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气象现代化
icon
搜索文档
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国新办发布会聚焦“十四五”时期气象高质量发展成就
新华社· 2025-10-12 13:19
新华社北京10月11日电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社会公益事业。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1日举 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中国气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时期气象高质 量发展情况。 气象现代化水平快速提升 风云气象卫星、天气雷达等探测装备是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气象观测领域的"国之重器"。中国 气象局副局长毕宝贵表示,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最全、陆海空天协同的综合观测体系。 风云卫星的发展历程是我国气象科技进步的缩影。50多年来,我国气象卫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部 分领跑的跨越式发展。毕宝贵说,"十四五"时期,我国共发射5颗风云卫星,技术突破可以用"首次""首 颗""唯一"等关键词来形容。 风云卫星被誉为服务全球的"中国星",为全球133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 实时观测资料。"十四五"时期,访问风云卫星应用服务平台的国家和地区增长了107%。风云卫星国际 用户防灾减灾应急保障机制的注册国家达到37个,服务请求增长266%。 我国建成了由9颗风云卫星、842部天气雷达、9万多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组成的陆海空天一体化综合气象 观测系统,灾害性天气监测 ...
“十四五”时期我国气象现代化水平快速提升 气象服务覆盖国民经济70多个行业大类
央广网· 2025-10-12 09:52
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 - 建成39个重点开放实验室和44个野外科学试验基地,新建6个新型研发机构[1] - 风云卫星、北斗探空、天气雷达等探测装备技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数值预报模式自主可控[1] - 建成新一代气象超算系统和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全球气象数据获取分发能力持续提升[2] - 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技术等前沿技术与气象融合应用不断深入[1] 气象预报技术成果 - “风雷”、“风清”、“风顺”、“风宇”气象预报模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 - 无缝隙全覆盖智能数字预报体系可提前3至7天预报区域性暴雨高温寒潮过程[2] - 预报体系可提前15天预测全国性重大天气过程,提前6个月预测全球气候异常事件,提前1年发布气候年景预测产品[2] - 远洋气象导航、全球碳源汇监测核校等一批创新技术成果涌现[1] 气象服务应用成效 - 气象服务覆盖国民经济70多个行业大类,数字气象融入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平台[1] - 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比例平均下降0.12个百分点[2] - 全国人工增雨雪作业累计增加降水约1677亿吨,人工防雹作业减少经济损失约603亿元[2] - 数字孪生大气建设初具规模,气象数据持续赋能千行百业[2]
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加快推进(权威发布·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人民日报· 2025-10-12 09:02
10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气象 高质量发展情况。 中国气象局局长陈振林介绍,"十四五"时期,气象部门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 化,努力构建科技领先、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人民满意的现代气象体系,"十四五"气象发 展规划的各项任务圆满完成,2024年全国气象高质量发展指数较2020年提升18.35%,气象高质量发展 取得显著成效。 气象科技自立自强迈出坚实步伐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社会公益事业。 陈振林介绍,"十四五"时期,气象科技自立自强迈出坚实步伐。风云卫星、北斗探空、天气雷达等探测 装备、技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数值预报模式实现自主可控,"风雷""风清""风顺""风宇"气象预报模 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远洋气象导航、全球碳源汇监测核校等一批创新技术成果涌现。我国气象科技实 力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部分领跑的飞跃。 气象现代化水平快速提升。我国建成了由9颗风云卫星、842部天气雷达、9万多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组成 的陆海空天一体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灾害性天气监测率提升到83%,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13%。 中国 ...
