天安门/王府井地区持续领跑北京入境游客十大热门酒店区域,是抵达后的首选 [3] - 天安门逸扉酒店外籍游客占比约1/5,截至10月12日接待外籍游客数量同比增长134% [3] - 优越的地理位置便于参观故宫、胡同、使馆区,观景露台可看天安门和故宫全景是主要吸引力 [3] - 交通便利是重要考量因素,便于频繁往返机场和快速抵达城市各处 [3] 中轴线区域热度攀升 -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带动前门、永定门等沿线区域热度,在十大热门酒店区域中占据三席 [6] - 前门四合院漫心府入境游客数量占整体客源8%–10%,同比增长3.5个百分点 [6] - 年轻客群占比达到6–7成,订单显示游客整体出行年轻化趋势明显 [7] - 游客偏好提前一两个月甚至半年预订,连住3天以上的比例较高 [7] - 酒店推出四合院、胡同讲解及掐丝珐琅等手工体验,并提供个性化游览线路规划 [8] 商务区住宿需求 - 核心商务区及周边在十大热门区域中占据一半席位,包括三里屯、国贸、燕莎、劲松/潘家园、北京西站/丽泽等 [9] - 北京燕莎中心凯宾斯基饭店外籍游客占比约40.1%,同比增长4.3个百分点,其中70%增长来自境外团队和商旅散客 [9] - 国贸三里屯逸扉酒店入境游客占比约8.5%,选址靠近使馆区和CBD是首选因素之一 [9] - 丽泽商务区酒店承接大兴机场输送旅客,交通发达吸引较多东南亚地区入境游客 [10] 特色及高性价比区域兴起 - 劲松/潘家园地区凭借文玩特色与高性价比成为新晋热门区域 [11] - 游客选择避开人流密集核心区,转向酒店房价更便宜的区域,显示出住宿选择的多样化 [11]
申遗成功!这条7.8公里的“龙脉”,藏着北京的千年密码
凤凰网财经· 2025-08-26 21:26
产品核心内容 - 中国邮政推出《中轴国宝》紫禁城十大国宝珍邮册 包含80枚珍邮和5张藏书票 以邮票形式呈现故宫十大类国宝文物[10][13][28] - 产品定位为"移动博物馆"和"立体情书" 通过方寸邮票承载中华文明的文化密码[15][30] - 采用限量2000套的稀缺发行策略 每套配备专属编号收藏证书[92][94] 邮票藏品详情 - 第一组世界文化遗产北京中轴线邮票以航拍视角展现7.8公里中轴线全景 邮票边纸采用经纬线暗纹设计[34][36] - 第二组《清明上河图》连票设计还原原作中368个人物和28艘船只的细节[38][40] - 第三组中国古代书法行书邮票采用特制宣纸材质 复刻王羲之《兰亭序》等三大行书原作笔触[41][43] - 第四组景泰蓝邮票展现掐丝珐琅缠枝莲纹鼎式炉 微距镜头呈现比头发丝更细的金丝掐丝工艺[44][46] - 第五组和田玉邮票采用烫金工艺还原玉料质感 包含重达5吨的"大禹治水图玉山"文物[49] - 第六组金银器邮票使用局部烫金工艺复刻唐代舞马衔杯纹银壶等器物的奢华质感[50][52] - 第七组东周青铜器邮票呈现毛公鼎等文物 边印铭文拓片[53][55][56] - 第八组汝窑瓷器邮票收录全球仅存79件中的3件 采用专色油墨印制天青色效果[57][59] - 第九组金铜佛造像邮票使用珍珠粉特制油墨印制明代永乐铜鎏金释迦牟尼像的眉心白毫[60][62] - 第十组明清家具邮票采用浮雕工艺展现榫卯结构 可触摸木纹肌理[64][66] - 第十一组中国篆刻邮票运用凹凸压印技术还原印泥钤盖质感[67][69] 藏书票特色 - 5张藏书票覆盖永定门至钟鼓楼全线地标 被赋予"纸上宝石"收藏价值[72][85] - 永定门藏书票采用复古线描技法呈现箭楼风貌[74] - 正阳门藏书票以手绘淡彩还原清末民初街景[77] - 天安门藏书票运用烫金工艺凸显城楼庄严[79] - 故宫景山藏书票通过渐变色彩勾勒紫禁城全景[81] - 钟鼓楼藏书票采用对称构图呈现钟鼓楼建筑[83] 包装与发行 - 产品采用暗红色硬壳包装配烫金书名 开启仪式感强[89] - 限量2000套发行 稀缺性显著(故宫年接待游客超1900万)[94]
“影见中轴”主题影像展启幕,约200幅作品述说北京中轴线古今
新京报· 2025-08-07 20:51
