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北斗探空系统
icon
搜索文档
一问到底丨如何在3万米高空给大气“做CT”?来看这对北斗探空“搭子”
央视网· 2025-10-19 05:43
央视网消息: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我国气象探空业务系统已实现从L波段探空向北斗探空的全面升级,标志着我国在高空气象观测领域, 跻身国际先进行列。北斗探空系统整体观测数据准确率超过99%,已在天气预报、气候监测等领域实现应用。 据了解,目前我国已建成由9颗风云卫星、842部天气雷达、9万余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组成的陆海空天一体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我国自主研发 的北斗探空系统达到全球领先水平,打破了GPS系统在气象探空领域的垄断。与以往相比,北斗探空系统有哪些优势?有了北斗助力,天气预 报的精确度会得到怎样的提升?北斗探空气球是如何飞上3万米高空,给大气"做CT"的? 北斗探空系统如何进行气象观测? 目前,我国已建成陆海空天一体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在高空气象观测领域,主要通过施放搭载探空仪器的气球,获取各层次大气的温度、湿 度、气压和风速风向等信息。这次升级的北斗探空系统是我国自主研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一代气象探空系统,主要是利用气球搭载北斗 探空仪,基于高精度的北斗卫星导航定位信息进行解算,可稳定获取更加准确的地面至3万米大气垂直温度、湿度、气压、风向、风速廓线等 数据。 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主任 张鹏:我国 ...
准确率超99%!我国气象探空业务系统全面迈进“北斗时代”
齐鲁晚报· 2025-10-18 16:25
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我国气象探空业务系统已实现从L波段探空向北斗探空的全面升级,标志着我国在高空气象观测领域,跻身国际先进行列。北斗探 空系统整体观测数据准确率超过99%,已在天气预报、气候监测等领域实现应用。 国际先进的北斗探空观测站网已建成 北斗探空资料服务全球 同时,北斗探空还为我国深度参与全球气象观测、预报、服务提供了重要支撑。目前,我国的131个北斗探空站占全球探空站总量的12%,其中88个为全球 资料交换站,提交的共享资料占全球总量约11%,为全球数值天气预报、应对气候变化等提供重要数据参考。 (央视新闻) 目前,我国已建成陆海空天一体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在高空气象观测领域,主要通过施放搭载探空仪器的气球,获取各层次大气的温度、湿度、气压和风 速风向等信息。 这次升级的北斗探空系统是我国自主研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一代气象探空系统,可稳定获取更加准确的地面至3万米大气垂直温度、湿度、气压、风 向、风速廓线等数据。 ...
准确率超99% 我国气象探空业务系统全面迈进“北斗时代”
央视新闻· 2025-10-18 14:59
国际先进的北斗探空观测站网已建成 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我国气象探空业务系统已实现从L波段探空向北斗探空的全面升级,标志着我国在高空气象观测领域,跻身国际先进行列。北斗探 空系统整体观测数据准确率超过99%,已在天气预报、气候监测等领域实现应用。 北斗探空资料服务全球 目前,我国已建成陆海空天一体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在高空气象观测领域,主要通过施放搭载探空仪器的气球,获取各层次大气的温度、湿度、气压和风 速风向等信息。 这次升级的北斗探空系统是我国自主研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一代气象探空系统,可稳定获取更加准确的地面至3万米大气垂直温度、湿度、气压、风 向、风速廓线等数据。 同时,北斗探空还为我国深度参与全球气象观测、预报、服务提供了重要支撑。目前,我国的131个北斗探空站占全球探空站总量的12%,其中88个为全球 资料交换站,提交的共享资料占全球总量约11%,为全球数值天气预报、应对气候变化等提供重要数据参考。 (文章来源:央视新闻) ...