“十四五”时期气象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加快推进
人民日报· 2025-10-12 07:14
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 - 气象科技实力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部分领跑的飞跃,数值预报模式自主可控,风云卫星、北斗探空、天气雷达等探测装备技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 [7] - “风雷”、“风清”、“风顺”、“风宇”气象预报模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远洋气象导航、全球碳源汇监测核校等创新技术成果涌现 [7] - 建成由9颗风云卫星、842部天气雷达、9万多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组成的陆海空天一体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灾害性天气监测率提升至83%,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13% [7] - 建成全球最大规模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网络,自主研发的北斗探空系统达到全球领先水平 [7] 智能数字气象预报体系 - 建成“无缝隙、全覆盖”智能数字气象预报业务体系,可提前3至7天预报区域性暴雨等过程,提前15天预测全国性重大天气过程,提前6个月预测全球气候异常事件,提前1年发布气候年景预测产品 [8] - “十四五”时期预报准确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预报时效涵盖从临近分钟到季度、年际尺度 [8] - 建成新一代气象超算系统和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全球气象数据获取分发能力持续提升,数字孪生大气建设初具规模 [8] - 气象部门向全社会共享12类100余种气象数据产品,服务全球153个国家和地区及全国21个行业 [8] 防灾减灾气象服务 - 深化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应急响应联动机制,全国各省(区、市)均将气象灾害预警作为应急启动关键条件 [9] - 建立28个部门成员组成的气象灾害预警服务部际联络员会议制度,建成新一代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实现17个行业82种预警信息汇聚共享与快速发布 [9] - 探索建立递进式气象服务模式,在时间维度上从季度精准到分钟,在空间维度上聚焦到具体乡镇村和重点人群 [10] - 全国各省、市、县气象部门均已建立高级别预警“叫应”机制,支持成功转移避险3904人 [11] 气象服务国计民生成效 - 气象服务覆盖国民经济70余个行业大类,数字气象融入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平台 [14] - “十四五”时期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比例平均下降0.12个百分点 [14] - 全国人工增雨雪作业累计增加降水约1677亿吨,人工防雹作业减少经济损失约603亿元,冬小麦干热风预警助力粮食增收83亿斤 [14] - 精细化气象服务覆盖全国5万多个景点,提供云海、彩虹等景观预报及高温、花粉过敏等17类健康气象预警产品 [14] 国际合作与全球服务 - 风云气象卫星为全球133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十四五”时期访问风云气象卫星应用服务平台的国家和地区增长107% [15] - 自主研发的气象早期预警系统已落地巴基斯坦、埃塞俄比亚等国家,超过40个国家在“云”上使用该系统 [15] - 发布全民早期预警中国方案“妈祖(MAZU)”,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定制式预警系统 [15] - 承担27个世界气象组织全球或区域气象中心职责,持续加强全球监测、预报和服务 [15]
气象赋能千行百业服务国计民生 2024年全国气象高质量发展指数较2020年提升18.35%
经济日报· 2025-10-12 06:11
在国新办10月11日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气象局局长陈振林表 示,"十四五"时期,气象部门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努力构建科技领先、监 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人民满意的现代气象体系,"十四五"气象发展规划的各项任务圆满完 成,2024年全国气象高质量发展指数较2020年提升18.35%。 气象关乎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陈振林介绍,"十四五"以来,在守护生命安全方 面,各地政府均建立了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应急响应联动机制,气象灾害防御纳入基层综合防灾减灾体 系。"十四五"时期,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例平均下降0.12个百分点。 在助力生产发展方面,气象服务覆盖国民经济70余个行业大类,数字气象融入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平 台。"十四五"时期,全国人工增雨、雪作业累计增加降水约1677亿吨,人工防雹作业减少经济损失约 603亿元。 "我们围绕粮食保丰,与农业农村部门联合开展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和新一轮农业气候资源普查与区 划试点工作,助力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十四五'以来,冬小麦干热风预警提示及时采取'一喷三 ...