展览概况 - 北京中轴线主题影像展于8月7日在北京市规划展览馆揭幕 展览通过影像媒介展现中轴线历史与当代风貌 融合艺术与科技打造沉浸式空间[1] - 展览总面积约600平方米 包含序厅 尾厅及三个主题板块 展出192幅摄影作品和两部影片 结合AI科技与艺术装置[1] 展陈内容构成 - 影像来源包括200余位摄影爱好者投稿的约200幅精选作品 从750余件投稿中选出 涵盖专业与业余创作者[2] - 补充内容包含京企中轴线基金会提供的9幅大赛佳作 以及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珍藏的新中国成立后历史影像档案[2] - 展出14组同机位对比影像与新旧对比视频 呈现中轴线申遗带来的人居环境变化 总计约200幅影像作品展现中轴线变迁[2] 展览特色与规划 - 设置青少年作品展区 展示小学生绘画与童声解说视频 体现代际传承与多元视角[3] - 采用中英法三语国际化呈现 计划持续展览一年以上 不定期举办中轴沙龙和公众开放日活动 允许观众补充投稿优秀作品[3]
《北京中轴线世界文化遗产》发布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04 09:49
图书发布 - 北京出版集团推出面向6岁至15岁青少年的《北京中轴线世界文化遗产》系列图书 [1] - 图书采用"三色三阶"设计理念,针对不同年龄段设置不同内容:小学低年级侧重互动内容,小学高年级侧重文化内涵理解,初中分册侧重国际视野培养 [1] - 该系列图书由北京中轴线申遗团队、专家学者与一线教育工作者共同打造 [1] 配套课程 - 腾讯数字教育实验室同步推出《中轴线与世界文化遗产》课程 [2] 活动情况 - 图书首发及捐书仪式在北京举行,现场展示了三册书本 [3]
千年中轴跃然方寸,中国邮政推出系列珍藏邮品
新京报· 2025-07-28 07:03
邮品发行概况 - 中国邮政发行《世界文化遗产——北京中轴线》特种邮票及系列文化邮品,包含邮票、首日封、文化专题册、创意套装等,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 [1] - 邮票一套五枚,主题为永定门、正阳门、天安门、故宫·景山、钟鼓楼,面值共5.50元,由设计师王虎鸣操刀 [2] 邮票设计特点 - 采用中轴对称构图,五枚邮票叠放可呈现行进中轴线的视觉感受,凸显古建筑稳重感与皇家气派 [4] - 融入祥云、雨燕、树木等元素,寓意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采用冷烫工艺使琉璃瓦和祥云泛金光 [4] - 运用荧光油墨技术,紫光灯下显现红白彩带动态效果,标注北京城中心点、"0公里"起点及古运河 [4] 首日封与专题册设计 - 首日封五枚以中轴线建筑为主体,采用"做旧"肌理与洒金宣纸叠加,首日戳融合现代几何体与何尊铭文的"中"字 [6] - 文化专题册收录新邮版式一、二及多套老票(如2020-16《故宫博物院》),以建筑正立面图展示中式规制与工艺细节 [9] 创意衍生品 - 推出《福瑞中轴》钥匙扣冰箱贴套装,含建筑剪影与邮票,采用现代简约风格设计 [10] - 《六都千年 天地中和》套装售价248元,包含六古都邮票及大漆工艺冰箱贴,封面取"天圆地方"之意 [10]
“唱响中轴”文艺演出在京举办 多层次展现历史文化底蕴
中国新闻网· 2025-07-28 04:54
文化活动概述 - 北京市东城区第三十九届群众文化展演季"唱响中轴"文艺演出在北京大磨坊文化创意产业园举办 [1] - 演出分为"轴启新声""文脉相承""和鸣未来"三个篇章,展现北京中轴线的景观与历史文化 [1] - 活动由北京市东城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多家单位共同承办 [1] 演出内容 - 通过"音乐巴士"形式带领观众"唱游"北京中轴线,展示7.8公里长的中轴线建筑 [1][2] - 表演包括快板《最美北京中轴线》、乐曲《京韵》、歌曲《天安门》《如愿》《北京钟鼓楼》等 [1] - 青年乐队表演《金色的屋檐》,舞蹈《礼仪之邦》展现中轴对称之美 [1] - 独唱《北京欢迎你》传递北京包容与热情,诗朗诵《中轴脊梁》讲述中轴线历史与未来 [1] - 北京市东城区少年宫合唱团表演歌曲《北京雨燕》,舞蹈《墨舞》勾勒中轴线历史与变迁 [2] 表演形式与特色 - 快板《最美北京中轴线》以韵文体介绍中轴线美景 [2] - 舞蹈《礼仪之邦》通过水袖和礼仪动作展现"礼"文化 [1] - 舞蹈《墨舞》以身体为笔描绘中轴线历史与时代变迁 [2]