首次、领跑、跨越!上周末 大国重器捷报频传
央视新闻· 2025-10-13 09:12
核电领域 - 全球最大“华龙一号”核电基地2号机组启动首次核燃料装载,此为核电机组并网发电前最重要环节 [1] - “华龙一号”为世界上在运在建机组总数最多的三代核电技术,2号机组预计于今年第四季度投产发电 [1] - 漳州核电2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后,预计每年可提供超100亿千瓦时清洁电能 [1] 航天与空间科学 - 亚洲首个电磁弹射微重力实验装置完成国内首次地面小鼠微重力实验,为人类肿瘤靶向药物开发提供支撑 [3] - 电磁弹射微重力实验装置重300多吨,高约44米,可提供4秒有效微重力时间,2023年以来已完成六大类300多次科学实验 [4] - 引力一号遥二运载火箭成功执行一箭三星发射任务,该型火箭为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具备400公斤级卫星“一箭十星”以上发射能力 [9] - 引力一号火箭在技术方面相比首飞箭有新升级,未来将承担规模化低轨星座组网发射任务 [9] 天文观测 - 中国天眼(FAST)已发现1152颗脉冲星,数量远超同一时期国际上其他望远镜发现脉冲星数量的总和 [5] - “十四五”期间,FAST取得一批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原创成果,推动中国射电天文研究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7] 气象观测系统 - 中国建成由9颗风云卫星、842部天气雷达、9万余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组成的陆海空天一体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8] - 中国自主研发的北斗探空系统达到全球领先水平,打破GPS系统在气象探空领域的垄断 [8] - 中国首次将35颗商业气象小卫星纳入气象业务运行,补充风云气象卫星掩星数据的观测能力 [8]
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加快推进
人民日报· 2025-10-12 12:27
10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气象 高质量发展情况。 中国气象局局长陈振林介绍,"十四五"时期,气象部门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 化,努力构建科技领先、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人民满意的现代气象体系,"十四五"气象发 展规划的各项任务圆满完成,2024年全国气象高质量发展指数较2020年提升18.35%,气象高质量发展 取得显著成效。 气象科技自立自强迈出坚实步伐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毕宝贵介绍,"十四五"时期,我国不断织密气象观测网络,同时,积极发展高精度观 测手段,自主研发的北斗探空系统达到全球领先水平,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网络。 "无缝隙、全覆盖"的智能数字气象预报业务体系能够提前3至7天预报区域性暴雨、高温、寒潮过程,提 前15天预测全国性重大天气过程,提前6个月预测全球气候异常事件,提前1年发布气候年景预测产品, 更好地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比如,从大家熟悉的常规气象预报,我们可以获知,从临近分钟 到小时的'出门要不要拿伞',一周内'有没有暴雨、高温、寒潮天气',到'这个秋季来得早还是来得晚, 这 ...
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加快推进(权威发布·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人民日报· 2025-10-12 09:02
10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气象 高质量发展情况。 中国气象局局长陈振林介绍,"十四五"时期,气象部门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 化,努力构建科技领先、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人民满意的现代气象体系,"十四五"气象发 展规划的各项任务圆满完成,2024年全国气象高质量发展指数较2020年提升18.35%,气象高质量发展 取得显著成效。 气象科技自立自强迈出坚实步伐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社会公益事业。 陈振林介绍,"十四五"时期,气象科技自立自强迈出坚实步伐。风云卫星、北斗探空、天气雷达等探测 装备、技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数值预报模式实现自主可控,"风雷""风清""风顺""风宇"气象预报模 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远洋气象导航、全球碳源汇监测核校等一批创新技术成果涌现。我国气象科技实 力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部分领跑的飞跃。 气象现代化水平快速提升。我国建成了由9颗风云卫星、842部天气雷达、9万多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组成 的陆海空天一体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灾害性天气监测率提升到83%,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13%。 中国 ...
“十四五”时期气象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加快推进
人民日报· 2025-10-12 07:14
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 - 气象科技实力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部分领跑的飞跃,数值预报模式自主可控,风云卫星、北斗探空、天气雷达等探测装备技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 [7] - “风雷”、“风清”、“风顺”、“风宇”气象预报模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远洋气象导航、全球碳源汇监测核校等创新技术成果涌现 [7] - 建成由9颗风云卫星、842部天气雷达、9万多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组成的陆海空天一体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灾害性天气监测率提升至83%,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13% [7] - 建成全球最大规模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网络,自主研发的北斗探空系统达到全球领先水平 [7] 智能数字气象预报体系 - 建成“无缝隙、全覆盖”智能数字气象预报业务体系,可提前3至7天预报区域性暴雨等过程,提前15天预测全国性重大天气过程,提前6个月预测全球气候异常事件,提前1年发布气候年景预测产品 [8] - “十四五”时期预报准确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预报时效涵盖从临近分钟到季度、年际尺度 [8] - 