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南泥湾精神
icon
搜索文档
延水河畔乡风新
人民日报· 2025-10-29 06:30
红色文旅与产业发展 - 南泥湾通过修复革命旧址、建设村史馆和红色景点,打造学习南泥湾精神的平台,系统性整合文化资源,走上“党建+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2][3] - 南泥湾引入无人驾驶插秧机、联合收割机、无人机等先进农机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3] - 南泥湾通过革命旧址参观、稻田研学、特色农产品品鉴等多样业态激活发展动能,2024年接待游客超过100万人次 [3] 生态建设与乡村旅游 - 延安自1999年启动退耕还林工程,截至2024年底完成退耕还林1077.5万亩,植被覆盖度达81.3% [4][5] - 吴起县南沟村发展彩虹滑道、水上摇摆桥、苹果采摘园等乡村旅游项目,2024年村民人均年收入已近2万元 [5] - 生态理念融入乡风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升级”,村民从散养羊转为舍饲养殖或参与旅游项目就业,如彩虹滑道操作员月工资2800元 [5] 传统文化与乡风文明 - 安塞区冯家营村以腰鼓文化为核心,腰鼓手成为文明新风传播者,村民通过演出增加收入,一场演出收入可达千元 [6] - 该村建设腰鼓文化村,通过农民画、剪纸展示“好婆婆”、“好媳妇”等身边榜样,并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文明家庭”评选活动 [6] - 乡风文明议事会作为“导航仪”,通过评议红榜人物故事,使学好人、做好事成为新风尚,减少村民矛盾纠纷 [6][7]
红星照耀中国 | 南泥湾精神为何依然熠熠生辉
央广网· 2025-10-22 15:43
历史背景与精神内涵 - 南泥湾在80多年前是荆棘遍野、沼泽密布的“烂泥湾”,与当前景象形成鲜明对比 [2] - 1941年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在旅长王震率领下,为应对严酷的经济与军事封锁,开展“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 [3] - 这场运动是一场“战斗与生产结合”的壮丽实践,通过自力更生将不毛之地变为良田,其核心是历久弥新的南泥湾精神 [2][3][8] 现代农业发展与成就 - 南泥湾开发区管委会与北大荒集团合作,引入现代农技和优质稻种,使水稻种植重焕生机 [10] - 2024年南泥湾水稻种植面积达到1000亩,而此前曾因效益低下萎缩至仅300多亩 [9][10] - 当前主要种植五优稻四号、初香粳1号等品种,并对10多个品种进行试验,亩产稻谷可达500公斤以上,亩产值达到4000元以上 [10] 精神传承与时代意义 - 南泥湾精神从过去“打破封锁,生存下去”的奋斗,转化为今天“突破瓶颈,发展得更好”的内在驱动力 [11] - 该精神在当代激励科技攻关自立自强、乡村振兴开拓进取,以及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平凡岗位上奋发图强 [11] - 从“烂泥湾”到“好江南”的变迁,体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志气与骨气的代代传承 [11]
红星照耀中国|如今的南泥湾,何以与往年不一般?
