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防灾减灾
icon
搜索文档
云边端”协同预警体系亮相服贸会 韧性城市有了“智慧哨兵
中国经济网· 2025-09-10 14:15
系统技术架构 - 采用云边端三级协同架构 云端作为决策中枢负责数据融合与趋势预测 边缘端作为智慧前哨实现本地独立分析与秒级报警 终端作为感知末梢部署多类型高精度传感器实现毫米级位移捕捉和实时数据采集[1][2] - 终端传感器阵列包括GNSS卫星定位接收机 高精度边坡雷达 激光扫描雷达 测斜仪 应力计 雨量计及24小时视频监控[1] - 边缘计算设备在通讯中断情况下仍能独立运行 解决山区隧道等信号盲区的预警最后一公里难题[1] 核心功能优势 - 具备秒级感知 精准预警和断网无忧三大核心能力 为韧性城市建设提供科技支撑[1] - 预警响应速度达到秒级 通过现场声光报警 手机APP推送 短信 PC弹窗等多渠道直达责任人[3] - 能够区分温度引起的正常形变与结构安全威胁 大幅减少误判漏判[2] 应用场景成效 - 已成功应用于露天矿山边坡稳定 大型水库坝体安全 交通干线高陡边坡防护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监测等多个领域[3] - 在近期雷雨天气中某露天矿山项目成功推送蓝色预警10余次 通过及时排查和稳固措施有效降低滑移风险[3] - 隧道监测通过多参数传感器阵列感知毫米级位移与异常振动 比人工巡检更快速可靠[2] 行业变革意义 - 推动防灾减灾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警的根本性转变 改善传统监测的滞后性与局限性[2] - 为人员撤离和设备防护争取关键窗口期 改变过去人跑不赢灾害的困境[2] - 形成风险感知-智能预警-快速响应-持续监控的完整安全闭环管理[3]
我们需要一场气候防灾的全民教育
经济观察报· 2025-09-03 18:48
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事件 - 2025年汛期全国330条河流发生超警戒水位洪水 22条河流出现实测最大洪水[2] - 极端天气事件频率显著上升 2013-2022年87%气象灾害与气候变化相关[3] - 中国高温日数与暴雨日数增加 北方干旱化趋势加强 登陆台风强度增大[4] 灾害事件典型案例 - 内蒙古乌拉特后旗山洪致13人失联(12死1生还)该地年均降水量仅127.3毫米[2][4] - 甘肃兰州强降雨引发山洪致15人死亡 28人失联 转移安置超1万人[2] - 北京密云持续7天强降雨 局地最大降水量573.5毫米 造成37人死亡[3][4] 防灾体系薄弱环节 - 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与应急救援队伍存在部门分割 城乡分割 灾种分割等问题[5] - 干旱地区防汛意识淡薄 气象预警信息下沉不足 公众防灾技能欠缺[4][5] - 需构建"预警-劝导-救援"完整链条 通过短信 农村广播等多渠道传递预警[5] 气候适应应对策略 - 需加强公众极端天气安全意识教育 提升地质灾害预警查询能力[5] - 推动气候防灾全民教育 适应极端天气多发频发新常态[5][6] - 年平均气温持续上升 内蒙古近63年每10年升温0.36℃[4]
“十年九旱”的西北,如今为何暴雨频发?