建成新一代气象超算系统和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全球气象数据获取分发能力持续提升,数字孪生大气建设初具规模 [8] - 气象部门向全社会共享12类100余种气象数据产品,服务全球153个国家和地区及全国21个行业 [8] 防灾减灾气象服务 - 深化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应急响应联动机制,全国各省(区、市)均将气象灾害预警作为应急启动关键条件 [9] - 建立28个部门成员组成的气象灾害预警服务部际联络员会议制度,建成新一代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实现17个行业82种预警信息汇聚共享与快速发布 [9] - 探索建立递进式气象服务模式,在时间维度上从季度精准到分钟,在空间维度上聚焦到具体乡镇村和重点人群 [10] - 全国各省、市、县气象部门均已建立高级别预警“叫应”机制,支持成功转移避险3904人 [11] 气象服务国计民生成效 - 气象服务覆盖国民经济70余个行业大类,数字气象融入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平台 [14] - “十四五”时期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比例平均下降0.12个百分点 [14] - 全国人工增雨雪作业累计增加降水约1677亿吨,人工防雹作业减少经济损失约603亿元,冬小麦干热风预警助力粮食增收83亿斤 [14] - 精细化气象服务覆盖全国5万多个景点,提供云海、彩虹等景观预报及高温、花粉过敏等17类健康气象预警产品 [14] 国际合作与全球服务 - 风云气象卫星为全球133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十四五”时期访问风云气象卫星应用服务平台的国家和地区增长107% [15] - 自主研发的气象早期预警系统已落地巴基斯坦、埃塞俄比亚等国家,超过40个国家在“云”上使用该系统 [15] - 发布全民早期预警中国方案“妈祖(MAZU)”,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定制式预警系统 [15] - 承担27个世界气象组织全球或区域气象中心职责,持续加强全球监测、预报和服务 [15]
“十四五”时期气象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加快推进(权威发布·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人民日报· 2025-10-12 06:05
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 - 气象高质量发展指数在2024年较2020年提升18.35% [1] - 风云卫星、北斗探空、天气雷达等探测装备技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数值预报模式自主可控 [2] - 建成由9颗风云卫星、842部天气雷达、9万多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组成的陆海空天一体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2] - 灾害性天气监测率提升到83%,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13% [2] - 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网络,北斗探空系统达全球领先水平 [2] 智能数字气象预报体系 - 建立“无缝隙、全覆盖”智能数字气象预报业务体系,可提前3至7天预报区域性暴雨等过程,提前15天预测全国性重大天气过程,提前6个月预测全球气候异常事件,提前1年发布气候年景预测 [3] - “十四五”时期预报准确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3] - 建成新一代气象超算系统和气象大数据云平台,数字孪生大气建设初具规模 [3] - 向全社会共享12类100余种气象数据产品,服务全球153个国家和地区及全国21个行业 [3] 防灾减灾气象服务 - 深化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应急响应联动机制,全国各省(区、市)均制定相关政策将气象灾害预警作为应急启动关键条件 [4] - 建立28个部门成员组成的气象灾害预警服务部际联络员会议制度及新一代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实现17个行业82种预警信息汇聚共享与快速发布 [4] - 细化递进式气象服务模式,建立直达基层的临灾预警“叫应”机制,全国省、市、县气象部门均已建立高级别预警“叫应”机制 [5][6][7] - 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比例在“十四五”时期平均下降0.12个百分点 [9] 气象服务国民经济 - 气象服务覆盖国民经济70余个行业大类,数字气象融入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平台 [9] - “十四五”时期全国人工增雨、雪作业累计增加降水约1677亿吨,人工防雹作业减少经济损失约603亿元 [9] - 冬小麦干热风预警助力粮食增收83亿斤 [9] - 精细化气象服务覆盖全国5万多个景点,提供17类健康气象预警产品 [9] 国际合作与全球服务 - 风云气象卫星为全球133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十四五”时期访问风云气象卫星应用服务平台的国家和地区增长107% [10] - 自主研发的气象早期预警系统已落地巴基斯坦、埃塞俄比亚等国家,超过40个国家在“云”上使用 [10] - 中国气象局承担27个世界气象组织全球或区域气象中心职责 [10] - 发布全民早期预警中国方案“妈祖(MAZU)”,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定制式预警系统 [10][11]
世界最大气象观测网炼成记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09 06:42
综合气象观测体系 - 中国建成世界最大的综合气象观测体系,包括8颗在轨风云气象卫星、546部天气雷达、9万余个地面气象观测站,气象灾害监测率达80% [7] - 北斗探空系统实现技术突破,测风误差由几米/秒提升至零点几米/秒,2023年起对全国120个高空站探空系统更新换代 [6] - 气象部门建成全国温室气体观测网,包含9个国家大气本底站和66个高精度温室气体观测站,产出"瓦里关曲线" [7] 气象预报与防灾减灾 - 北斗探空数据使台风路径预报误差从94千米降至38千米,台风24小时路径预报平均误差62公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 [7][9] - 暴雨预警准确率达93%,强对流预警提前量43分钟,智能网格天气预报系统空间分辨率达5公里 [9] - 重庆"31620"递进式气象服务机制实现灾害天气前3天至0小时的精准预警,成功转移避险6981人 [8] 行业应用与经济效益 - 全国乡镇实现自动气象站全覆盖,2024年冬小麦干热风预警服务助力减灾增收30亿斤 [11] - 气象服务覆盖70多个行业,341条恶劣天气高影响路段交通事故同比下降50%,风电光伏预报产品应用于1300多个新能源场站 [12] - 河南正阳花生种植户采用气象科技小院指导后收益提高10% [11] 国际合作与全球服务 - 风云气象卫星服务133个国家和地区,国际用户满意度82%,"云+端"预警系统在巴基斯坦等国应用 [13] - 世界气象组织肯定中国早期预警机制,认为其经验值得全球推广 [13] - 气象早期预警中国实践纳入中非合作论坛行动方案,发布《早期预警促进气候变化适应中国行动方案》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