中国新闻网· 2025-10-19 08:17
南泥湾精神传承 - 南泥湾精神核心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由八路军359旅在1941年至1943年大生产运动中形成 [2] - 该精神通过代际传承持续焕发生机,南泥湾村党支部副书记刘利作为359旅后代,积极向游客讲述历史以弘扬红色文化 [2][3] 南泥湾旅游与产业发展 - 南泥湾已发展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拥有5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千亩稻田、国家湿地公园等复合型游览景点 [4] - 通过引进优质水稻品种和先进种植技术,恢复稻田种植至千亩规模,并与红色景点结合形成复合型游览体系,促进文旅产业发展 [5] - 当前发展模式实现红色旅游与绿色乡村结合,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共荣共生 [5]
这部电影,如何记录“陕北好江南”的变迁
新华日报· 2025-08-22 15:20
电影《南泥湾》的历史背景与制作 - 电影《南泥湾》原名《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由延安电影团吴印咸、徐肖冰摄影,钱筱章编辑,周从初洗印,1942年拍摄完成 [2] - 原片为近一小时无声电影,1961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通过胶片修复、特效处理,加入配乐、旁白和歌曲《南泥湾》,形成13分钟版本 [2] - 影片记录八路军三五九旅开荒种地、备战训练及大生产运动细节,是唯一动态影像记录 [1][3] 三五九旅的生产成就与历史意义 - 1941年三五九旅开荒1.12万亩,产粮1200石,蔬菜完全自给;1943年开荒10万多亩,产粮1.2万石,实现粮食和经费全部自给 [3] - 建立农业、工业、运输业和商业等完备企业体系,达到完全自给经济基础 [3] - 毛泽东评价其为"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奇迹,不可征服的物质基础" [3] 电影拍摄的技术挑战与创新 - 使用2000英尺过期16毫米正片拍摄,采用"曝光补偿法"(增加两档光圈)和分段控制显影时间提升画面质量 [4] - 无自来水条件下用延河水经明矾沉淀后冲洗胶片,无洗片机时分段手工冲洗20英尺胶片后拼接 [4] - 无电环境下用窑洞小窗孔日光曝光洗印照片,自制电阻器控制灯泡曝光 [5] - 1943年首映时通过手摇小马达、留声机和小喇叭实现"有声化"放映 [6] 南泥湾精神的当代传承与发展 - 南泥湾精神核心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被强调为新时代必须传承的宝贵财富 [7] - 原垦荒地现采用插秧机替代镢头,施肥、喷药、除草全部使用无人机 [7] - 南泥湾风景区呈现"陕北的好江南"新面貌,巨幅稻田画展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图案 [7][8] - 年轻人作为创新创业主力军,从南泥湾精神中汲取力量成为新时代"垦荒人" [7]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抗战歌声里的家国情怀
央视新闻· 2025-08-17 11:59
抗战歌曲的历史意义 - 《黄河大合唱》创作于1939年,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包含八个乐章,采用合唱、独唱、重唱、朗诵等多种艺术形式,首演时引发全场沸腾 [7][9] - 歌曲以黄河为意象,凝聚民族苦难与抗争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保家卫国的时代最强音 [7][11] - 80多年来从延安传唱至世界舞台,成为世界反法西斯音乐宝库中的瑰宝,超越艺术范畴成为民族精神核心载体 [11][13] 经典抗战歌曲的代表作品 - 《八路军进行曲》节奏铿锵,后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体现人民军队忠诚于党、热爱祖国的信仰 [16] - 《南泥湾》记录八路军自力更生故事,荒芜的南泥湾被改造成陕北"好江南",彰显艰苦奋斗精神 [19] 抗战歌曲的当代价值 - 指挥家李心草指出,《黄河大合唱》每次演出仍能触动民族脉搏,传承先辈信仰与意志,激励当下奋斗 [13] - 这些歌曲承载中华民族精神密码,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征程中持续鼓舞人心 [21]
陕北的好江南 今日新模样 南泥湾“牵手”北大荒
人民日报· 2025-08-07 06:20
南泥湾农业复兴 - 南泥湾水稻种植面积已恢复至1000亩,延安成立南泥湾开发区推动发展 [4] - 修复改建老旧水渠,打井6口解决灌溉问题,持续改良盐碱化土壤 [5] - 引入无人驾驶插秧机、联合收割机、无人机等先进农机设备提高生产效率 [5] 南北农业技术合作 - 南泥湾集团与北大荒集团合作建设千亩优质水稻生产基地 [7] - 北大荒带来优质水稻品种和先进种植管理技术,筛选出3个主栽品种适应南泥湾环境 [9] - 水稻平均亩产从2019年950.4斤提升至2022年1186.6斤,亩产值超4000元 [10] 现代农业技术应用 - 采用数据思维管理温度、湿度、pH值等参数,调整插秧机参数和无人机作业方案 [9] - 育秧技术本地化,加装遮阳网、铺设无纺布,精准调整苗床土壤酸碱度 [9] - 千亩示范田亩产值已超4000元,"南泥湾大米"品牌逐渐打响 [10] 农文旅融合发展 - 打造抗日主题稻田画,吸引游客体验农耕生活 [11] - 南泥湾国家湿地公园成为陕北首个国家级湿地公园,生态恢复成效显著 [11] - 2024年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形成革命旧址参观、稻田研学等多元业态 [12]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南泥湾精神传承不息