虎嗅· 2025-08-31 22:28
西北地区降水模式变化 -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和径流量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持续增加 部分干涸湖泊水位回升 洪水事件更加频繁 但降水呈现"东多西少"空间分布格局 [2] - 极端降水事件频率 强度和持续时间显著增加 新疆北部 河西走廊及陇中地区尤为明显 兰州等城市突发性强降水事件增多趋势明显 [2] -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大气持水能力增强 北极增温及热带气旋活动变化调整水汽输送路径 使更多水汽深入内陆 [2] 链式灾害特征与成因 - "短时强降水—山洪—城市内涝"链式灾害在西北地区已成为频发态势 非偶然现象 [3] - 全球变暖导致大气能量和水汽含量增加 副热带高压北抬使水汽深入西北内陆 改变区域降水格局 [4] - 西北多山地丘陵地形使强降水迅速汇聚形成山洪 城镇集中于河谷地带导致承灾体高度集中 [5] - 城市化进程中地表硬化 河道侵占 排水系统能力不足削弱自然调蓄功能 放大极端天气致灾效应 [6] 城市气候脆弱性表现 - 自然条件先天不足:降水集中且变率大 易旱涝急转 河谷盆地地形抬升作用显著 生态本底脆弱土壤保水能力差 [7] - 社会经济承灾能力弱:基础设施设防标准基于历史气候 快速城市化扩大承灾体暴露度 防灾减灾资源有限 [7] - 应对极端暴雨能力弱:老城区排水系统标准不高 大雨易导致事故 [7] 预报技术现状与挑战 - 数值预报模式进步使强降水预报能力稳步提升 2024年青海大通暴雨提前24小时准确预报落区 暴雨红色预警提前量达58分钟 [8] - 短期晴雨预报准确率超80% 暴雨预警信号准确率达90%以上 [8] - 西北地形复杂观测站点稀疏 局地突发性对流性暴雨预报仍存挑战 时间地点量级预报存在不确定性 [8] 预警能力提升方向 - 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精密监测网弥补观测空白 [8] - 发展公里级精细化区域数值预报模式更好刻画地形与云雨物理过程 [8] - 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在数据融合和预报解释应用 [8] - 优化预警信号导向的"叫应"机制解决预警发布最后一公里问题 [8] 气候数据转化防灾建议 - 利用区域气候模式将大尺度预测降尺度至城市尺度生成高分辨率预估产品 [10] - 结合下垫面信息和社会经济数据开展暴雨内涝风险评估识别高风险区域 [10] - 修订排水防涝工程设计标准 优化海绵城市布局 建立分级气候风险预警响应流程 [10] - 建立动态适应路径定期更新预测数据调整防灾策略形成闭环管理 [11] 跨部门合作挑战与对策 - 存在气象数据与工程设计参数格式标准不一 部门间数据共享机制不畅等数据壁垒 [12] - 气候风险长期性与工程决策当期效益矛盾导致政策落地难 [12] - 需建立跨部门协作平台推动数据标准化 提供用户友好型产品 将气候适应纳入长远规划 [12] 未来极端降水预测与标准修订 - CMIP6多模型模拟显示未来西北降水总量和极端降水强度均增加 高排放情景下增幅更显著 [14] - 过去几十年一遇极端降水事件将更频繁 传统基于气候平稳性假定的工程设计可能系统性低估未来风险 [15] - 建议采用最新数据重新计算设计值 引入非平稳性频率分析理论 增设气候变化调整系数 [15] - 兰州排水系统基于历史气候条件 可能存在低估风险 需尽快开展标准修订和工程改造 [15] 传统措施失效风险与地形效应 - 工程性措施和预报预警可能因降水变率加剧而失效 超越设计标准的暴雨可使排水系统饱和 [16] - 长期干旱后土壤下渗能力下降加剧地表径流 极端干旱导致水库蓄水不足但暴雨提升调度难度 [16] - 黄河河谷地形及周边山地存在地形强迫增强效应 对气流动力抬升使降水效率增高强度更大 [16] 高风险区域识别 - 气候风险评估模型能识别黄河及其支流河道沿岸洪泛区 湿陷性黄土沟壑区与山前斜坡带 [19] - 城市低洼易涝区及排水系统能力不足区 已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影响区均为高风险区域 [19] - 高风险区域识别可为国土空间规划和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20]
“十年九旱”的西北,如今暴雨频发,中科院院士黄建平:未来可能遭遇更猛暴雨,要尽快开展标准修订及工程改造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31 21:56
近日,甘肃、青海等西北省份连续遭遇强降雨袭击,多地启动洪水防御Ⅲ级应急响应。曾经"十年九 旱"的西北地区,如今正频繁面临暴雨威胁,防汛形势严峻。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北干旱区极端降水事件呈现'强度大、突发性强'的新特征。"中国科学院院士、 大气科学家黄建平近日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专访时指出,"'短时强降水— 山洪—城市内涝'链式灾害已非偶然个案,正逐渐成为一种频发态势"。 作为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主要撰写人,黄建平院士长期致力于 半干旱气候变化研究。他带领团队建成国际领先的半干旱气候综合观测系统,其多项原创性研究成果为 理解西北地区气候演变和极端天气发生机制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 现状:西北地形复杂,观测点有限局地突发性暴雨预报仍存挑战 NBD:根据您团队的研究,近年来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降水模式发生了哪些显著变化?例如兰州, 突发性强降水频率是否真的在增加?这种变化与全球气候变暖的关联性如何? 黄建平:西北整体确实在变"湿",但雨水下得越来越"极端"。研究表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自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降水量和径流量呈现持续增加态势,部分 ...
