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现代化
搜索文档
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国新办发布会聚焦“十四五”时期气象高质量发展成就
新华社· 2025-10-12 13:19
气象现代化水平提升 - 建成由9颗风云卫星、842部天气雷达、9万多个地面观测站组成的陆海空天一体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2] - 灾害性天气监测率提升至83%,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13% [2] - 气象服务覆盖国民经济70余个行业大类,数字气象融入城市运行管理平台 [2] 气象观测装备进展 - 风云卫星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领跑的跨越式发展,“十四五”时期共发射5颗卫星 [3] - 天气雷达监测网覆盖90%以上人口聚集区,监测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 - 风云卫星为全球133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十四五”时期访问其应用平台的国家和地区增长107% [3] 气象服务成效 - “十四五”时期全国人工增雨雪作业累计增加降水约1677亿吨,人工防雹作业减少经济损失约603亿元 [2] - 精细化气象服务覆盖全国5万多个景点,提供17类健康气象预警产品 [2] - 建立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应急响应联动机制,守护生命安全 [2] 气象预报能力增强 - 建成“无缝隙、全覆盖”的智能数字气象预报业务体系 [4] - 暴雨预报准确率较“十三五”时期平均提升10%,24小时城镇晴雨预报和气温预报准确率达80%以上 [4] - 台风24小时路径预报误差降至最小62公里,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4] 气象服务应用拓展 - 天气预报内容从简单要素拓展至出行建议、风险提示等,覆盖衣食住行游购娱场景 [5] - 生活气象服务指数增至70余种,可提供未来一小时所在地区精准降雨预报 [4][5] - 气象服务将与健康等领域深度融合,创新体验感更好、针对性更强的服务信息 [5]
“十四五”时期我国气象现代化水平快速提升 气象服务覆盖国民经济70多个行业大类
央广网· 2025-10-12 09:52
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 - 建成39个重点开放实验室和44个野外科学试验基地,新建6个新型研发机构[1] - 风云卫星、北斗探空、天气雷达等探测装备技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数值预报模式自主可控[1] - 建成新一代气象超算系统和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全球气象数据获取分发能力持续提升[2] - 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技术等前沿技术与气象融合应用不断深入[1] 气象预报技术成果 - “风雷”、“风清”、“风顺”、“风宇”气象预报模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 - 无缝隙全覆盖智能数字预报体系可提前3至7天预报区域性暴雨高温寒潮过程[2] - 预报体系可提前15天预测全国性重大天气过程,提前6个月预测全球气候异常事件,提前1年发布气候年景预测产品[2] - 远洋气象导航、全球碳源汇监测核校等一批创新技术成果涌现[1] 气象服务应用成效 - 气象服务覆盖国民经济70多个行业大类,数字气象融入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平台[1] - 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比例平均下降0.12个百分点[2] - 全国人工增雨雪作业累计增加降水约1677亿吨,人工防雹作业减少经济损失约603亿元[2] - 数字孪生大气建设初具规模,气象数据持续赋能千行百业[2]
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加快推进(权威发布·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人民日报· 2025-10-12 09:02
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 - 2024年全国气象高质量发展指数较2020年提升18.35% [1] - 风云卫星、北斗探空、天气雷达等探测装备技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数值预报模式实现自主可控 [2] - “风雷”“风清”“风顺”“风宇”气象预报模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 - 建成由9颗风云卫星、842部天气雷达、9万多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组成的陆海空天一体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2] - 灾害性天气监测率提升到83%,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13% [2] - 自主研发的北斗探空系统达到全球领先水平,建成全球最大规模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网络 [2] 智能数字气象预报体系 - 