“十四五”时期气象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加快推进(权威发布·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人民日报· 2025-10-12 06:05
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 - 气象高质量发展指数在2024年较2020年提升18.35% [1] - 风云卫星、北斗探空、天气雷达等探测装备技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数值预报模式自主可控 [2] - 建成由9颗风云卫星、842部天气雷达、9万多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组成的陆海空天一体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2] - 灾害性天气监测率提升到83%,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13% [2] - 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网络,北斗探空系统达全球领先水平 [2] 智能数字气象预报体系 - 建立“无缝隙、全覆盖”智能数字气象预报业务体系,可提前3至7天预报区域性暴雨等过程,提前15天预测全国性重大天气过程,提前6个月预测全球气候异常事件,提前1年发布气候年景预测 [3] - “十四五”时期预报准确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3] - 建成新一代气象超算系统和气象大数据云平台,数字孪生大气建设初具规模 [3] - 向全社会共享12类100余种气象数据产品,服务全球153个国家和地区及全国21个行业 [3] 防灾减灾气象服务 - 深化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应急响应联动机制,全国各省(区、市)均制定相关政策将气象灾害预警作为应急启动关键条件 [4] - 建立28个部门成员组成的气象灾害预警服务部际联络员会议制度及新一代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实现17个行业82种预警信息汇聚共享与快速发布 [4] - 细化递进式气象服务模式,建立直达基层的临灾预警“叫应”机制,全国省、市、县气象部门均已建立高级别预警“叫应”机制 [5][6][7] - 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比例在“十四五”时期平均下降0.12个百分点 [9] 气象服务国民经济 - 气象服务覆盖国民经济70余个行业大类,数字气象融入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平台 [9] - “十四五”时期全国人工增雨、雪作业累计增加降水约1677亿吨,人工防雹作业减少经济损失约603亿元 [9] - 冬小麦干热风预警助力粮食增收83亿斤 [9] - 精细化气象服务覆盖全国5万多个景点,提供17类健康气象预警产品 [9] 国际合作与全球服务 - 风云气象卫星为全球133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十四五”时期访问风云气象卫星应用服务平台的国家和地区增长107% [10] - 自主研发的气象早期预警系统已落地巴基斯坦、埃塞俄比亚等国家,超过40个国家在“云”上使用 [10] - 中国气象局承担27个世界气象组织全球或区域气象中心职责 [10] - 发布全民早期预警中国方案“妈祖(MAZU)”,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定制式预警系统 [10][11]
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丨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国新办发布会聚焦“十四五”时期气象高质量发展成就
新华社· 2025-10-11 20:34
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国新办发布会聚焦"十四五"时期气象高质量发展成 就 新华社记者黄垚 助力生产发展方面,气象服务覆盖国民经济70余个行业大类,数字气象融入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平 台。"十四五"时期,全国人工增雨、雪作业累计增加降水约1677亿吨,人工防雹作业减少经济损失约 603亿元。 与此同时,精细化气象服务覆盖全国5万多个景点,云海、彩虹、雾凇、极光等景观气象预报让公众出 游赏景从"碰运气"变为"早预见"。高温、花粉过敏等17类健康气象预警产品受到百姓欢迎。此外,气象 融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保障荒漠化综合防治和"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 气象卫星、雷达等"国之重器"取得实质进展 风云气象卫星、天气雷达等探测装备是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气象观测领域的"国之重器"。中国 气象局副局长毕宝贵表示,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最全、陆海空天协同的综合观测体系。 风云卫星的发展历程是我国气象科技进步的缩影。50多年来,我国气象卫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部 分领跑的跨越式发展。毕宝贵说,"十四五"时期,我国共发射5颗风云卫星,技术突破可以用"首次""首 颗""唯一 ...
我国灾害性天气监测率提升至83%
中国能源报· 2025-10-11 16:05
End 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出品 | 中国能源报(c n e n e rg y) 编辑丨赵方婷 "十四五"期间,我国气象现代化水平快速提升。 1 0月11日, 在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 中国气 象局局长陈振林介绍,"十四五"期间,我国气象现代化水平快速提升,建成了由9颗风云 卫星、842部天气雷达、9万余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组成的陆海空天一体化综合气象观测系 统, 灾害性天气监测率提升至83%, 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1 3%。 陈振林介绍, 气象服务国计民生成效更加显著,覆盖国民经济70余个行业大类,数字气 象融入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平台。"十四五"时期,全国人工增雨、雪作业累计增加降水约 1 6 77亿吨,人工防雹作业减少经济损失约603亿元。 来源:新华社 ...
我国灾害性天气监测率提升至83%
新华网· 2025-10-11 15:17
新华社快讯:中国气象局局长陈振林10月11日在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 发布会上介绍,"十四五"期间我国气象现代化水平快速提升,建成了由9颗风云卫星、842部天气雷达、 9万余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组成的陆海空天一体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灾害性天气监测率提升至83%,强 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13%。 ...
新华社快讯:我国灾害性天气监测率提升至83%
新华社· 2025-10-11 15:14
新华社快讯:中国气象局局长陈振林10月11日在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 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十四五"期间我国气象现代化水平快速提升,建成了由9颗风云卫星、842部天气雷 达、9万余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组成的陆海空天一体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灾害性天气监测率提升至 83%,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