每周股票复盘:纳睿雷达(688522)中报净利增866.97%
搜狐财经· 2025-08-31 14:16
股价表现 - 截至2025年8月29日收盘价48.88元,较上周47.29元上涨3.36%,周内最高价50.98元,最低价47.0元 [1] - 当前总市值148.1亿元,在军工电子板块市值排名20/63,A股整体市值排名1276/5152 [1] 股东结构变化 - 2025年6月30日股东户数9268户,较3月31日增加1971户,增幅27.01% [2][10] - 户均持股数量由2.97万股增至3.27万股,户均持股市值达167.45万元 [2] 财务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主营收入1.55亿元,同比增长112.84%;归母净利润5694.66万元,同比增长866.97%;扣非净利润5341.82万元,同比增长458.11% [3][4] - 第二季度单季度收入9670.49万元,同比增长134.22%;单季度归母净利润3528.1万元,同比增长2027.66% [3] - 毛利率72.32%,负债率11.0%,财务费用-1666.71万元 [3] 业务发展动态 - 上半年业绩增长主要源于相控阵水利测雨雷达合同金额大幅增长及存量订单加速确认 [4] - 低空雷达已在广州、深圳、珠海等城市测试应用 [7] - 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自相控阵天气雷达和相控阵测雨雷达销售 [8] - 通过临时租赁外部厂房扩充产能,未来募投项目完成后将进一步提升产能 [8] 战略收购布局 - 拟收购天津希格玛微电子100%股权,交易作价不超过3.70亿元,其中股份与现金各支付50% [4][11] - 标的公司2025–2027年承诺累计净利润不低于7800万元,评估增值率421.40% [11] - 收购旨在实现相控阵雷达芯片设计"强链、补链",已提交上交所审核及证监会注册 [4][11] 投资者回报措施 - 实施半年度现金分红,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0.5元(含税),合计派发1513.09万元,占归母净利润26.57% [5][10][11] - 分红方案已由董事会审议通过,无需提交股东大会 [11] 国际市场拓展 - 已与部分海外客户签署销售与营销授权,并在香港设立全资子公司加速国际布局 [6] 行业前景展望 - 对防灾减灾、水利信息化、低空经济、空管设备国产化等政策驱动下的行业前景持乐观态度 [9]
我省调度部署近期安全防范与交通安全工作
新华日报· 2025-08-29 07:17
安全防范工作部署 - 深入开展电动自行车和人员密集场所动火作业全链条治理 [1] - 加快推进电气焊加芯赋码进度 [1] - 严格落实冶金工贸 文化旅游 消防等领域安全防范措施 [1] 重点领域安全管理 - 强化危化品安全管理并抓实建筑施工领域防暑降温工作 [1] - 加强海洋渔业全面开渔后的安全管理工作 [1] - 开展货车防疲劳驾驶和防超限超载专项整治 [1] 交通运输安全管控 - 全面梳理货运重点车辆和过境货车信息并实施精准查控 [1] - 开展货车安全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1] - 加强两客一危车辆安全码赋码管理 [1] 交通基础设施升级 - 全面加强重大交通建设工程安全管理 [1] - 加快基础设施薄弱路段整治进度 [1] - 完善道路交通安全设施以高品质公路支撑高水平交通安全 [1] 气象灾害应对措施 - 加强气象监测预警并落实防灾减灾措施 [2] - 前置抢险救援力量并严格做好值班值守 [2] - 加强应急处置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
提升防灾减灾“分辨率”(新知)
人民日报· 2025-08-29 06:38
地质灾害预警技术发展 - 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系统整合降水量监测预报 坡度 土壤类型等多源数据 依赖自然资源部门遥感识别和气象部门卫星遥感 AI技术实现精准预警 [2] - 2021至2024年成功预报案例中 超80%通过预警信息加强巡查排查和组织撤离实现成功避险 [2] - 全国7万余处重要灾害点安装北斗位移监测等自动化装备 "5G+北斗"智能监测系统结合高精度传感器 AI算法显著提升全天候监测能力和预警效率 [2] 极端天气事件应对措施 - 2025年7月5日至8月5日全国发生暴雨过程13次 较常年同期偏多5次 102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日降水量达极端事件监测标准 [3] - 国家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平台 高精度卫星遥感监测 AI气象大模型等构成应对极端天气的利器 [3] - 全国高精度滑坡泥石流风险图谱通过构建孕灾环境特征数据集 科学识别灾害易发区域 [3] 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 基层群测群防员和专业队伍通过动态排查巡查 结合敲锣 吹哨 广播等方式组织群众转移 打通预警"最后一公里" [2] - 全国首张"未依法避险"罚单体现通过法律手段强化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 [4] - 防灾减灾需全社会共同参与 提升公众防灾避险意识和能力可有效降低风险和损失 [4]