建成“无缝隙、全覆盖”智能数字气象预报业务体系,可提前3至7天预报区域性暴雨等过程,提前15天预测全国性重大天气过程,提前6个月预测全球气候异常事件,提前1年发布气候年景预测 [3] - “十四五”时期预报准确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3] - 建成新一代气象超算系统和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全球气象数据获取分发能力持续提升,数字孪生大气建设初具规模 [3] - 向全社会共享包括精细化智能网格预报产品在内的12类100余种气象数据产品,服务全球153个国家和地区、全国21个行业 [3] 防灾减灾气象服务 - 全国各省(区、市)均制定政策将气象灾害预警作为应急启动关键条件 [4] - 建立28个部门成员组成的气象灾害预警服务部际联络员会议制度,建成新一代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实现17个行业82种预警信息汇聚共享与快速发布 [4] - 建立细化递进式气象服务模式和直达基层的临灾预警“叫应”机制,全国各省市县气象部门均已建立高级别预警“叫应”机制 [5][6][7] - 在云南怒江持续强降雨事件中,通过递进式服务和“叫应”机制支持成功转移避险3904人 [7] - “十四五”时期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比例平均下降0.12个百分点 [9] 气象服务国计民生 - 气象服务覆盖国民经济70余个行业大类,数字气象融入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平台 [9] - “十四五”时期全国人工增雨雪作业累计增加降水约1677亿吨,人工防雹作业减少经济损失约603亿元 [9] - 冬小麦干热风预警助力粮食增收83亿斤 [9] - 精细化气象服务涵盖衣食住行游购娱等生活场景,覆盖全国5万多个景点 [9] - 提供高温、花粉过敏等17类健康气象预警产品 [9] 国际合作与全球服务 - 自主研发的气象早期预警系统已落地巴基斯坦、埃塞俄比亚等国家,超过40个国家在“云”上使用该系统 [10] - 发布全民早期预警中国方案“妈祖(MAZU)”,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定制式预警系统 [10] - 承担27个世界气象组织全球或区域气象中心职责 [10] - 风云气象卫星为全球133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十四五”时期访问风云气象卫星应用服务平台的国家和地区增长107% [10]
“十四五”时期气象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加快推进
人民日报· 2025-10-12 07:14
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 - 气象科技实力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部分领跑的飞跃,数值预报模式自主可控,风云卫星、北斗探空、天气雷达等探测装备技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 [7] - “风雷”、“风清”、“风顺”、“风宇”气象预报模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远洋气象导航、全球碳源汇监测核校等创新技术成果涌现 [7] - 建成由9颗风云卫星、842部天气雷达、9万多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组成的陆海空天一体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灾害性天气监测率提升至83%,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13% [7] - 建成全球最大规模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网络,自主研发的北斗探空系统达到全球领先水平 [7] 智能数字气象预报体系 - 建成“无缝隙、全覆盖”智能数字气象预报业务体系,可提前3至7天预报区域性暴雨等过程,提前15天预测全国性重大天气过程,提前6个月预测全球气候异常事件,提前1年发布气候年景预测产品 [8] - “十四五”时期预报准确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预报时效涵盖从临近分钟到季度、年际尺度 [8] - 建成新一代气象超算系统和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全球气象数据获取分发能力持续提升,数字孪生大气建设初具规模 [8] - 气象部门向全社会共享12类100余种气象数据产品,服务全球153个国家和地区及全国21个行业 [8] 防灾减灾气象服务 - 深化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应急响应联动机制,全国各省(区、市)均将气象灾害预警作为应急启动关键条件 [9] - 建立28个部门成员组成的气象灾害预警服务部际联络员会议制度,建成新一代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实现17个行业82种预警信息汇聚共享与快速发布 [9] - 探索建立递进式气象服务模式,在时间维度上从季度精准到分钟,在空间维度上聚焦到具体乡镇村和重点人群 [10] - 全国各省、市、县气象部门均已建立高级别预警“叫应”机制,支持成功转移避险3904人 [11] 气象服务国计民生成效 - 气象服务覆盖国民经济70余个行业大类,数字气象融入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平台 [14] - “十四五”时期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比例平均下降0.12个百分点 [14] - 全国人工增雨雪作业累计增加降水约1677亿吨,人工防雹作业减少经济损失约603亿元,冬小麦干热风预警助力粮食增收83亿斤 [14] - 精细化气象服务覆盖全国5万多个景点,提供云海、彩虹等景观预报及高温、花粉过敏等17类健康气象预警产品 [14] 国际合作与全球服务 - 风云气象卫星为全球133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十四五”时期访问风云气象卫星应用服务平台的国家和地区增长107% [15] - 自主研发的气象早期预警系统已落地巴基斯坦、埃塞俄比亚等国家,超过40个国家在“云”上使用该系统 [15] - 发布全民早期预警中国方案“妈祖(MAZU)”,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定制式预警系统 [15] - 承担27个世界气象组织全球或区域气象中心职责,持续加强全球监测、预报和服务 [15]
气象赋能千行百业服务国计民生 2024年全国气象高质量发展指数较2020年提升18.35%
经济日报· 2025-10-12 06:11
气象现代化发展成就 - 全国气象高质量发展指数在2024年较2020年提升18.35% [1] - 建成了由9颗风云卫星、842部天气雷达、9万多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组成的陆海空天一体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4] - 灾害性天气监测率提升到83%,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13% [4] 气象服务经济社会贡献 - 气象服务覆盖国民经济70余个行业大类 [1] - 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比例平均下降0.12个百分点 [1] - 人工增雨、雪作业累计增加降水约1677亿吨,人工防雹作业减少经济损失约603亿元 [1] 重点行业应用与效益 - 冬小麦干热风预警助力粮食增收83亿斤 [2] - 气象服务支撑2000多个新能源场站进行风、光资源精准发电调度 [2] - 气象预警联动机制使优化提升路段的交通事故数量同比下降51% [2] 气象预报技术能力 - 智能数字预报体系可提前3天至7天预报区域性暴雨等过程,提前15天预测全国性重大天气过程 [4] - 可提前6个月预测全球气候异常事件,提前1年发布气候年景预测产品 [4] - 国内涌现“盘古”、“风乌”等人工智能气象预报模型,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 [3] 未来服务与技术方向 - 未来将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根据用户位置和习惯推送定制化、个性化气象服务产品 [3] - 公众可通过手机、智能穿戴设备等随时随地互动获取最新气象信息 [3] - 雄安气象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聚焦AI模型及应用场景,构建开放、众创的科技创新生态 [3]
“十四五”时期气象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加快推进(权威发布·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人民日报· 2025-10-12 06:05
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 - 气象高质量发展指数在2024年较2020年提升18.35% [1] - 风云卫星、北斗探空、天气雷达等探测装备技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数值预报模式自主可控 [2] - 建成由9颗风云卫星、842部天气雷达、9万多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组成的陆海空天一体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2] - 灾害性天气监测率提升到83%,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13% [2] - 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网络,北斗探空系统达全球领先水平 [2] 智能数字气象预报体系 - 建立“无缝隙、全覆盖”智能数字气象预报业务体系,可提前3至7天预报区域性暴雨等过程,提前15天预测全国性重大天气过程,提前6个月预测全球气候异常事件,提前1年发布气候年景预测 [3] - “十四五”时期预报准确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3] - 建成新一代气象超算系统和气象大数据云平台,数字孪生大气建设初具规模 [3] - 向全社会共享12类100余种气象数据产品,服务全球153个国家和地区及全国21个行业 [3] 防灾减灾气象服务 - 深化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应急响应联动机制,全国各省(区、市)均制定相关政策将气象灾害预警作为应急启动关键条件 [4] - 建立28个部门成员组成的气象灾害预警服务部际联络员会议制度及新一代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实现17个行业82种预警信息汇聚共享与快速发布 [4] - 细化递进式气象服务模式,建立直达基层的临灾预警“叫应”机制,全国省、市、县气象部门均已建立高级别预警“叫应”机制 [5][6][7] - 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比例在“十四五”时期平均下降0.12个百分点 [9] 气象服务国民经济 - 气象服务覆盖国民经济70余个行业大类,数字气象融入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平台 [9] - “十四五”时期全国人工增雨、雪作业累计增加降水约1677亿吨,人工防雹作业减少经济损失约603亿元 [9] - 冬小麦干热风预警助力粮食增收83亿斤 [9] - 精细化气象服务覆盖全国5万多个景点,提供17类健康气象预警产品 [9] 国际合作与全球服务 - 风云气象卫星为全球133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十四五”时期访问风云气象卫星应用服务平台的国家和地区增长107% [10] - 自主研发的气象早期预警系统已落地巴基斯坦、埃塞俄比亚等国家,超过40个国家在“云”上使用 [10] - 中国气象局承担27个世界气象组织全球或区域气象中心职责 [10] - 发布全民早期预警中国方案“妈祖(MAZU)”,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定制式预警系统 [10][11]
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丨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国新办发布会聚焦“十四五”时期气象高质量发展成就
新华社· 2025-10-11 20:34
气象现代化水平提升 - 建成由9颗风云卫星、842部天气雷达、超过9万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组成的陆海空天一体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到83% [2] - 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13%,人工增雨雪作业累计增加降水约1677亿吨,人工防雹作业减少经济损失约603亿元 [2] - 气象服务覆盖国民经济70余个行业大类,精细化服务覆盖全国5万多个景点 [2] 气象探测装备进展 - 风云卫星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领跑的跨越式发展,“十四五”时期共发射5颗卫星 [3] - 风云卫星为全球133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十四五”时期访问其应用服务平台的国家和地区增长107% [3] - 天气雷达监测网覆盖90%以上人口聚集区,监测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 气象预报服务能力 - 建成“无缝隙、全覆盖”的智能数字气象预报业务体系,暴雨预报准确率较“十三五”时期平均提升10% [4] - 24小时城镇晴雨预报和气温预报准确率达到80%以上,台风24小时路径预报误差降至62公里 [4] - 生活气象服务指数增至70余种,天气预报可精准到未来一小时所在地区降雨情况 [5] 气象服务应用拓展 - 气象服务融入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平台,并拓展至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2] - 提供高温、花粉过敏等17类健康气象预警产品,与卫生健康部门深化合作创新普惠性服务 [2][5] - 风云卫星国际用户防灾减灾应急保障机制的注册国家达到37个,服务请求增长266% [3]
我国灾害性天气监测率提升至83%
中国能源报· 2025-10-11 16:05
气象观测系统建设成就 - 建成由9颗风云卫星、842部天气雷达、9万余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组成的陆海空天一体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1] - 灾害性天气监测率提升至83% [1] - 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43% [1] 气象服务经济民生成效 - 气象服务覆盖国民经济70余个行业大类 [1] - 数字气象融入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平台 [1] - “十四五”期间全国人工增雨、雪作业累计增加降水约1677亿吨 [1] - 人工防雹作业减少经济损失约603亿元 [1]
我国灾害性天气监测率提升至83%
新华网· 2025-10-11 15:17
气象现代化水平提升 - 气象现代化水平在"十四五"期间快速提升 [1] - 建成了由9颗风云卫星、842部天气雷达、9万余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组成的陆海空天一体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1] 灾害性天气监测与预警能力 - 灾害性天气监测率提升至83% [1] - 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13% [1]
新华社快讯:我国灾害性天气监测率提升至83%
新华社· 2025-10-11 15:14
气象现代化水平提升 - 气象现代化水平在“十四五”期间快速提升 [1] - 建成了陆海空天一体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包含9颗风云卫星、842部天气雷达、9万余个地面气象观测站 [1] 灾害监测与预警能力 - 灾害性天气监测率提升至83% [1] - 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1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