新华社· 2025-08-03 00:44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未涉及公司或行业相关信息,因此无法提取与投资银行分析相关的关键要点。文档内容主要聚焦于历史纪念馆的教育意义和革命精神传承[2][5]
南泥湾精神是敢闯敢拼的动力源泉
陕西日报· 2025-08-02 08:48
红色旅游与南泥湾精神传承 - 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于2021年7月对外开放,集中展示军民大生产时期的场景,还原大生产运动及三五九旅边开垦边练兵的场景 [2] - 纪念馆展览以"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为主题,通过实物、照片等全面展示留守陕甘宁边区的部队、机关学校和工农群众在大生产运动中的贡献 [2] - 近年来红色旅游、研学实践活动升温,越来越多青年学子来到延安体验开荒艰辛,领悟南泥湾精神 [1] 南泥湾供电所运营情况 - 南泥湾供电所成立于1975年8月,现有员工6人,平均年龄35岁 [3] - 供电所管理10千伏线路4条,服务用户2550户,包括南泥湾开发区管委会、南泥湾镇政府等重要单位 [3] - 2022年6月成立共产党员服务队,每年开展供电延伸服务近300次,深化抢修服务、营销服务等5项主题服务 [5] 电力服务与南泥湾精神实践 - 供电所员工365天全天候响应,开展巡检抢修、电费缴纳、便民服务等工作 [5] - 2022年4月30日抢修案例:员工徒步2小时翻越3座山检修因大风导致短路的线路 [3] - 供电所发扬南泥湾精神,以电力可靠供应全力助推南泥湾建设发展 [3]
《南泥湾》: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抗战文艺作品巡礼)
人民日报· 2025-06-19 05:53
历史背景与精神内涵 - 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在1941年春响应号召前往南泥湾进行屯垦,将荒山变为"陕北的好江南",被中共中央西北局誉为"发展经济的前锋" [1] - 在日军"三光"政策和国民党经济封锁下,边区军民以"自己动手"方式应对困境,毛泽东同志提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 [1] - 三五九旅将士开垦万亩田,培育出南泥湾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坐标 [5] 纪录片创作过程 - 延安电影团1942年用16毫米过期柯达正片拍摄《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后称《南泥湾》),在缺电缺水条件下完成拍摄 [3] - 团队创造性解决技术难题:将正片当底片使用、延河取水洗片、改装摄影机为印片机、手工分段冲洗1500尺胶片 [3] - 从1500尺素材精选1300尺完成剪辑,用镜子反射光线审看画面确定剪辑点 [4] 影片传播与影响 - 1943年2月延安首映采用手摇小马达+留声机实现声画同步,周恩来指示在陕甘宁边区巡回放映 [4] - 影片展现宝塔山、延河水等熟悉场景,成为鼓舞军民斗志的鲜活教材,推动大生产运动 [4] - 毛泽东题写"自己动手 丰衣足食"画面通过影片传遍边区,化作精神号角 [5] 后续发展与传承 - 1961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对影片进行艺术再创作,加入歌曲《南泥湾》并修复胶片 [1][5] - 中央新影人持续用影像记录民族复兴征程,传承老一辈电影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6] - 影片主创包括摄影师吴印咸、徐肖冰,编辑钱筱璋,洗印周从初等 [5]
奋斗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 | 与祖国同频共振,垦荒者,正青春!
央视网· 2025-05-01 10:52
行业研究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科研团队发现苜蓿作为高蛋白饲草可替代进口大豆饲料作物 利用盐碱地种植饲草可促进畜牧业发展 [3] - 中国农业大学在曲周县通过科技小院模式实现粮食增产 研究生驻点研发使全县亩产突破1吨粮食作物 形成中低产田增产样板 [13][15] 公司研究 - 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团队自1973年起持续改良盐碱地 七位教师押粮本驻点研发 通过挖渠治土使小麦玉米产量提升 解决当地口粮问题 [11] - 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焦小强带领科技小院团队扎根曲周15年 研发农民易接受技术 通过田间实践培养农业人才 形成"论文写在地头"的创新模式 [13] 技术突破 - 延安时期乐天宇团队采集2000多个植物标本 系统研究植被气候条件 为南泥湾垦荒提供科学依据 [7][9] - 曲周实验站创新堆肥追肥技术 研究生驻点优化种植管理 推动粮食单产持续提升 [13][15] 历史传承 - 南泥湾垦荒精神延续至现代 中国农业大学传承改土治碱技术 形成跨世纪科研接力 [9][11] - 科技小院模式实现产学研结合 培养出焦小强等新一代农业专家 技术推广覆盖全国 [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