河北省全面启动灾后重建:发布实施《2025年洪涝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方案》
中国发展网· 2025-08-28 15:00
重建范围与背景 - 河北省45个受灾严重县市区被纳入重建范围 [1] - 2023年7月下旬持续强降雨导致承德 保定 张家口 唐山 石家庄等地遭遇严重洪涝灾害 [1] 总体目标与时间规划 - 设定一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恢复重建总体目标 [1] - 确保2025年入冬前受灾群众具备安全温暖过冬条件 [1] - 2025年10月底前完成房屋修缮加固 [1] - 2026年入冬前完成全部住房恢复重建任务 [1] - 多项基础设施修复任务明确在2026年汛前完成 [2] 住房重建措施 - 通过临时安置点安置受灾群众 [1] - 过渡期通过租房 投亲靠友等方式妥善安置 [1] - 加快水毁住房安全鉴定并分类修缮加固或重建住房 [1] 基础设施修复领域 - 水利工程 交通 电力 供水 燃气 通信及市政设施等基础设施修复 [2] - 高标准建设改造排水管网 排涝泵站等设施 [3] - 推进地质灾害治理和隐患排查 [3] 公共服务重建重点 - 学校 医疗卫生机构 民政服务设施 文化场馆 旅游景区和广电设施分阶段修复重建 [2] - 保障教育 医疗 文化等公共服务尽快恢复 [2] 产业恢复措施 - 加快修复损毁农田 田间道路及灌排 配电等农业设施 [2] - 优先支持受灾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 [2] - 加强种子 化肥等农资供给并强化科技帮扶 [2] - 优先修复畜禽养殖 渔业生产设施并及时补栏增养 [2] - 开展果树 经济林补植补造和果园修复 [2] - 全力为企业纾困解难并保障电力 热力 燃气 水 通信等生产要素 [2] - 尽快恢复企业厂区内基础设施 [2] - 指导商贸流通企业恢复生产经营并做好日用品保供 [2] 防返贫机制 - 将符合条件的受灾群众纳入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对象 [2] - 健全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 [2] - 坚决防范因灾返贫致贫 [2] 资金保障方式 - 积极争取中央各类救灾资金 国债资金和危房改造资金 [3] - 拓宽融资渠道并引导社会捐助 [3] - 集中财力保障重建重点领域 [3] 组织实施机制 - 河北省发展改革委牵头成立工作专班 [1] - 提出七项落实措施包括加强组织领导 精准灾情核查 制定规划方案等 [3] - 明确支持政策 谋划申报项目 规范工程管理 强化宣传引导 [3] - 压实各级责任并构建协同高效工作格局 [3] - 各项重建任务已明确责任单位与时间节点 [3]
陵水:勠力战风雨 同心护家园
海南日报· 2025-08-28 09:37
8月24日,陵水本号镇新兴村村干部将群众转移到安全区域。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余佳琪 通讯员 邓帆 摄 8月25日,陵水英州镇附近路段,儋州消防救援队伍清理倒伏树木。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封烁 摄 从提前布防到全力以"复",多方合力抗击台风"剑鱼" 陵水:勠力战风雨 同心护家园 8月24日晚,陵水人武部组织80名民兵清理倒伏树木,抢通到县医院的"生命通道"。 连日来,陵水供电局组织专业队伍,对受损线路进行抢修。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迎 春 通讯员 邓帆 摄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迎春 余佳琪 8月24日,台风"剑鱼"裹挟狂风暴雨侵袭陵水黎族自治县,所过之处,树木倒伏、设施损毁,寻常的生产 生活被这场天灾骤然按下了"暂停键"。 天灾无情,但见担当。人类的力量或许渺小,但众志成城的意志却可铸就坚固防线。面对灾害,陵水上 下同心、众志成城,力求用最快的速度重建家园。 从风雨来临前的超前防范、及时转移危险区域群众,全力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到风雨过后的逆行 驰援,多方力量携手清障复工,昼夜不息抢修受损基础设施……陵水多方合力心手相连,与时间赛跑,共同 守护家园安宁,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在风雨过 ...
农业农村部派出8个工作组赴18个省份调研指导秋粮生产和防灾减灾
新京报· 2025-08-27 20:15
秋粮生产指导措施 -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会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和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派出8个工作组 [1] - 工作组覆盖18个省份开展秋粮生产和防灾减灾集中调研指导 [1] - 指导内容包括抓好秋粮田管 强化防灾减灾 推进大面积单产提升 落实"一喷多促"四项措施 [1] 具体实施内容 - 秋粮田管方面实地查苗情 查墒情 查病虫情并指导落实田管措施 [1] - 防灾减灾方面评估灾情对秋粮生产影响并指导防范自然灾害和病虫害 [1] - 单产提升方面分区域分作物落实关键措施推动良田 良种 良机 良法"四良"融合 [1] - "一喷多促"方面督促各地抓住窗口期开展喷施作业提高质量和效率 [1]