书写“京味三部曲”,网文作家花清袂讲述他与北京中轴线的故事
新京报· 2025-07-27 15:06
网络文学行业发展 - 网络文学行业正通过"京味三部曲"等作品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创新,体现行业从娱乐载体向文化传承载体的转型[1][4] - 行业出现"科技+文化"新趋势,如《启示录:天工京作》将AIGC技术与京绣非遗结合,反映网络文学成为新质生产力与传统技艺的对话平台[2][4] - 中国"网络文学+"大会连续两届评选同系列作品,显示行业对现实题材和地域文化IP的持续扶持力度[1][2] 北京中轴线文化IP开发 - "京味三部曲"完整记录北京中轴线申遗关键三年,形成包含家庭叙事(《京脊人家》)、非遗技艺(《京华天娇》)、科技赋能(《启示录:天工京作》)的IP矩阵[4][5] - 中轴线文化开发呈现多形态融合特征,包括文学创作(三部曲)、数字项目("云上中轴")、非遗工坊等实体业态联动[5][6] - 该IP通过群像叙事策略,累计展现绢人制作、京绣等多项非遗技艺的历史沿革与当代创新[4][5] 创作者生态 - 资深创作者如高喜顺(花清袂)具有跨领域经验,兼具网络文学创作(10年)、影视改编、行业协会(5个协会会员)等多重身份[8] - 创作方法论强调深度调研,涉及胡同市井、非遗工坊、科技公司等多元场景,单部作品采风周期跨越申遗全过程[5][6] - 作品连续入选国家级扶持计划(中作协IP扶持、北京青年创作计划等),反映政策对现实题材创作人才的培育成效[8] 文化科技融合趋势 - 三部曲呈现技术迭代轨迹:从《京脊人家》的个体叙事到《启示录》的AIGC应用,完整记录传统文化数字化转型路径[4][7] - "云上中轴"等标杆项目推动文化展示方式革新,为文学创作提供VR/AR等科技素材[5][7] - 行业出现"非遗破圈"新范式,通过网文载体实现传统技艺从工艺传承(绢人)到科技赋能(京绣+AIGC)的升级[2][4]
胡政阳:思政教师原来还是博主“宫殿君”
中国青年报· 2025-07-27 06:40
北京中轴线文化价值与教育应用 - 北京中轴线全长7.8公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 [1] - 中央戏剧学院副教授胡政阳将中轴线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形成"戏剧艺术+故宫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思政"的多维教学体系 [4] - 胡政阳开设《故宫与中国传统文化》《"戏"说故宫》等课程,通过斗拱抗震案例等具象化内容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4][5] 中轴线资源与思政课结合实践 - 胡政阳在思政课中结合中轴线红色地标(如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讲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等理论 [5] - 通过南锣鼓巷商场腾退案例,阐释非首都功能疏解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关联性,增强学生对政策的理解 [2] - 课程设计注重从科普角度切入,利用纪录片《紫禁城的秘密》等素材展示古建筑智慧,提升教学亲和力 [4][5] 中轴线保护与公众教育发展 - 申遗成功后,中轴线保护措施进一步完善,数字中轴建设成果为教学提供更丰富资源 [6] - 胡政阳强调公众"得到感",将学术研究转化为通俗语言,通过纠正影视剧错误引导学生关注建筑背后的文化精神 [5] - 艺术类院校思政课注重结合传统文化具象化案例(如《甄嬛传》引申至故宫匾额"又日新"),强化专业关联性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